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类型的息肉最容易癌变
哪种类型的息肉最容易癌变
身体上无缘无故地长出个东西,很多人都会担心和癌症扯上关系。因此,当面对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息肉时,没多少人会泰然处之。
说到底,息肉还是良性肿瘤,上到鼻腔、声带,下至直肠、宫颈,均可有息肉出现。如长在声带上的称“声带息肉”,出现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依此类推。若某一部位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又称为“多发性息肉”。通常,体积较小、带蒂的炎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患者不必紧张,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并处理就可以了;一旦超过2厘米,及时切除则是防止其癌变的最有效措施。
此外,定期随访对于防止其恶变也非常重要。一般认为,单个腺瘤性息肉切除后,术后第一年随访复查一次,若没有问题,则每3年随访复查一次。多个腺瘤切除或腺瘤大于2厘米伴有不典型增生,则3—6个月随访复查一次,阴性则为1年随访复查一次,连续两次阴性者则改为3年随访复查一次,随访复查时间不少于15年。
值得提醒的是,有些息肉的癌变率的确很高,如大肠腺瘤性息肉已经被视为癌前病变,而腺瘤性胃息肉,癌变率高达35%以上,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的癌变率更高。因此,息肉如果符合以下五大条件,就属于高危了。1.腺瘤型息肉;2.菜花型、宽基广蒂息肉;3.短期内增长得非常迅速;4.有家族史;5.患者年龄小于50岁。
谈谈胃癌的并发症都有哪些呢
(1) 消化道出血:出血的发生率约为30%,出血不一定是晚期胃癌的表现,胃癌早期也可有出血。有时出血是胃癌的首发症状。胃癌的出血多数为小量出血,或表现为粪隐血持续阳性。当肿瘤侵及较大血管时,或黏膜下层血管受到广泛浸润破坏时可发生大量呕血或黑粪。通常的止血药物对胃癌出血效果不佳,死亡率较高。
(2) 幽门或贲门梗阻:胃窦部胃癌常合并幽门梗阻,表现为食后上腹部饱胀、呕吐,呕吐出恶臭之宿食。查体上腹部见扩张之胃型、闻及振水声。如病灶位于贲门部、则可发生进行性吞咽困难,严重梗阻者进食流质亦有阻噎感。
(3)穿孔:比良性溃疡少见,多发生于幽门前区的溃疡型癌。癌肿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可出现腹肌板样僵硬、腹部压痛等腹膜刺激症状。
(4)原发灶直接浸润压迫胆总管,或肿大的淋巴结转移压迫胆总管,可发生梗阻性黄疸。大便呈陶土色。
(5)胃癌浸润可与肠道形成瘘管,见排出不消化食物。
容易发展成胃癌的胃部良性疾病有哪些
(1)胃溃疡:胃溃疡是胃黏膜炎症的基础上,被消化液中消化酶消化形成的病灶。胃液中有胃蛋白酶,它是消化蛋白质的物质基础,胃黏膜本身就是蛋白质,只是因为存在着黏液保护层的机制才不被消化,当有炎症时,这种保护机制削弱,容易形成溃疡。这种情况尤其表现在胃窦部的溃疡,因接近幽门,还要接受反流肠液的消化酶的消化,此外还有幽门螺旋菌的侵袭。同时,溃疡总是处于自身修复过程中,溃疡边缘的这种修复和进展的反复演变,最容易变成癌症。正像胃窦炎容易变成溃疡一样,胃窦部的胃溃疡也最容易变成胃癌,因为癌变率高,所以外科医生主张对胃窦部的溃疡施行手术切除。对胃溃疡包括杀死螺旋杆菌药物的积极治疗,可以避免胃癌的发生。
(2)胃息肉:凡是人体的黏膜都能生成息肉。胃的息肉可分为两种类型:炎症型息肉和腺瘤样息肉。前者是反复炎变的结果,后者则具有多发性和家族性特点。消化道的其他器官也都容易出现,尤其是大肠。在胃内息肉也常多发,这种息肉尤其易癌变,有的研究报告认为癌变率接近100%。对这些家族成员,预防要胜于治疗,通过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及肠溶性阿司匹林可达到预防的目的。
(3)残留胃:经手术切除冒的部分后留下的胃叫残留胃。手术切除后的胃必然要作胃空肠或胃十二指肠吻合,这吻合口因侵扰和感染,最易发生炎症,长期的炎症就是胃癌的基础或前提。一般报告残留胃癌变发生率在1%~5.5%,故胃切除术后5年以上者,应定期作胃镜检查。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了解,胃部良性疾病如胃溃疡、胃息肉、残留胃也容易发展成胃癌,要预防疾病还应该从生活中做起,胃癌不是不能控制的疾病,一旦有了胃病,要及时治疗,以免发展成胃癌。患上疾病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患者不能重视疾病。
哪些息肉容易癌变
直肠息肉容易癌变吗? 普遍观点认为,息肉会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增大增加癌变率,有哪些直肠息肉容易癌变呢?
(1) 病理变化:①一般认为,直肠息肉是癌变的前期,从病理角度来看,腺瘤有恶变倾向。②息肉病可累及全大肠,恶变度很高,约占60%。
(2) 息肉大小。腺癌息肉越大, 恶性率越高。
(3) 息肉的位置:高位息肉较低位的易癌变,据统计管状腺瘤中 ,在直肠的癌变率为7.3%,而在乙状结肠的癌变率为24.8%。
(4) 息肉形状: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有蒂癌变率为4.5%,而广基癌变率为10.2%,无蒂息肉癌变率潜力明显大于有蒂息肉。
目前,直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有:1.电灼法:在肠镜直视下电灼切除息肉; 2.套扎法:用套扎器将胶圈套住息肉蒂根部; 3.切除法:蒂粗或基底宽之息肉可在鞍麻下手术切除。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以及早降低癌变的可能。
结肠炎能癌变吗
炎症性肠病是否为直肠、结肠癌的癌前病变一直倍受关注,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结肠癌的癌前病变。一般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年龄:少年和青年期患结肠炎者、癌变机率较高。
②病程:结肠炎病程较长者易癌变,病程在10年以内者极少癌变,而病程在10年以后癌变率逐年增加。
③病变范围:病变仅限于直肠者、直肠癌的发生率与一般自然人群无差别,而病变范围很广或全结肠者,癌变的危险性比自然人群高10-30倍。
④病变的活动度:各种不同活动度的结肠炎类型中,以慢性持续性的危险性最大,反复发作型次之,维持治疗能稳定患者病变活动行者,其癌变率并不增高。
⑤临床表现:当结肠炎患者长期持续或发覆发作的症状发生改变或出现新的症状,特别是出现肠梗阻的表现,常预示可能癌变。
⑥病变的肉形态:癌变多发生于增生性病变的基础之上,最易发生于肠狭窄处,其次市息肉,最多见乙壮结肠处。
⑦组织学特征:当炎性息日发生腺瘤样变后即可视为癌前病变,组织学检查发现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也是有高度癌变危险信号。
结肠炎会变癌吗
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结肠癌的癌前病变。一般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年龄:少年和青年期患结肠炎者、癌变机率较高。
②病程:结肠炎病程较长者易癌变,病程在10年以内者极少癌变,而病程在10年以后癌变率逐年增加。
③病变范围:病变仅限于直肠者、直肠癌的发生率与一般自然人群无差别,而病变范围很广或全结肠者,癌变的危险性比自然人群高10-30倍。
④病变的活动度:各种不同活动度的结肠炎类型中,以慢性持续性的危险性最大,反复发作型次之,维持治疗能稳定患者病变活动行者,其癌变率并不增高。
⑤临床表现:当结肠炎患者长期持续或发覆发作的症状发生改变或出现新的症状,特别是出现肠梗阻的表现,常预示可能癌变。
⑥病变的肉形态:癌变多发生于增生性病变的基础之上,最易发生于肠狭窄处,其次市息肉,最多见乙壮结肠处。
⑦组织学特征:当炎性息日发生腺瘤样变后即可视为癌前病变,组织学检查发现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也是有高度癌变危险信号。
结肠息肉会不会癌变
结肠息肉随是一种常见的肛肠良性疾病,但是由于其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不少困扰。而且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结肠息肉还具有极高的癌变危险。因此,专家提醒,患有结肠息肉的患者,不仅要积极手术,而且还要注意患者的术后饮食生活习惯。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结肠息肉容易癌变呢?专家指出,结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数量等有关,一般需要看以下几种情况。
息肉的数量:单纯一个息肉癌变率低;而多发性息肉的癌变几率增加。
息肉的长相:那种体积较小且带蒂的非肿瘤性息肉,多数是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发生恶变;如果体积较大、宽基广蒂的息肉,则极有恶变为癌的可能。
息肉的生长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长十分缓慢,若是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时,应警惕癌变。如结肠腺瘤性息肉是因结肠黏膜细胞增生过旺,癌变率可达42%-77%。
息肉的组织属性:单纯炎症性息肉恶变者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为结肠癌。
家族遗传史:有一种称为“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辈中可有好几个人患有结肠息肉,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细胞内第 5号染色体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这种有遗传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亲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会有恶变的风险性;若父母双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变风险可上升到75%。
专家提醒,患了结肠息肉需注意生活饮食调理。很多患有结肠癌的患者,早期都有过结肠息肉的病史,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再加上现代人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习惯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加上平常运动量太少,又不注意休息,自然癌变就出现了。因此,即使是健康的人群,最好也要注意饮食清淡,日常饮食要粗细搭配,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煎炸、熏烤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有助于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
肠息肉的危害
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可分为直肠息肉与结肠息肉。肠息肉久拖不治的话有许多危害,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1、易癌变。许多单发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视,很有可能向多发性息肉转变,而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极高!
2、肠套叠。有时较大息肉还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3、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病人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粘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如果已经被确诊患有肠息肉,建议及时到专业肛肠医院进行正规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直肠息肉的危害有哪些
直肠息肉最初虽然没有什么影响,但任由直肠息肉发展,其危害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肠息肉会造成肠套叠:有时较大直肠息肉还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2、直肠息肉造成直肠脱垂:直肠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病人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粘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
3、直肠息肉易癌变:许多单发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视,很有可能向多发性息肉转变,而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极高!
以上就是直肠息肉的几大危害盘点,看了这些介绍之后,很多人都会觉得非常惊讶吧,原来这种常见的问题,其实已经严重的影响我们的健康,所以必须注意提醒自己,降低这种疾病,对自己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
炎性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炎性胃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炎性胃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引起息肉的病因目前并不清楚,不同类型的息肉病因可能不同:发生于胃窦的息肉多为小凹上皮增生型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常伴有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腺痛少见,以不典型增生为特征。发生于胃体胃底息肉,多为胃底腺型息肉,属错构瘤性,Hp感染率较低。
大肠癌怎么引起的 大肠息肉要及时清除
结肠镜摘除息肉就可以阻断癌变风险,息肉摘除后要做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及复查时间。大肠长1.5米,每段肠子发生癌变的几率不是平均的,最下端的直肠最容易癌变,60%大肠癌是直肠癌。如果整个大肠里成千上万全是息肉,即为结肠息肉病,这个情况下大肠要全切除,小肠折叠做一个储袋和肛门口做个吻合,大便也能控制得很好,所以部分肠子切除不会影响消化功能。
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胃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除
1、如胃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且数目较少,可先定期监测。通常建议50岁以上患者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观察息肉生长状况,如没有长大和增多倾向,则可继续观察。也可以在内镜下行切除术。
2、如息肉直径在1~2厘米之间,通常认为可切可不切,但是如数目较多,则建议切除,尤其是息肉无蒂,属腺瘤型息肉,则一定要切除。
1~2厘米的息肉可在胃镜下切除,无需另做手术,所以患者不必有太大心理负担。
3、如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则不论息肉多少、类型、有蒂无蒂,一定要切。此类息肉最好通过腹腔镜手术切除,通过胃镜切除很容易切漏,而一旦切漏,后续处理非常麻烦。
胃窦增生息肉如何治疗
胃增生性息肉是胃息肉最多的一类,占85%-95%。31%多发息肉,大小多在2cm以内,山田Ⅳ型可以有大于2cm的,19%的增生性息肉可以有增大的倾向。
男:女为0.6:1,女性多于男性。平均年龄57岁。
肉眼分型中,山田I型为0,Ⅱ型14%,Ⅲ型39%,Ⅳ型47%。息肉的演变过程表现为:息肉的芽发展到山田Ⅱ型,并长期静止,为徐缓型;息肉的芽在短期内发展为山田Ⅳ型,为急速型。也可以自行缩小或消失。
胃增生性息肉一般不易癌变,日本报道癌变率为1.7%-4%。发生癌变的平均年龄为60.9岁。直径大于2cm的山田Ⅳ型息肉癌变率较高。增生性息肉的癌变过程通常先有小凹上皮的异型,并可以表现出无蒂→亚蒂→有蒂的形态学变化,随着息肉增大,呈良性肿瘤性异型的腺瘤性异型上皮呈灶性分布,经过数年以上发生癌变。
哪些原因导致直肠息肉出现癌变
1、组织学上属于腺瘤型息肉的直肠息肉;
2、高位直肠息肉较低位的易癌变,据统计管状腺瘤中,在直肠的癌变率为7.3%,而在乙状结肠的癌变率为24.8%;
3、腺瘤息肉越大,恶性率越高;
4、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有蒂癌就率为4.5%,而广基癌变率为10.2%,无蒂息肉癌变率潜力明显大于有蒂息肉;
5、家族性直肠息肉,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细胞内第5号染色体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这种有遗传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亲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会有癌变的风险性;若父母双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变风险可上升到75%。
直肠息肉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般的来说,直肠息肉是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直肠癌病理性质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从肉眼观察大体相似。病理有腺瘤、绒毛状腺瘤、幼年型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及炎性息肉等。
通常的来说,形成直肠息肉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一般的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例如,肠腺瘤性息肉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基因突变会引起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变和结肠、直肠癌变。
与此同时,它的形成还可能与饮食有关,高脂肪膳食能增加结、直肠中的胆酸。大便中总胆酸和胆酸的万分变化,可能与结、直肠息肉的体积和上皮组织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此外,高纤维饮食,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
除此之外,还可能会由机械损伤和大便刺激引起,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或者是细胞的产生增加,或者是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或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
胃底息肉会产生什么危害
息肉生长在什么地方就是什么息肉,如果生长在我们的胃底那就是胃底息肉了,通常情况下,息肉的大小不会超过一公分,还会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型息肉两种。
增生性息肉,也叫再生性息肉或者炎症性息肉,排列相对紊乱,属于腺体增生延长,腺体之间空隙较大,有的中间夹杂有未成熟的细胞。增生性息肉绝大多数没有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是腺瘤性息肉,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被人们称"癌前病变",癌变率可达10%-30%。
此外,胃息肉的癌变几率还受到息肉大小,患者病程长短等因素的影响,长期得不到治愈会增加其癌变的几率。通常来说,胃息肉的治疗大致可以被分为手术治疗和中医治疗着两大类。
我们究竟要选择怎么样的治疗方法才能治疗胃里息肉呢,这是要更具患者的病情来觉定的,如果患者的息肉还没有出现癌变的倾向的话是不建议使用手术治疗的方法的。
手术后,胃肠息肉产生的病因和生长环境依然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手术后胃息肉反复发作的原因所在。胃肠息肉手术后不仅容易反复发作,还易导致创面不愈合,形成溃疡,出血。
专家提示您,反复手术不仅不能解决息肉再生长的问题,反而还会因为息肉受到多次刺激而变得更加容易癌变。如果确定癌变倾向,则需要先手术将这部分息肉切除掉。
之后再通过专业有效的中医疗法,将导致胃息肉产生的致息因子以及胃内部适合胃息肉生长的环境消除掉。恢复衰老细胞的正常生理凋亡速度和新老细胞之间的新陈代谢平衡。这样才能够使得息肉在萎缩、脱落以后真正不在有再度生长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