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早期有哪些典型症状
1型糖尿病早期有哪些典型症状
1、 一般1型糖尿病的症状表现有极度口渴,异常饥饿(特别是餐后还感到饥饿)。口干,恶心和偶尔呕吐,腹疼,多尿,未知原因消瘦(即使一直在吃,仍感到饥饿),疲乏、(虚弱、感觉疲劳),视力模糊,呼吸困难 (库斯曼呼吸),皮肤、泌尿生殖系统频繁感染等等。
2、 1型糖尿病在发病后,患者会出现代谢紊乱的现象,还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症状。并伴有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现象。
3、口腔疾病:牙齿松动、脱落,牙槽容易发生牙周炎和牙龈炎。
4、视力下降:视力明显减退,看书、看报眼睛容易疲劳,并经常发生视网膜的病变。
5、手脚疼痛:手脚出现顽固性的麻痹和阵痛,有时会有剧烈的疼痛,也有人夜间小腿常常抽筋。
6、1型糖尿病早期症状有女性病友外阴出现不明原因的瘙痒。
血糖控制标准是什么及关于糖尿病的诊断
控制标准:
静脉(全血) 毛细血管 静脉(血浆) (糖尿病) 空腹≥6.1 ≥6.1 ≥7.0 服糖后2小时 ≥10.0 ≥11.1 ≥11.1 (糖耐量损害) 空腹<6.1 <6.1 <7.0 服糖后2小时 ≥6.7 ≥7.8 ≥7.8 (空腹血糖损害) 空腹>5.6<6.1 >5.6<6.1 ≥6.1<7.0 服糖后2小时 <6.7 <7.8 <7.8 血糖浓度单位:mmol/l
诊断标准:
(一)确诊为糖尿病: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 (11.1 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 (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 (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200mg/dl(11.1mmol/l)者可以确 诊为糖尿病。
(二)可排除糖尿病: 1、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140-200 mg/dl(7.8-11.1 mmol/l)之间,为糖耐量 低减;如空腹血糖110-126 mg/dl(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 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2、若餐后血糖<140mg/dl(7.8 mmol/l)及空腹血糖<100mg/dl(5.6mmol/l) 可以排除糖尿病。
符合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糖尿病: 1、有典型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高于11.1mmol/L(200mg/dl)。 2、查空腹血糖时,两次或两次以上高于7.8mmol/L(140mg/dl)。 3、空腹血糖不超过7.8mmol/L,怀疑为糖尿病者,可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服糖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若无糖尿病症状,尚需另有一次血糖超 过11.1mmol/L。上述血糖值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1型和2型糖尿病该如何区别
年龄的区别
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起病时体重的区别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临床症状的区别
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
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临床治疗的区别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是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糖尿病。第一种1型糖尿病主要发病于30岁以下的人,发病比较突然,主要症状是多尿多食但是消瘦明显。2型糖尿病主要发病于中老年人,肥胖的人发病率比较高,而且经常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主要症状是口渴、乏力,但是血糖增高不明显。
目前1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清楚,主要都是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和免疫机制有关。1型糖尿病有家族聚集性,但是并不是指家庭每一个成员都会患有。2型糖尿病的病因也不是十分明确,也有遗传的倾向,但是主要原因还是生活环境的影响。目前书上是说1型的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楚,只是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和免疫机制有关。1型糖尿病有家族聚集性,但是不代表一家子里一定每个人都有。2型的糖尿病病因也不确定,只是说有遗传倾向,主要还是生活习惯作用大。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1、年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35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3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的患者,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起病时体重: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
3、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 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急慢性并发症: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 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 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 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
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 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临床治疗: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 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1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区别
特点一:对于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特点二:很多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特点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特点四:大量的临场试验表明,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血糖值多少是糖尿病
血糖值是糖尿病的重要指标。当血糖值高于一定水平,便会被诊断为糖尿病。那么,血糖值多少是糖尿病?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高于7.0 mmol/l或餐后血糖高于11.1 mmol/l,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高于7.0 mmol/l或餐后血糖高于11.1 mmol/l,应再检查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高于7.0 mmol/l或餐后血糖高于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高于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老年人血糖高的标准是什么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有哪些区别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1 年龄的区别
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 起病时体重的区别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 临床症状的区别
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 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
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 临床治疗的区别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儿童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发病时胰岛β细胞损伤已较严重,胰岛素分泌不足。而成人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病情进展多较缓慢,甚至多无明显症状或糖尿病症状不典型。
儿童糖尿病起病急或突然。儿童糖尿病一般它起病较快,糖尿病症状常常突然出现。由于起病急,家长往往能回忆起症状开始的具体时间。而成人糖尿病多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儿童糖尿病有“三多一少”症状典型,儿童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紊乱,缺乏胰岛素降低血糖,一旦发病,几乎100%的病例都会出现多饮、多吃、多尿,孩子一般偏瘦;而2型糖尿病,和成人糖尿病相似,起病比较慢,血糖逐渐升高,孩子一般是小胖墩居多。
多需用胰岛素治疗。儿童如患1型糖尿病,发病时胰岛β细胞损伤已较严重,因此,确诊以后必须马上开始胰岛素治疗以维持生命。胰岛素治疗是儿童糖尿病治疗的根本措施,当然仍应同时采取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精神心理疗法等综合性疗法,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体重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目前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患者多数消瘦、Ⅱ型糖尿病多数肥胖;胰岛有一定功能,胰岛素抵抗明显的人较胖,而胰岛功能较差的人多数较瘦。这是因为胰岛素是一种促进能量储存、机体生长的物质,胰岛素缺乏越明显,越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人就会消瘦。反之,胰岛素抵抗明显,血中胰岛素水平较高,就容易发胖。
1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之一是体重下降,这类患者需要增加体重。
2性糖尿病发生在肥胖者身上的机率更高,这类患者需要降低体重。
糖尿病人体重是胖还是瘦
糖尿病人该胖还是该瘦
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糖尿病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1型糖尿病多“喜瘦”
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吃饭多、喝水多、排尿多,体重减轻),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胰岛素“绝对”不足。胰岛素缺乏,人体就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就会消瘦。这类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明显下降。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进行胰岛素替代治疗。经过合理治疗后,1型糖尿病患者可逐渐“变胖”直至体重正常。
2型糖尿病患者“有胖有瘦”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过胖的“历史”,发病后体重会有所减轻,但由于体重基数大,因此不那么明显。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因此,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在欧美等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胖子,但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没有那么高。所以,即使是轻微超重的人,也要警惕糖尿病的“侵袭”。
怎样判断糖尿病的类型
1、判断糖尿病的类型的方法
1.1、年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1.2、起病时体重: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1.2、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
2、糖尿病的症状
2.1、多尿
典型症状:尿量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多尿可不明显。
2.2、多饮
典型症状:经常感到口渴而多饮,多饮会进一步加重多尿。
2.3、多食
典型症状:食欲亢进,经常感到饥饿而多食。
2.4、体重下降
典型症状:体重持续下降,肌体明显消瘦。可通过对糖尿病的合理治疗,控制体重下降,甚至有所回升。
2.5、乏力
典型症状: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2.6、视力下降
典型症状: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若血糖得到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