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发育父母要先扫盲
孩子性发育父母要先扫盲
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近日,记者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中心了解到,该中心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接诊了100多名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的男青年。一个个外表帅气的小伙子,生殖器却发育异常,不是包皮过长或包茎、阴茎短小,就是两侧睾丸发育障碍像婴儿睾丸一样蚕豆大小。这些前来就诊的患者,有的是在参加征兵体检时才发现的,有的却是结婚前后知道的病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中心辛钟成教授感慨万分地告诉记者,做父母的本应该在孩子发育期及早治疗患儿的生殖器官发育畸形,可是却由于父母“性盲”,延误了孩子治疗的最佳时机。
在北大医院男科中心,当一些父母被问到“如何面对孩子的性发育畸形”时,许多父母都难以启齿。孩子们渴望从家庭获得相应的性教育,而父母却忽视了一个最简单、最直接的教育——指导孩子观察自己的性器官发育情况。 许多父母对孩子正常的生殖器官发育过程不了解,想当然地认为,孩子身高和智力发育没问题,就不会有什么生殖器官上的问题。 还有些父母盲目地认为孩子小,生殖健康是长大以后谈论的事情,根本不知道孩子的生殖器官发育是否正常。 辛钟成教授指出:从幼儿到青春期(13岁-18岁)是男性性腺发育并合成性激素,性器官发育的关键时期,是男女从幼儿时期过渡到成人时期的一个转折阶段。在发育期间,生殖器官发育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男女第二性征显现,再此期间女孩月经来潮和男孩遗精。如果孩子们不知道这些知识,遇到突发月经来潮或遗精,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心理恐惧或担忧,往往会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生理变化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不去观察,等到有了问题或问题严重时,后悔已晚。
在北大医院男科中心,记者看见了一些父母前来咨询:男性睾丸发育异常应该什么时候进行最佳治疗?包皮过长是不是一定要手术等等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让更多的父母了解、关心孩子的生殖健康,我们特地带着许多关注的问题请教了辛钟成教授。
1、我的孩子13岁了,睾丸还像小花生米那么大,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有问题。孩子13岁了,睾丸还像小花生米那么大,也就是说孩子长大了,睾丸却没发育。医学上称之为睾丸发育不全。睾丸发育不全可分为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和后天性睾丸发育不全,除了男性第二性征如阴茎睾丸发育比正常男孩小外,胡须、阴毛或腋毛生长也延迟。治疗的最佳时间是青春期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我的孩子个子高1.5米,阴茎为什么又短又小?应该怎么办?到正规医院检查。人的个子高矮和阴茎大小不一定成正比。但是孩子个子1.5米,阴茎发育却又短又小就应该去看医生。一般阴茎的长度会随着年龄增长,如果年龄增长阴茎不长就要看看是否是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小阴茎患者,应根据病因和阴茎发育以及功能状态的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3、包茎手术什么年龄最好?包茎手术的最佳时机是学龄前期4-5岁以后,如患者反复尿道感染或包皮与阴茎间形成斑痕,应尽早手术。包茎就是包皮口狭小,包皮不能向外翻转,从而不能暴露阴茎头。包茎可分为先天性包茎和后天性包茎。先天性包茎是指小儿出生时包皮不能外翻,妨碍龟头甚至整个阴茎发育,其包皮口似针孔大小,有的甚至发生排尿困难。后天性包茎多继发于包皮过长引起的包皮炎,或包皮和阴茎头的损伤,包皮口有瘢痕性挛缩,皮肤失去弹性和扩张力,使包皮不能向下退缩。完全包茎的孩子如果不做治疗,对成人后的性生活会有影响,由于包皮内炎症、污垢的刺激,患阴茎癌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
4、怎么知道孩子生殖器官发育畸形?孩子出生时,医生和父母必须检查睾丸是否下降到阴囊,阴茎形态发育和排尿功能是否正常。幼儿时期和性发育时期,父母还要认真观察孩子阴茎和睾丸的发育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及时到专科医院诊治。青春期家长平时可以观察孩子有无排尿方面的异常及是否有乳房发育,阴囊内睾丸是否存在,注意是否合并有尿道下裂、隐睾等问题,此外,小阴茎综合征常常伴随嗅觉不灵、早期聋哑、视力差等病情。
生活中还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晨间阴茎勃起、遗精等生理现象以及心理问题。辛钟成教授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环境毒性因素以及食物中化学毒性物质污染等原因,生殖器官发育异常患者趋于增加。父母亲最贴近子女,因此家庭应成为性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不仅需要正确引导孩子的性健康,还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定期对子女进行健康检查。如果孩子的生殖器官有发育障碍,拖到成年才就医,不仅延误了治疗良机,还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种延误对孩子伤害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性盲”。辛钟成教授呼吁,孩子性发育,父母先扫盲。
孩子每年长多高当爸妈的心中要有数
关于孩子身高,这些认识不靠谱
1.父母长得高,孩子个子也高
孩子的身高虽然受父母遗传的影响,但是遗传只能限定孩子身高的范围,上下的误差达8公分左右。假如孩子的身高接近上限,说明孩子身高发育良好,假如孩子身高接近下限,说明孩子身高发育不理想。
2.孩子还能长,别心急
孩子进入青春期,身体会有一系列变化。当孩子完成变声或有了月经,说明其在青春期的发育快接近尾声了。这个时候,孩子的骨骼生长区即将闭合,身高的增长也快要停止了。
3.我发育慢,孩子肯定跟我一样
孩子身高早发育还是晚发育都是有可能的,父母要关注孩子的生长情况,定期做检测排除影响孩子发育的各种疾病。
孩子发生这种情况,请立即就诊
孩子3岁以上到青春期到来前,身高每年增长5-7公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每个月要长高0.5公分,假如3个月孩子身高增长不够1.5公分,或者比同龄人矮上一截,就要去医院检查,看看有没有内分泌疾病;假如孩子身高比同龄人高出很多,有可能是孩子性早熟引起的,也要去医院检查治疗。
想让孩子长高,父母要注意四个方面
1.应确保孩子饮食营养,尤其是富含钙质的食物,应适当错多吃些,比如豆制品,芝麻、牛肉制品等等。
2.让孩子多参与体育运动。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孩子要比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孩子长得更高,平均高出4公分左右。孩子运动后能使身体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促使其长的更高。
3.不妨让孩子多晒太阳。孩子多晒太阳可使身体更好吸收食物中的钙质,对身体长高很有帮助。
4.要保证孩子睡得好。除了以上几点,父母还要让孩子睡好觉。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间是晚上22点到第二天1点之间,因此父母别让孩子睡的太迟。
发育迟缓以后会正常吗 如何预防发育迟缓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最常见的原因是蛋白质、能量、其它宏量元素摄入不足,所以在日常饮食中,父母要注意多给孩子补充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注意饮食营养和饮食的均衡,才能有效的刺激身体软骨生长,促进孩子发育。
预防儿童发育迟缓,父母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每天晚上10点前要上床睡觉,因为睡眠与促进身材增高的生长激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晚上11点到凌晨的4点正是生长激素分泌旺盛的时候,所以父母要加倍重视孩子的睡眠。
父母要注意多锻炼孩子的运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骨骼的营养,3-4个月前的孩子,每天应俯卧数次来促进全身活动,且随着月龄的增长,要及时培养翻身、爬、站、走等基本的能力。
儿童发育迟缓,往往语言功能也弱,父母要多和孩子说话,多学习一些教孩子开口说话的技巧,多锻炼宝宝学说话,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
妈妈学会与孩子沟通
我的先生在三个孩子的成长期都非常忙,所以我陪孩子更多一些,三个孩子中文讲得好,就是因为我在家长期用中文和他们讲话,就像学英语练听力一样,听得久了,说得多了,孩子不知不觉就掌握了。
对此,我想和做母亲的读者多讲一讲,因为母亲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多一些,沟通也更充分一些。有些妈妈向我诉苦:自己的儿子越大,和自己越没话说;或者自己女儿越大,越嫌弃自己“土”。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看做积极的信号,转变观念,开动脑筋,满足孩子对我们沟通的需求。
比如,妈妈也完全可以和儿子聊体育。自己不懂,就让儿子当讲解员,通过给自己“扫盲”,让孩子产生当“老师”的满足感。共同话题一多,母子之间就很容易拉近距离。通常女儿的“rolemodel”(学习榜样)就是母亲,被女儿嫌弃的妈妈要更努力一些。
有一个妈妈为了了解女儿,50多岁自学上网,每天和女儿用QQ聊天,这让女儿刮目相看。其实父母被“嫌弃”,往往不是形象上的问题,而是做父母的跟不上时代,不学习新事物。父母不要给孩子定位,更不要轻易给自己设限,家长要通过实际行动靠近孩子,这样的沟通态度会让孩子敬佩、感动。
导致孩子性早熟的食物 儿童保健品
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补充全面的营养,会给孩子买一些保健品。父母本意是为了孩子身体发育之需,却不知,很有可能给孩子“补过”了。儿童保健品常常含有一些激素成分,这些激素会使孩子在5、6岁时长得比同龄孩子高大、壮实,但等孩子进入正常发育阶段时,却反而不见长了,因为孩子已经提前发育了。专家指出:性早熟的儿童,在进入青春期后身高将比同龄伙伴矮约10~15公分左右。因此,父母决不能盲目给孩子购买保健品,即使要补,也要从食物入手。
营养过剩会影响儿童智力
营养不良会影响智力发展,严重营养不良会造成智力发育迟缓。同样,最新的调查发现,营养过剩不仅导致“肥胖儿”,同样还会导致“肥胖脑”,使脂肪在幼儿脑组织堆积过多,大脑皮层的回变浅,脑的皱褶减少,并且神经网络的发育也差,使智力水平降低。
另外,饱餐之后会造成脑缺血,因为此时胃肠里血液供给增多,而脑部相对处于缺血状态,脑部需要的养料和氧气供给相对减少,这就会影响脑的发育,从而影响智力发育。
吃得过饱,营养过剩,还可使人体中免疫细胞过早发育,导致中年时期细胞免疫力迅速下降。营养过剩的儿童成年后,无论是体力、智力等方面的功能都将大大下降。所以,为了孩子大脑的正常发育,父母要培养孩子吃饭养成定时定量的习惯,不要见到好吃的东西就拼命吃。
5个坏行为惯出孩子坏习惯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色盲的遗传方式有规律可循
色盲的遗传方式有规律可循
色盲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男性多于女性。
色盲的遗传方式有规律可循,有5种方式:
1.父亲色盲,母亲正常,所生男孩正常,女孩全为基因携带者。
2.父亲正常,母亲为基因携带者,所生男孩一半色盲,女孩一半为基因携带者。如果仅一男一女则可能都正常,也可能男色盲,女为基因携带者。
3.父亲正常,母亲色盲,所生男孩全部色盲,女孩全为基因携带者。
4.父亲色盲,母亲为基因携带者,所生男孩一半色盲,女孩一半色盲,一半基因携带者。
5.父亲、母亲都色盲,所生子女全部色盲。
有色盲的人有许多工作不适合,如参军、飞行员、司机、绘画,化工等。目前,对色盲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预防是非常重要的,提倡优生优育,杜绝近亲结婚,做好婚前体检,可以减少色盲的发生率。
需要说明的是,“基因携带者”是指本身不发病,但携带隐性基因,会遗传给后代。
宝宝色盲,有规律可寻
色盲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目前,由于还没有理想的方法治疗此病,所以预防显得极为重要,主要有两个方面:
提倡优生优育,杜绝近亲结婚;
做好婚前体检。
对于已婚的色盲患者,要预测他们孩子的患病情况也很容易,因为色盲的遗传方式有规律可循:
父亲色盲,母亲正常,所生男孩正常,女孩全为基因携带者(指本身不发病,但携带隐性基因,会遗传给后代)。
父亲正常,母亲为基因携带者,所生男孩一半色盲,女孩一半为基因携带者。如果仅一男一女则可能都正常,也可能男色盲,女为基因携带者。
父亲正常,母亲色盲,所生男孩全部色盲,女孩全为基因携带者。
父亲色盲,母亲为基因携带者,所生男孩一半色盲,女孩一半色盲,一半基因携带者。
父亲、母亲都色盲,所生子女全部色盲。
由于无法分辨颜色,色盲患者有许多工作不适合,如参军、飞行员、司机、绘画,化工等。
色盲遗传吗
色盲是遗传的,是X染色体上存在劣性遗传因子。就是说,父亲有色盲,如果母亲的兄弟中没有色盲,他的男孩就不会有色盲。但是父亲有色盲,他的女儿尽管本人没有色盲,将来所生的男孩即使不是全部色盲,也是部分色盲。色盲,一般认为男孩较多。在100个男孩当中,约有5人。女性只有男性的10分之1。不能很好地辨别红色、褐色、绿色者最多;不能区别一切颜色者很少。
1、父亲色盲,母亲正常,所生男孩正常,女孩全为基因携带者。
2、父亲正常,母亲为基因携带者,所生男孩一半色盲,女孩一半为基因携带者。如果仅一男一女则可能都正常,也可能男色盲,女为基因携带者。
3、父亲正常,母亲色盲,所生男孩全部色盲,女孩全为基因携带者。
4、父亲色盲,母亲为基因携带者,所生男孩一半色盲,女孩一半色盲,一半基因携带者。
5、父亲、母亲都色盲,所生子女全部色盲。
注意事项:
发现儿童色盲,一般都是在小学校进行健康检查的时候。当然从道理上讲,从幼儿园开始就会有色盲,只不过被认为是孩子分不清各种颜色而已。
儿童教育父母要用心
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从即时模仿发展到延时模仿,有自己的想象,在游戏中有推理的表现等。这一阶段是在感知运动阶段之后产生的,大概在7岁之后又会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也就是产生逻辑结构的阶段,因此,对于这一阶段儿童的教育应注意:一是多让儿童参加实践活动,多接触未知事物和人物;二是要引导儿童思考,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等类似的问题;三是给儿童想象的空间,即使这些想象可能会比较离奇。这样会有利于儿童在这一阶段积累更多的思维加工的材料,在以后的发展中有更大的空间。
5岁宝宝教育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孩子吃好、玩好,健康最重要。
2、多讲故事,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3、多给孩子一些动手的机会,和孩子一起折折纸,剪剪图形、画些简单的画,动手能力要从小培养。
4、在厨房做饭时,可以让孩子干点他力所能及的小事,孩子觉得有趣,又受到教育。
5、陪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和他一起哈哈大笑。
6、做一个星星榜,画上十颗星星,当孩子某方面表现好时,就让孩子自己用彩笔涂上一颗,当星星都亮晶晶时,带着星星榜,去给孩子选购一样他渴望已久的玩具。
四种食物容易导致孩子性早熟
1.油炸类食物
性早熟的孩子往往特别嗜好油炸食品,如炸鸡、炸薯条等。过高的热量会在儿童体内转变为多余的脂肪,体重过重,引发内分泌紊乱,导致性早熟。
2.家禽脖子
现在有一些家禽是被“催熟”的,而禽肉中的“促熟剂”残余主要集中在家禽头颈部分的腺体中,如果长期吃鸡、鸭、鹅的颈部,就可能导致性早熟。
3.反季节蔬果
反季节蔬果几乎都是在“促生长剂”的帮助下成熟的,父母要避免给10岁以下的儿童食用此类食品。
4.部分补品
很多营养品中都含有激素,盲目服用极易造成孩子性发育提前。
专家表示,针对性早熟的儿童,家长仅仅知道避免经常吃上述食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日常生活中纠正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做到一日三餐饮食均衡。
孩子不长个怎么办
1、确定孩子是否处于在快速长个的生长发育期
很多家长会根据同龄孩子的身高来推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不长个,其实这样方法不具有太多的科学性,毕竟每个孩子的个体情况不一样,发育阶段不尽相同,不能看到同龄的孩子早长个了就判断自己的孩子不长个。
2、对于遗传因素导致的孩子不长个不要盲目应对
我们大家都知道下一代的身体状况很大一部分来源上一代的遗传因素,对于父母个子都不是很高的孩子来说长高要看运气,父母不能害怕孩子也和自己一样就盲目的采用一些超量服用钙片、激素之类的帮助孩子长个,这样的结果往往却适得其反。
父母的五种行为导致孩子任性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