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糖尿病肾病的方法有哪些
辨别糖尿病肾病的方法有哪些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糖尿病死亡的重要病因。
糖尿病肾病发生率随糖尿病病程的增长而上升,因此,及早发现糖尿病肾病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关键所在,如果糖尿病不及时治疗的话,就会很容易进入肾病晚期,那时想要逆转就来不及了。那么辨别糖尿病肾病的方法有哪些?下面听听医院的专家是怎么介绍的。
辨别糖尿病肾病的方法有哪些?
1、眼底检查,必要时作荧光眼底造影,可见微动脉瘤等糖尿病眼底病变。
2、核素肾动态肾小球滤过率(GFR)增加和B超测量肾体积增大,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在尿毒症时GFR明显下降,但肾脏体积往往无明显缩小。
3、糖尿病肾病晚期,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和血尿素氮、肌酐增高。
4、尿糖定性是筛选糖尿病的一种简易方法,但在糖尿病肾病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故测定血糖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以上是辨别糖尿病肾病常用的方法,提醒糖尿病人要去专门的糖尿病医院检查,以免延误病情。一旦您出现上述的情况时,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必须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这样才会有效治疗。
糖尿病肾病有哪些症状
一、糖尿病肾病常见症状
蛋白尿、糖尿、胰岛细胞破坏、腹水、食欲减退
二、糖尿病肾病症状
有糖尿病病史,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与肾小球硬化的程度呈正相关。出现微量蛋白尿时,糖尿病病史多已5~6年,临床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无任何临床表现;约 80%的患者在10年内发展为临床糖尿病肾病,即尿蛋白定量大于0.5g/24h,通常无明显血尿,临床表现为水肿、高血压;一旦出现持续性蛋白尿,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贫血,提示已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
三、糖尿病肾病体检发现
不同程度高血压、浮肿,严重时可出现腹水、胸水等。多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四、辅助检查
1、尿糖定性是筛选糖尿病的一种简易方法,但在糖尿病肾病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故测定血糖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20~200μg/min,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当UAE持续大于200μg/min或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 (尿蛋白定量大于0.5g/24h),即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尿沉渣一般改变不明显,较多白细胞时提示尿路感染;有大量红细胞,提示可能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尿。
3、糖尿病肾病晚期,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和血尿素氮、肌酐增高。
4、核素肾动态肾小球滤过率(GFR)增加和B超测量肾体积增大,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在尿毒症时GFR明显下降,但肾脏体积往往无明显缩小。
5、眼底检查,必要时作荧光眼底造影,可见微动脉瘤等糖尿病眼底病变。
糖尿病肾病的终极杀手尿毒症
糖尿病肾病,有相当一部分最后死于尿毒症,可以说尿毒症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终极杀手。
糖尿病和尿毒症这两种似乎不太相干的疾病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日前在京召开的有关肾脏保护研究最新进展研讨会上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每三个尿毒症病人中就有一人是由糖尿病肾病发展而来的,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尿毒症的首要因素。
据在会专家介绍,我国是亚洲糖尿病高发的国家之一,目前约有3000余万糖尿病患者,其中九成以上为2型糖尿病。由于2型糖尿病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喝得多,吃得多,小便多,体重少)症状,有多达67%的糖尿病患者没有得到诊断。即便是被确诊的糖尿病人中,在治疗时也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患者进行尿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肾病这一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与此同时,由于有半数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目前在选用降压药物时也极少关注对肾脏、心脏等靶器官的保护。
为此,有关专家呼吁医生必须尽快更新知识,在糖尿病治疗中首选能彻底阻断导致糖尿病肾病的罪魁祸首血管紧张素ii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性肾病的疾病分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微血管病性合并症之一,因此发生糖尿病肾病时也往往同时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微血管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外周神经病变。1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多在起病10~15年左右,而2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时间则短,与年龄大、同时合并较多其他基础疾病有关。
根据糖尿病肾病的病程和病理生理演变过程,Mogensen曾建议把糖尿病肾病分为以下五期:
1.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
这种初期改变与高血糖水平一致,血糖控制后可以得到部分缓解。本期没有病理组织学损伤。
2.正常白蛋白尿期
GFR高出正常水平。肾脏病理表现为GBM增厚,系膜区基质增多,运动后尿白蛋白排出率(UAE)升高(>20μg/min),休息后恢复正常。如果在这一期能良好的控制血糖,病人可以长期稳定处于该期。
3.早期糖尿病肾病期,又称“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
GFR开始下降到正常。肾脏病理出现肾小球结节样病变和小动脉玻璃样变。UAE持续升高至20~200μg/min 从而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本期病人血压升高。经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可减少尿白蛋白排出,延缓肾脏病进展。
4.临床糖尿病肾病期
病理上出现典型的K-W结节。持续性大量白蛋白尿(UAE>200μg/min)或蛋白尿大于500mg/d,约30%病人可出现肾病综合征,GFR持续下降。该期的特点是尿蛋白不随GFR下降而减少。病人一旦进入IV期,病情往往进行性发展,如不积极加以控制,GFR将平均每月下降1ml/min。
5.终末期肾衰竭
GFR<10ml/min。尿蛋白量因肾小球硬化而减少。尿毒症症状明显,需要透析治疗。
以上分期主要基于1型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肾病则不明显。
蛋白尿与糖尿病肾病进展关系密切。微量白蛋白尿不仅表示肾小球滤过屏障障碍,同时还表示全身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并发现其与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
糖尿病肾病的肾病综合征与一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相比,其水肿程度常更明显,同时常伴有严重高血压。由于本病肾小球内毛细血管跨膜压高,加之肾小球滤过膜蛋白屏障功能严重损害,因此部分终末期肾衰竭病人亦可有大量蛋白尿。
7大因素容易引起糖尿病肾病
1、长病程
糖尿病患者的患病时间越长,并发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在病友们戴上糖尿病这顶“帽子”的时候,脑子里就应该有这样一个概念“预防糖尿病肾病从这一时刻就算开始了”,且不可马虎、麻痹大意,不要让糖尿病肾病有机可乘。对于5年以上的老病友应该定期进行尿液和肾功能检查。
2、吸烟
吸烟百害而无一利。对糖尿病病人来说,抽一只烟都是多的,吸烟行为最大的危害就是影响心脏、眼睛和肾脏。没有任何理由不能戒烟,实际上戒烟就是决心问题,不要强调戒烟以后有什么害处,请下定决心戒掉烟吧。
3、高血糖
血糖高可以说是造成糖尿病肾病的基本要素,因此控制好血糖是非常关键的。良好地控制血糖可以使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几率下降一半,可以使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几率降低1/3。所以说,想不得并发症就首先得控制好血糖,这就包括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合理的用药等。
4、高血压
高血糖和高血压常常“狼狈为奸”,加速对肾脏的损害。严格控制血压对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目前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多主张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福辛普利等)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如氯沙坦、缬沙坦等)。
5、血脂异常
糖尿病患者多有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与肾病的发生及发展有密切关系,纠正血脂异常尤其是控制高胆固醇血症可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小球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使用他汀类降脂药(如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对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6、高尿酸血症
男性糖尿病患者还常常容易合并高尿酸血症(如果出现关节疼痛时,又称之为痛风),维持正常的尿酸水平对肾脏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这就要求这类患者平时应该避免进食高嘌呤的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等);一定要禁止饮酒,不论是白酒、啤酒、葡萄酒或其他果酒,都含有酒精,酒精在体内会产生乳酸,乳酸会阻止尿酸从肾脏排出,从而使血尿酸升高;还要多多饮水,为痛风“排毒”;必要时可使用降尿酸药物。
7、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
目前观察发现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糖友一旦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征兆,一定不要忘记对肾脏也要来个检查。
糖尿病肾病症状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微血管病性合并症之一,因此发生糖尿病肾病时也往往同时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微血管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外周神经病变。1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多在起病10-15年左右,而2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时间则短,与年龄大、同时合并较多其他基础疾病有关。
根据糖尿病肾病的病程和病理生理演变过程,Mogensen曾建议把糖尿病肾病分为以下五期:
1.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
这种初期改变与高血糖水平一致,血糖控制后可以得到部分缓解。本期没有病理组织学损伤。
2.正常白蛋白尿期
GFR高出正常水平。肾脏病理表现为GBM增厚,系膜区基质增多,运动后尿白蛋白排出率(UAE)升高(>20μg/min),休息后恢复正常。如果在这一期能良好的控制血糖,病人可以长期稳定处于该期。
3.早期糖尿病肾病期,又称“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
GFR开始下降到正常。肾脏病理出现肾小球结节样病变和小动脉玻璃样变。UAE持续升高至20~200μg/min 从而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本期病人血压升高。经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可减少尿白蛋白排出,延缓肾脏病进展。
4.临床糖尿病肾病期
病理上出现典型的K-W结节。持续性大量白蛋白尿(UAE>200μg/min)或蛋白尿大于500mg/d,约30%病人可出现肾病综合征,GFR持续下降。该期的特点是尿蛋白不随GFR下降而减少。病人一旦进入IV期,病情往往进行性发展,如不积极加以控制,GFR将平均每月下降1ml/min。
5.终末期肾衰竭
GFR<10ml/min。尿蛋白量因肾小球硬化而减少。尿毒症症状明显,需要透析治疗。
以上分期主要基于1型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肾病则不明显。
蛋白尿与糖尿病肾病进展关系密切。微量白蛋白尿不仅表示肾小球滤过屏障障碍,同时还表示全身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并发现其与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
糖尿病肾病的肾病综合征与一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相比,其水肿程度常更明显,同时常伴有严重高血压。由于本病肾小球内毛细血管跨膜压高,加之肾小球滤过膜蛋白屏障功能严重损害,因此部分终末期肾衰竭病人亦可有大量蛋白尿。
糖尿病引发肾炎腰痛症状是什么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肾脏损害包括: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动脉粥样硬化症、肾小动脉硬化症、肾盂肾炎、坏死性乳头炎、造影剂性肾病、膀胱收缩不良、泌尿系感染等。其中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即临床所称的糖尿病肾病)是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的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
早期多无症状,血压可正常或偏高。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200微克/分钟,此期叫做隐匿性肾病,或早期肾病。如能积极控制高血压及高血糖,病变可望好转。
常有人问,腰痛是不是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有人懂得糖尿病肾病的可怕,一出现腰痛就紧张焦虑,生怕是“肾病发作”。实际上肾病很少表现为腰痛,肾病早期主要是尿中经常出现蛋白,此时可能没有其它症状而被忽略,以后逐渐出现高血压、低蛋白、水肿、肾功能下降甚至尿毒症等。有时糖尿病肾病有腰痛症状,但痛的部位比较高,大约在脊柱和背部肋骨下缘的夹角处。平常所说的腰痛,多半是骨骼、肌肉和筋膜病变,多属于老年退行性变,如骨质疏松、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等等,痛的部位也偏低,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下腰痛,老年患者十分常见,治疗起来与糖尿病肾病完全不同。
糖尿病超5年要防肾病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患有这一疾病,大家开始更多的关注糖尿病肾病的病因,通过了解病因来治疗和预防它给广告大人群带来的病痛。
引发糖尿病肾病的病因有哪些?
1、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是糖尿病肾病常见病因之一。一些长期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中也会出现肾脏病变,而且患者不同个体间系膜细胞GLUT1菜单达及调控上的差异也会导致患者易患肾脏损害。
2、肾血流动力学异常: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原因重点是表现在肾血流动力学异常。这里所讲的肾血流动力学异常包括:肾小球基膜Ⅳ型胶原信使糖核酸增高;压力的增高;高血糖的影响等等。
3、高血糖症的损害:研究证明,高血糖也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将可能会加速该病病症的发生发展;与之相反的是,良好的血糖控制将会明显的延缓该病病情的发生发展
4、受高血压的影响: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高血压虽没有直接关联,但原有病程中至微量白蛋白尿期时或高血压的血压升高后确能加速糖尿病肾病的病情进展,使肾脏功能进一步恶化加重患者尿白蛋白的排泄。
糖尿病肾病有哪些常见症状
1、蛋白尿 早期糖尿病肾病无临床蛋白尿,只有用放射免疫方法才能检测出微量蛋白尿。临床糖尿病肾病早期惟一的表现为蛋白尿,蛋白尿从间歇性逐渐发展为持续性。
2、水肿 临床糖尿病肾病早期一般没有水肿,少数病人在血浆蛋白降低前,可有轻度水肿。若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低下,水肿加重,多为疾病进展至晚期表现。
3、高血压 在1型无肾病的糖尿病病人中高血压患病率较正常人并不增加,2型糖尿病病人伴高血压较多,但若出现蛋白尿时高血压比例也升高,在有肾病综合征时病人伴有高血压,此高血压大多为中度,少数为重度。
4、肾功能衰竭 糖尿病肾病进展快慢有很大的差异。有的病人轻度蛋白尿可持续多年,但肾功能正常,有的病人尿蛋白很少,可快速发展出现肾病综合征,肾功能逐渐恶化,最终出现尿毒症。
5、贫血 有明显氮质血症的病人,可有轻度的贫血。
6、其他脏器并发症表现 心血管病变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神经病变如周围神经病变。累及自主神经时可出现神经源性膀胱。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几乎100%合并视网膜病变,但有严重视网膜病变者不一定有明显的肾脏病变。当糖尿病肾病进展时,视网膜病变常加速恶化。
糖尿病是怎样损害肾脏的
糖尿病是怎样损害肾脏的?糖尿病肾病虽然较易发生,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脏病,一般来说患糖尿病10~20年后,约有半数发生肾功能不全。这是由于糖尿病的病人是一个全身毛细血管病变,主要是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导致微循环异常,从而引起许多脏器、器官的异常,在肾脏可发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从而导致肾小球硬化症。肾小球硬化后影响了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变化。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影响糖尿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在糖尿病约5~10年后可出现轻度无症状性蛋白尿,此现象的出现,便提示临床糖尿病性肾病已经开始。开始时蛋白尿可为间歇性,以后则变为持续性。糖尿病有明显蛋白尿者,较之无蛋白尿者预后差,但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有的病人可存活20年以上,一般至少要在10年以上。
蛋白尿经历数年后,才出现水肿、高血压等肾脏病症状。一般说来,糖尿病史越长,肾小球硬化越严重,蛋白尿越重。一旦出现严重的蛋白尿,肾脏病可较迅速地恶化。如病者的蛋白尿发展日趋严重,尿蛋白每日大于3。5克,则可发生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发生肾病综合征者不到10%,若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则预后恶劣,5年内常死于肾衰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的其它表现与一般肾病综合征相同。
糖尿病肾小球硬化在经历长期的中度蛋白尿后,亦可逐渐发生肾衰。发展至肾衰,快慢颇不一致,一般要经过许多年以后才缓慢地发展至肾衰。一旦发生肾衰,则预后十分差。肾衰时,肾多无明显的缩小,蛋白尿也无明显减轻。如不透析,病人将死于尿毒症。
对于糖尿病的病人,只要很好地控制糖尿病,即可防止、延迟或减少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生。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恰当地应用降糖药物,可以防止继发肾脏损害。糖尿病肾病不宜用皮质激素,它不但对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无效,而且会招致感染和使糖尿病更难于控制。对肾病综合征水肿较严重的,可用利尿剂。有高血压的,宜用降压治疗,血管转换酶抑制剂不但对高血压,而且对蛋白尿和延缓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均有好处,可常规使用。肾衰的治疗与一般的肾衰相同。但应该指出的是,糖尿病有时会同时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这时,就应使用皮质激素治疗,不然,会加速肾脏的损害。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肾病发生肾衰时,对胰岛素用量需作精细调节。应监测血糖作为用药指标,而不能用尿糖作指标。糖尿病肾病在需要透析时由于病人常有动脉硬化、冠心病、视网膜病变等,故不适宜作血透,一般以腹膜透析较佳,特别是在有严重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以致造瘘作血透有困难者和严重视网膜病者更为适宜。
糖尿病肾病的七大威胁
1、长病程。糖尿病患者的患病时间越长,并发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在病友们戴上糖尿病这顶“帽子”的时候,脑子里就应该有这样一个概念“预防糖尿病肾病从这一时刻就算开始了”,且不可马虎、麻痹大意,不要让糖尿病肾病有机可乘。对于5年以上的老病友应该定期进行尿液和肾功能检查。
2、吸烟。吸烟百害而无一利。对糖尿病病人来说,抽一只烟都是多的,吸烟行为最大的危害就是影响心脏、眼睛和肾脏。没有任何理由不能戒烟,实际上戒烟就是决心问题,不要强调戒烟以后有什么害处,请下定决心戒掉烟吧。
3、高血糖。血糖高可以说是造成糖尿病肾病的基本要素,因此控制好血糖是非常关键的。良好地控制血糖可以使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几率下降一半,可以使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几率降低1/3。所以说,想不得并发症就首先得控制好血糖,这就包括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合理的用药等。
4、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压常常“狼狈为奸”,加速对肾脏的损害。严格控制血压对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目前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多主张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福辛普利等)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如氯沙坦、缬沙坦等)。
5、血脂异常。糖尿病患者多有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与肾病的发生及发展有密切关系,纠正血脂异常尤其是控制高胆固醇血症可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小球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使用他汀类降脂药(如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对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6、高尿酸血症。男性糖尿病患者还常常容易合并高尿酸血症(如果出现关节疼痛时,又称之为痛风),维持正常的尿酸水平对肾脏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这就要求这类患者平时应该避免进食高嘌呤的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等);一定要禁止饮酒,不论是白酒、啤酒、葡萄酒或其他果酒,都含有酒精,酒精在体内会产生乳酸,乳酸会阻止尿酸从肾脏排出,从而使血尿酸升高;还要多多饮水,为痛风“排毒”;必要时可使用降尿酸药物。
7、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目前观察发现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糖友一旦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征兆,一定不要忘记对肾脏也要来个检查。
免疫力低下是造成糖尿病肾病的因素之一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如糖代谢紊乱、感染因素等因素都与糖尿病肾病发病有关。新近的研究表明,除上述因素外,免疫也与糖尿病肾病关系密切,免疫力低下将使患者病情加重。
研究者应用相关的免疫学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论:
一、应用相关免疫学检测方法,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肾组织中巨噬细胞和普通白细胞的数量增多,其中存在中度肾小球硬化的患者增加更为明显,相关组织被巨噬细胞和白细胞广泛浸润。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的增多,意味着肾组织的炎症将更加严重。
二、通过应用细胞免疫激活物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对体内的白细胞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进行区分时,发现处于临床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外周血单核细胞激活物的过度表达。单核细胞激活物的过度表达使得淋巴细胞被激活,激活的淋巴细胞通过产生细胞内糖苷酶,该酶可分解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使肾小球进一步受损。
三、研究还发现,肾小球中多种细胞中存在白介素6-mRNA,白介素6-mRNA与膜性肾病发病关系密切,而膜性肾病是一种主要由免疫因素导致的肾病,白介素6-mRNA的出现将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组织造成严重损害。
通过以上三点,不难看出当糖尿病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时,患者肾组织的炎症将会加重,肾功能损害速度也会加快。因此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而言,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缓解病情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超5年要防肾病
引发糖尿病肾病的病因有哪些?
1、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是糖尿病肾病常见病因之一。一些长期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中也会出现肾脏病变,而且患者不同个体间系膜细胞GLUT1菜单达及调控上的差异也会导致患者易患肾脏损害。
2、肾血流动力学异常: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原因重点是表现在肾血流动力学异常。这里所讲的肾血流动力学异常包括:肾小球基膜Ⅳ型胶原信使糖核酸增高;压力的增高;高血糖的影响等等。
3、高血糖症的损害:研究证明,高血糖也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将可能会加速该病病症的发生发展;与之相反的是,良好的血糖控制将会明显的延缓该病病情的发生发展
4、受高血压的影响: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高血压虽没有直接关联,但原有病程中至微量白蛋白尿期时或高血压的血压升高后确能加速糖尿病肾病的病情进展,使肾脏功能进一步恶化加重患者尿白蛋白的排泄。
糖尿病肾病有哪些常见症状
1、蛋白尿 早期糖尿病肾病无临床蛋白尿,只有用放射免疫方法才能检测出微量蛋白尿。临床糖尿病肾病早期惟一的表现为蛋白尿,蛋白尿从间歇性逐渐发展为持续性。
2、水肿 临床糖尿病肾病早期一般没有水肿,少数病人在血浆蛋白降低前,可有轻度水肿。若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低下,水肿加重,多为疾病进展至晚期表现。
3、高血压 在1型无肾病的糖尿病病人中高血压患病率较正常人并不增加,2型糖尿病病人伴高血压较多,但若出现蛋白尿时高血压比例也升高,在有肾病综合征时病人伴有高血压,此高血压大多为中度,少数为重度。
4、肾功能衰竭 糖尿病肾病进展快慢有很大的差异。有的病人轻度蛋白尿可持续多年,但肾功能正常,有的病人尿蛋白很少,可快速发展出现肾病综合征,肾功能逐渐恶化,最终出现尿毒症。
5、贫血 有明显氮质血症的病人,可有轻度的贫血。
6、其他脏器并发症表现 心血管病变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神经病变如周围神经病变。累及自主神经时可出现神经源性膀胱。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几乎100%合并视网膜病变,但有严重视网膜病变者不一定有明显的肾脏病变。当糖尿病肾病进展时,视网膜病变常加速恶化。
别让糖尿病损害您的肾
一般在糖尿病约5~10年后可出现轻度无症状性蛋白尿,此现象的出现,便提示临床糖尿病性肾病已经开始。开始时蛋白尿可为间歇性,以后则变为持续性。糖尿病有明显蛋白尿者,较之无蛋白尿者预后差,但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有的病人可存活20年以上,一般至少要在10年以上。
蛋白尿经历数年后,才出现水肿、高血压等肾脏病症状。一般说来,糖尿病史越长,肾小球硬化越严重,蛋白尿越重。一旦出现严重的蛋白尿,肾脏病可较迅速地恶化。如病者的蛋白尿发展日趋严重,尿蛋白每日大于3。5克,则可发生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发生肾病综合征者不到10%,若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则预后恶劣,5年内常死于肾衰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的其它表现与一般肾病综合征相同。
糖尿病肾小球硬化在经历长期的中度蛋白尿后,亦可逐渐发生肾衰。发展至肾衰,快慢颇不一致,一般要经过许多年以后才缓慢地发展至肾衰。一旦发生肾衰,则预后十分差。肾衰时,肾多无明显的缩小,蛋白尿也无明显减轻。如不透析,病人将死于尿毒症。
对于糖尿病的病人,只要很好地控制糖尿病,即可防止、延迟或减少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生。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恰当地应用降糖药物,可以防止继发肾脏损害。糖尿病肾病不宜用皮质激素,它不但对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无效,而且会招致感染和使糖尿病更难于控制。对肾病综合征水肿较严重的,可用利尿剂。有高血压的,宜用降压治疗,血管转换酶抑制剂不但对高血压,而且对蛋白尿和延缓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均有好处,可常规使用。肾衰的治疗与一般的肾衰相同。但应该指出的是,糖尿病有时会同时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这时,就应使用皮质激素治疗,不然,会加速肾脏的损害。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肾病发生肾衰时,对胰岛素用量需作精细调节。应监测血糖作为用药指标,而不能用尿糖作指标。糖尿病肾病在需要透析时由于病人常有动脉硬化、冠心病、视网膜病变等,故不适宜作血透,一般以腹膜透析较佳,特别是在有严重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以致造瘘作血透有困难者和严重视网膜病者更为适宜。
眼睛模糊也是糖尿病肾病的症状之一
大家会问了,糖尿病肾病怎么能跟眼睛挂边呢?有糖尿病肾病症状之后,眼睛会出现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糖尿病肾病症状跟眼睛的关系。
眼睛是人们观察外界事物的重要器官,眼部病变都会影响视力。糖尿病肾病症状与眼病有密切关系,随着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也逐年增多。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是先发生了视力下降,就诊于眼科,经眼科医师建议查血糖,才发现患了糖尿病。据专家统计,我国的盲人中有1/4是由糖尿病引起的。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有糖尿病肾病症状人中最严重的,它是由于糖代谢紊乱,毛细血管的改变,以及血流瘀滞,引起视网膜循环障碍,视网膜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其导致失明和视力减退的机会比非糖尿病人高25倍。有人统计,患糖尿病10年,血糖控制不良者有50%以上可出现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多无症状,随着病变进展,可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晚期可并发视网膜脱离及失明。
尿蛋白定性的临床意义
尿蛋白定性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其阳性程度与肾损害程度不一定成正比。糖尿病患者尿中持续出现尿蛋白阳性,除外泌尿系感染、原发性肾病外,应考虑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有专家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蛋白尿呈间歇性,只在劳动或运动后为阳性反应。因此,运动后尿蛋白检验对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的意义。
尿蛋白定量的临床意义:
(1)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正常参考值为10~150毫克。若在150~500毫克,为微量蛋白尿,>500毫克为临床蛋白尿。微量蛋白尿提示糖尿病肾病早期,需长期控制血糖,对逆转或延缓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一定意义。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参考值<15微克/分。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基底膜受损较轻,故只有微量白蛋白漏出。早期糖尿病肾病uAE为15~200微克/分,临床糖尿病肾病>200微克/分。有专家报告,糖尿病肾病有明显蛋白尿者,几乎100%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当糖尿病患者uAE30微克/分,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合并症防治的关键时刻。严格控制血糖后,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可逆转或部分逆转。目前,常用测定微量尿蛋白的方法是放射免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