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耳朵发炎是怎么回事 如何处理宝宝耳朵发炎
宝宝耳朵发炎是怎么回事 如何处理宝宝耳朵发炎
将毛巾浸泡热水后拧干,然后敷在宝宝受感染的耳朵10~15分钟。这样有助于舒缓宝宝的疼痛,但要记住毛巾不能太烫。
提供宝宝很多的液体,这样有助于耳咽管清除黏液。吞咽的动作也有助于打开耳管,这样能帮助液体积聚,从中耳排出。
使用枕头提高宝宝的头部。不要将枕头直接垫在宝宝的头部下,这样会增加窒息的机率。你应该将枕头垫在床垫下,这样有助于排干鼻窦。
抗生素是必不可少的药物,要坚持使用一疗程(7~10天)。至于抗生素的选择,要看医师的经验、孩子的病情、家庭状况、孩子对药物的接受程度和当时疾病的流行情况。
新生儿耳部护理三大要点
1.清洁新生儿外耳道和耳背
洗澡后若发现宝宝耳部有水,妈妈可以用干燥的棉签轻轻擦拭宝宝的外耳道和耳廓。动作一定要小心轻柔,千万不要深入耳道内部,避免戳伤宝宝的耳膜。
另外,妈妈们在洗澡或给宝宝做清洁的时候,还要留意宝宝的耳朵后面有没污垢,因为这个位置较隐蔽很容易被忽视,却最容易积攒汗液和污渍,引起湿疹,因此也要注意经常清洁。如果宝宝发生湿疹的话,可以用宝宝专用的湿疹膏。
2.避免新生儿耳道进水和流进奶液
避免水、奶液进入宝宝的耳朵里而引起耳道发炎,一个要点是给新生宝宝洗澡的时候,家长们注意,用手托住宝宝的头的同时,用拇指和尾指把宝宝的耳廓轻轻反折一下盖住耳道。
以避免洗澡时不小心有水进入宝宝耳朵里(如果无法做到以上动作,也可以用棉花轻轻的塞在两边的耳朵,洗完澡记得取掉)。
另一个要点是,宝宝吃完奶后要竖着抱起来一会儿拍嗝,这样可以防止宝宝躺着的时候吐奶,而奶液会流入耳道导致耳道发炎。同时妈妈们也要尽量避免躺着给宝宝喂奶,同样也容易导致奶水进入耳道而引起发炎。
3.千万不要自己给新生宝宝掏耳朵
有些爸爸妈妈会有掏耳朵的习惯,然而对于新生的小宝宝来说,家长们一定不要自己在家给小宝宝掏耳朵,尽管婴儿耳朵也是会有分泌物的,但是婴儿的器官是异常娇嫩的,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发生损伤。如果宝宝有特别明显的污渍,一定要到医院请专业医生帮忙清理。平时,爸爸妈妈们也要注意宝宝身边的物品,避免物品使用不当或者家长的疏忽,出现伤害宝宝耳朵的情况的发生。
宝宝耳朵发炎是怎么回事 婴儿耳朵发炎的症状
你的宝宝耳朵感染会疼痛。但他可能无法告诉你,所以他会出现烦躁、哭泣。喂养他的时候,哭泣会更严重,因为吸吮和吞咽会对中耳施加压力。
由于耳朵疼痛会无所不在,所以你的宝宝可能会有睡眠问题。因此,在宝宝的耳朵感染痊愈之前,你可能要缺乏睡眠的心理准备。
你可能会看到白色或黄色的液体从宝宝的耳朵流出。这种液体可能有血的痕迹,可能气味难闻。一旦液体从耳朵流出来,你会发现宝宝的疼痛缓解了,但这不代表感染已经痊愈。
和大多数的感染一样,耳朵感染也会出现发烧的症状。你的宝宝可能会出县37度多到38度的高温,需要特别留意。
新生儿耳朵上有黑毛怎么回事 新生儿耳朵护理注意事项
1、勤给孩子翻身,让孩子轮流侧卧,促进耳道内残留的羊水流出。
2、避免水、奶液进入耳朵引起耳道发炎,一个要点是给宝宝洗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洗澡水流进宝宝的耳朵内。另一个要点是,宝宝吃奶后要竖着抱起来一会儿拍嗝,防止宝宝躺着的时候吐奶,奶液流入耳道。
3、洗脸或洗澡时避免耳道进水,用干净棉签轻轻为孩子擦洗外耳。洗澡后或者发现宝宝耳部有水,可以用干燥的棉签轻轻擦拭宝宝的外耳道和耳廓。动作要小心,千万不要深入耳道内部,避免戳伤孩子。
4、不要随便给孩子掏耳朵。发现大块耳屎应找医生处理,发现外耳道红肿或流脓应及时看耳鼻喉科。
宝宝耳朵进水要及时处理
宝宝的耳朵很容易进水。洗澡时不小心会进水,呛奶了奶水会进入耳朵,躺着哭久了眼泪也会流进耳朵。在家怎么处理宝宝耳朵进水的情况呢?
专家称,宝宝耳朵进水一定要及时处理,否则容易引起外耳炎,甚至感染到中耳,引发中耳炎。人体的外耳与中耳以鼓膜相隔,在中耳腔内,有一条管子通往鼻咽部,称咽鼓管。婴幼儿期,咽鼓管短而直,而且管径较粗,因此更加容易感染。宝宝有鼻塞症状时更应注意。
宝宝耳朵进水,应先将宝宝侧躺着放于自己的大腿上,使进水一侧的耳朵向下,用手掌紧压宝宝的耳根,然后快速松开,连续数次,将水“吸”出来;或者用手指轻轻按压宝宝的嘴唇,诱使其做张嘴动作,反复数次,以便活动颞下颌关节,促使水从外耳道流出。
紧接着固定宝宝的头部,用消毒棉签伸进宝宝耳朵约1厘米旋转,将水拭干。若宝贝不配合,千万不可强行掏耳,否则会有鼓膜穿孔的危险。可待宝宝睡着,或直接带宝宝去医院请专业护士处理。
另外,有些父母有给宝宝掏耳屎的习惯,很容易碰伤宝宝娇嫩的耳道黏膜引发细菌感染,甚至伤及鼓膜和听小骨,引发中耳炎及听力下降。耳屎一般会随着身体运动及口腔的张合,向外移动自行排出。如果发现未脱落的耳屎结成硬块,堵塞耳道,也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业工具取出,切勿自作主张。
宝宝耳朵进水会有什么危害
如果宝宝在洗澡或游泳时,导致耳朵进了水,使液体常在中耳积聚,就有可能导致急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以婴儿及幼童在冬季多发,严重情况下可导致失聪。中耳的感染性炎症有三种类型:急性、慢性分泌性和慢性化脓性。急性中耳炎的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侵入途径有三条,经咽鼓管、外耳道或中耳。少数病例可能导致鼓膜穿孔。有一部分可能转为分泌物更多的慢性中耳炎,并导致失聪及耳痛。
我们通常熟知的“耳道进水会引起中耳炎”的说法,实质上说的是不干净的水进入外耳道,使得耳内的耳屎软化、膨胀,引发耳道堵塞、流水,发生外耳道炎;或者是脏水中的细菌留存在耳道内,增加耳朵发生感染的几率。因此,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耳朵只要进水就会发炎。耳部健全、正常的人,在洗澡的时候进入一点水是没有关系的。
宝宝游泳时耳朵进水怎么办?
当水流入宝宝耳朵,应立即将宝宝头部向入水一侧倾斜,用消毒棉球(棍)轻轻将水吸出,并擦干净,一般棉签只能擦到耳朵外周,做这些动作时要小心轻柔,以免捅伤鼓膜;如果洗澡过程中耳朵进水,大多数情况下会自行排出;一旦内耳有积水,应立即去医院进行专门处理。
可以使用软棉棒,在头部把棉花撑呈蓬松状,轻轻插入耳朵旋转,但不要太深,前提是一定要固定好宝宝的头部不能动;如果几次擦干后仍有臭味,就要到医院给耳朵点药水。如果宝宝不能配合,请不要轻易给宝宝掏耳,否则会有鼓膜穿孔的危险。
新生儿游泳耳朵进水应该怎么办?
看到宝宝耳朵进水后要立即进行处理,否则会引起感染,引发中耳炎,在人体的外耳与中耳之间有一张叫鼓膜的相隔。在中耳腔内,有一条管通往鼻咽部,医学上称咽鼓管。在婴幼儿时期,咽鼓管较短,管径较粗,更加容易引发感染。
当知道宝宝耳朵进水后,首先将宝宝侧躺着放在自己的大腿上,让进水一喧的耳朵朝下,然后用手掌紧压宝宝的耳根,然后迅速松开,连续做数次这个动作,吸就会被吸出,也可以用手指轻按压宝宝的嘴唇,让宝宝做张嘴的动作,活动颞下颌关节,这样进耳朵的水就会从外耳道流出。
做了以上步骤后,固定宝宝的头部,用消毒棉签伸进宝宝耳朵约1CM深度旋转,将剩余在宝宝耳朵里的水拭干。如果宝宝反抗、有抵触的情绪,不可强行进行此动作,以以免伤及耳朵里的鼓膜,会导致穿孔。可以等宝宝睡着后再拭。
有很多的孩子因为小时候耳朵进水没有及时清理,导致日后听力下降、中耳炎发生等耳部疾病,所以当宝宝耳朵进水后要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以免留下后患。
宝宝耳朵进水怎么办?
宝宝耳朵进水时,细菌容易进入在耳道内,容易引发炎症。这种疾病的最明显症状是,耳垂发红、肿胀、触摸时有痛感,耳朵内侧疼痛。而在生活中,家长在洗澡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宝宝耳朵进水。那么,宝宝耳朵进水该怎么办呢?
宝宝耳朵进水该怎么办?
儿科专家张崇晓认为,宝宝耳朵进水,应先将宝宝侧躺着放于自己的大腿上,进水一侧的耳朵向下,用手掌紧压宝宝的耳根,然后快速松开,连续数次,将水“吸”出来;或用手指轻轻按压宝宝的嘴唇,诱使其做张嘴动作,反复数次,以便活动颞下颌关节,促使水从外耳道流出。接着固定头部,用棉签伸进耳朵约1厘米旋转,将水拭干。
什么情况下应立刻就医?
如果孩子感到耳朵疼痛,但症状又不像是耳朵进水所致,就应尽快带孩子到医院进行确诊。如果确认是内耳感染,则必须接受口服抗菌素治疗。
宝宝耳朵痒湿疹如何治疗 毛巾热敷
一旦发现宝宝耳朵发生湿疹的时候,除了注意日常对宝宝耳部的清洁外,还可以食用热毛巾对宝宝的耳部进行热敷,这样有利于促进患处尽快自己化脓破溃,早点愈合。需要注意的是,当宝宝的患处化脓,一定注意不要让宝宝去抓,还要随时注意此处的卫生。
儿童耳朵进水该怎么办
一、反复张嘴促排水
洗澡时宝宝耳朵进水,应先将宝宝侧躺着放于自己的大腿上,使进水一侧的耳朵向下,用手掌紧压宝宝的耳根,然后快速松开,连续数次,将水“吸”出来。或者用手指轻轻按压宝宝的嘴唇,诱使其做张嘴动作,反复数次,以便活动颞下颌关节,促使水从外耳道流出。
二、遵医嘱滴药水,控制炎症
宝宝耳朵进水发炎怎么办?单纯性外耳道炎先用3%过氧化氢液将外耳道洗净,并用消毒棉签拭干。随后将氧氟沙星滴耳液滴于患耳,每日3次,数日后可控制炎症。注意用药遵医嘱
三、慎用抗生素
宝宝耳朵发炎怎么办,大部分都不需要用到抗生素治疗。有时医生会根据情况需要判断是否只要普通护理还是需要药物治疗。对于二至十二岁的儿童,通常只有在确定是急性中耳炎或者是孩子的感染症状非常严重的时候,才会推荐用抗生素治疗。
四、若不慎感染中耳炎,就要及时治疗
症状:对于父母来说,必须注意宝宝的行为,感冒时有无耳痛、流脓表现。如果宝宝得了中耳炎,比较轻的话,一般就是吵闹、甩头、用手抓耳朵等情况,如果比较重了就会有高烧,耳朵里流黄水。小儿患上中耳炎后,主要表现为耳朵疼痛、鼓膜充血,严重的孩子还会出现化脓甚至鼓膜穿孔。父母平日需注意宝宝听力表现,一旦有异常情况就要尽快就医,以免耽误治疗,加重病情。提示:中耳炎如果及时治疗,一般3-4天可以痊愈,治疗不及时会损害听力,严重者可导致永久性失聪。
五、如何预防宝宝耳朵进水
给宝宝洗头时使用专用的婴儿洗头帽,避免水流到宝宝的耳朵和眼睛里;不要让宝宝躺着喝奶、喝水;宝宝躺着哭闹时,要及时把他的眼睛擦干,注意看眼泪有没有流进耳朵里;给宝宝洗澡时,宝宝外耳道进水是很常见的事情,爸爸妈妈要注意拿干净的棉棒,把它清理干净,千万不要直接用手或者用耳勺等器械掏,以免破皮后引发感染,最好使用取两个松软棉球放于外耳廓处,约3——5分钟,水便会被吸到棉球里头。外耳道进水最多引起外耳道炎或者鼓膜外部的炎症,它不会引起中耳炎。
宝宝抓耳朵是患上中耳炎了吗
宝宝抓耳朵的现象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生活中引起宝宝抓耳朵的因素不止一个,因此家长们应懂得正确的辨别。
首先要检查宝宝是否耳朵有湿疹、痱子、过敏等现象。如果没有,就看看他除了抓耳朵,还有没有其他不良反应。宝宝挖耳朵有两个可能:一个可能是宝宝在长牙,因为牙龈难受,但宝宝分不清是哪里难受,大致在一个部位,但耳朵在外面,所以就揪耳朵。还有一个可能是宝宝耳朵发炎,妈妈可以检查一下是否有液体从宝宝耳洞里流出,然后用手指轻压耳部周围特别是耳朵前部的耳洞处和耳背处,如果宝宝出现不适的表现,要尽快就医。
平时生活中,如果宝宝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哭闹、发热,应首先检查一下宝宝的耳朵,看有没有触痛或牵拉痛。当宝宝入睡碰到其耳朵时突然醒来哭闹,或喂奶时耳朵朝下受挤压时,宝宝啼哭不肯吃奶,则说明耳道疼痛,爸爸妈妈应想到宝宝可能是患了中耳炎。这时需要及时送宝宝到医院检查。等到耳朵流脓时,鼓膜已经出现穿孔,很可能因为治疗不及时影响宝宝的听力,造成终身遗憾。
宝宝睡觉摇头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夜间摇头
这一症状经常发生在婴幼儿身上,睡梦中宝宝的头部呈现非正常的晃动,在个别情况下宝宝身体的其他部位乃至全身也会一起摇动。导致这种疾病的原因还未查明,也许是一种心理疾病,社会环境也有影响。此外智力障碍、癫痫、多发性抽搐也会导致身体晃动的现象。二至三个月时首先出现的是摇头,再过四至七个月,全身都开始晃动。
2.缺钙
宝宝缺钙时一般精神状况上会有所体现,例如逆反心理严重,脾气差。而在睡眠时,睡眠质量会下降、容易有下床气;排汗量会增多,哪怕气温适宜、衣服厚度也适中,也会出汗,汗液会使宝宝的头部瘙痒,宝宝会用头部和枕头的摩擦来止痒。长此以往,宝宝与枕头接触部分的头发就会变秃。宝宝单一出现某一种现象,是不能判断为缺钙的,妈妈要综合多种症状做出判断。
3.拉扯耳朵
如果孩子不仅仅是摇头,还经常会碰耳朵,妈妈要注意宝宝耳朵是否有异常,如果出现红肿,也许是耳朵发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