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的会阳穴有什么特点
足太阳膀胱经的会阳穴有什么特点
足太阳膀胱经的会阳穴定位:尾骨下端两旁,督脉旁开 0.5 寸。主治:带下、阳痿、痢疾、泄泻、 便秘、痔疾。
魄户疼痛什么原因 魄户的作用
魄户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足太阳膀胱经主表,统一身之阳气,脏腑之气皆通于太阳,而脏腑之俞皆在背部,且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通,犹如阳关之温煦照耀,气化功能得以协调,气血安和,该穴有肃降肺气,舒筋活络,调和气血,安心神,补肺滋阴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肩背痛,肺痨,项强,上臂疼痛或麻木,肩周炎,肋间神经痛等症。
会阳是什么意思
会阳穴,经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出《针灸甲乙经》。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
“会阳穴”:“会”,会合、交会也。“阳”,阳气也。会阳名意指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本穴物质为下髎穴传来的地部剩余经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后吸热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与督脉外传的阳气会合后循膀胱经散热下行,穴内气血的变化特点是天部的阳气相会,故名“会阳穴”。
治痔疮的穴位按摩方法
1、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
以大拇指强力漩涡般旋转按压腓肠肌两肌腹之间的承山穴,按压1分钟,停30秒钟再按压1分钟,反复进行,以病者能承受为度,直至疼痛缓解或消失。指压承山穴能降低直肠瘀血,促使痔静脉的收缩,用治各种痔疾,其消炎、止痛效果都很迅速。另外,承山穴有理气散滞之功,还能治疗大便秘结。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2、长强穴(督脉)
按摩长强穴可治疗痔疮、脱肛、便秘、腰疼等。患者俯卧,双脚稍稍分开,用手指揉、按压此穴,每次揉4分钟,双手交替按摩。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3、会阳穴(足太阳膀胱经)
按摩方法:用拇指轻轻点按会阳穴约2分钟,以有酸胀感能忍受为宜。
按摩会阳穴,可治疗痔疮、肛门热痛、前列腺增生等。
[定位] 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1小指宽)。
4、会阴穴(任脉)
按摩方法:仰卧,双腿分开,轻轻点按会阴穴约2分钟。按摩会阴穴,可治疗痔疮、脱肛等。 [定位]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5、孔最穴(手太阴肺经)
此穴是治疗痔疮的名穴位。指压孔最穴可缓和疼痛。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痔疮艾灸那个部位 会阳
会阳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简便取穴:取坐位或跪伏位,在尾骨下端旁凹陷处,按压有酸胀处即是本穴。
会阳有散发水湿,补阳益气的作用,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血,痔疮,带下,阳萎,阴部湿痒等,所以痔疮艾灸适合选用此穴。
针灸治疗痔疮的方法
1、取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适当深刺。
处方次(liao)长强会阳承山二白方义次(liao)、会阳、承山同属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其别行经脉络于肛,取三穴用泻法深刺,能疏导膀胱经气而消瘀滞,近取长强以加强其作用。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验穴。《玉龙歌》说:“痔漏之疾亦可憎,表里急重最难禁,或痛或痒或下血,二白穴在掌后寻”。取本穴治疗内痔出血有效。
2、耳针选穴直肠下段大肠神门脑脾方法每次取2—3穴,留针2—30分钟,每日一次。
3、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血。以足太阳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承山次髎二白长强
配穴:便秘者,加支沟、大肠俞;脾虚气陷者,加脾俞、百会。
操作:诸穴均针用泻法,脾虚气陷者宜用补法,可灸。
方义:承山、次髎均为膀胱经穴,足太阳经别自承山穴处上行入于肛中,故取之用泻法,既能调理膀胱气化以清湿热,又能疏导肛门局部气血,属“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督脉亦过肛门,长强穴属督脉,位近肛门,刺之可直达病所,清利湿热。
风门的作用与功效 治疗肩背痛
太阳主表,本穴归于足太阳膀胱经,为外邪入侵机体的门户,具有祛风解表,疏散风热之功;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可交通一身之阳,故本穴有祛风通络,通阳除痹之功,用于治疗肩背痛等。
风门的准确位置图视频 按摩风门好处
风门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交会穴,督脉主一身之阳,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因此本穴有通络止痛,解表退热的作用,本穴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通督脉,长期坚持按摩,可以改善肩部血液循环,还可宣通肺气,调理气机,对于头部,肩颈部疾患有治疗功效;再者,风门所对应的正好是肺的功能区,也是呼吸道所在区域,因此多按摩风门还可应对呼吸道疾病。
风门可以拔罐吗 风门的作用
风门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同时也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交会穴,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因此本穴有祛风解表,疏散风热之功的作用。且风门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可主一身之阳,故本穴还有祛风通络,通阳除痹之功。
委阳疼是怎么回事
委阳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又是三焦经的下合穴,本穴有疏调三焦气机,通调水道,清利膀胱,利尿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胸满,身热,腋下肿,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筋脉拘急,腰脊强痛,下肢疼痛等症。委阳穴位处出现疼痛感的时候,多要考虑是否与以上疾患有关,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痔疮刮痧刮哪里最好 痔疮刮痧取穴原理
百会可提升下陷之气,长强,会阳可疏导肛门局部瘀滞之气血。腰骶部膀胱经可通调腑气,清泻下焦湿热,孔最穴有清热止血的作用,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验要穴,足太阳膀胱经其别行之于肛门,承山穴可清泻肛肠湿热,消肿止痛,凉血止血,足三里,三阴交健脾胃,益气生提化湿。
魄户准确位置在哪里
魄户准确位置
科学定位:在背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快速取穴法:坐位,由颈背交界处椎骨的最高点(第7颈椎)向下数3个椎骨(第3胸椎),再从其棘突旁开量4横指(即3寸)处,平肺俞,按压有酸胀感。
魄户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足太阳膀胱经主表,统一身之阳气,脏腑之气皆通于太阳,而脏腑之俞皆在背部,且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通,犹如阳关之温煦照耀,气化功能得以协调,气血安和,该穴有肃降肺气,舒筋活络,调和气血,安心神,补肺滋阴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肩背痛,肺痨,项强,上臂疼痛或麻木,肩周炎,肋间神经痛等症。
跗阳是什么意思
跗阳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付阳;《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属足太阳膀胱经。阳蹻之郄穴(阳跷脉郄穴)。
别名:外阳、阳蹻。付阳,附阳穴。
穴位含义:足少阳、足阳明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
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膀胱经足部上行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湿冷的水 气,由于有足少阳、足阳有二经上行的阳气为其补充热量,足太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才得以继续上行。本穴水湿之气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阳气才得以上行的,故 名。付阳、附阳穴名意与跗阳同。
阳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阳经上行的阳气构成,气血之性同于阳跷脉。但由于膀胱经上行至此的阳气较为寒湿,即使有足少阳、足阳明的阳气带动足太阳的阳气上行,由本穴上输的阳气量亦较少,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为阳跷脉郄穴。
大便出血艾灸选穴
1.隐白
隐白穴位于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开0.1寸,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有调血统血,扶脾温脾,清心宁神,温阳回厥,主治大便出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
2.二白
二白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肢2穴,共4穴,伸臂仰掌取之,有调和气血,提肛消痔的作用,主治痔疮、肛裂、大便出血等。
3.承山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属足太阳膀胱经,有理气止痛,舒筋活络,消痔的作用,主治痔疮、便秘、大便出血。
4.会阳
会阳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有散发水湿,补阳益气的作用,主治泄泻,痢疾,痔疾,对于大便出血也有效果。
5.天枢
天枢位于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的作用,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能一定程度减轻大便出血的症状。
6.上巨虚
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下合穴,可调肠和胃,主治胃肠疾病,对大便出血有一定的效果。
7.劳宫
劳宫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有散热燥湿的作用,艾灸劳宫可一定程度缓解大便出血症状。
8.太白
太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属足太阴脾经,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由于大便出血多与痔疮有关,艾灸太白可有一定效果缓解症状。
9.足三里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的作用,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也是常用的保健穴,对于治疗大便出血有辅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