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膏肓的功效作用 膏肓常用配伍疗法

膏肓的功效作用 膏肓常用配伍疗法

虚热痨病可配百劳,大椎,肺俞,太溪;遗精阳痿可配志室,肾俞,会阳;健忘,心悸,失眠可配心俞,神门,三阴交;脾俞不运可配脾俞,足三里。


三伏贴夏天贴几次 三伏贴一共贴几个位置

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位置的敷贴。

三伏贴作为一种中医治疗法,讲究穴位治疗,不同的穴位具有不同的对应症,所以在贴三伏贴的时候,需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位置,一般情况下三伏贴经常贴的位置有突穴、肺俞穴、大椎穴、膻中穴、中府穴、膏肓穴等,而针对不同的病症,选择的穴位也是不一样的,如:

1、咳嗽:建议将三伏贴贴大椎穴、肺俞穴、膏肓穴。

2、畏寒肢冷:建议选择贴大椎穴、肾俞穴、关元穴、神阙穴三伏贴。

3、鼻炎:可以选择贴大椎穴、肾俞穴、膏肓穴三伏贴。

4、脾胃病:建议选择贴胃俞穴、脾俞穴、中脘穴三伏贴。


魄户疼痛什么原因 魄户穴常用配伍

1.配肺俞,膻中,尺泽,中府,针刺泻法,清热止咳,治疗肺热咳嗽。

2.配太渊,肺俞,膏肓,足三里,三阴交, 太溪,针刺补法,养阴清肺,治疗阴虚肺痨。

3.配定喘,肺俞,太渊,脾俞,膏肓,针刺补法,补益脾肺,治疗肺气虚弱之气喘。

4.配风池,天柱,风门,肩井,秉风,曲垣,后溪,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通络,治疗经脉痹阻之项强,肩背痛。


小孩疳积如何艾灸 脾虚夹积型疳积艾灸

取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经外奇穴为主。

治法:健脾化积消痞。

艾灸处方:章门,四缝,膏肓。

取穴方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章门穴在肝经上,又是脾经之募穴和脏之会穴,具有疏肝健脾,化滞利湿之功。

四横为治小儿疳积之要穴,因其病久积甚,故选用膏肓,意在滋肺健脾,益肾培元,扶正化积。

艾灸方法:

1.艾炷灸:取章门,膏肓,用小米粒大艾炷灸之,每穴3-5壮,每日1次,3周为一疗程。隔物灸即可。

注:将三棱针消毒后点刺四横穴,出黄稠粘液为佳。


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时间 三伏天艾灸哪个部位

三伏天可以艾灸的部位有很多,比如大椎穴、风池穴、肺俞穴、膏肓穴、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等;但不同穴位对应的病情不一样,建议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

其中最常用穴位是大椎、风门、肺俞、定喘、膏肓穴等;有时候配合足三里、曲池、尺泽、列缺等穴位进行。


肩胛骨缝是什么穴位

1、肩胛骨缝是膏肓穴

人体的肩背部有一个重要穴位——膏肓穴。中医典籍中有“运动膏肓穴,去除一身之疾”的说法。中医认为,病入膏肓,人便无药可救了。

膏肓穴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这个穴位比较隐蔽,刮痧渗透不进去,手也无法按到,想要活动膏肓,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艾灸和自我锻炼。

2、艾灸膏肓穴的作用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着名医药学家,亦是养生的实践家,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奕奕,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也。孙思邈养生方法之一就是艾灸膏肓穴。

历代医家多认为,膏肓穴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盗汗、肺痨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

操作方法:用艾条悬灸此穴10-15分钟,或用艾灸仪在膏肓穴处施灸30-50分钟,每周3-5次,长期坚持会有很好的效果。

3、三个开合膏肓的方法

3.1、双肩旋转法

两手自然下垂,中指贴住大腿两侧,以肩为轴,双肩一起往前转动10次,这就是在“开膏肓”;然后,仍以肩为轴,两肩往后转动10次,这就是在“合膏肓”。

这个动作可以把膏肓活动开,充分放松肩背部,长期练习,能有效解决肩背痛的问题;而反复的前后拉伸又能使胸腔得到扩张,这也能有效防治心、肺疾病。

3.2、反拳捶脊法

“反拳捶脊”也是一个开膏肓的好方法。具体的做法是:把手放在背部,反拳沿着脊柱敲打。这样做可以把膏肓振开,又叫振髓法。久坐办公室的人可依此法经常敲打自己的背部,缓解肩背痛,疏通血脉。

3.3、像扇子一样开合

这个动作很简单,坐在椅子上,手放在椅子的扶手上,把后背像扇子一样向前打开,停一会儿,再慢慢挺胸,收紧后背,往后挤压脊柱。如此反复几遍。

这个动作可打开和挤压膏肓,做完几次后,人会感觉周身清爽,肩背疼痛明显减轻。

4、肩胛骨缝按压法

体位:俯卧位。

操作;将被按摩者的一侧手臂背至后腰部:以按摩者靠近床尾的—侧腿屈膝抬至床上,抵住后背臂的肘部:双手拇指按压肩胛骨内侧缘与脊柱的间隙。取正中点,两拇指合压,取两侧点,分压;再取两侧点,再次分压。

要领:被按摩者一臂后背时,其肩胛骨上移,其内侧缘与脊柱的间隙非常容易寻摸,按三力度要适中。

膏肓在哪个位置图片 膏肓的按摩手法

按摩膏肓穴位时一面缓缓的吐气,一面揉膏肓穴6秒钟,反复重复10次,就可以治肩膀僵硬、酸痛等。


膏肓的准确位置图 膏肓的功效作用

功效:滋阴清肺,益气养血,补益虚损。

作用机制:膏肓穴属膀胱经,位于背部,内应心肺,与心肺之气相通,间接联系脾肾。刺激该穴位有益气养血之功,可调和全身气血,促进心肺,脾肾等功能的恢复;可以滋肺阴,清肺热,补肺气,治肺痨;可补脾气,养心血,益肾精,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并循经治疗肩胛背痛。

主治:1.肺痨,咳嗽,气喘,咳血,胸痛,盗汗,骨蒸潮热。2.健忘,失眠,心悸。3.遗精,阳痿。4.腹胀,纳差,完谷不化。5.肩胛背痛。


膏肓的功效作用 膏肓穴穴位解剖

在肩胛骨内端,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4肋间动,静脉后支,颈横纹动脉降支;布有第3,4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深层为肩胛背神经,最深层为第4肋间神经干。


膏肓是什么意思

膏肓穴,经穴名。出自《千金要方》:“此灸法,令人阳气康盛。”属足太阳膀胱经。

1.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穴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

2.膏脂为提供心火燃烧之柴薪,在火热作用下所处为液态,今心室燃烧后气化蒸发的部分在胸腔内压的作用下随湿热之气外渗体表膀胱经,故名膏肓。


相关推荐

心脏病按什么穴位

1、内关穴内关在我们腕横纹上两寸,这个两寸指的是同身寸,不是指的我们用尺子量的两寸。两寸大约是两横指的宽度。腕横纹上两寸、两个肌腱的正中间的地方就是内关穴。2、至阳穴这个穴位需要找个人帮忙来操作,自己没法来操作。在我们背部有肩胛骨,两边肩胛骨下角连线通过脊柱的那个地方就是至阳穴,即第七胸椎棘突下面凹陷的地方。当你感觉到胸痛、胸闷,甚至腹痛的时候,这个穴位非常管用。3、鸠尾穴在我们胸骨下面还有一个小

宝宝厌食推拿手法 脾胃气虚型厌食推拿手法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消食。推拿手法:补脾经,胃经,推虎口三关,揉板门,中脘,天枢,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分腹阴阳,按揉脾俞,胃俞,膏肓俞,足三里。方解:健脾益气,有补脾经,按揉脾俞,揉板门,中脘,天枢,运内八卦之治;推虎口三关,推四横纹,分腹阴阳,补胃经,摩胃俞,膏肓俞,按揉足三里之施。

俞府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俞府穴配伍应用

针刺俞府穴有止咳平喘,宽胸理气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胸肺之疾。治咳逆气喘,配风门,肺俞,膏肓,膻中,宽胸降气平喘;治痰多咳喘,配膻中,丰隆,化痰降气;治恶心,呕吐,配合谷,足三里,以理气降逆。

胞肓的意思是什么 胞膏的治疗用法

针灸疗法:胞肓穴,斜刺0.8—1.2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臀部放射。艾灸疗法:胞肓穴,艾条灸5—10分钟;胞肓穴艾柱或温针灸5—3壮。

盗汗艾灸那里效果最好 盗汗艾灸穴位

盗汗是阴虚的表现,艾灸时可取气海,关元,复溜,照海,太溪,涌泉,三阴交,阴陵泉,肾俞,肺俞,膏肓,足三里,中皖等穴位施灸。由于肺主汗孔,多灸肺俞和膏肓可以补肺气;灸肾俞,气海,足三里,关元,中脘则补肾气。

盗汗按摩哪个部位 成人盗汗按摩部位

取穴:肺俞,膈俞,肾俞,膏肓,百劳,中府,太渊。操作手法:采用揉法,依次进行揉,压,双拇指指腹一齐进行操作,每穴约3-5分钟,取补法,每天或隔日进行1次。本法适合治疗骨蒸盗汗。

艾灸的常见病

感冒:风池,大椎,风府,合谷,肺俞,列缺急性支气管:肺腧,定喘,合谷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定喘,合谷,足三里咳嗽: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风门,列缺,大椎,足三里,丰隆支气管哮喘:定喘,肺俞,膻中支气管扩张:孔最,尺泽,膻中肺结核:肺俞,太渊,三阴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胸膜炎:肺俞,内关,期门,阴陵泉,侠溪,膻中膈肌痉挛: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急性胃肠炎:天枢,中脘,气

胞肓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胞肓穴的功效作用

功效:强腰脊,利水道,通下焦。作用:胞肓穴属膀胱经,位于骶部,内应膀胱,是膀胱腑经气寄托之处,故有通利膀胱腑器,加强膀胱气化,清利膀胱湿热的作用;若下焦气机不利或肾阳虚衰,不能温运脾阳,水谷不化,停滞肠间,则腹胀肠鸣,温补此穴可通阳化气行滞而治疗腹胀肠鸣,并循经治疗腰脊痛。

宝宝厌食怎么推拿

宝宝脾运失健厌食推拿手法治法:健脾助运,佐以消食和中。推拿手法:补脾经,推虎口三关,揉外劳宫,摩腹,食窦,揉脐,脾俞,运内八卦。方解:《诸病源候论》云:“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者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故补脾经,摩脾俞,推虎口三关,揉外劳宫,以补脾健中;摩腹,食窦,揉脐,运内八卦,以消食和中。宝宝胃阴不足厌食推拿手法治法:养胃育阴,生津润燥。推拿手法:清

三伏贴可以贴肚脐眼吗 三伏贴一共贴几个位置

三伏贴有冬病夏治的作用,但是针对不同的病症,选择的穴位是不一样的:1.咳嗽:建议将三伏贴贴大椎穴、肺俞穴、膏肓穴;2.畏寒肢冷:建议选择贴大椎穴、肾俞穴、关元穴、神阙穴贴三伏贴;3.鼻炎:可以选择贴大椎穴、肾俞穴、膏肓穴三伏贴;4.脾胃病:建议选择贴胃俞穴、脾俞穴、中脘穴三伏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