奖励孩子的30种方法
奖励孩子的30种方法
中国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奖励孩子,一般都是采用小红花,五角星,盖印章,然后积累要一定数量之后可以兑换小礼物,这样的奖励固然有些用处,但是显然缺乏引导性,物质奖励很大程度也不利于孩子建立内在驱动力。
西方国家小学教师的“奖品”并不仅限于奖状或者口头表扬,而是丰富多彩,花样繁多。以下这些“奖品”,或许我们不能完全借用,但仍会有很大的启发。
很明显,奖励不仅仅是获得更多的物质,而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和塑造,西方国家的奖励避免了以物质驱动孩子,更多的是以责任感、荣耀感,集体荣誉,成就感,自主选择,获得更多的自由来驱动孩子,帮助孩子建立的是内在的驱动力。值得学习和借鉴!
1、坐老师的座位;——体验权威感和荣誉感
2、照顾1天班里饲养的小动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3、和他喜欢的人一起午餐;——享受自主选择的权利
4、教师给学生家长打表扬电话;——与家长分享进步和成就的快乐
5、排队时站在最前面;——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
6、减少作业量;——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殊权利
7、挑选午餐音乐,让学生从家里带来磁带或CD;——享受自主选择快乐
8、把班里的录音机带回家一晚;——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权
9、使用彩色粉笔;——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与众不同的荣耀
10、邀请校外嘉宾来班里做客;——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
11、随时可以喝水;——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快乐
12、随时可以用卷笔刀;——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快乐
13、把班里饲养的小动物带回家一晚;——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权
14、在低年级做服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5、给图书管理员做助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6、邀请其他班的一个朋友来班里共进午餐;——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的权利
17、给老师选择一本书,让老师读给大家听;——体验权威感和自主选择
18、按自己的意愿换座位;——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权利
19、把动物玩具放到桌子上;——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更多自由的权利
20、跟老师共进午餐;——体验权威感和荣耀感
21、获准用班里的录音机录一个故事;——体验权威感和荣耀感
22、在游戏中做主持人;——体验权威感
23、获得更多休息时间;——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殊权利
24、读书给低年级的学生听;——体验权威感和责任感
25、休息时第一个挑选活动器材;——享受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快乐
26、为班里选择课堂上观看的电影。——体验权威
小孩子爱说谎怎么办 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家庭奖励模式大多都属于看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方式,而为了获得应得的奖励,孩子容易产生撒谎等不良行为。
因此教育时,不仅仅只会看结果,需要重视过程,甚至比结果更重要。
在面对说谎的孩子时,原则上,既要惩罚孩子说谎的行为,但是也要奖励孩子诚实的行为,不可因为主观想法有所偏颇,这也是为了强化诚实行为。
如何教两岁小孩刷牙
1、提供奖励
家长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当孩子刷牙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刷的干净可以得到他想要的小礼物或小点心。当孩子刷完牙时家长要兑现奖励并表扬孩子。
2、鼓励独立
有些孩子不是不想刷牙,只是不愿意自己刷,他们总是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才会刷牙。这时家长们可以考虑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可以尝试做一张奖励表,如果孩子自己独立刷牙,就可以得到一张小贴画,积攒到几张后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小礼物。这样就会激发孩子独立刷牙的积极性,使孩子更愿意尝试独立刷他的牙齿。
怎样才是合适的奖励孩子
关于奖励的问题,多数家庭比较随便,只要孩子能考得好,几乎是有求必应。其实,这并非小事一桩,处理不好就可能事与愿违。有的家长有这样的经历,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回来就向家长要”说法”,还说其他考得好的同学都得到了父母的奖励。关于奖励的问题,多数家庭比较随便,只要孩子能考得好,几乎是有求必应。其实,这并非小事一桩,处理不好就可能事与愿违。
第一,少奖为佳。
适当时候、适当次数的奖励,就相当于给发动机加油,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切不可太滥。奖的频率太高,其刺激作用就会逐步下降,要想发挥其作用,就必须不断加码,以满足孩子迅速扩张的胃口。而更为严重的是会引导孩子为了得到奖励而学习,不能产生真正的动力。因此,在满足孩子必需的学习用品和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要逐步减少奖励的次数,最佳境界就是没有奖励。
第二,奖态度不奖分数。
大多数家长是以分数或者名次来设定奖项和决定是否奖励,其实最好的方法是根据孩子的学习态度进行奖励。因为从长远看,态度和努力的程度比一两次的分数更重要。而且考试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卷子的内容对每个人的适应性,孩子复习题目的”机遇”性等,所以并不能真正反映其学习的努力程度和效果。用分数和名次作为奖励的标准,有可能出现孩子已经非常努力,但因为
一些偶然因素而没有达到设定的奖励目标,结果反而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一诺千金。
如果和孩子有了约定,比如有的家长是定考多少分,有的家长是定考到第几名,就一定要兑现。如果孩子达到了约定的要求,就要坚决奖励,做父母的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学习热情,更为严重的是给孩子树立了言而无信的榜样。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设立的目标,也不可迁就,形成讨价还价的习惯。与其怕影响孩子的情绪而改变初衷去迁就他,还不如没有这样的约定。
第四,奖品适当,价值适中。
奖励的价值不要太高,其价值和奖品要与孩子的年龄、取得的成绩等等相适应。有些家庭由于形成了奖励并不断加码的习惯,常常给孩子价值过高和不适当的奖励,那样反而会害了孩子。比如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某次考试满分,就给孩子买电脑买游戏机,结果孩子玩物丧志。
第五,精神鼓励为主,物质享受为辅。
很多家长给孩子的奖励是以物质享受吃、穿、玩为主,这样的弊端是将孩子的目标引导到享受方面。其实最好的奖品有两类,一是学习用品,特别是书籍。
不同的奖励对孩子不同影响
每个学期到了放假的时候,幼儿园都会给小朋友发奖状,有的幼儿园是给全部小朋友颁发,而有些幼儿园是给部分小朋友颁奖,这样不同的奖励形式,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最怕孩子失望的眼神”
吴老师(海珠区某幼儿教师):发奖状应该说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有一些原因却让我觉得也有些不好。我们班所有的获奖幼儿,都是全班孩子一起选出来的,一个挨一个地评选,为什么能够得奖状,为什么不能够得奖状,大家一一道来。别看孩子们小,在这个时候,眼睛是亮亮的,小手放得端端正正,腰板挺得特别直!被评上的孩子喜笑颜开,心里像乐开了花一样,好开心啊!可是那些没有得奖状的大多数孩子呢?幸好,没有哭的。但是,突然之间,他们暂时不会笑了。一个小朋友对我说:“老师,我学习好,我听老师的话,我不和小朋友打架,我觉得我能够得奖状!”一双好大的眼睛,就那样等待着小朋友和老师的评判。这个时候就很为难。这个学期又快结束了,最怕看到有些孩子失望的眼神。
“把奖状贴起来”
谭爸爸(孩子4岁):儿子自两岁半进入幼儿园起,除了知道得大红花是光荣的以外,还懂得奖状是他在幼儿园一学期来表现的物证。尽管幼儿园里发的奖状是人手一张,但儿子却格外看重这份荣誉。上学期快放假的时候儿子放学回家,在楼下就高声喊我:“爸爸,我得了奖状。”我闻声从阳台上向下看他时,他忙举起手中的奖状向我展示。我笑着鼓励了他一句,并叫他上楼来。儿子却又说:“给我把奖状贴起来。”我点点头,他才拔起小腿往楼上跑。一跑进屋,儿子就去找透明胶布和剪刀, 要我就给他贴在门上。我按儿子的“旨意”,端端正正地把奖状在儿子读小班下学期时得的那张奖状下面贴上后,儿子在旁边一拍小手,无比自豪地欢呼道:“啊…… 我又得了一张奖状啊……”
让每个孩子都得奖
天河区某幼儿园园长:发奖状的本意是好的,以奖励的形式对每个孩子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奖状,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只给部分小朋友发奖状,这种现象就不太好了,这会深深伤害那些没有得到奖状孩子的心。我们幼儿园会给每个孩子都颁发奖状,称号有很多种:勤劳奖、舞蹈奖、创造奖等等。为了孩子,我们都有责任做好。
后记:
人人都是好孩子
发奖状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孩子们,让他们为自己感到成功和自豪。奖励的项目可以多种多样,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老师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奖项,这样才能体现奖状的作用,假如只是少数几个孩子的奖品,那么不发也罢。再说,老师眼中的乖孩子也许只是假象。而且放假了,亲戚朋友见了,肯定会问有没有得奖,假如没有领到奖状,孩子的心里该多难过,父母的脸面该多尴尬:难道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没有优点?针对孩子优点发奖,人人有奖,皆大欢喜。因为好孩子是在受人欣赏、自我满足中成长起来的!
有效运用奖励与惩罚
慎用惩罚
惩罚孩子似乎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些只能收到一时的成效,不能真正把成人想传达的信息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更严重的是,有时爸爸妈妈的惩罚过于严厉,导致宝宝身心受到伤害,在宝宝进入幼儿园或小学时会更容易表现出攻击和暴力行为。大量研究表明:父母采用的从言语训斥到体罚等强硬严厉的处罚手段,与宝宝在学龄前、学龄期到青少年期的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相关。
所以,当宝宝有问题行为时,应当让宝宝明白他的行为可能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困扰和伤害。比如,当宝宝抓破了别的小朋友手臂时,你这样跟他说:“宝贝,你看明明的手臂被你抓淌血了。他是不是很疼?如果明明把你的手臂抓淌血了,你是不是也很疼啊?没有人喜欢和爱抓人的孩子玩。你以后还抓别人吗?”我想孩子一定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会再犯。真正有必要惩罚孩子时,父母才可以采取一些不伤及宝宝自尊或身体健康的惩罚手段。比如,罚孩子不准看他喜欢的电视,或者取消预定的旅游等。如果宝宝在被惩罚的过程中产生激烈的对抗情绪,不仅不利于纠正宝宝的问题行为,反而会使其产生新的问题行为。
善用奖赏
奖赏和惩罚一样,都是教育宝宝所采取的强化手段之一,并非是教育宝宝的目的,同样不能将成人想传达的信息真正内化到宝宝的心里。家长在使用奖赏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奖励必须出自真诚
奖励宝宝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的优异表现,而不是为了控制宝宝的行为。如果宝宝一旦发现家长的奖励是虚假的,他们很快就会遗忘并且不会珍惜,这种奖赏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奖赏必须因人而异。研究表明,孩子因个性、家庭环境、文化、经济等背景的不同,需要奖赏的内容和程度应该因人而异。如果不考虑宝宝的特殊需要,奖赏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奖赏的时候要有针对性,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状况予以不同的奖励。
奖励不能损害宝宝的自主性
家长对宝宝奖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宝宝养成正确的行为,让宝宝认为自己的努力是为了学习或是表现正确的行为。所以,奖励应该引导宝宝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及对自己和他人的好处,决不能让宝宝觉为获得奖赏而有意识地表现好,来讨得家长或老师的欢心。
奖励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
奖励是否能取得正面效果,在于家长是否有正确的教育指导理念。有些家长为了鼓励宝宝多吃饭,便承诺宝宝只要把饭吃完,就可以得到糖块或他喜欢的玩具。有的成人看到宝宝学成人的样子说粗话,以为可爱就给他吃糖。殊不知这强化了一个不正确的行为。所以家长在给予奖赏时,要意识到这种奖励对宝宝带来的影响。
避免过多的奖赏,防止宝宝相互攀比
奖赏本来是凸现和强化宝宝的正确行为。在适当的范围内将宝宝与同伴做比较,确实可以提高宝宝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但过分强调比较,宝宝可能很难面对输给别人的现实,这对宝宝的身心发展非常不利。
有效地教育宝宝,就必须让宝宝处于“最佳激活状态”。换句话说,没有压力,宝宝就不能认真地对待父母传达的信息。反之,压力过大,就会干扰儿童对这些信息的内化。因此,过于严厉的惩罚和过于频繁的奖赏,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发展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只有适当地运用奖赏和惩罚,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了解程度和应有的爱心。
教育不是只能用奖励来鼓励的
针对幼儿家庭教育这个问题,专家从教育奖励方面进行了说明: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您必须明智的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完全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
比如让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很听话,晚上给他多讲个故事是比较合适的奖励.而如果您答应改天给孩子买个新玩具,那就会走入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
很多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
另外,物资刺激实际上意味着对幼儿能力的怀疑,所以经常接受物质刺激的幼儿,在依赖于物质刺激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幼儿不断取得进步,到达成功的彼岸。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好似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正视家教中的误区,切实转变自己落后的幼儿家庭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教的艺术,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平和家教素养,才能最终避免家教误区。
表扬孩子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表扬的目的是给孩子们营造一种内部激励机制,让孩子做了好事、完成某项任务时,能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也是孩子成年后从事工作和社会活动的原动力。具体说,在表扬孩子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表扬不要敷衍。家长在表扬孩子之前一定要想想孩子是否真的值得表扬,随口就来的表扬,实际上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敷衍,这不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应持的态度。长期敷衍孩子会影响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与威信。因此,父母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应该将表扬孩子看做一件重要的事情,不能漫不经心,张口就来。即使自己忙、情绪不好或有其他原因,也不能用一两句话连哄带骗地表扬打发孩子。
2、表扬孩子要讲究技巧。一般来说,表扬孩子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父母在奖励和表扬时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将二者巧妙结合,灵活运用。
3、3岁以前的孩子,经验很少,他们对某些精神奖励方式缺乏体验,而更看重物质奖励,比如好吃的糖果、点心、漂亮的衣服、玩具等,所以,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父母应当多采用物质奖励的手段,并适当运用积极鼓励的语言来强化孩子的好习惯和好行为。
4、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慢慢过渡到诸如口头表扬、赞许、点头、微笑、注意或认可等精神奖励为主的阶段。比如对三、四岁左右的孩子,父母对于孩子的良好表现,就可以用给他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带他到户外或公园游玩、和他一起下棋、做游戏等作为奖励。
别用交易来换孩子的成长
现在的家长总是希望自己能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主权。希望与孩子平等交流。于是有了一种简易的“公司模式”:对孩子的表现等进行奖励制度。其实这就是和孩子在进行着交易。家长在不自觉中,培养了孩子的交易心理。这种成人化的思维,导致了孩子在行为习惯心理发育等方面收到负面的影响。
其实,教育孩子有很多方法,希望孩子与家长形成良好的沟通也有很多方式,不是非得用这样的奖励等交易才能和孩子达到良好的结果!但这仅仅是结果。那么过程呢?这样的过程中给孩子造成了什么呢?家长们想过这个问题的背后实质么?
心理咨询师说,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幼儿园时期,要他们养成自己吃饭、穿衣,睡觉前将自己脱下来的衣服折叠好,放在床边的床边柜上的习惯;读小学期间,要让他们学做扫地、洗碗等简单家务活;念中学时,在放寒暑假期间,可以让他们去菜市场买菜,学会记账。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深奥的道理,他们听不懂。可以对他们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孩子,是个好孩子”。以精神表扬为主。一次口头表扬,足足可以使他们兴奋得到处去告诉别人。或者奖励一只“红五角星”,足以会让他们到处炫耀。至于上了学之后,可以适当给予一些物质奖励,但是,应该以学习用品为主(例如奖励原先就打算买的铅笔或者橡皮等);到了中学时期,可以奖励孩子提出购买的课外阅读的世界名著等。这里有一点需要让孩子明白,劳动是光荣的,不劳而获是可耻的。而且还要使孩子明白,孩子做的事情,只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了,才能给予奖励,不能让其形成“你要我做事,你就得满足我的要求,否则我就不干”的“交易 ”,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所以,家长怎么样使用“奖励法”,才是事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