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与登革热有什么区别
感冒与登革热有什么区别
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相似。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有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
登革热: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有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在疫区的病人有发烧38℃以上,加上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2。发烧3~4天后身上出现红疹。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也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通常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长皮疹、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眼球后窝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痛,因此又称“断骨热”。
登革热该怎么治疗?
对登革热的治疗首先应该设法降低体温。在高热时应先采用物理降温,可以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冷盐水灌肠等方法。由于退热药物对有些患儿可能诱发溶血,所以应该谨慎使用。对于高热和中毒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高热大量出汗或腹泻而导致脱水的患儿,应该及时补充液体。有出血倾向者要给予安络血、止血敏等止血药物。
登革热和感冒的区别
登革热的症状与感冒十分相似,因此常常有人误以为是感冒而疏忽治疗,导致后果严重,那么登革热早期有什么症状?
症状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
症状2:发烧至38℃以上,3~4 天后身上出现红疹;
症状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
如果发现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家长们发现宝宝有以上症状,应该要及时带娃治疗!
持续高温需防高温病
全国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容易引发各种“高温病”。疾病控制中心专家提醒,当前要注意对细菌性痢疾、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流行性感冒、登革热、乙脑和中暑等疾病的预防。
高温炎热,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和细菌性痢疾。菌痢主要感染对象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及成年人,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如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诊治疗。
预防要点: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净的食品,饭前便后要洗净手。
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潜伏期为数小时至5天,一般为1天至2天。临床表现为结膜水肿、充血、点片状结膜充血,伴眼球异物感、流泪、眼痛等症状。病程2 天至7天。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共用毛巾、手帕、浴巾等,还可借助水(如游泳池水等)引起暴发;流行季节主要在夏秋季,8 月至9月为高发期。
预防要点 :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毛巾、浴巾、手帕等;流行期间,理发、浴室、游泳池等行业要加强管理和消毒;一旦发现类似症状者,应及时就诊治疗,家庭做好隔离消毒。
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头痛、四肢酸痛、乏力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8月至9月有一个季节性发病高峰。
预防要点:注意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使用空调时室内空调温度应保持在25摄氏度至27摄氏度,相对湿度保持在50%至60% ,生活上保持规律,睡眠充足。一旦出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症状,应及时就诊治疗。
此外,出国旅游要防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虫传播的虫媒传染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体温在39摄氏度至40摄氏度,伴有头痛、眼眶痛、关节痛和骨骼痛,面、 颈、 胸部出现潮红,皮肤可出现皮疹等,少数病人可并发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
预防要点 :主要是防止蚊虫叮咬。暑期赴东南亚等国家和登革热疫区旅游人员应做好防蚊工作,如在旅游期间出现类似登革热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治疗。
疾病控制中心专家还提醒,除注意预防上述疾病外,时值水果大量上市之季,应注意勤洗手、 吃熟食、喝开水,预防肠道传染病。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心血管疾病人员应注意生活节律,防止疾病复发;室外工作人员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你了解登革热吗
登革热是自限性疾病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通过蚊子传播的急性热带传染病,其症状是:突起高热伴畏寒,骨关节和肌肉疼痛,还可能伴有颜面潮红、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出血、肝脾肿大等。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出血性登革热,后者可导致患者死亡。“登革热”和其他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一样,目前尚无特效药,但属于自限性疾病,轻的1至2天可自愈,重的7至10天也能全部恢复,症型严重导致死亡的发生几率在万分之一以下。临床上一般都采取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等待病毒“自生自灭”。
两种“伊蚊”传播登革热
登革热之所以在最近几年有扩大流行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球气候变暖。这造成该病流行范围从热带、亚热带向温带地区扩展,并使蚊子活动季节延长,活动区域扩大,病毒在蚊体内增殖活跃,病毒的毒力增强。二是人口的大量流动。国际商贸、劳务、渔业及旅游、探亲等活动,都可能使处于病毒血症期的人输入其他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就会造成流行。现代化交通更促成登革热的远距离扩散。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有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在传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其祸害比白纹伊蚊大得多。我市没有埃及伊蚊但有白纹伊蚊,所以对此不能掉以轻心,所幸的是,“登革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市民们也无须过分紧张。
预防关键是消灭花斑蚊
人体对登革热病毒普遍易感,尤其是从非地方性流行地区进入地方性流行地区的人。那么,该如何预防登革热呢?
由于“登革热”病人在发病前3至5日传染性最强,且没有预防用的疫苗。所以,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前往“登革热”疫区,前往疫区者要注意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
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是消灭花斑蚊(即白纹伊蚊)。花斑蚊喜欢在小面积的积水上产卵,室内盆罐、花瓶、厨房及浴室的积水里,室外的坑洼、水凼、树穴、树洞、竹筒和叶腋等积水处,都是它繁衍孳生的优良环境。翻盆倒罐,填平坑洼、水凼、树洞,铲除杂草和疏通下水道是消灭蚊子、预防登革热等传染病的根本办法。另外,由于花斑蚊善飞,必须全民动手,群防群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杀虫剂滞留喷洒、空间喷洒、熏蒸和烟熏等消灭成蚊及安装纱窗纱门防蚊,都是治标的有效办法。
提醒感冒后更易感染登革热
感冒人群更易被蚊子“暗算”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医生表示,登革热属自限性疾病,目前只能对症治疗和护理。灭蚊、防止被蚊子叮咬成为控制疫情的重要手段。
陈祖辉建议,市民白天在绿化带、林带等户外活动时,尤其是在登革热流行区,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尽量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阴、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相关研究表明,体温高、出汗多的人更容易被蚊子“定位”,因为蚊子对人体排出的汗液中含的氨基酸、乳酸及氨类化合物非常敏感,而穿长衣长裤的主要目的是来遮掩汗液等皮肤分泌物的气味,让蚊子无法追踪。从业数十年的医生张青林认为,相比普通人,像感冒患者这一类体温高、易出汗的人更容易被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叮咬,如今夏秋交替时节,正是感冒的高发期,更要注意预防感冒。
感冒与登革热的区别
的区别?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相似。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有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
登革热:
1.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有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在疫区的病人有发烧38℃以上,加上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
2.发烧3~4天后身上出现红疹。
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也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通常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长皮疹、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眼球后窝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痛,因此又称“断骨热”。
登革热潜伏期
登革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早期症状较为明显,需要仔细观察和辨别。登革热潜伏期有多久呢?
登革热的潜伏期通常为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登革热可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热。类型不同,在早期症状表现上也有区别。
典型登革热
1、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头痛、发热和眼球后痛,24h内体温可达40℃。同时伴有背痛,周身骨、肌肉及关节痛,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偶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出血。
2、皮疹于病程3~6d出现。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
3、出血 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
轻型登革热
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一般不出血,但浅表淋巴结常肿大,病程短(1~4d)。临床上类似流感。此型病例在流行时期多见,通常不就诊或不住院治疗而被忽视。
重型登革热
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在病程3~5天时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烦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等脑膜脑炎表现。
突发高热要警惕登革热
目前是登革热高发期,登革热发展成重症可致死亡,市民切勿大意。若您在长假期间曾到过潮州、台湾等登革热流行地区,又出现以下可疑症状,务必及早就医。
登革热的一般症状
1、突发高热:即起病急,发热伴畏寒,可在24小时内达39℃-40℃。
2、“三红征”:即面、颈、胸部潮红,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
3、“三痛”:即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患者出现全身疲乏。
4、胃肠道症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有可能发展为重症的登革热患者
1、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2、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3、孕妇、婴幼儿或老人。
4、二次感染患者:登革热病毒有四个血清型,若感染过其中一型后,再感染另一型病毒,就有可能发展成重症登革热,甚至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