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感冒的辨证论治要点是什么

感冒的辨证论治要点是什么

1.辨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感冒常以风夹寒、夹热而发病,因此临床上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两证。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但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2.辨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呈散发性发病,肺卫症状明显,但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少有传变;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传染性强,肺系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显著,症状较重,且可以发生传变,人里化热,合并它病。

3.辨常人感冒与虚人感冒普通人感冒后,症状较明显,但易康复。平素体虚之人感冒之后,缠绵不已,经久不愈或反复感冒。在临床上还应区分是气虚还是阴虚。气虚感冒者,兼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身痛无汗,或恶寒甚,咳嗽无力,脉浮弱等症。阴虚感冒者,兼有身微热,手足心发热,心烦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

痛风中医辨证论治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三妙散合当归拈痛汤加减。

中成药:新癀片、四妙丸等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络

推荐方药:黄芪防己汤加减。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等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推荐方药:乌头汤加减。

中成药:寒湿痹颗粒、益肾蠲痹丸

治法:活血化淤,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当归拈痛汤加减

中成药:淤血痹颗粒、益肾蠲痹丸

血虚感冒的辨证论治要点是什么?

血虚感冒是因血虚感受外邪所致,故其基本治则是养血解表。解表之法,不但要随感邪性质而异,同时还要虑其正虚。血虚外感,或感于风寒,或感于风热。不可认为血虚外感尽为热性,总依临床见证为据。张仲景治疗产后外感,既用桂枝,又用竹叶,即使附子、石膏亦不禁用。但血虚外感不同于单纯外感,故发散之品要谨慎从事。先贤早有明示,“亡血家不可汗”,“衄家不可汗”。若过于辛散,会伤津耗血,导致阴竭阳脱。倘若汗出过多,当以温粉扑之,或于方药中加入益气敛汗之品。至于养血,又应首选辛甘濡润之品,使补中有行;或服食养血膏剂,辅以解表药物,一补一散,相得益彰。切忌过用阴柔滋腻,以防滞胃恋邪,反招闭门留寇之弊。

气管炎辨证论治

1.支气管炎中药方1-肺燥感寒

【症状】咳嗽阵作,痰少,形寒,饮食减少,口燥不欲饮,舌苔薄白,脉象小滑。

【治法】散寒清肺,顺气化痰

【方药】炙麻黄2.4克,杏仁9克,生甘草4.5克,苏子9克,炙紫苑12克,蒸百部9克,炙白前6克,炙款冬6克,海哈壳12克,炙枇杷叶9克

【用法】水煎服。

【按语】形寒未除仍属风寒未彻,故用三坳汤合止咳散加减,止咳散化痰止咳作用好,外邪未清者可与宣肺散寒或清肺润燥同用。此方对慢性支气管炎尤为有效。其中紫苑、百部、白前三味为治咳良药。紫苑性温而润,用量可适当重些,与百部配合,有肺热者亦无妨。百部性寒味苦而润,白前温润降逆,再与甘润之药配合,相得益彰,取效更为满意 。

2.支气管炎中药方2-风热袭肺

【症状】咳嗽夜间喘甚,吐黄痰,身体疼痛,纳呆,大便两日未下,舌苔黄腻,脉象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泄热定喘

【方药】前胡3克,薄荷3克,桔梗3克,杏仁泥3克,紫苑4.7克,15.6克,生川军3克

【用法】生川军后下。

【按语】此为风热袭肺,热邪移于胃肠,致使肺气失于宣降,胃肠热雍气滞,热灼津液为痰,而出现咳喘,发热,大便秘结等症,故治以宣肺泄热化痰之法。其方用薄荷、前胡、桔梗以宣肺,黄苓、花粉、白茅根清热,更以生川军攻泻胃肠之热,即釜底抽薪之义,又佐以杏仁、贝母、紫苑、苏子化痰降气,肺之宣降得复,肠胃气机通达,则症自愈。

3.支气管炎中药方3-痰热雍肺

【症状】咳嗽不能平卧,烦躁咽痛口渴,咯白痰,舌红,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定喘

【方药】炙麻黄3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黄苓12克,双花25克,桑白皮15克,百部12克,桔梗6克,川贝粉3克,地丁30克,败酱草30克,鱼腥草30克,莱菔子12克

【用法】川贝粉冲服,余药水煎。

【按语】此为痰热哮喘,治以麻杏石汤宣肺定喘,郭老认为加桑白皮开肺气,桔梗宣肺,贝母化痰止咳,百部清热养阴,地丁、败酱草鱼腥草清热消炎,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白细胞偏高者效果较好。

4.支气管炎中药方4-痰湿化燥

【症状】咳嗽痰多,黄白相间,咽红微感不适,大便偏干,小便多,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燥化痰,宣通肺气

【方药】冬瓜仁6克,杏仁6克,苡仁12克,苇根15克,茯苓皮6克,法夏6克,橘红3克,浙贝母4.5克,桑白皮4.5克,炒苏子3克,炒莱菔子3,炒白芥子3克,炙枇杷叶6克

【用法】水煎服。

【按语】本症为气管炎属痰湿化燥,方以清燥化痰之品,燥气得平。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俗称"老慢支")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患,常常反复发作,秋冬寒冷季节尤甚,而夏季却是老慢支病人的相对缓解期,若趁此时调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也是中医"治本病求本"和"冬病夏治"的体现。中医认为老慢支长期不愈与肺脾两虚、肺肾不足有关。因此老慢支病人在夏季病情缓解期,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还应选服一些健脾养肺、补益肺肾的药膳。

汗腺炎的辨证论治

湿热蕴结型

证见:一般见于本病之早期。局部红肿灼热疼痛,常伴有恶寒发热,疲倦不适,口干渴,纳呆,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祛湿,解毒散结。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黄芩、柴胡各12克,金银花、野菊花、夏枯草、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栀子、黄连各9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4)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0—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正虚邪恋型

证见:患病日久,时好时发,缠绵难愈;发作时局部仍可见红肿灼热疼痛。可伴有面色眦白,神疲,倦怠乏力,气短,纳呆。舌质淡,少苔,脉细或细弱(急性发作时可见脉弦滑)。

治法: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方药:

主方托里消毒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生黄芪、党参各20~30克,当归、金银花、连翘、赤芍各15克,白术12克,炒穿山甲12克(先煎),皂角刺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

化脓性汗腺炎的外治法初起用双柏散或散金黄水蜜调热敷。脓成后宜切开排脓。溃后有脓者,可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则外敷生肌膏。

治疗易感的病人应避免刺激,如止汗药。早期原发的损害宜切开引流治疗,湿热敷及较长时间的系统性抗生素治疗(见上文疖)。对孤立的损害,损害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可能有效。如病情持续存在,手术切除,修复或受累部位的移植可能是必要的。一些病人用异维甲酸2mg/(kg.d)口服有效,但常有复发。依曲替酯(每日0.7~1.5mg/kg口服)也可能有效,但停止治疗会很快复发。这些药物必须慎用

肺热的辨证论治

初期

证候:恶寒发热,咳嗽胸痛,痰少而粘,呼吸不利、口干咽燥,舌苔薄黄,脉浮滑而数。

治法:疏散风热、清肺化痰。

主方:银翘散。

成痈期

证候:寒战壮热汗出,胸闷作痛、转侧不安,咳嗽气急,甚则喘满,咳吐脓痰,气味腥臭,口燥咽干,烦躁不安,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主方:千金苇茎汤。

溃脓期

证候:咳吐脓血,或咯痰状如米粥,量多腥臭,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平卧,面赤身热,烦渴喜饮,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排脓化瘀、清热解毒。

主方:桔梗汤、千金苇茎汤。

恢复期

证候: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少渐转清稀,或见胸胁隐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或潮热,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淡红,苔薄,脉细数无力。

治法:润肺化痰、益气养阴。

主方:清燥救肺汤。

月经提前能喝四物汤吗

温馨提示

中医辨证论治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理论,虽然上述内容中提到了四物汤适合于气血虚引起的月经提前的人群服用,但大部分人都缺乏辨证论治的中医基础知识,因此,在出现月经提前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四物汤。

头疼按摩哪里最有效 头痛按摩注意事项

1.按摩缓解头痛症状有较好的效果,但治疗时必须审证求因,按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2.患者不宜长时间紧张工作,尤其是脑力劳动。

3.少吃或不吃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

4.加强体育锻炼,预防感冒。

相关推荐

湿疮的辨证论治与预防

一、内治法 1、湿热浸淫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滋;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于,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辨证分析:湿热浸淫,热重于湿,故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于,尿短赤;湿热浸淫肌肤则瘙痒无休,渗液流汁;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革藓渗湿汤加减。 2、脾虚湿蕴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流滋,可见鳞屑;伴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辨证分析:饮食不节,日久伤脾,脾虚生湿,蕴积肌肤

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

肝经湿热 小便热赤,带血鲜红,伴随头痛,头晕,口黏,口苦,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病情会因情绪波动而加重。中医治法为清利湿热。 方剂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阴虚火旺 小便短赤带血,伴随头晕耳鸣,颧红潮热,心烦口乾,腰膝酸软,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中医治法为滋肾清热,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知柏地黄丸加小蓟炭、车前子 心火亢盛 尿色鲜红,小便短黄,灼热疼痛。伴随心烦失眠,面赤口疮,口渴引饮,大便乾结,舌尖红赤,苔黄,脉数。中医治法为清心凉血,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导赤散合小蓟饮子加茯苓 肾气不固 持续排

养血滋阴的中药有哪些

1滋阴的中药包括沙参,麦冬,黄精,枸杞子,龟板,鳖甲,黑芝麻等 2.阴虚也有不同的种类,不能说生地和枸杞子那个滋阴的效果好,只要对症,就最好的。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所以,具体中药的使用,需要在当地中医的辨证论治下进行中药治疗。只要对症,再便宜的药也最好的,不对症,再贵的药物也无效。不要盲目用药。

运动神经元的辨证论治

运动神经元疾病提倡以中医中药为主的治疗方法。本病以虚证多见,或虚实夹杂,一般的治疗原则为补脾益损,温养肾阳,滋补肝血,养阴祛湿,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辨证分型治疗 按照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方法,本病可以分为以下证型。 1.脾胃虚损 主证:肌肉萎缩,肢体萎软无力,或有肌肉颤动,少气懒言,语音低弱,咀嚼无力,吞咽不顺利,口张流涎,食少,便溏,腹胀,面色淡白无华。舌体胖嫩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 治法:补脾益损,强肌健力。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脾肾虚损 主证:肌肉萎缩。肢体萎软无力,肌肉时有颤动,腰酸颈垂,

噎食治疗的辨证论治

痰气交阻型【证见】 吞咽困难,情绪舒畅时可稍减弱,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 噎隔,指饮食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病证,见于现代医学的食道神经 官能症、食道炎、食道癌、贲门癌、贲门痉挛等病。 方1 【组成】老姜300 克、黑砂糖300 克。 【用法】共捣烂,入瓷罐封固,埋于干燥黄土地7 天,开水冲服。 【主治】噎膈。 方2 【组成】生姜120 克、糖糟300 克。 【用法】共捣烂作小饼,晒干,入瓷,置灶烟柜上,每晨取1 块,泡沸 水内少停饮汤。 【主治】噎膈。 方3 【组成】醋大蒜汁、大蒜。 【用法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咳嗽

一、风寒咳嗽 症状:咳嗽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甚则喉间有痰鸣声,恶风畏寒,头痛倦怠,塞鼻不通,喷嚏流清涕,喉痒声重,舌苔薄白,舌淡红,脉象浮紧,指纹青浮露。 治法:辛宣止咳。 方药:麻黄3克、苏梗6克、杏仁6克、陈皮6克、前胡6克、桔梗6克、僵蚕6、法半夏6克、白前6克、甘草3克。 痰多气促而喘加紫菀6克,款冬花6克,改苏梗为苏子。 咳嗽日久加百部9克。 胃口差,舌苔浊腻加茯苓9克,莱菔子6克。 二、肺寒咳嗽 症状:多发生于冬季,咳嗽痰多,凌晨咳嗽频繁,吐清稀白沫,甚则痰鸣气促,口淡,纳呆,便溏,面色

心慌的中医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 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血不足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3.心阴亏虚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 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4.心阳不振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甘草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 血府逐瘀加减。 6.水饮凌心 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 苓桂术甘汤加减。

痴呆治疗的辨证论治

禀赋不足型 【证见】自幼起病,多有发育畸形,如头颅偏小或畸形,眼裂较窄,眼距过宽,发音不清,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等。成年后神情呆板,反应迟钝,动作古怪,发音不清或词不达意,重者精神呆滞,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抵御危险伤害而成白痴。舌淡胖或偏暗,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填髓健脑。 【方药】 1.主方加味地黄丸(吴谦《医宗金鉴》)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牡丹皮10克,泽泻9克,鹿角胶10克(烊化),五味子12克,枸杞子15克,远志6克,当归12克,巴戟天1

胸腔积液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分清胸腔积液的原因,才能辨证论治,标本兼治,具体情况要结合患者的检查结果, 治疗方法:西医治疗胸腔积液抽水,主要方面,然后消炎,排水治疗。 中医治疗:一般采用补气扶正利水法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辨证论治,然后补气,扶正,利水 。补气扶正一般采用常规的药物比如西洋参,太子参等,利水的药物一般都车前子,葶苈子,木香,猪苓,{利水灵冲剂} 等药物

干咳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燥邪犯肺 肺失宣降 此型常见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发病。盖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喜清肃而不耐寒热。秋季燥令,燥邪侵犯肺系,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并灼伤肺津,遂发证。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咽干、喉痒、鼻燥、口渴,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宜解表清肺,润燥止咳。 方选桑杏汤加减 桑叶、桑白皮、杏仁、南沙参、 炙杷叶、大贝母、山栀子、淡豆豉、 薄荷、芦根 若患者鼻塞、恶风、咽痒等症状突出者,可酌加苏叶、蝉衣、白僵蚕等疏风宣肺止咳。 二、阴虚肺燥 清肃失司 此类证候多见于慢性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