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茯苓能冶舌苔齿痕吗 舌苔齿痕吃多少茯苓合适

茯苓能冶舌苔齿痕吗 舌苔齿痕吃多少茯苓合适

8~15克为宜。

茯苓为利水渗湿药材,有祛湿消肿的功效,舌苔有齿痕者食用茯苓在8~15克为宜,虽然茯苓性平、味甘淡,没有明显毒副作用,但是不宜过量食用,建议在医生诊断下用药,这样更利于病情的恢复。

舌苔厚腻可能是脾胃出了问题

舌苔厚了,有人救认为是上火了,会自行盲目降火,其实不然。事实上,舌苔厚更多时候是脾胃的问题。舌苔厚还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调理方法也不一样。

舌苔厚且有齿痕

舌苔厚、白,甚至舌体比较胖大、边缘有齿痕有的人平时多饮食不节,爱吃生冷,或者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寒。天气变冷就特别容易胃痛,严重的还会恶心呕吐。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这样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等来辅助驱散脾胃的寒气。

舌苔厚而颜色偏黄

舌苔厚而颜色偏黄的人,说明是有胃热。平时、尤其是晚上要吃得清淡点,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要多吃,最好不要抽烟和饮酒。刚刚过去的夏季暑湿较盛,一些人的舌苔也会偏黄变厚,但是如果没有特殊不适,可以用薏仁、莲子、芡实、茯苓、陈皮等食疗,能得到明显改善。

舌苔厚且有口气

舌苔厚而有口气的人,若排除口腔疾患,一般也是脾胃的问题。这类人需要保持生活规律、情志舒畅愉快,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和蔬菜、水果,少吃肥腻的菜肴以及油炸食品。

茯苓能冶舌苔齿痕吗 舌苔齿痕能长期吃茯苓吗

不建议长期食用。

舌苔有齿痕多是由于脾运失常,导致体内湿气过重。茯苓有健脾除湿、利水消肿的功效,常配伍半夏、白术,用于健脾燥湿。茯苓有利尿的功效,长期食用可能会导致小便增多,特别是肾虚患者不宜食用茯苓,以免导致身体不适,出现滑精等症状。

茯苓能冶舌苔齿痕吗 舌苔有齿痕是怎么回事

舌体上面有齿痕,多半是因为舌体胖大受齿缘压迫导致的,齿痕多由气虚、脾虚或阳虚导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舌体胖大,体内脾虚和湿盛。如果舌体淡白湿润,则是湿寒;舌体淡红有齿痕,多为脾虚或气虚。

水肿吃什么药

体方法如下。

1、宣肺利水: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2、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3、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本法适用于脾阳虚弱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浮肿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胸闷腹胀,纳少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脉滑沉缓。常用方剂为实脾饮加减,药物有:茯苓、白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可加猪苓、泽泻、党参、黄芪等。

4、温肾利水:适用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讽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宣肺利水: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2、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3、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本法适用于脾阳虚弱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浮肿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胸闷腹胀,纳少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脉滑沉缓。常用方剂为实脾饮加减,药物有:茯苓、白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可加猪苓、泽泻、党参、黄芪等。

4、温肾利水:适用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讽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的方法

气虚痰阻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面色萎黄,语言骞色,痰稀而白,或见头晕目眩,舌质淡有齿痕,舌苔白滑或腻,脉滑或弦。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甘草各10g,茯苓、白术、陈皮各15g,半夏、竹茹、胆南星各15g。

气虚血瘀型

症状:肢体缓纵不举,或见挛卷,或见疼痛,舌质淡或紫暗,舌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涩。

方药:补阳还五汤:生黄芪30g,当归、桃仁、赤芍、川芎、炙地龙、红花各15g。

风中经络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肌肤不仁,发热恶寒,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滑或弦。

方药:肉桂6g,炮附子5g,麻黄5g,防风、防己、当归各12g,人参、川芎、白芍、杏仁、黄芪、甘草各10g,生姜5片。

气滞经络型

症状:肢体瘫痪或口眼弯斜,胸胁胀满,叹息为快,脘腹满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

方药:八味顺气散:人参、白术、白芷、乌药、青皮各10g,茯苓、陈皮各15g,甘草8g。

腑气不通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赤黄,或见头晕烦躁,舌红,舌苔黄或腻,脉滑或弦。

方药:厚朴、大黄、枳实、甘草各10g。

邪热壅盛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面色潮红,口渴喜冷饮,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药:川芎、白芍、白术、菊花、桔梗、荆芥穗、连翘、黄芩、寒水石各10g,当归、石膏各15g,砂仁、薄荷、滑石、大黄各5g。

气血两虚型

症状:肢体缓纵无力,或见苍白肿胀,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声低气怯,或畏风自汗,舌质淡白,舌边有齿痕,脉细弱。

方药:八珍汤:人参、白术、川芎、白芍、甘草各10g,熟地、茯苓、当归各15g。

肝风挟痰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头晕或头痛,急躁易怒,或见多痰,肢体麻木,舌红苔白腻,脉弦或滑。

方药:白术、茯苓、天麻、橘红各15g,半夏、甘草各10g,生姜3片,大枣3枚

中医在对中风这种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先根据患者的患病症状,来确定患者的患病类型,从而帮助患者进行对症抓药,所以如果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想要通过中医来对这种疾病进行治疗,那么就要确定自己的患病类型,这样才能够保证对症治疗,尽快控制病情的发展。

茯苓能冶舌苔齿痕吗 茯苓能治舌苔齿痕吗

有一定效果。

茯苓性平、味甘淡,有利水消肿、健脾除湿的功效,常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心烦失眠、脾虚食少等症状。茯苓配伍人参、白术、薏苡仁等药材,能治脾虚湿盛,对于舌苔齿痕有一定疗效。

中医4招治疗肾性水肿

1、温肾利水

适用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讽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2、宣肺利水

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3、健脾化湿、利水消肿

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中医治肾水肿是怎么回事

1、温肾利水:

适用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讽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2、宣肺利水:

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3、健脾化湿、利水消肿:

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4、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本法适用于脾阳虚弱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浮肿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胸闷腹胀,纳少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脉滑沉缓。常用方剂为实脾饮加减,药物有:茯苓、白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可加猪苓、泽泻、党参、黄芪等。

消化吸收不好中药怎么调理呢

脾虚血亏型:症见久不欲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脾养血。方用归脾汤加减。药用西洋参、炙黄芪、炒白术、朱茯神、炒枣仁、桂圆肉、广木香、当归、远志、炙甘草、生姜、大枣、首乌、黄精等。

脾虚湿困型:症见脘腹胀痛、肠鸣腹泻、恶心呕吐、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治宜补脾益气、除湿止泻。方用苍白二陈汤化裁。药用苍术、白术、法半夏、陈皮、茯苓、党参、炙甘草、砂仁、炒苡仁、炒扁豆等。

脾胃虚寒型:症见长期腹泻、反复发作、大便稀溏如油状、脘腹胀痛、喜温喜按、恶心呕吐、食纳呆滞、畏寒肢冷、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或见水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治宜温中散寒、化湿止泻。方用良附丸合理中汤加味。药用高良姜、香附、炒白术、炙黄芪、干姜、党参、炙甘草、炒苡仁、炒扁豆等。

脾肾阳虚型:药用炒石榴皮、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煨柯子、炙米壳、吴茱萸、大枣、附子、干姜、茯苓、苡仁、赤石脂、禹余粮、杜仲、锁阳、台乌、沉香、肉桂、小茴香等。

舌苔厚腻可能是脾胃出了问题

舌苔厚且有齿痕

舌苔厚、白,甚至舌体比较胖大、边缘有齿痕有的人平时多饮食不节,爱吃生冷,或者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寒。天气变冷就特别容易胃痛,严重的还会恶心呕吐。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这样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等来辅助驱散脾胃的寒气。

舌苔厚而颜色偏黄

舌苔厚而颜色偏黄的人,说明是有胃热。平时、尤其是晚上要吃得清淡点,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要多吃,最好不要抽烟和饮酒。刚刚过去的夏季暑湿较盛,一些人的舌苔也会偏黄变厚,但是如果没有特殊不适,可以用薏仁、莲子、芡实、茯苓、陈皮等食疗,能得到明显改善。

舌苔厚且有口气

舌苔厚而有口气的人,若排除口腔疾患,一般也是脾胃的问题。这类人需要保持生活规律、情志舒畅愉快,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和蔬菜、水果,少吃肥腻的菜肴以及油炸食品。

如何治疗孕期促甲状腺素偏低

1、如何治疗脾肾阳虚证甲状腺素偏低

1.1、症状:神疲乏力,嗜睡倦怠,记忆减退,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冷,畏寒肢冷,皮肤干燥脱屑,毛发干枯易落,纳减便秘,全身浮肿,舌苔白腻,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调,舌淡体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细或沉迟。

1.2、方药:四君子汤合右归丸:附子12克,肉桂7克,杜仲16克,山萸肉12克,菟丝子15克,鹿角胶35克,熟地25克,枸杞子12克,当归12克,党参16克,白术12克,茯苓25克,炙甘草7克。

2、如何治疗心肾阳虚症甲状腺素偏低

2.1、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憋痛,神倦嗜卧。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水滑,脉沉迟或结代。可见头晕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调。

2.2、方药:桂枝甘草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制附片12克,肉桂4克,熟地25克,山萸肉12克,淮山药25克,茯苓25克,泽泻12克,丹皮12克。胸痛加川芎12克,薤白12克,郁金12克,元胡12克;神倦乏力加炙黄芪35克。

湿气重怎么调理吃什么

第1步:分清寒湿和湿热

湿气重有两种,一种是寒湿,另一种是湿热,想要去除体内的湿气,首先要分清自己是寒湿还是湿热,否则不对症治疗调理的话,反而会加重自身病情。

判断方法

1、舌头

(1)寒湿:舌体胖大,有齿痕,这齿痕就像裙子的边一样。舌体的颜色是白的,舌苔也是白白的厚厚的,有的舌苔上面漂浮着一层水汽。

(2)湿热:舌头颜色是红的,舌头比寒湿的人要稍瘦,舌苔黄厚。

2、小便

(1)寒湿:尿液清长没有什么味道,如水一样。

(2)湿热:小便会发黄,味道很重。

3、大便

(1)寒湿:寒湿导致的腹泻程度缓慢,肚子总觉得不舒服,一紧张就想上厕所,一吃油腻食品也想上厕所,尤其在夏天表现得更加明显,一天要上好几次厕所。每次都是一点点,不成形,很稀薄,中医叫便溏。

(2)湿热导致的腹泻又急又猛,所谓暴迫下注,里急后重,上完厕所肛门有灼热的感觉。

4、体味

(1)寒湿:寒湿体质的人汗出肤冷,身上基本上没有啥味道。

(2)湿热:湿热体质的人体味很重,狐臭、腋臭、脚臭等,都经常出现。

5、带下

(1)寒湿:白带量少清淅如水。

(2)湿热:白带多色黄味重。

第2步:食疗去湿

1、寒湿食疗方

生姜砂仁茶

材料:砂仁3克,陈皮3克,生姜5克。

做法:生姜、陈皮温水煮开后砂仁,水煎代茶饮,注意砂仁不宜久煮。

功效:温化寒湿。

2、湿热食疗方

马齿苋土茯苓绿豆汤

材料:新鲜马齿苋200克,土茯苓30克,绿豆50克。(1人份)

做法:把新鲜马齿苋,洗净,一同加入土茯苓、绿豆炖至熟烂,煎汤服食。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

相关推荐

社交恐惧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1.脾肾阳虚型 症见精神萎靡,情结低沉,嗜卧少动,心烦惊恐,心悸失眠,面色晃白,阳痿遗精,妇女滞下清稀,舌质胖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治宜:温肾暖脾。 穴用:肾俞、命门、关元、脾俞、太溪、三阴交。 药用:炮附子、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人参、炮姜、炙甘草等。 2.肾精不足型恐惧症 症见腰膝酸软,精神不振,心慌善恐,遗精益汗,失眠虚烦,面部烘热,舌红少苔,脉细驹。 治宜:补肾益精,滋阴降火。 穴用:太溪、三阴交、肾俞。 药用: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演、茯神、牡丹皮、远志、枸杞子、知母、黄

肝郁脾虚的症状是什么

脾虚症状有:嘴唇干裂,没有血色,齿痕严重,还有裂痕,舌头裂开,早饱、嗳气、胃胀、时而抑郁,时而焦虑。身体虚弱,腰酸背痛,四肢无力困倦,没食欲,不凉的,太热的会出汗,大便不利,舌大边有齿,手脚心发热,稍微一热胸部以上救会出汗,尤其是额头头顶。早上起来舌苔黄厚腻,晚上偏白厚腻。中午饭后头晕。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方药: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以仁理气健脾化湿.脾胃虚弱的饮食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

如何防治阳虚体质

1.心阳虚证 证候: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治则:温补心阳。主方:保元煎。常用药:党参、黄芪、肉桂、生姜、甘草、巴戟天等。 2.脾阳虚证 证候:食少,大便溏薄,肠鸣,腹中冷痛,因外感寒、湿之邪或进寒凉菜饮食加剧,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或有齿痕。治则:温中健脾。主方: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常用药:党参、白术、附子、肉桂、干姜、肉豆蔻、补骨脂等。 3.肾阳虚证 证候:腰背酸痛,形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泄,多尿、遗精,阳痿,舌淡苔白,脉沉迟细弱无力

齿痕舌不什么食物 饮食调理

齿痕的人日常生活中可以多一点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例如薏米、芡实、茯苓、冬瓜、荷叶等等,这样也加速身体水湿代谢,从而改成齿痕舌情况。

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

参苓白术散 药物组成:太子参10g,山药10g,茯苓10g,白术6g,薏苡仁10g,白扁豆10g,陈皮6g,桔梗6g,甘草3g。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止泄,芳香化湿,宣肺利咽。 主治:咽炎 加减:咽痒加僵蚕5-10g,蝉蜕5-10g;咳咯粘痰加浙贝母10-15g,射干10-15g;咽部燥灼加天花粉10-15g,知母10-15g;气郁呃嗳加苏子10-15g,香附10-15g。 治疗的主要症状:咽部粘膜充血不明显,咽后壁淋巴滤泡团块样增生,咽中干涩而不思饮,或伴胸膺不畅,食后不舒,大便多溏,舌有白苔甚至较厚,

慢支的中医治疗方法是怎样的

一、肺脾气虚型 证侯:气短喘促,言语无力,咳声低弱,咳痰稀薄,自汗畏风,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苔薄白或薄白略腻,舌质胖,边有齿痕,脉细弱。治法:健脾补肺。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化裁。药用生黄芪、白术、防风、党参、陈皮、茯苓、半夏、甘草、干姜等。 二、肺肾阴虚型 证侯:喘促气短,动则更甚,痰粘量少,口咽干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腰酸耳鸣,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细数。治法:滋肾养肺。方药:生脉饮合六味地黄丸化裁。药用党参、麦冬、五味子、生地、萸肉、丹皮、茯苓、山药、百合、北沙参等。 三、脾肾阳虚型 证侯:气促难

中医调理消化吸收不良综合症

中医认为,吸收不良综合征属中医“虚劳”、“虚损”、“脾痿”范畴,多因胃肠等消化系统慢性疾病导致长期厌食、久泻,终而引起脾气痿弱、肾气受损、精气匮乏,整个机体失充营养的虚损病证,病位在脾、胃、肾,病性以虚为主。我们将其中医辨证分为脾虚血亏、脾虚湿困、脾胃虚寒、脾肾阳虚四型施治,获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脾虚血亏型:症见久不欲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脾养血。方用归脾汤加减。药用西洋参、炙黄芪、炒白术、朱茯神、炒枣仁、桂圆肉、广木香、当归、远志、炙甘

如何用药治疗肾性水肿

中医认为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这三个脏器的功失调是引起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治疗水肿,中医一般以宣肺、健脾、温肾为基本原则,具体方法如下。(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对症用药) 1、宣肺利水: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

中医辨证治疗肝腹水的七种证型

(一)气滞湿阻: 气滞湿阻型肝腹水症状:腹大胀满,按之不坚,腹部青筋暴露,两胁胀痛,食欲不振,食后作胀,肢体困倦,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除湿。 方药: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柴胡、枳壳、香附、白芍、陈皮、川芎、厚朴、苍术、泽泻、茯苓、大腹皮、肉桂。 (二)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型肝腹水症状: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胁下肿块刺痛,面色黎黑,皮肤可见丝纹状血痣,手掌赤痕,口干渴,但欲漱口而不欲咽下,大便色黑,唇色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 治则:活血化瘀,利水消胀。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五个调理方法

疏肝扶脾:表现为肝脾失和,证见胃脘疼痛,痛连两胁,嗳气吞酸,情志变动时加剧,或心烦,大便溏泄,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方选柴胡疏肝散、平胃散加减,药用柴胡、枳壳、陈皮、半夏、延胡索、郁金各10克,云苓、苍术、山药、蒲公英各15克,厚朴、当归各9克,黄连3克,炙甘草6克。 清肝泄胃:表现为肝胃郁热,证见胃脘疼痛灼热,口苦口干,或呕恶嘈杂,心烦易怒,睡时易惊,大便干燥,胁肋胀闷不适,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数。方选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药用柴胡、栀子、丹皮、当归、枳实、郁金各10克,白术、白芍、蒲公英、炒麦芽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