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癌症有哪些谣言
关于癌症有哪些谣言
1.癌症是会传染的
事实:一个健康的人与癌症患者进行身体接触或者呼吸一样的空气,是不会传染癌症的。甚至将癌症患者的健康器官移植给他人,接受移植的人也不会患上癌症。而且癌症在孕妇体内很少有机会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
2.染发剂致癌
事实:你可能经常听说染发剂会导致脑部肿瘤的传言。其实这纯属无稽之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有染发剂的工作场所长时间暴露容易致癌,但个人应用染发剂对人的身体不会造成致癌这么严重的伤害。
3.红酒会致癌
饮酒伤身,红酒却养人?过去我们甚至认为每日小酌一杯红酒能延年益寿,然而近年来关于红酒与癌症关系的研究,却出现越来越多自相矛盾的结论。
2011年《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杂志》刊登了一项研究,称找到红酒抗癌的新证据:红酒中含有白藜芦醇和单宁酸。红酒中单宁酸是抗氧化剂,而白藜芦醇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形成和增殖。
但讽刺的是,红酒的负面消息与正面消息相伴相生。同年11月1日的《纽约时报》报道说,哈佛大学医学院温迪·陈博士领衔的一项研究,在对10万名护士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每天摄入酒精5~10克 (相当于每周喝3~6杯葡萄酒),会使女性患乳腺癌风险上升15%,并且这种影响是累计的,酒精的日摄入量每增加10克,患癌风险就上升10%。
红酒抗癌还是致癌
科研人员暂时得到的共识是,红酒的功效主要源于葡萄。研究员在葡萄皮和葡萄籽中发现了白藜芦醇、类黄酮。尤其是类黄酮,可以降低体内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一种有害胆固醇。不过科研人员提醒,需要大量摄入红酒(因为一般人不太会连皮带籽地吃葡萄),它们才能发挥功效。而红酒的害处主要就在于“酒精”。
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属于“观察性研究”,而非因果性研究,研究人员并没有找到红酒致癌或是抗癌的机制,仅仅是一种关联性观察结果,不排除与调查人群的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等相关。
红酒也逃脱不了“酒精”的危害
虽然饮用红酒对预防心脏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等都有一定的益处,但饮用红酒绝不是医学人士推荐的预防疾病措施,毕竟,疾病风险取决于生活习惯、家族遗传、环境污染、精神压力等众多因素。而且和白酒、啤酒一样,红酒也逃离不了是酒的事实,红酒积累的酒精量带来的不是健康,而是对肝脏的伤害,无论酒精是来源于哪种酒,其后果都是一样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日前针对酒精与癌症的因果关系提出新的评估报告,指出酒精会增加罹患包括乳癌和结(大)肠直肠癌在内至少七种癌症的风险。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在三月底发布的新闻稿指出,酒精向来被视为引发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和肝癌的祸首,如今乳癌和结(大)肠直肠癌等两种最常见的癌症也赫然入列,显示喝酒致癌的风险比以往认为的更高。即使每天只浅酌十八公克,在统计上也有明显的致癌风险。
关于乳腺癌的几个谣言
谣言一:乳腺癌是一种基因病
乳腺癌的发病机理目前仍然没有搞清楚。不过,科学家们业已发现两个与乳腺癌相关的基因: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发生变异的女性,有40% 至80%的患乳腺癌的风险,然而另外20%至60%病历无法用基因解释,80%的乳腺癌病历并没有明确的家族史。所以,即使你的家族中没有乳腺癌的病史,也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同时,那些有家族病史的女性,应该更加密切关注自己的乳房。
谣言二:使用止汗剂可以导致乳腺癌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使用止汗剂或者减少腋下汗腺分泌可以导致乳腺癌发病率提高。这种说法可能源自于人们对解剖知识的缺乏,或者出自某些不健康的怀疑论者之口。
谣言三:乳房的任何肿块都是乳腺癌
性触摸到的乳房肿块中,80%以上为良性。但是发现乳房肿块应及时看医生,通过超声波检查、乳房X光片检查以及必要时的组织切片检查,做进一步诊断。不过女性务必记住,并非每一个肿块都是癌。
谣言四:40岁以下女性不会得乳腺癌
乳腺癌危险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但是任何年龄组女性都可能会患乳腺癌。研究数据显示,25岁以下女性中也有乳腺癌病例。
谣言五:乳房X光片检查可发现所有乳腺癌
乳房X光片检查只能查出85%的乳房肿瘤,较难查出致密性乳腺组织中的肿瘤。医生通常会增加超声波检查或结合核磁共振成像扫描进一步诊查。
谣言六:乳房X光片检查会导致乳腺癌扩散,甚至会诱发乳腺癌
近30年来,十多项实验研究不约而同地得出结论:乳房X光检查产生的辐射量极小,与该项检查给女性带来的益处相比,其副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不会导致乳腺癌扩散,更不会诱发乳腺癌。
关于饮食致癌有哪些谣言
谣言一:肿瘤患者应少吃,以免“喂大”肿瘤
于康:对于要不要给予肿瘤患者足够的营养,国际上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肿瘤患者获取营养后,其正向作用是可以肯定的。当患者有了足够的营养做支撑,再配以药物治疗、化疗、放疗和手术,可以使患者抵抗肿瘤的能力变得更强大、更坚实。所以我们鼓励患者尽可能保证营养状况,做到能吃、善吃、多吃。而想达到“喂养患者,而不是喂养肿瘤”的目的,脂肪供给能量较糖供给能量有优势:研究发现,肿瘤组织比人体更容易抢夺到由主食、甜食提供的糖分物质,作为能量需求;而由于肿瘤组织缺少利用脂肪的酶,由鱼等肉类提供的脂肪更多的是被人体利用了。所以对于癌症患者的供能,需要糖分比重下降、脂肪供给增加。而当患者无法进食时,需给予肠内营养。
谣言二:煲汤高营养,多喝总没错
于康:认为喝肉汤可以“补营养”是人们长久以来的一个大误区。此点无须争论,大量研究证明,肉汤里面的营养价值不足肉本身的一成。汤的主要营养全部来自于原料,原料中有水溶性的营养素和非水溶性营养素,水溶性维生素C、矿物质会少部分进入汤中,非水溶性的蛋白质90%至93%仍留在肉里,汤里仅有一些“氨基酸碎片”,汤的营养素含量不足总量的10%。所以,煲汤并非高营养,喝汤来补充的营养素极微。正确的方法是每餐保证能量、蛋白质、维生素与膳食纤维这四种营养素的摄入:1能量:每餐都要有主食,但避免粗纤维、油炸主食;2蛋白质:来自鱼、牛奶、鸡蛋、瘦肉、豆制品;3、维生素与膳食纤维:新鲜的蔬菜水果、适当的粗粮和菌类。建议癌症患者每周食用三次海鱼,每次三两;每天二两红肉、一两豆制品,一斤青菜,一至二两蘑菇。
谣言三:羊肉、海鲜、鱼是“发物”,癌症患者不能吃
于康:西医营养学中并不存在“发物”一说。当然,有些人对海鲜、鱼类等食物过敏另当别论。在癌症患者的饮食中,正需要牛羊肉、禽类、鱼类来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优质蛋白来自于牛奶、鸡蛋、瘦肉、豆制品这四大类。在临床上出现过癌症患者由于不敢吃这类食物,导致蛋白质大量损耗、血浆蛋白严重下降,而出现感染的案例。所以,如果患者并非对羊肉、鱼类等物质过敏,这些食物的给予是必要的。
谣言四:蘑菇能抗癌,越贵的菌类效果越好
于康:含香菇多糖的菌类被证实有抗癌的功效,所以建议癌症患者在饮食中适当摄入一些香菇、平菇等菌类,但没有证据说食用贵的菌类比寻常的有效。因为它的“贵”主要体现在“物以稀为贵”,并非表现在营养价值上。与之类似,有患者家属会一味地给患者购买进口水果食用,其实各种水果的抗氧化能力都类似,进口水果反而会因其运输周期长等因素不如本地水果新鲜。只要保证新鲜果蔬的摄入,并注意种类的多样化都对患者有益,并非越贵越好。
补充阅读:每天吃肉超15%易致癌?
台湾台大医院院长林芳郁表示,要少吃动物性食品,因为动物性食品会增加患癌几率。饮食中富含动物性食品,会让生育年龄延长9到10年,而生育年龄增长就会提高乳癌风险。“每日摄取15%~16%的动物蛋白,就可能启动癌症;降低动物蛋白质的摄取可大幅减少肿瘤启动。”
吃肉多危害:吃肉太多,伤“心”伤“脑”
科学研究发现,早期的人类只吃蔬果而不吃肉类。直到后冰河时期,人类所需的水果、坚果与蔬菜不敷所需,为了活命,才开始吃死亡动物身上的肉作为补充。但过了冰河时期后,素食品充足了,吃肉的习惯却延续了下来。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都有不少“肉食动物”,汉堡、烤肉、烤鸭、红烧肉——顿顿“无肉不欢”。据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每天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分别为248克和126克,而中国营养学会给出的标准仅为每天50—75克。
其实,中国古代对食肉就颇有争议,《吕氏春秋·重己》中指出,善于养生的人是“不味众珍”的,因为“味众珍由胃充,胃充则大闷,大闷则气不达”。“众珍”主要指游鱼、飞鸟、走兽之类的动物食品,古人认为这类食品吃多了会使脾胃消化功能呆滞,还会影响气血功能的畅达。现在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吃肉过多对人体非常有害:美国每年至少有100万新增心脏病患者,近60万人因此丢掉性命。美国的心脏病研究委员会研究报告指出,这些心脏病患者,大多数是由于吃肉太多,吃蔬菜和运动太少。除此之外,吃肉多和高血脂、肥胖等代谢病也息息相关。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更撰文表示,连关节炎、胆结石、老年痴呆症、骨质疏松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病,也与吃肉多脱不了干系。当人类变身“肉食动物”,不仅会对身体带来损害,还会使人体大脑多巴胺分泌旺盛,乙酰胆碱活动异常,造成情绪暴躁、欲望强烈,而且影响智力。
女性常吃鸡会患子宫癌
谣言1:
“女性常吃鸡,会患子宫癌”
有谣言称:“鸡肉含激素,鸡翅、鸡爪等部位激素、抗生素含量最高!现代的饲养鸡激素、抗生素含量都非常高,小孩一定要少吃。此外,鸡翅、鸡脖子等部位是注射激素或抗生素的位置,再加上女性荷尔蒙的影响,爱吃鸡翅、鸡爪的女性更容易患上子宫癌!”
我们剖析看看。首先,鸡是否需要激素催?实际上,肉鸡四十多天出栏在世界上属于正常水平,肉鸡需要半年才能出栏早已成为历史。而其中的原因并非激素所致,而是育种。农业部家禽研究所监督检测中心(扬州)高玉时主任表示:“这完全是育种的结果,从几万只鸡中选择一只留种,长期积累,才有了现在的生长速度。”他表示,生长速度较快的白羽肉鸡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在口味上肯定与传统的家养土鸡有所不同,但这仅仅是口味的选择问题,并不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此外,激素甚至会对鸡的心血管、肝脏等机能产生副作用,很容易造成死亡。
而抗生素的问题,从每年在农贸市场的抽样结果来看,抗生素残留超标的比例是非常小的。美国普度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对此表示,世界各国对于养殖中允许使用的抗生素、用量、用法,都会各有规范。符合规范的使用,对健康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人们关注的是否“滥用”,只能由监管来解决。此外,抗生素也并不便宜,“过度滥用”也不能为鸡农赚更多的钱。
谣言2:
“泡面需肝脏解毒32天”
还有谣言称:泡面的面饼经过油炸,油中添加了BHT,可怕的是碗装泡面,碗的材质是聚苯乙烯,在冲泡过程中遇到高温会释放出单体苯乙烯,而苯乙烯有致癌性。一碗泡面需要肝脏解毒32天才可以代谢出去!
实际上,BHT是一种抗氧化剂。它被广泛用于食品中油脂的抗氧化。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把BHT的每日允许摄入量定在每公斤体重0.3毫克。对于成年人,大致相当于每天20毫克左右。按照现行的中国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BHT在食品中的用量一般为每公斤油脂0.2克。按照每包方便面100克、通常含油量20%来计算,每天吃5包泡面,长年累月地吃,其中的BHT也不会造成健康危害。
至于苯乙烯的致癌性只在“大剂量”的情况下显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为从聚苯乙烯包装材料中释放出的苯乙烯不可能达到有害剂量,所以允许用它来盛装食品,而欧洲、日本也都允许使用。实际上,泡面本身不是“健康食品”,但将“非健康食品”与“毒食”画上等号,就不对了。
谣言3:
“吃火锅应先涮菜后涮肉”
谣言中称,先涮菜后涮肉更健康,是因为“先吃‘放油’的食物,等到差不多饱了,才吃蔬菜等‘吸油’的食物,结果把大量油分都吃进了肚子里”。实际上,吃火锅先涮什么后涮什么,对于肉和菜的吸收差别小到可以忽略。
如果说先涮菜再涮肉是在建议大家多吃蔬菜,而减少肉类的摄入,这可能比较靠谱。
谣言4:
“晚上喝牛奶可催眠”
晚上一杯热牛奶让你睡得更好,这在于牛奶中含有“助睡眠成分”?
实际上,要说那神奇的“助睡眠成分”不仅牛奶中有,肉类中也有。餐后的睡意,食物越丰盛来得越凶猛,那么晚上来一碗馄饨也许更易入睡,但也更加无法直视体重秤。如果说牛奶催眠,那早餐是否不应该饮用牛奶呢?
关于癌症的10个谣言
谣言1:癌症是人为导致的现代疾病
可能在我们的意识里面,癌症在今天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重要。 其实事实上,癌症它不是不是西方社会人为导致的现代疾病,它的历史非常的久远。
几千年前,古埃及和古希腊的医生就描述过这种疾病。科学家也曾在一具3000年前的人类遗骨上找到了癌症的迹象。
尽管全球范围内,像癌症这种和生活习惯有关联的疾病,发病率确实在逐年上升,但是癌症的最大风险因素依然是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细胞中积累的DNA损伤也越来越多,正是这些损伤导致了癌症的发生。而且,多亏了癌症早期筛查、影像学和病理学领域的进步,现在我们也可以更加精确的诊断癌症。
生活方式、饮食和诸如空气污染等因素都对癌症发病率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英国,吸烟贡献了25%的癌症死亡病例。
这并不等于说癌症是一种人为导致的现代疾病。有很多自然原因同样可以诱发癌症,比如世界上1/6的癌症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
谣言2: “超级食物”可防癌
蓝莓、甜菜根、西兰花、大蒜、绿茶……有无数种食物被人们寄予了预防癌症的厚望。不过,让人失望的是,并不存在什么能绝对防癌的超级食物,单一进食某种食物并不能降低你的癌症发病率。
一些食物确实比另一些要健康,多吃水果蔬菜、丰富日常食用的蔬菜种类都对人体很有好处,但是指望吃特定某种蔬菜能防癌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身体非常复杂,癌症也是,所以号称单一的某种食物就能影响癌症发病率实在是想得太简单了。
数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都证明了一个简单到几乎不值得一提的事实,那就是只有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不吸烟、多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以及不饮酒,才能降低癌症发病率。
谣言3:“酸性食物”导致癌症
有些关于癌症的谣言虽然连基本的生物学知识都没搞清楚,但是却出奇的经久不衰,“酸性食物导致癌症”就是其中之一。这一观点认为有些“酸性食物”会导致人的血液变酸,继而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因此你需要多吃健康的“碱性食物”,比如绿叶菜和水果(令人惊讶的是,居然包括酸酸的柠檬)。
这种观点从生物学上根本就讲不通。确实,癌细胞不能在过度碱性的环境中存活,但问题是你身体里的其它细胞也一样。
正常的血液是略微偏碱性的。肾脏负责维持血液的pH值只在很小的正常范围内浮动。光靠吃东西对血液pH的影响根本无法持续。吃绿叶菜对健康当然是有益的,但绝对不是因为它能改变身体的酸碱度。
有一种特例叫做酸中毒,这是一种生理异常——肾脏和肺无法使人体的pH值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酸中毒通常是由某些严重的疾病或者中毒导致的。酸中毒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紧急医疗救助,不过它和你吃的所谓“酸性食物”没有半点关系。
另外,癌细胞周围的微环境可以呈酸性。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呼吸作用的代谢途径和正常组织不同。研究人员正在试图弄清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这将有助于癌症治疗。但是没有证据表明饮食可以改变人体pH或者影响癌症的发病率。
谣言4:癌细胞爱甜食
我们经常见到的另一种观点是糖会“滋养”癌细胞,因此癌症患者应该杜绝糖类。这个问题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复杂,科学家才刚刚开始了解它,而谣言则把它想得太简单了,毫无益处。
“糖类”是一个统称,其中包括植物中天然存在的单糖(葡萄糖、果糖)。我们平时做饭调味用的是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通过化学键结合构成的。糖类又叫做碳水化合物,因为其分子都由碳、氢和氧构成。
碳水化合物在人体消化系统中会被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然后被吸收进血液,再进入细胞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为我们提供能量。
我们身体的所有细胞,不论是不是癌细胞,都需要葡萄糖来提供能量。由于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相比往往生长更为迅速,所以癌细胞对葡萄糖的需求量更大。
此外有证据显示,癌细胞分解葡萄糖产能的代谢途径也和正常细胞不同。研究者们正在进行癌细胞糖代谢途径的相关研究,并希望借此找到更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例如很有前景但是尚未通过审批的抗癌新药DCA)。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和其他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不同,甜食中的糖会专供癌细胞“享用”。我们的身体不会决定具体哪个细胞应该得到哪种营养成分。我们吃进去的绝大多数碳水化合物都会转化成葡萄糖、果糖或者其他小分子糖,以供给那些需要能量的组织。
为了维持饮食健康以及防止长胖,我们当然应该限制含糖食物的摄入,但是这和“含糖食物会专为癌细胞提供营养”是完全不相干的。
上面提到的“酸性食物导致癌症”和“糖会滋养癌细胞”都是对合理饮食建议的误读。在饮食建议上,真正科学的建议依然是十分无趣的——多吃水果、蔬菜、纤维、白肉和鱼类,少吃脂肪、盐、糖、红肉或者加工肉制品,以及少饮酒。
谣言5:癌症是一种真菌,用小苏打可以治疗癌症
这种“理论”来自于一个以偏概全的观察结果,“肿瘤总是白色的”。
先不说癌细胞压根儿就不是真菌,这种观点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肿瘤也不都是白色的。有些是,但还有些真的不是。随便问任何一个病理学家或者癌症外科医生,或者就用谷歌图片搜一下(但别在午饭时搜),你都能发现谣言中的说法有多不靠谱。
谣言的支持者们认为癌症是由一种叫做念珠菌的真菌感染造成的,而肿瘤则是人体为了抵御感染形成的。不过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种观点。另外,很多非常健康的人都会感染念珠菌,它只是众多生活在我们身上的正常微生物之一。通常,我们的免疫系统能保证念珠菌不闹出乱子,但是对于免疫系统有缺陷的人(比如艾滋病患者)来说,念珠菌造成的感染会变的很严重。
谣言认为治疗癌症的方法就是向肿瘤组织中注射小苏打(碳酸氢钠)溶液。这种方法连普通的真菌感染都治不了,更别提癌症了。恰恰相反,大量证据表明,大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会造成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一些实验显示,碳酸氢钠似乎可以影响到移植到老鼠体内的癌细胞和实验室里培养的细胞,机制是中和了肿瘤周围微环境的酸性。美国研究者已经在进行碳酸氢钠胶囊的小规模临床试验,以验证其能否缓解癌性疼痛,并希望找到人体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但该研究针对的不是碳酸氢钠对肿瘤本身有任何疗效。总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明碳酸氢钠能够治疗癌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甚至不知道,要是给人服用多到足够影响肿瘤的小苏打,人体能不能受得了——虽然确实有研究者在探究此事。因为身体对于任何试图改变pH的企图都十分抗拒,通常是用肾脏排出多余的碳酸氢根的办法来调节。如果大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足以改变肿瘤周围的pH——进入人体,那这些碳酸氢钠本身可能造成严重问题:碱中毒。一项估计认为,对于体重65公斤的成年人来说,每天摄入12克苏打粉仅能够抵消1立方毫米的肿瘤组织产生的酸。但每天摄入30克苏打粉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你来算算吧。
谣言6:有治愈癌症的灵丹妙药
从吸食大麻到用咖啡灌肠,网上流传着很多号称“天然”、“有奇效”的治疗方法的视频和道听途说。
但是,超乎寻常的宣称需要超乎寻常的证据,而YouTube视频和Facebook文章可绝对算不上科学依据,它们完全不能和高质量的、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结果相提并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判断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否是被某种替代疗法治愈的。我们无从知晓他们的医学诊断结果、疾病分期或者病情发展,甚至不知道他们得的到底是不是癌症。另外,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同时接受了其他治疗。而且,我们只能听到那些被成功治愈的患者讲述他们的经历,但那些治疗失败的患者呢?死人可不会给你讲故事。宣称某种疗法有奇效的人通常只会大肆夸耀他们的成功事例,而不告诉你全部事实。
这一现象证明,发布经过同行评议的、科学严谨的实验室研究数据和临床试验数据是多么的重要。首先,研究者通过适当的临床研究可以评估某种癌症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次,发表这些数据可以供全世界的医生们自行参考,并确定最优治疗方案。这是任何一种癌症治疗方法都应该达到的标准。
并不是说自然界中没有潜在的治疗方法,像阿司匹林(在柳树皮中发现的)或者青霉素(来自青霉菌)都是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天然化合物。抗癌药物紫杉醇最早也是从太平洋紫衫的树皮和针叶中提取的。但是这不意味着你靠嚼树皮就能治愈癌症。紫杉醇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种活性成分经过了纯化和临床试验,所以我们既知道它安全有效,也知道治疗所需的剂量。
癌症患者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治疗疾病,这种病急乱投医的心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我们建议,人们应该警惕任何标榜“有奇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当对方在试图把这个疗法卖给你的时候。
谣言7:但那些妙药被大型制药公司打压了
和刚才那条谣言一起被经常提到的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制药企业甚至慈善机构暗中勾结,不告诉人们真正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因为现有的治疗方法能让他们获得巨额利润。
无论谣言给出的所谓“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是哪一种,其背后的逻辑都是一样的——这种治疗方法有效、廉价但是无法取得专利,所以医疗机构为了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就不公布这种方法。不过正如我们以前曾经写过的,这里面没什么阴谋,纯粹是因为那种方法就是没效果。
说某种潜在的治疗方法被制药公司打压,这根本讲不通。对这些公司来说,找到某种高效的治疗方法反而能让他们获得巨大收益。而且治疗方法无法获得专利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制药公司又不傻,如果某种治疗方法有效,他们一定会立刻冲过去分一杯羹。总有办法把药物分子重新包装一下以获得专利,如果最终证明这种方法有效,那么就可以帮助制药公司收回研发和临床试验上的投入(可能高达数百万英镑)。
谣言8:死于癌症治疗的人比直接死于癌症的人还多
无论是化疗、放疗还是手术,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治疗的副作用可能十分严重。毕竟,用来杀死癌细胞的方法不可避免的也会影响正常细胞。
非常遗憾的是,治疗也并不总是成功。癌症晚期患者的治愈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此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尽管癌症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延长患者寿命,但是它不太可能“治愈”晚期癌症。如果发现得早,手术依然是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而放疗救治的人则要多于抗癌药物。不过化疗和其他抗癌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依然很重要,有时是治疗癌症本身,有时则是帮助延长寿命上。
网上流传的化疗“只有3%能起效”的说法存在很大的误解而且信息来源是过时的。Science-Based Medicine网站上有两篇更详细的说明。另外,我们还写过一篇文章,反驳了化疗会“刺激肿瘤生长”这种观点。
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了抗癌药物对癌症的治疗效果。例如,因为抗癌药物顺铂(cisplatin)的应用,睾丸癌治愈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不到70%提高到现在的96%;而化疗将患癌症儿童的治愈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大约25%提高到现在的75%
谣言9:我们在治疗癌症上毫无进展
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治疗手段的进步,英国的癌症患者长期生存率(10年以上)在过去40年里翻了一番,而死亡率在过去10年里则下降了10%。我们的首席临床医生皮特·约翰逊(Peter Johnson)教授的这篇文章给出了关于癌症治愈率的一些重要事实。
按照定义,这些“十年生存率”的数字说的是至少在10年以前开始治疗的那些患者。现在新确诊并开始治疗的患者存活率还会更高。
前面的道路还很漫长。有些癌症的治疗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比如肺癌、脑癌、胰腺癌和食道癌。当你的至亲因为癌症离开你时,你可能会觉得医学在治疗癌症上毫无建树。所以我们才希望能尽快攻克癌症,让人们不再被癌症夺去生命。
谣言10:鲨鱼不得癌症
鲨鱼当然会得癌症。澳大利亚科学家就发现一条大白鲨的下颚上出现了一大块肿瘤;此外,他们在一条短尾真鲨的头部也发现了肿瘤。根据发表在《鱼类疾病杂志》(Journal of Fish Diseases)上的论文,这条大白鲨嘴巴上的肿瘤长、宽均大约为30厘米。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在至少23种鲨鱼身上发现了肿瘤,包括上面提到的两种。早在1853年,科学家就在一条团扇鳐(学名:Raja clavata)的尾巴上发现了一个长30厘米的带蒂纤维瘤。论文作者之一蕾切尔·罗宾斯(Rachel Robbins)说:“研究所传达的一个主要信息,就是在鲨鱼中发现了越来越多肿瘤形成的证据,这与鲨鱼不会患这种疾病的流行观点是相对立的。”
产妇多喝水奶水会多吗 产妇喝水的注意事项
1.有谣言说坐月子期间不能喝白开水,其实这是错误的,产后是需要多喝水的。
2.产后喝水要喝温开水,不宜喝凉开水,否则寒凝气阻,容易气血不畅,还可能导致淤血和浊邪无法顺利排出,损害身体。
3.如果营养不足的产妇,鼓励多补充蛋白质,多喝鸡汤、鱼汤或牛奶。
4.产后喝红糖水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在产后10天内食用为佳。
5.产后喝汤不能过于油腻。新妈妈摄入越多脂肪,乳汁中的脂肪含量也就越多。含有高脂肪的乳汁不易被婴儿吸收,往往引起新生儿腹泻。
孕妇可以吃香芋吗 孕妇吃芋头的注意事项
1、不要吃生的芋头。生芋头中含有一定的毒素,怀孕女性吃了很有可能会出现嘴唇、舌头发麻的现象。
2、生芋头微毒,在处理的芋头的时候,建议带个手套处理,以免引起手部发痒及过敏,若是有发痒的症状,最好用姜汁擦拭,缓解发痒的症状。
3、另外,在民间,有谣言说吃芋头能治胃病,其实这个不科学的。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广为流传的5大肝癌谣言大起底 5大肝癌谣言大起底
在临床上碰到的肝癌病人当中,绝大部分发病时候是没有症状的,往往有症状时已经是中晚期了,给治疗带来了很多的被动。
不是得肝炎就必须得肝癌的,总体上来说应该在10%左右,就是10个肝炎病人当中,有9个是不会得肝癌的,所以得肝炎的病人也不需要过度恐慌。
有乙肝背景的病人得了肝癌,他的肝炎会去传染,就是乙型肝炎在活动期的时候是可以传染的,肝癌是不会传染的。
有很多人说某一个偏方治好了某一个病人,是真是假咱们不好说,即使是真,没有医学证据不能向大家推广,国内有这个(治疗)指南,去做正规的治疗,这样才行,要么会耽误病情。
肿瘤即使能够达到根治性切除,有一部分病人因为有乙肝或者是丙肝在,肝硬化的基础还在,这种本身肿瘤有可能还会复发,所以后续治疗非常关键,根治性治疗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吃什么食物容易致癌 烤肉
有关吃烧烤致癌的说法由来已久,其实这一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并非谣言。烤肉、烧烤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苯类化合物,这些物质是癌症诱发的直接因素。
美国癌症协会研究证实,长期吃烤肉、烧烤类食物,直肠癌和结肠癌风险比普通人高30%。除此之外,大量吃煎炸肉类的女性,比吃新鲜肉类的女性更容易患上乳腺癌。
2016年十大致癌谣言
1、刮腋毛致癌
上榜理由:人体排毒方法就是流汗,腋毛会帮助汗水顺着腋毛流出体外,若剃掉拔掉或以其他方式去除腋毛,就会阻碍身体里的毒素从腋窝排出,但这些毒素并不会因此消失,毒素反而会储存在腋下的淋巴结,形成肿瘤。该微信中还提到,几乎所有的乳癌都发生在乳房外侧上方的区域,那里正是淋巴结所在的地方;而男人之所以很少得乳腺癌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从未剃掉过腋毛。
【辟谣解析】专家介绍说,从毛囊结构上不难发现,刮腋毛并不会影响汗腺的结构,也不会阻碍排汗。刮腋毛只是剃除了毛发在体表的部分,并不破坏毛囊深层结构,因此对顶浆汗腺的分泌影响也十分有限。原文声称几乎所有的乳腺癌都是发生在乳房外侧上方的区域,因为这里是排毒淋巴结的所在地。临床上以乳头为原点,乳房分为四个象限,外上象限乳腺癌原发灶发病率确实最高,但美国癌症协会对此的解释是,这很可能只是因为该象限乳腺组织最多而已,其发病比例和乳腺组织在外上象限分布的比例类似,和淋巴无关。
2、6号杯盖致癌
上榜理由:每个塑料容器底部都有一个三角符号,类似于“身份证”,代表着塑料回收标志。三角框内的数字从1至7,对应不同材料。6号杯盖的材料是聚苯乙烯,也被标识为PS。重点是这句,这种塑料材质在高温下会溶解出有毒物质,长期饮用可能致癌,建议不带盖喝。
【辟谣解析】塑料杯盖上的数字对应的是材质,并不是危害。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看,一个热饮杯盖中苯乙烯单体的迁移量为3.75微克,而一根烟则有20-48微克,香烟远比杯盖更危险。按照国际卫生和粮农组织制定苯乙烯的暂定每日最大容许摄入量为0.04毫克/千克。对于体重为120斤的人来说,每日最大容许摄入量是2400微克。要达到这个危害量,相当于每天要饮用约107杯热饮。
3、蓝色洁厕块致癌
上榜理由:洁厕块只适合有双供水系统的国外楼房,国内几乎没有这样的供水系统。由于主阀门和分阀门没有单向止回阀,在负压的作用下,带有强致癌致病的污染水会反流进自来水系统,引起包括癌症、白血病、严重内脏过敏等致死疾病几十种,呼吁立即停止这种自杀行为!
【辟谣解析】专家介绍说,目前还没有临床病例能够证明蓝色洁厕块致癌。这些化学元素对于人体的危害,可能还是体现在刺激性上,所以也不建议频繁或长时间接触这类物质。
4、植物油做饭致癌
上榜理由:一些微信援引了一位生物分析化学和化学病理学教授的观点,这位马丁教授发现植物油在高温烹调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醛类物质,醛类物质有潜在的毒性,相关疾病包括心脏病、癌症、痴呆等等。该教授发现,当被加热到180℃一段时间后,相比于葵花籽油和玉米油,黄油、橄榄油、猪油产生的醛类物质会少很多,椰子油情况最好,因此他建议厨房不要用玉米油和葵花籽油了,如果煎炸不如用黄油。
【辟谣解析】专家介绍说,科学合理食用植物油,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中国人的饮食烹调习惯和西方有一定差异,西方国家大都以煎、炸为主,中式烹饪方法包括炒、蒸、炖、溜、汆、煮等多种方式,比如急炒、清蒸等方式中植物油的受热温度和时间一般不会出现长时间高温煎炸。需要指出的是,各种油都不建议长期单一食用,经常更换食用油种类,更加有益健康。
5、筷子3个月不换致癌
上榜理由:普通筷子使用3-6个月后,由于食物、洗涤剂及空气、餐柜内残留物附着,颜色会发生改变。此时,筷子会孳生各种霉菌,严重发霉的筷子会滋生黄曲霉素,该物质已经被广泛认定可诱发肝癌。
【辟谣解析】专家介绍说,木质和竹制的筷子,一定要保证干燥,如果没有发霉而且干净清洁,不一定非要3个月就要换一批。但是,筷子一旦出现霉斑,就要立即更换。因为发霉的筷子,有可能被黄曲霉素污染。黄曲霉毒素为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木质和竹制的筷子定期用沸水煮半小时,放置在空气中晾晒干燥再使用。尽量不要把筷子放在密闭的空间里,洗筷子时不要抓着一把用洗洁精猛搓,这样很容易使筷子变粗糙,产生许多细小的凹槽、裂纹,导致微生物残留。
6、癌细胞爱甜食
上榜理由:冰淇淋、草莓蛋糕、布朗尼,加了糖的甜食,往往让人难以抗拒,近日微信上有观点认为,糖会“滋养”癌细胞,癌症患者应该杜绝糖类。
【辟谣解析】专家介绍说,“糖”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在化学式的表现上类似于“碳”与“水”的聚合,故又称之为碳水化合物,这种物质在人体消化系统中会被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人体所有细胞都需要葡萄糖来提供能量,无论是不好的细胞(比如癌细胞)还是正常的细胞。但是,相对而言,癌细胞比正常细胞生长更为迅速,对葡萄糖的需求量更大,所以会被有些人误以为是吃多了甜食就会给癌细胞提供营养,帮助它快速生长。但是从临床接诊的癌症患者来看,并没有明显的偏食甜类食物的现象。至于偏食甜食容易变胖,而肥胖又会增加癌症的风险,这是另一回事。不能说吃甜食就会增加致癌的风险,只要科学饮食,合理搭配都是可以的。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偏食某一类食物与癌症还是有联系的,偏食腌制类的食物会增加食道癌的风险,偏食辛辣刺激类的食物会增加胃癌的风险,偏食肥甘厚腻类的食物会增加肠癌的风险。
7、地暖致癌
上榜理由:儿童长期处于地热供暖辐射环境中,会导致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意大利专家研究后认为,意大利每年有400多名儿童患白血病,主要是因为他们居住在地热供暖的环境中,受到了严重的供暖辐射。
【辟谣解析】电地暖的辐射属于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的关键取决于辐射的量。电地暖虽然属于电磁辐射,但产生的辐射波频率只有50Hz,实际上我们经常使用的家用电器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如手机工作频率900MHZ,电脑一般为333MHZ,微波炉为2450MHZ,都是电地暖的数十万倍,这些高频率带来的才可称为是电磁辐射。因此担心地暖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是完全没必要的。
8、口香糖致癌
上榜理由:口香糖中的天然橡胶虽无毒,但制作过程中所用的白片胶是加了毒性的硫化促进剂、防老剂等添加剂,刺激肠胃,引起不适。而口香糖中的代糖阿斯巴甜也是致癌物。
【辟谣解析】口香糖中会含有一定的添加剂和代糖阿斯巴甜,从理论数据分析,一个人只要不是每天成斤地摄入,就不会出现安全隐患。但是,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主任周俊波不建议口香糖不间断咀嚼20分钟以上,因为过多咀嚼会造成口腔肌肉劳损。
9、味精致癌
上榜理由:味精被加热到120℃时,谷氨酸会变成致癌物质焦谷氨酸钠。
【辟谣解析】专家介绍说,100℃温度加热半小时,仅有0.3%的味精生成焦谷氨酸,加热1小时才有0.6%的味精生成焦谷氨酸。其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味精致癌这说法不可靠。对于健康的人来说,食用味精并没有大问题,但是,孕妇和婴幼儿最好不要吃含味精的食物。此外,有些患者医生会建议低盐、低钠饮食,味精最好也不要吃,味精中包含钠,虽然量不多,但是也要注意。
10、猪肝
上榜理由:每公斤猪肝含胆固醇400毫克以上,摄入胆固醇太多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肝是解毒器官,会累积大量黄麴毒素、抗生素、安眠药等代谢毒物,故猪肝不宜吃。
【辟谣解析】专家介绍说,猪肝胆固醇较高,肥胖超重、胆固醇偏高人士尽量不要食用。同时,猪肝也确实是代谢解毒器官,但这并不代表不能吃。作为一种天然食物,猪肝中也有大量的营养素,特别是铁,合理食用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