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要点及措施有哪些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要点及措施有哪些

护理要点及措施:1.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宜。2.急性期应嘱患儿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输液速度,给予热量、优质蛋白、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3.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伴随的症状,体温超过38. 5°C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4.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2〜3周,减少机体耗氧量,避免心肌受累。5.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食干硬、酸性、辛辣食物,保证供给充足的水分,每日饮水量小儿为1000ml-1500ml,年长儿为1500 〜2000ml。6.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皮肤,及时更换衣服,衣服应质地柔软、清洁干燥,避免刺激皮肤。保持手的清洁更重要,应剪短指甲,勿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溃感染。7.肝大、转氨酶高时可口服维生素C及肝泰乐以保护肝。此病不会引起慢性肝炎。脾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是在发病的第 2周),以免发生外伤性脾破裂。1. 针对患儿及家长思想负担重,对本病缺乏认识的现象。因此对年长儿可通过安慰、解释和鼓励做好心理护理...

风寒感冒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白细胞数较低,发热较高时,应首先考虑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同时根据患儿接触史及当地感冒流行情况,排除是否为其他疾病,如小儿流行性感冒、疟疾、伤寒、麻疹、结核病等。

(2)白细胞特别高时,可排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菌性肺炎、百日咳等。

(3)白细胞持续性增高时,则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若超过75%多为细菌感染。

(4)急性咽炎同时伴有肝脾肿大、有皮疹、全身淋巴结肿者,应检查异常淋巴细胞除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吃阿莫西林能喝酒吗 吃阿莫西林的禁忌

1.阿莫西林是青霉素类药物之一,因此,对青霉素过敏的人不适合吃阿莫西林,以免出现过敏。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瘤等患者禁用。

3.哮喘、湿疹、枯草热、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者;疱疹病毒感染者,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应慎用。

风寒感冒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数较低,发热较高时,应首先考虑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同时根据患儿接触史及当地感冒流行情况,排除是否为其他疾病,如小儿流行性感冒、疟疾、伤寒、麻疹、结核病等。

(2)白细胞特别高时,可排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菌性肺炎、百日咳等。

(3)白细胞持续性增高时,则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若超过75%多为细菌感染。

(4)急性咽炎同时伴有肝脾肿大、有皮疹、全身淋巴结肿者,应检查异常淋巴细胞除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浅表淋巴结肿大传染吗 哪些原因引起的浅表淋巴结肿大会传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感冒、艾滋病、梅毒等原因引起的浅表淋巴结肿大是会传染的。

要注意,具有传染性的是疾病本身。

白血病的诊断

诊断

白血病是骨髓的病变,因此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以及骨髓切片检查,才能够确定诊断,为了进一步确认白血病的种类,还需要额外的特殊检查,才能精确将白血病予以分类并给予最适当的治疗。

这些特殊检查包括:细胞生化特殊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查,染色体检查。

鉴别诊断

应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类白血病反应等病鉴别。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类白血病反应。

白细胞增高背后的疾病

白细胞亦称“身体卫士”,有应激反应时便增高,这是对身体有益的表现。但如果是白血病的白细胞增高,则对身体有害。成人正常白细胞总数是(4~10)X10l,婴幼儿高于此数。白细胞增多见于如下疾病:

反应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正常时,血液中性粒细胞占60%~70%,即(2~7)x1029/sugt;/L。超过7.5x109/L便是中性粒细胞增多,以对入侵的细菌等病原体吞噬、杀灭,见于急性外伤、感染、中毒、血清病、风湿病;当有出血也会增加,可能与压迫组织坏死或局部炎症有关;心肌梗死时也会增高,这与心绞痛可兹鉴别;当癌症迅速增长,组织坏死,或内分泌增加,均可发生中性粒细胞增多。这时如果只用抗生素治疗不会有效,还会延误治疗的时机。

反应性单核细胞增多正常为3%~8%,如超过0.6x109/L,儿童超过1x109/L,称反应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单核细胞有吞噬功能.常见于进行性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斑疹伤寒、黑热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当粒细胞缺乏时,也会出现单核细胞增多。患胃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均会出现单核细胞增多。

反应性嗜酸细胞增多症正常时嗜酸细胞为白细胞总数的1%~5%,增多时可达20%以上。它的功能不完全明白,其能释放组织胺,有利减轻过敏反应。增多见于变态反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应用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磺胺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细胞性淋巴细胞肉芽肿、淋巴网状细胞肉瘤、传染性粒细胞增多症、肾移植术后及癌症放疗术后亦可见。

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正常时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5%~30%,主要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功能,其中B淋巴细胞可产生抗体.即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能杀死肿瘤细胞和移植物的异体细胞,称为细胞免疫。增多常见于某些传染病,如百日咳、传染性肝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某些慢性传染病如结核、梅毒、布氏杆菌病等。

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大量增多,并可发现幼稚白细胞,酷似白血病,白细胞总数可达(50~100)X109/L。但其病因明确,如细菌感染、变态反应、中毒、恶性肿瘤、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烧伤、精神刺激等。待原发病治愈或控制后,会恢复正常。

白血病由于白血病细胞无节制生长和释放,除极早期外,一般都有白细胞增高和白血病细胞在周围血中出现。

弓形虫病应该和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本病应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各种淋巴瘤、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新型隐球菌和结核性脑膜炎等鉴别。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⑴ 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⑵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⑶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⑷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⑸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何发病特点

本病分布广泛,可散发也可以引起流行。病毒携带者和病人 是本病的传染源。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 可能,但并不重要。一次得病后可获得较为持久的免疫力。

淋巴细胞上升的原因有哪些

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百日咳、结核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白血病。找到原因针对性治疗才行的,建议最好去医院进行详细检查,等确诊以后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比较好。需要检查清楚。如果检查没有其他的问题,仅仅是高一点点不要紧的。一段时间后复查看看。

淋巴细胞增多,新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淋巴细胞逐渐上升,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较高,可达70%,4~6岁后淋巴与中性接近

(1)病理性增多:绝对增多,某些细菌或病毒所致的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传染病恢复期。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肝、肾疾病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治疗原则: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大多能自愈。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感溶血性链球菌时,可选用青霉、红霉^等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儿,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相关推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什么疾病

EB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的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具自限性。EB病毒是本病的病原。EB病毒是DNA病毒,对生长的要 求很特殊,仅在非洲恶性淋巴瘤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 人血液、白血病细胞和健康人脑细胞等培养中繁殖,因此病毒分 离很困难。

异型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因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及病毒性肝炎、风疹、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病毒性感染。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不一定就是淋巴细胞白血病。比如,一种叫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的疾病,就可以出现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甚至达20%~30%。(参考值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方法哪些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脾脏显著肿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破裂。抗生素无效,若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2.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高热病人可用退热剂。咽痛者给予生理盐水漱口或西瓜霜润喉片含服。对发热高、咽痛剧烈者,应注意咽部继发细菌感染,可做咽拭子培养病使用抗生素。并发心肌炎、严重肝炎、溶血性贫血或因血小板减少并出血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2)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干扰素早期治疗可缓解症状及减少口咽部排毒量,但对EB病毒潜伏感染无效。也可应用阿昔洛韦或EB

艾滋病窗口期症状出现时间

艾滋病病毒感染早期,亦称急性期,多数无症状,但一部分人在感染数天至3个月时,出现像流感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如发热,寒战、关节疼、肌肉疼、头疼、咽痛、腹泻、乏力,夜间盗汗和淋巴结肿大,皮肤疹子是十分常见的症状,这之后,进入无症状感染期。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一部分人出些流感样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一些人一直无症状,直接进入无症状期。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个体差异极大,这可能与入侵艾滋病病毒的类型、强度、数量、感染途径以及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健康状态、营养情况、年龄、生活和医疗条件、心理因素

白细胞增高分类

1、嗜中性粒细胞 增高原因:急性化脓性感染(可伴核左移及中毒颗粒),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及广泛组织损伤等。 2、嗜酸性粒细胞 增高原因: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热带性及非热带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某些血液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3、嗜碱性粒细胞 增高原因: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铅,锌中毒等。 4、淋巴细胞 增高原因:某些细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某些慢性感染等。 5、单核细胞 增高原因: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斑疹

血液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WBC): 增加:急性化脓性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扁桃体炎等),某些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烧伤,急性出血,恶性肿瘤及某些金属(如铅、汞等)中毒。 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及注射肾上腺素后等。 减少:某些传染病(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病毒性肝炎、沙门菌属感染等),再障,非白血性或亚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放射治疗,肿瘤化疗及某些药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检查项目哪些

(一)血象病初起时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发病后10~12天白细胞总数常升高,高者可达3万~6万/mm3,第3周恢复正常,在发病的第1~21天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10%~20%或更多),依其细胞形态可分为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等三型,这种异常细胞可能起源于T细胞,亦可见于其他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水痘,腮腺炎等,但其百分比一般低于10%,血小板计数可减少,极个别患者粒细胞缺乏或淋巴细胞减少,可能与人体异常免疫反应关。 (二)骨髓象缺乏诊断意义,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血液病等,可异常淋巴

淋巴细胞发炎的病理变化

一)增多 1)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百日咳时淋巴细胞数常明显增多。 2)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时淋巴细胞常增多,但白细胞总数一般仍可在正常值范围内。 3)器官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特别是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数常出现增高。 4)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时。 5)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导致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增高,此时称为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二)减少 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

淋巴细胞计数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增多: ①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结核病、梅毒、急性感染性疾病恢复期等。 ②血液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重链病等。 ③内分泌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④其他: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营养失调、急性中毒症恢复期等。 (2)淋巴细胞减少: ①感染:淋巴腺结核、粟粒结核、伤寒、肺炎、传染病早期等。 ②肿瘤:嗜酸细胞性淋巴肉芽肿、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等。 ③药物:应用ACTH、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④放射

EB病毒会传染给别人吗 什么人容易被传染EB病毒

1.人群普遍易感。尤以发展中国家人群的感染率高。 2.发病以15-30岁的年龄组为多,男女比例3:2,20岁以下以女性略多。 3.儿童感染EB病毒的临床症状较轻,多为隐性感染。 4.青少年感染EB病毒50%的人可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