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孩子该怎么教育
两岁孩子该怎么教育
多一点鼓励
虽然宝宝的年龄小,但她们渴望得到的情感关怀可不少。我们给予他鼓励的方式就要多元化,这样他才能从感官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接受,比如鼓掌、微笑、拥抱、眼神的交流、说“你真棒”等等,千万不要轻易地对她们说NO,因为,这有可能让她们在探索新事物的时候会止步不前。
多一点耐心
虽然鼓励并不需要额外花费什么,但是请记住,所有的鼓励和赞美都要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鼓励,一味地鼓励个不停并不一定都是正向的积极的鼓励,反而可能让孩子对大人产生质疑和不信任感。只要你在感觉到崩溃的边缘时再多坚持一下,再多一个笑容,多一点耐心,有时候,你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多一点创新
有时候耐心的劝导推动了该有的作用,宝宝心烦心乱的闹腾让你的说教变得苍白无力时,也许美丽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模范,聪明的妈妈把乖宝宝的故事慢慢讲给她听,清澈而入神的她会带来不一样的转变。
多一点换位思考
小朋友觉得她长大了,会学着家长的口气说话,有时候我们会学得她像个小大人。有时她们冒出的不文明的话语让我们吃惊,因为也许那是我们在教训她们的时候说的话。所以,我们大人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满足宝宝们的大人心理,我们做回乖宝宝,让我们的孩子看着我们是怎样听爸爸妈妈的话的。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
孩子从小的教育影响着以后的发展道路,孩子的教育又要身系父母,那么正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呢?来一起看看给父母的八个关键教育指导吧。
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教育吗?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孩子的各种敏感期
1.
孩子从一开始的时候,非常幼小,这个时候的她们往往喜欢通过周围的事物培养自己对于任何东西的感官,不管是从听觉,或者是视觉上,她们不会做出任何反应,等到三岁之后,这些感官就开始出现明显的感觉,透过简单的东西来判断事物,而且会发现有不少都是判断正确的,家长在这个时候要配合孩子,给孩子选择一些能够刺激敏感器官感觉的,比如听觉,视觉,可以购买各种教材,来教孩子。
2.
孩子一般就在两岁学会走路,也是孩子特别活泼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正确的走路姿势,因为孩子右脑中是主管这种活动发展的,一般的动作,都能够给孩子身体带来平衡,家长如果不想影响日后孩子的肢体语言,就要在这个时候花费心思,多一些耐心去帮助孩子在脑部发育上有一个平衡感。
3.
孩子最先接触的人就是父母,一般在两岁之前,孩子特别喜欢观察家长的口型,喜欢母语,他们与大自然有着联系,他们喜欢通过模仿来发出同样的声音,但是往往没有任何效果,家长就需要在这个时候教育孩子如何说话,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讲故事,交流来促进孩子说话,不要单纯为了说话而说话。不断加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你的孩子在两岁之前,语言上没有任何表示,那么就应该带孩子去医院诊断,耽误下去会有语言障碍。
4.
不少孩子喜欢在这动动,在那动动,因为有很多孩子都是对一些比较小的东西感兴趣,比如你如中的一只虫子,大人身上的一个纽扣,碗中五颜六色的豆子,这些都是家长培养孩子,教育孩子最好的机会。
家长要教育孩子要先教育自己
其实,人人都有起跑线,有些人早一点,有些人晚一点。比如卡尔威特直到3岁才开始起跑——0到3岁期间,他都不会说话;3到6岁时不仅会说话了,还可以说6种外语;9岁时6种外语到了娴熟的地步。当时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教授不相信,考完他后说,这个孩子应该来读大学。结果他14岁时就拿到了数学博士,21岁被大学聘为正教授。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起跑的时候,有些人早有些人晚,有些人先快车后慢车,有些人先慢车后快车,因此面对别的孩子的成功,家长淡定吧。
家长一定要清楚孩子擅长什么,绝不能让教育的大环境把所有的孩子“一刀切”。现在小学老师常说,“我要让你的孩子和别人一样”,其实这并不好。我曾经驳斥我儿子的小学老师,我说“我和你就不一样,我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没关系,我就要他和别人不一样”。家长千万不要变成孩子的累赘,在老师的鞭策下跟着老师一起赶孩子,这是不对的,家长要跟着孩子跑。
家长要教育孩子,就要先教育自己。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给孩子灌输很多知识,但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发展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像力。而且孩子越小,需要家长做的“功课”就越多,这些功课并不是教孩子。
英国在2000年曾经做过实验,把140对家长分两组,每组70个孩子。一组定期教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让他知道孩子在每个阶段该如何发展。还有一组则随便家长如何教育孩子。2007年这些孩子7岁时,科学家发现受过育儿教育的家长抚育的70个孩子,有9个智商超过了130,另外一组一个智力超常的都没有。而且前一组孩子平均智商高于后一组15个月。这说明孩子早期开发要遵循科学规律。
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比如,5、6个月的孩子有口腔探索欲,他喜欢把所有的东西放在嘴巴里,这是他最早的学习方式。如果你禁止他探索,那孩子以后对新生事物就会很难接受。
孩子小时候要给他足够多的刺激,比如,国庆节放焰火,很多家长抱着孩子,看到烟花就说:“快看”、“好看”,看一个小时都是说这些,这对孩子能够形成脑细胞的刺激吗?有的家长就告诉孩子“五彩缤纷”、“姹紫嫣红”、“星星闪烁”、“海棠花开倒挂金钟”、“像大火球”……还有的家长带孩子看,但什么都不说,孩子一说,他还说“烦,话怎么这么多?”如果你不让孩子说,那他就都习以为常了。家长必须要给孩子大量语言刺激和手的刺激。
家长对上早教班的误区
早教班是很多家长的共同选择,但是很多家长对于早教的认识却是错误的,不同年龄的孩子应该培养不同的能力,而且还要根据自己的孩子的兴趣和特点,针对性的培养,可见家长对上早教班的误区是很多的。
家长对上早教班的误区
早教广义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对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其中“体能、智能、心理能力三维平衡发展”理论最为科学,依据五万份孩子成长基准数据,提炼出孩子的九大成长目标:安全感、意志力、目标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平衡、力量、速度。
早期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大家对早教有一个错误的认知,早期教育以为学龄前教育就是早期教育,也就是0-6岁,4-6岁孩子教育为大童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于儿童年龄的分界,学界有以下两种看法:早期教育广义指从人出生到6岁入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对0-6岁儿童进行的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而一般幼儿在3岁进入幼儿园,所以3-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又称了幼儿教育。狭义主要指0-3岁幼儿阶段的早期学习。
五岁孩子如何教育
五岁宝宝都是数学天才
五岁儿童的典型行为:开始学习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对方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已经能够懂得遵守规则,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但是,他会超越界限试探你,看看你有什么反应;虽然距离理想的目标还很远,但是与以前比较,孩子到了5岁就能够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如果他们的欲望不能够得到满足,他们也很少摔门、打人或者大哭一场了。
在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对她们将来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是入学之前的准备阶段,如果没有适当的教育,那会不利于将来的发展。有关五至六岁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采用游戏的方法发展儿童诸方面的能力。游戏的选材应由成人来决定,但注意游戏的内容要适合五至六岁儿童的心理特征。这一点,成人要慎重的选择。
第二,利用生活中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道理。如住在楼上,应告诉她们不要在楼上跳,否则会影响楼下的正常生活。五至六岁儿童喜欢问问题,在这方面,成人应该有耐心,有可能的话每个都应该回答。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幼儿爱问问题的好习惯,才能使幼儿明白更多的道理。
第三,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五至六岁儿童已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当发现儿童有某一方面的兴趣倾向时,我们应该尽力去培养。但前提是这些兴趣是有益的,如果这些兴趣有害无益,我们应该去转移她们的注意力,逐渐使这一兴趣淡化。有的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逼迫孩子学习,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
第四,减少担心,让儿童多做些活动。五至六岁儿童喜欢运动,这是家长最头疼的。殊不知运动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还可以促进骨骼肌肉的快速增长。所以,家长们,不要去在乎孩子的衣服有多脏,让她们自己去运动,但同时也应做好保护措施。
第五,做好幼小衔接。六岁儿童即将进入小学,因此,在这个阶段,应培养她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她们更好的保护自己。
儿童性教育要教哪些
根据年龄不同,儿童性教育的内容也会有所侧重。
儿童性教育不单单只是读一本关于性教育的书籍,听一次关于性别的讲座或者看一次性教育的电影,而是一个由家庭、学校以及全社会共同重视的教育工程。也是一个随受教育者年龄不断发展的再社会化过程。帮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依性别规定他(她)的性别角色行为和动情反应,对孩子展示裸体和生殖器不采取简单斥责或欺骗的态度,既要教之以丑耻感,又不民为怪和隐瞒。对男女儿童性器官的差别和“我是从哪里来的”提问父母可坦然相告,而不必讳如深。要让孩子与同龄的同性和异性孩子一起游戏玩耍,培养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自然而健康的态度,建构健康的人格。
幼儿期性教育内容:认识自我性别
幼儿期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自我性别。男孩子应该穿男生的帅气衣服,性格方面则要侧重勇敢坚强的培养;女孩子应该有女孩子的花边裙摆,并养成温柔大方的性格。那种从自己的好恶出发,男孩女养或女孩男育的做法是极为有害的,因为这或许正是孩子日后发生同性恋的。此时应该同时开始灌输初步的性道德观念,如让男孩爱护尊重女性等。学会基本的性卫生知识,例如大小便以前要洗手,不可把小棍等物塞入小便的孔窍中等等。此时为便于关照幼儿,父母亲应该与孩子同床而卧,但必须分被而眠。这一阶段是从断奶起到六岁,即孩子夜间会自己起夜前止。如果孩子独立能力强,什么时候能自己起夜,就应该什么时候分床。
儿童期性教育内容:肯定其心理现象
六岁起到十岁的小学期儿童,可能会出现一些厌恶异性,不愿意和异性接触和同坐的情况,这些都是儿童心理发育的正常现象,家长可以多予以指导,而不必否定。这时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学习,社会知识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一切有条件的家庭均应与孩子分房而居。此时的孩子性意识进一步增强,出现了不愿意和异性同桌、同行,为自己的性别而骄傲、自豪。此时不应该粗暴干涉孩子的这一心理现象,而应该肯定。如果发现孩子厌恶自己的性别角色,则应该及时纠正,以防发生日后的性别角色倒错现象。此时要教给孩子性卫生的基本知识,学会保持性器官的卫生。同时应该教会孩子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鼓励孩子的独立倾向,要求孩子要男女有别,特别应教育男孩子要尊重女性。教给孩子男女交往的一般道德规则,要孩子自尊、自爱。
青春期期性教育内容: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以及如何保护自己
相对于年幼孩子的性教育而言,青春期少年的性教育显得格外的重要。因为此期孩子先后进入人生第二个发育阶段,外形和第二性征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女孩子表现为月经来潮,男孩子表现为初次出现遗精。他们已经开始注意异性,有了朦胧的性意识,对异性开始有了好奇和交往的要求。此时的性教育内容主要为: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经期卫生知识,男女交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女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初步的婚恋道德原则,明确法律与道德对两性关系的基本要求,防止性罪错的发生,同时对自己既要认识又要接受。这一时间段是从10~20岁。
生理卫生常识是青少年性教育的首要内容,女孩子主要是月经期的卫生指导、而男孩子主要的是有关遗精的问题。除此之外,性心理健康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性心理教育主要包括:
社会性别角色的教育:家长要教育孩子接受自己的性别,作为一个男孩要爱自己是男孩这个性别,作为一个女孩要接受自己是一个女孩的性别。何谓两性尊重
性保护:孩子中学的时候甚至小学就要教育如何进行保护、防止性伤害。
性与艺术:性不都是丑的,不能一谈性就是联到到艾滋病、性病、意外怀孕。性、爱、美三者实则是三位一体,应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性”。
两性交往:教会孩子正常的异性交往。
在五岁之前给孩子立好规矩
1、一岁时需要立的规矩
当然,对于一岁的孩子而言,给他们立规矩确实难度不小,然而有些规矩必须是在这个年龄段给孩子立好。例如养成按时就餐的良好习惯。当孩子四个月之后,不管是喝奶粉还是母乳喂养,都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辅食,而每天添加辅食的次数与时间最好是固定的。其实,一岁的孩子也可以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而且吃喝拉撒方面也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将习惯转化成自然行为,那么好的规矩也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
2、两岁时需要立的规矩
当孩子过了两岁,他们的个性和情绪问题也就变得比较明显了,他们对于自己讨厌的事物能够表现出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要特别注意孩子情绪的培养。由于很多父母工作很忙,平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一直将孩子留着老人照顾,自然关注不到孩子的情绪问题,日子久了,孩子就形成了不良情绪,于是变成了一个没有规矩的孩子,导致他们经常不分场合,任性的发脾气。
3、三岁时需要立的规矩
常言道“三岁看一生”,意思就是孩子在三岁时养成的规矩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和生活非常重要。对于三岁孩子而言,他们已经能听懂大人的许多要求。所以,在一些有原则的要求上,家长丝毫马虎不得,因为这会促使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在这个年龄阶段,家长对孩子千万不能过分溺爱,不能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或者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应该教会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文明礼仪习惯。
4、四岁时需要立的规矩
孩子四岁的时候,一般就都要上幼儿园了,假如此时的孩子身上有很多不良的习惯,那么对孩子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他们和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孩子的正常生活都会造成影响。所以,父母给四岁孩子的立规矩,需要再提高一个程度,不仅要让孩子养成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习惯,还要让他们养成更多与人沟通交流的习惯。
总之,家长要在孩子五岁之前的每个年龄段都为其立好恰当的规矩,如果过了这个立规矩的最佳时期,以后要想弥补就难了,所以说,家长朋友们不要再拿“孩子还小”、“以后时间还长”等借口溺爱孩子了,立规矩要趁早,为了孩子日后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赶快行动起来吧!
儿童性教育四个小窍门
性教育有窍门可循
不单独去你得不到帮助的地方;不要独自呆在僻静的地方;外出活动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尽量避免黑夜单独外出;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要跟不认识的 人外出……这些都是家庭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家庭性教育一定要涉及到性别、隐私的范畴,这是家长最薄弱的环节,这方面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应该教育。
1、性教育从两岁始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起性别意识,让他们知道男女有别。
性教育可以从两岁开始,爸妈同孩子一起洗澡的时候,就是教孩子分辨男女和怎样保护自己的最佳时间。比如, 就是告诉孩子,这些器官是女宝宝的,那些器官是男宝宝的,不能乱碰别人,也不能让别人碰这些隐私部位。“我一般建议家长跟女宝宝说,你有一个小妹妹,这个小妹妹好脆弱,需要你的保护。”
2、让孩子了解身体
家长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有些家长会觉得不好意思,说得含含糊糊。“其实,这种关键部位不仅要让孩子有正确认识,还要告诉他们,这些地方除了爸爸妈妈帮你洗澡时以及医生检查时,其他任何人不能看、不能碰。”郭嘉说。
“还要告诉孩子,只要涉及到身体的隐秘部位,大人、老师的话不是都对的,老师的要求不是非要完全要听。”黄家良提醒道。
3、告之孩子什么是不恰当的触摸
家长平时要与孩子讨论不同种类的触摸的区别,让孩子区分清楚什么是好的触摸,什么是不恰当或有害的触摸,还有哪些触摸不知道是好还是坏的。
好的触摸是孩子喜欢的,如父母亲的拥抱,朋友的手拉手;不恰当(或有害的)触摸是儿童想停止的触摸,如打、拍、踢或触摸儿童的隐私部位;不知道是好还是坏的触摸,是让孩子感到迷惑或不舒服的触摸。教育孩子,遇到让自己不舒服的触摸时,要迅速离开,跑向人多的地方。
4、要坦荡地说性
家长告诉孩子防范**的知识时,郭嘉医师建议家长尽量用科学的语言告诉孩子一些常识,不要用含糊的,遮遮掩掩欲语还休,这样孩子才会很自然地接受知识,才会有坦荡的心态而不会有羞耻感,也不会觉得这个话题不可言说。
两周岁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教育
1、玩具类:两岁的宝宝是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结合的时期,非常好动,益智类的玩具,需要一些具备培养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玩具。比如形状屋、拆玩具、组合积木等等,乐高之类的系列益智玩具就挺合适。在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可能成为他的玩具,宝宝常常会三心二意,所以一次不要给他太多玩具,每次一两件就可以,然后再换。
2、图画书:图片多的画册,以及带有音乐的书,或是可以触摸辨别不同事物的书(折页、动物毛、突起物等)。最好能再配合上动画形式,比如巧虎系列、洪恩幼儿识字等系列,学习感知认知。坚持睡前故事,多和孩子交流,给他讲故事,并且在故事过程中穿插问答,比如“小猫吃的什么啊?”之类的,多给他语言表达的机会,和思考的机会。
3、数学的基本概念引导:两岁左右时还不具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他们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训练才能学会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物体的大小、颜色和形状不同,通过这些基本的逻辑概念入手,通过游戏可以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将同样大小、同样颜色或同样形状的物体放在一起;或将同类物体从大到小排成一队;或以某种属性为基准让孩子将一大难物体分类等等。
4、借助早教机构:一个星期去上一两回早教机构,感受一下那里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让宝宝适应同时父母也能找到合适自己宝宝的方式,而且那里毕竟系统一些,有不少选择。比如金宝贝、红黄蓝、东方爱婴等等,大多都是采用七田真、杜曼、冯德全、卡尔威特、蒙特梭利等教育专家的理念进行,可以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