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贴剂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抗生素使用
口服贴剂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抗生素使用
四环素与铁离子可生成难溶性络合物而影响铁剂吸收,氯霉素可使铁剂的药效减弱或消失,还可影响铁剂的有效利用。故服用铁剂期间,应避免与四环素、氯霉素等抗生素药物同时使用。
如何预防常见的妇科炎症
1、瘙痒处应避免过度搔抓、摩擦、热水洗烫等方式止痒,不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浴,也不能用洗浴剂反复清洗外阴或冲洗阴道,而引起阴道PH改变,导致阴道正常菌群失调,从而破坏阴道酸性抗菌屏障,不滥用强刺激的激素类外涂药物;
2、内衣应柔软松宽,以棉织品为好,避免羽绒、尼龙及毛织品衣服贴身穿戴,避免内裤与袜子同洗,平时注意保持外阴部位的清洁干爽,特别是在月经期间更要注意这一点,不穿化纤内裤;
3、避免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阴道正常菌群失调,放弃滥用抗生素:咳嗽、发烧、头痛,就吃抗生素?殊不知,抗生素可能抑制部分有益菌群,霉菌就会乘机大量繁殖。因此,使用抗生素要慎之又慎;
4、霉菌可以在皮肤表面、胃肠道、指甲内等地方大量繁殖,如果家人或自己患有足癣、灰指甲等,就容易造成霉菌交叉感染;
5、要小心警惕洗衣机,几乎每个洗衣桶内都暗藏霉,而且洗衣机用得越勤,霉菌越多;
6、做到重视怀孕时的护养,妊娠时性激素水平、阴道内糖原和酸度都会增高,容易受霉菌侵袭,对孕妇而言,不宜使用口服药物,而应选择针对局部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方案。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上几方面的预防措施的话,那么妇科炎症的乌云终将会被打破。
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
1、有痰祛痰,无痰止咳。除了使用抗生素对因治疗外,还要根据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采用相应的止咳、祛痰和平喘的药物对症治疗。使用止咳化痰药物的原则是:有痰祛痰,无痰止咳。”就是说,在痰多的情况下必须先用祛痰药,不能用强烈的镇咳药,否则不利于痰液的排出。镇咳药只能在无痰的情况下使用。常用的祛痰药如必嗽平、沐舒坦、富露施、复方甘草合剂、鲜竹沥等,镇咳药有可待因片、联邦止咳露等。有气喘的病人可加用平喘的药物,如氨茶碱、博利康尼等。
2、雾化治疗支气管炎效果好。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急性支气管炎的病人还可以加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雾化治疗的优点是可以将抗炎、祛痰的药物,通过气雾微粒直接吸入呼吸道,更好地发挥消炎、止咳、化痰和平喘作用,雾化治疗只作用于局部,全身吸收较小,可以减少全身的副作用。
3、足量、科学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时应注意有效的剂量和足够的疗程,不能随意吃随意停。同一种抗生素至少要使用72 小时以上才能判断疗效,换药不要太频繁。根据症状,一般轻症的只需一种口服抗菌药,重症的有时需要选择静脉滴注一种或两种抗菌素。儿童使用抗生素时,要特别注意安全性,避免使用有耳毒性或肾毒性的药物。使用大环内酯类时应做肝功能监测。喹诺酮类会影响骨软骨的发育,不适合于儿童使用。长期使用抗生素要防止菌群失调,同一种抗生素使用时间尽可能控制在7 天以内。可以同时给予一种益生素,如整肠生、培菲康等,以扶持人体内正常的菌群。
急性肺炎多长时间能好
肺炎一般疗程是一至两个星期,抗生素使用至少五天。没事,只要不是什么罕见细菌感染一般都能治好的。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以及放射线、吸入性异物等理化因素引起。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可伴胸痛或呼吸困难等。幼儿性肺炎,症状常不明显,可有轻微咳嗽。
疑为肺炎即马上给予首剂抗菌药物。病情稳定后可将静脉途径改为口服治疗。肺炎抗菌药物疗程至少5天,多数患者要7~10天或更长疗程,体温正常48~72小时,无肺炎任何一项临床不稳定征象可停用抗菌药物。
口服贴剂的注意事项 补铁期间注意中药服用
某些合雄黄的中成药如六神丸、清热解毒丸等能与铁反应而降低药效;含石膏、明矾、滑石的中成药如牛黄上清九、明目上清丸等可与铁形成溶解度低的复合物。故服铁剂时应禁与这些中成药合用。
腹泻怎么吃药
1、家里有小儿可以备一些小儿腹泻的常用药。小儿腹泻常用药有:1.能对肠内微生物紊乱进行调节的肠道菌落调节剂如妈咪爱,贝非达等。可以对肠内的益生菌加以补充和保护。缓解腹泻的症状。2. 一些吸附剂。如思密达。思密达是一种药效比较强的药,对腹泻严重的患儿都能有一定的疗效,它主要是对腹泻产生的消化道黏膜的破损起到修复作用同时还能清除引起感染性腹泻的各种病毒和细菌。3.针对于小儿腹泻的外用贴剂。这些贴剂一般都是中药成分如常用的丁桂儿脐贴。以上几种药主要是改善腹泻的症状,小儿出现腹泻就可以用。
2、针对于小儿腹泻的病因看是否需要服用抗病毒和抗生素类的药物。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主要针对的是小儿感染性腹泻。小儿腹泻一般不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因为抗生素的运用会加重肠道反应,从而使腹泻加剧。如果是细菌感染所引发的小儿腹泻,根据医生指导服用对应的抗生素,不建议家长自行去药店买抗生素治疗小儿腹泻。
3、就是针对于腹泻可能引起的电解质紊乱要对小儿腹泻进行补液治疗。首先小儿腹泻开始家长就要注意给小孩补水,预防腹泻引起的脱水,如果小儿腹泻出现了脱水的症状根据脱水症状的轻重,给与补液盐来纠正腹泻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对于轻度脱水的小儿腹泻可以蚕蛹口服的方法。如果小儿腹泻引起了小孩中毒脱水就必须采用静脉滴注的方法快速的补充电解液。如果小儿腹泻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小儿腹泻的时间比较长,可能会造成小儿营养不良或是小儿脱水严重,这时候就要及时的补钾。
哪些抗生素儿童不能用
使用抗生素的五个原则
由于儿童细菌性感染难以有一个明确的指标,所以临床初次抗生素治疗要真正做到正确、准确、合理极为困难,绝大部分依靠经验性治疗。因此,儿童抗生素使用需要遵守以下主要原则:
1.怀疑细菌感染,可先用抗生素进行经验治疗。2.诊断为病毒感染和不明原因发热,不宜早期应用抗生素。3.应根据不同细菌种类和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4.抗生素使用应考虑抗菌作用、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细菌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等。5.应根据个体生理特点、病理变化调整抗生素,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儿童抗生素使用既要临床医师依靠自己的临床经验及临床检验合理选择,调整使用抗生素,同时,还必须把抗生素使用依据、目的、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与患儿家长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唯有这样,才能在儿童抗生素合理使用与尽可能避免副作用之间找到平衡点。
各种抗生素的副作用
青霉素类及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类药物组织毒性极微,除口服有轻微的胃肠道症状外,一般无毒性反应。但青霉素类可有比较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反应。因此,每次使用均需要做皮试;如有青霉素类过敏史,则应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头孢类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药物总体毒性较低,对某些敏感儿童有肾毒作用,对肝功能有轻微影响,但停药后即可恢复。头孢拉定等第一代头孢药,用后可出现血尿;口服可出现腹痛、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口服用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较为常见,静脉用药可引起静脉疼痛和静脉炎。红霉素长期服用可引起肝脏损害,临床已逐渐少用。阿奇霉素作为治疗非典型病原感染的首选药物,胃肠道反应虽已减轻,但仍然存在。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其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神经毒性和肾毒性,对于易感儿童可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或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6岁以下儿童一般禁用。
抗生素治疗什么病 抗生素使用原则有哪些
1.可用可不用时最好不用,能用一种抗生素时不用多种,能用窄谱抗生素不用广谱抗生素;
2.抗生素不能预防疾病,不能治愈所有炎症,不能频繁使用;
3.不能擅自使用抗生素,不能过量或剂量不足使用抗生素,不能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误区 误区三: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是指抗菌谱比较宽的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对能对抗大部分细菌,而相对应的就是窄谱抗生素。抗生素使用原则中强调:能用窄谱抗生素尽量不用广谱抗生素;能用一种抗生素不联合使用多种。这样是为了避免体内细菌耐药性增强。
抗生素使用误区 误区六: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后不能立马见效,需要一个周期。有的人可能觉得没有效果立即更换抗生素,这样可能造成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若没有药效最好咨询医生是否是药量不足或使用不当引起,听从医生建议。
口服贴剂的注意事项 饮食注意
1、服用铁剂期间应当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或者服用维生素C片剂,可以促进身体对铁质的吸收。
2、高胎肪食物能抑制胃酸分泌,不利于铁的吸收;茶叶令有鞣质,能与铁生成难溶的铁盐,妨碍铁的吸收;
3、合钙磷多的食物如牛奶、海带、花生仁、动物肝脏可与铁生成难溶性物质,影响铁剂的吸收,因此在口服铁剂进行补铁时一定要注意上述食物均应避免与铁剂混合服用。
服用铁剂的注意事项 不要与抗生素同服
注意药物对铁剂吸收的不良影响:四环素族抗生素能与铁剂生成不溶性络合物,不利吸收。故应尽量避免同时应用。若两者必须应用,应间隔3小时以上。
抗生素使用原则 不擅自用药
抗生素是处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擅自决定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种类、剂量和疗程不能一定标准。不当使用会造成对身体的损害。
抗生素的使用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他们发表了实验观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
1928年,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青霉素治愈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
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
1944年,在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结核。
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
1948年,四环素出现,这是最早的广谱抗生素。在当时看来,它能够在还未确诊的情况下有效地使用。今天四环素基本上只被用于家畜饲养。
1956年,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它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因为它对G+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
1980年代,喹诺酮类药物出现。和其他抗菌药不同,它们破坏细菌染色体,不受基因交换耐药性的影响。
1983年,转基因工程菌成为抗生素的主要手段[1] 。提高的初级样品的纯度。
1992年,这类药物中的一个变体因为造成肝肾功能紊乱被美国取缔,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有使用。
重复使用一种抗生素可能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之所以提出杜绝滥用抗生素此乃是原因之一。科学地使用抗生素是有的放矢。通常建议做细菌培养并作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极度敏感药物,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抗生素使用误区
使用误区
虽然滥用抗生素并非消费者的本意,但由于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很多消费者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些使用抗生素的误区,这就是很多抗生素被滥用的源头所在。针对这种现状,两位专家一一剖析了消费者在使用抗生素中的9大误区。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误区5: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现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误区6: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
误区7: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
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地就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比如结核引起的发热,如果盲目使用抗生素而耽误了正规抗痨治疗会贻误病情。最好还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8: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
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况且,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9:一旦有效就停药
前面我们知道,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同样地,一旦见效就停药,症状复发再次用药,如此反反复复,相当于增加了药物对细菌的自然选择时间,也会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