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肉瘤的症状
软骨肉瘤的症状
[病因病理]
软骨肉瘤是常见的恶性骨肿瘤之一。但少于成骨肉瘤。有原发和继发两种,后者可由软骨瘤、骨软骨瘤恶变而来,这也是发病年龄较晚的原因之一。肿瘤多见于成人,30岁以下少见,35岁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男性多于女性。发生于髓腔者为中心型,发生于骨膜者为骨膜型,另有少数可发生于软组织。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与骨盆,亦可见于椎骨、骶骨、锁骨、肩胛骨和足骨。
[临床表现]
原发性软骨肉瘤以钝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由间歇性逐渐转为持续性,邻近关节者常可引起关节活动受限。局部可扪及肿块,无明显压痛,周围皮肤伴有红热现象。
继发性软骨肉瘤一般为30岁以上成年人,男性多见。好发于骨盆,其次为肩胛骨、股骨及肱骨。出现肿块为主要表现、病程缓慢、疼痛不明显,周围皮肤无红热现象,临近关节时,可引起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如刺激压迫神经则可引起放射性疼痛、麻木等。位于胸腔和骨盆的肿瘤,一般难以发现,直至肿瘤压迫内脏,产生相应症状后才被发现。[1]
[影像学表现]
1.发生于髓腔的软骨肉瘤可出现斑片状、虫蚀状和囊状溶骨性破坏。尤其是发生于骨干髓腔者可呈大囊状骨破坏区,骨皮质内缘吸收,如肿瘤生长较慢时,可使骨皮质变薄、膨胀、当骨皮质被穿破时,可引起骨膜下新生骨,但一般较轻,偶见皮质旁有针状骨。
2.肿瘤软骨钙化是最基本且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当肿瘤局限于髓腔时,瘤软骨钙化较少,如突破骨皮质向软组织内生长时,则很快出现软组织肿块,其中可见密度不等的钙化。继发于骨软骨瘤者,瘤软骨钙化多,密度不等。
瘤软骨钙化呈环状、半环状、屑状以至点状。钙化是分化较好的瘤软骨细胞基质内钙盐沉积。已钙化的瘤软骨可被周围生长活跃的瘤细胞破坏,从而缩小或消失。骨软骨瘤恶变为软骨肉瘤时,常见骨旁有密度很高的分叶状钙化带,是原骨软骨瘤的钙化;而恶变后的肿块中,其钙化少而分散,且模糊。
3.继发性软骨肉瘤可出现象牙质样瘤骨。发生于软骨瘤和骨软骨瘤恶变者,瘤骨位于原发肿瘤和恶变为软骨肉瘤的交界处。
4.当原发软骨肉瘤突破骨皮质后,继发于软骨瘤者,软骨肉瘤切除术后复发者均可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其中常见数量不等、密度不同的瘤软骨钙化。
[鉴别诊断]
需与软骨瘤、骨软骨瘤 、骨肉瘤鉴别。
软骨瘤内常有散在沙砾钙化点,但较软骨肉瘤少而小,骨皮质多保持完整,无肿瘤性软组织肿块。
骨软骨瘤为附着于干骺端的骨性突起,形态多样,软骨帽盖厚者亦可见肿瘤端部有菜花样钙化阴影。而继发于骨软骨瘤的软骨肉瘤,软骨帽增厚更明显,并形成软组织肿块,其内可见多量不规则絮状钙化点。
骨肉瘤易与中央型软骨肉瘤混淆,特别当软骨肉瘤内并无钙化时颇与溶骨性骨肉瘤相似,但若见骨肉瘤具有的特征性肿瘤骨化,以及骨膜反应显著者可于区别。
透明细胞软骨肉瘤好发于什么部位
透明细胞软骨肉瘤与成软骨细胞瘤相似,是一种少见的亚型,恶性程度介于Ⅰ-Ⅱ级中心性软骨肉瘤之间。本病好发于股骨近端、肱骨近端、扁平骨和短骨的骨骺或骨凸,其发病年龄和性别与软骨肉瘤相似。临床上常表现为关节疼痛、积液和活动受限。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易复发,极少转移。
此病的临床表现为透明细胞软骨肉瘤好发于股骨近端、肱骨近端、扁平骨和短骨的骨骺或骨凸,其发病年龄和性别与软骨肉瘤相似。临床上常表现为关节疼痛、关节积液和关节活动受限。
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检查和诊断可以通过X线所见与发生于骨骺的成软骨细胞瘤相似,表现为(至少在初期是这样)有明显的溶骨界限区。病变可在刮除术后复发,有相当的侵袭性。肿瘤内可见不透X线的钙化。肿瘤生长缓慢或非常缓慢。
此外,治疗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放疗、化疗通常无效。其生物学行为缓慢,易复发,极少转移。
总之,透明细胞软骨肉瘤好发于人体的股骨近端、肱骨近端等部位,及时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是最好的确保办法。
软骨肉瘤的症状体征
1.症状及体征 软骨肉瘤一般发病缓慢,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开始为钝痛,间歇性,逐渐加重,其后是慢慢增长的包块。症状存在的时间平均为1~2年。检查可发现一个有压痛的包块,关节可活动受限,肿块局部可触及发热。
2. 好发部位 在大宗病例统计中,长管状骨是软骨肉瘤的好发部位,约占全部病例的45%,其中股骨又是最常见的部位,约占全部病人的25%。下肢骨骼发病约占软骨肉瘤的35%,而上肢发病则为14%。其余常见部位是髂骨(25%)和肋骨(8%)。发病较少的部位是脊柱(7%)、肩胛骨(5%)、胸骨(2%)。罕见的部位是颅骨、下颌骨、上颌骨、腓骨、桡骨、尺骨、锁骨、髌骨及手足部的小骨。
在长管状骨中的软骨肉瘤,大多数位于干骺端,但当骨骺闭合后肿瘤可侵及骨骺。原发在骨干者不多见,股骨、胫骨、肱骨和腓骨的近侧端发病多于远侧端,肱骨远端软骨肉瘤罕见。
除了血液系统肿瘤外,软骨肉瘤是肩胛骨、肋骨、胸骨、手和足的小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肋骨与胸骨的软骨肉瘤常发生在肋软骨的结合部。在手部,软骨肉瘤发生在近节指骨及掌骨,而在远侧指骨及腕骨发病者少。除了距骨与跟骨外,软骨肉瘤很少在距小腿关节以下的骨内发病。软骨肉瘤可发生在脊椎的各个节段,但以胸椎最多,且常位于椎弓和棘突。
3. 分型 软骨肉瘤的生物行为多变,对判断预后造成一定困难。一般常用组织学分级,也有结合生化指标分级者。软骨肉瘤在组织学上分为透明型、黏液样型、纤维软骨型、混合型及透明细胞型。一般认为,透明型恶性程度较低,而纤维型、纤维软骨型、混合型则属高度恶性。从发病情况上又将软骨肉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从开始就有肉瘤特性,继发性是指继发于照射后、畸形性骨炎、纤维结构不良、孤立性骨囊肿、Maffucci综合征、Ollier病、多发性遗传性骨疣、软骨母细胞瘤、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等,由良性软骨性肿瘤等衍变而成。从部位上,软骨肉瘤分为中央型和外周型;还有皮质旁或骨膜软骨肉瘤,以及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等。此外,还有去分化软骨肉瘤、间充质软骨肉瘤和透明细胞软骨肉瘤。
肉瘤吃什么好
软骨肉瘤吃什么好?软骨肉瘤一般以钝性疼痛为主的主要症状,由间歇性逐渐转为持续性,邻近关节者常可引起关节活动受限.局部可扪及肿块,无明显压痛,周围皮肤伴有红热现象.那么软骨肉瘤饮食方面应如何护理呢?
软骨肉瘤患者宜吃食物:
(1)宜多吃具有抗骨髓病、骨肉瘤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淡菜、海蛤、裙带菜、杏仁、桃仁、李.
(2)骨痛宜吃龟板、鳖肉、穿山甲、牡蛎、蟹、虾、核桃.
(3)脾脏肿大宜吃甲鱼、泥鳅、海鳗、毛蚶、海带、裙带菜.
(4)贫血宜吃猪肝、香菇、芝麻、蜂乳、黄鱼、花生、海参、鲩鱼、鲍鱼.
(5)化疗期间宜吃甲鱼、黄鳝.补白细胞的,化疗需要足够白细胞,不够就不能化疗.冬虫夏草,可以减轻化疗副作用.
软骨肉瘤患者忌吃食物:
(1)忌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2)忌霉变、腌制、油煎、肥腻食物.
(3)忌鸡肉、羊肉、鹅肉、猪头肉等发物.
软骨肉瘤的临床表现
有明显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股骨(尤其是近端)、骨盆、肱骨近端、肩胛骨、胫骨近端。软少发生的部位有躯干的其它骨、桡骨、尺骨、足和手(软骨瘤常见于手,少见于躯干骨)。
在长骨的中心性软骨肉瘤通常起源于骨干的一端或干骺端,由于患者一般是生长软骨已消失的成人,肿瘤常侵犯骺端,有时可侵及关节;起源于骨干中段的中心性软骨肉瘤很少见,在诊断时,肿瘤可已侵犯整个长骨的1/3、1/2或更多;骨盆的中心性软骨肉瘤好发于髋臼周围区域(髂骨,坐骨或耻骨);肩胛骨的中心性软骨肉瘤好发于喙突—关节盂区域。骨盆和肩胛骨的中心性软骨肉瘤同样可以侵犯骨的大部分。
症状轻且发展缓慢。病史较长,有时表现为一个局部手术后复发的“软骨瘤样”肿瘤。主要症状是深部疼痛,不剧烈,非持续性。由于肿瘤尚未膨胀到软组织中,常不能触及骨外团块,而仅有轻微的骨增大;在肿瘤的进展期,可形成大的球形骨外团块。
如中心性软骨肉瘤位于脊椎、骶骨、肋骨或骨盆部位,可压迫神经干,引起剧烈的疼痛,有时有放射性疼痛。
部分病例生长迅速,侵袭性强,早期即可破坏皮质骨,侵入软组织中,形成较大的软组织肿块。
中心性软骨肉瘤的病理表现
1.肉眼所见
低度恶性的中心性软骨肉瘤中(Ⅰ级),皮质骨可正常或轻度膨胀,无肿瘤浸润,外观与软骨瘤没有多少不同。但在存在时间长的病例中,Ⅰ级中心怀软骨肉瘤也可以穿越皮质骨而长到很大。
在 Ⅱ~Ⅲ级中心性软骨肉瘤中,皮质骨几乎总是被肿瘤浸润而中断,在软骨分化好的地方,肿瘤组织仍为软骨外观,倾向于形成聚集在一起的多面体小叶。这些软骨比正常软骨和软骨瘤中的软骨颜色更灰,质地更软,有更多的液汗以及更透明。在粘液区域(在Ⅱ级中心性软骨肉瘤中特别多且弥漫),组织多少有些凝胶状,呈灰白色,有时有粘液液化区和出血区。
中心性软骨肉瘤中,挤压在骨内部、从血少的新生肿瘤组织常产生变性和坏死,可见到软骨退化的区域,表现为白色且不透光的区域(象煮熟的米饭),微黄而干燥的坏死区,囊性或血性液化区。钙沉积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们有白恶样浅黄—白色外观,其坚固性很硬象砂砾一样,以小颗粒或小片的形式存大,孤立或融合,有时环形于软骨小叶的周围。
与骨肉瘤迅速侵犯穿过皮质骨不同,中心性软骨肉瘤常向阻力低的地方浸润,如骨干髓腔,因此,放射影像和解剖之间可有相当大的差异,放射影像上局限于骺—干骺端、未越过皮质的中心性软骨肉瘤,可在骨干的髓腔内浸润了很长的距离。
2.镜下所见
(1)Ⅰ级中心性软骨肉瘤大约占20%。软骨分化良好,极少含有粘液区。区别于软骨瘤的细胞学征象有以下几点:①较大的核;②核大小不同,一般为圆形;③常见双核细胞,从未见到有丝分裂相(细胞以直接分裂方式增殖);④细胞较软骨瘤多。
(2)Ⅱ级中心性软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形式,约占60%。软骨组织显示出明显的异型性,细胞核大,特征性的染色过深,双核细胞常见,三核细胞少见,一些细胞核4~5倍于正常核和/或外形怪异。
(3) Ⅲ级中心性软骨肉瘤约占20%。软骨的分化良好,软骨小叶周围为一厚的细胞晕,由密集深染的成软骨细胞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组成。软骨细胞异型性明显,数目丰富,以细胞核多形性明显、染色过深为特征。细胞体积常巨大,5~10倍于正常细胞,有3个或更多核、或有怪异核的细胞很多。
软骨肉瘤症状是什么
1、软骨肉瘤一般发病缓慢,
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开始为钝痛,间歇性,逐渐加重,其后是慢慢增长的包块。症状存在的时间平均为1~2年。检查可发现一个有压痛的包块,关节可活动受限,肿块局部可触及发热。
2.好发部位
在大宗病例统计中,长管状骨是软骨肉瘤的好发部位,约占全部病例的45%,其中股骨又是最常见的部位,约占全部病人的25%。下肢骨骼发病约占软骨肉瘤的35%,而上肢发病则为14%。其余常见部位是髂骨(25%)和肋骨(8%)。发病较少的部位是脊柱(7%)、肩胛骨(5%)、胸骨(2%)。罕见的部位是颅骨、下颌骨、上颌骨、腓骨、桡骨、尺骨、锁骨、髌骨及手足部的小骨。
在长管状骨中的软骨肉瘤,大多数位于干骺端,但当骨骺闭合后肿瘤可侵及骨骺。原发在骨干者不多见,股骨、胫骨、肱骨和腓骨的近侧端发病多于远侧端,肱骨远端软骨肉瘤罕见。
除了血液系统肿瘤外,软骨肉瘤是肩胛骨、肋骨、胸骨、手和足的小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肋骨与胸骨的软骨肉瘤常发生在肋软骨的结合部。在手部,软骨肉瘤发生在近节指骨及掌骨,而在远侧指骨及腕骨发病者少。除了距骨与跟骨外,软骨肉瘤很少在距小腿关节以下的骨内发病。软骨肉瘤可发生在脊椎的各个节段,但以胸椎最多,且常位于椎弓和棘突。
原发性软骨肉瘤,发病年龄一般都在30岁以下,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四肢长骨,尤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的干骺端最为多见。其他如肋骨、髂骨、肩胛骨或胸骨等亦有发病。发生于短骨者少见。主要症状为钝状为钝性疼痛。可由间歇性转为持续性,并影响邻近关节使之活动受限。有时局部扪及肿块,但无明显压痛,周围皮肤可有充血红热现象。
继发性软骨肉瘤一般为30岁以上成年人,男性多见。好发于骨盆,其次为肩胛骨、股骨及肱骨。出现肿块为主要表现、病程缓慢、疼痛不明显,周围皮肤无红热现象,临近关节时,可引起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如刺激压迫神经则可引起放射性疼痛、麻木等。位于胸腔和骨盆的肿瘤,一般难以发现,直至肿瘤压迫内脏,产生相应症状后才被发现。
3.分型
软骨肉瘤的生物行为多变,对判断预后造成一定困难。一般常用组织学分级,也有结合生化指标分级者。软骨肉瘤在组织学上分为透明型、黏液样型、纤维软骨型、混合型及透明细胞型。一般认为,透明型恶性程度较低,而纤维型、纤维软骨型、混合型则属高度恶性。从发病情况上又将软骨肉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从开始就有肉瘤特性,继发性是指继发于照射后、畸形性骨炎、纤维结构不良、孤立性骨囊肿、Maffucci综合征、Ollier病、多发性遗传性骨疣、软骨母细胞瘤、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等,由良性软骨性肿瘤等衍变而成。从部位上,软骨肉瘤分为中央型和外周型;还有皮质旁或骨膜软骨肉瘤,以及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等。此外,还有去分化软骨肉瘤、间充质软骨肉瘤和透明细胞软骨肉瘤。
肉瘤能治吗
1.逐血破瘀汤合散结灵化裁
方药成分:威灵仙、透骨草、刘寄奴、紫草、地龙、水蛭、牵牛子、路路通、莪术、血竭、徐长卿。
主治:气滞血瘀型骨肉瘤,症见皮肤青紫、发热口干、小便黄赤、苔黄。
功效:活血化瘀、祛毒散结。
2.小金丹合三骨汤化裁
方药成分:牛膝、透骨草、没药、干蟾皮、木瓜、五灵脂、草乌、川乌、地龙、防己、骨碎补、蜈蚣、白屈菜。
主治:阴毒凝滞型骨肉瘤,症见肢体有肿块,肿块坚硬、青筋显露、脉沉弦。
功效:解毒软坚、通络化滞。
3.寄生肾气丸合三骨汤化裁
方药成分:熟地、女贞子、鹿角胶、红花、茯苓、鹿衔草、白花蛇舌草、车前子、泽兰、丹参、当归、山药。
主治:肾虚髓伤型骨肉瘤,症见患肢肿痛、面色苍白、身热口干、困倦乏力、脉沉细。
行手术截肢后要以补肾为主,常用中药有:白花蛇舌草、当归、鹿角粉、红花、茯苓、泽兰、山药、熟地、女贞子、丹参、车前子、鹿衔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