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游泳溺水怎么办呢
不会游泳溺水怎么办呢
【游泳者的自救】
会游泳者溺水时需要保持镇静,向岸上的人求救。等待救援过程中,进行自我调整——将身体抱成一团,采取仰面位,双脚蹬水保持漂浮。最后根据自身状况和周围环境,冷静思考对策。
肌肉抽筋如何自救?
水下肌肉抽筋,可能是下水前没有做好热身活动、水中活动时间过久引起。中国日报曾报道过,水下大、小腿肌肉抽筋时,用手握住抽筋腿的脚趾用力向上拉,连续多次后可恢复;手指抽筋时,迅速握紧拳头再用力伸直,反复多次直至恢复;
身陷漩涡自救法
前方漩涡不能及时躲避时,将身体伸展到最大,增加在水中的漂浮面积,经过漩涡边缘时,爬泳快速游离漩涡。
【不会游泳者的自救】
不会游泳者溺水后需冷静等待救援,不要慌乱,拼命挣扎或将手上举会使身体下沉。溺水后全身放松,保存体力是获救的重要因素。调整呼吸,保持身体浮于水面。此时采取“踩水”的方式——两腿向下踩蹬,两手放在胸前做横向摸水动作,可漂浮在水面。
如何避免溺水
1、危险开放水域的监管
危险开放水域是指两方面的水域,其一是野外无人管理的、存在一定的导致淹溺风险的水域,如岸上无障碍物的湍急的河流、水情复杂的池塘、容易形成漩涡的激流、海底地势情况复杂同时风急浪高的海湾等。其二是位于城市和乡村的各种开放水域,如水库、河渠、池塘、公园水域、水井、粪池等,这些水域的水情虽然相对平稳,但由于它们是开放的,且有的水域在某个时间段是无人管理的,同时群众能非常容易地进去或失误落入,故也是淹溺的重大隐患处。此外平时没有水的一些低洼地带,如果突然遭遇暴雨,容易形成临时的水洼,这些水洼是导致儿童淹溺的非常重要的地点。
对上述水域应该切实加强监管,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如对野外危险水域应尽可能采取安全隔离或封闭措施,如岸边设置护栏,水井粪窖加盖等,使人们不能轻易接近、进入或误入,同时要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对于城镇中的各种开放水域,应有专人值守,及时发现并劝说试图在不适合游泳的地段的游泳者及其他人员离开。此外在淹溺高发地段应尽可能设置围栏,同时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提提醒附近人群警惕淹溺的发生。在雨季特别是暴雨发生后,相关地区的有关部门应及时派专人到低洼地带查看,发现临时水洼时应设立警示标志,如果可能,应采取设置障碍物的措施,使附近的儿童不能轻易进入。
2、公共游泳场所的管理
公共游泳场所包括公共游泳池、公共游泳海滩等,从概率上讲,这些地方的游泳者最多,故发生淹溺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大,故应特别提高警惕。必须认真贯彻有关游泳场所的规定。按照《全国游泳场所开业技术标准》和《国家游泳场所星级评比标准》等条例对公共游泳场所实施建设和管理。其主要内容有: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完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观察设备和救生设备,前者有海滩的瞭望塔,游泳池的瞭望台(梯)、望远镜等,这些设施是救生员观察游泳者情况的重要保证,使救生员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以便及时实施救援。因此各个游泳场所必须建立有效的观测设施。此外游泳场所要有充足的救生设备,包括各种救生漂浮物如救生圈、漂浮板等,这些设备在淹溺救援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2)加强救生人员的培养、管理和使用是否有专职救生人员和救生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公共游泳场所淹溺者的生命,故游泳场所必须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培养、管理和使用。首先必须有一只专职救生人员队伍,每个救生员必须有资质并受过专业培训且考试合格,其能力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观察能力,救生员必须能够及时发现游泳者的异常行为,从这些蛛丝马迹中迅速得出是否发生淹溺的正确判断,并在第一时间施以援手,救援时间越早,淹溺者的生命就越能得到保障。第二是救援能力,救生衣必须有娴熟的救援技术,发现淹溺者后,救生员必须有能力使其尽快脱离危险,而不是救而无效。特别是救生员能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拯救患者的生命。
落水的急救方法有哪些呢
1.不会游泳者的溺水自救
(1)落水后不要心慌意乱,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2)冷静地采取头顶向后,口向上方,将口鼻露出水面,此时就能进行呼吸。(3)呼气要浅,吸气宜深,尽可能使身体浮于水面,以等待他人抢救。(4)切记:千万不能将手上举或拼命挣扎,因为这样反而容易使人下沉。
2.会游泳者的溺水自救
(1)会游泳者溺水一般是由于小腿腓肠肌痉挛所致,应平心静气,及时呼人援救。 (2)自己将身体抱成一团,浮上水面。
(3)深吸一口气,把脸浸入水中,将痉挛(抽筋)下肢的拇趾用力向前上方拉,使拇指跷起来,持续用力,直到剧痛消失,抽筋自然也就停止。 (4)一次发作之后,同一部位可以再次抽筋,所以对疼痛处要充分按摩并慢慢游向岸边,上岸后最好再按摩和热敷患处。 (5)如果手腕肌肉抽筋,自己可将手指上下屈伸,并采取仰面位,以两足游泳。
3.施救溺水者
(1)救护者应镇静,尽可能脱去衣裤,尤其要脱去鞋靴,迅速游到溺水者附近。
(2)对筋疲力尽的溺水者,救护者可从头部接近。
(3)对神志清醒的溺水者,救护者应从背后接近,用一只手从背后抱住溺水者的头颈,另一只手抓住溺水者的手臂游向岸边。
(4)如救护者游泳技术不熟练,则最好携带救生圈、木板或用小船进行救护,或投下绳索、竹竿等,使溺水者握住再拖带上岸。
(5)救援时要注意,防止被溺水者紧抱缠身而双双发生危险。如被抱住,不要相互拖拉,应放手自沉,使溺水者手松开,再进行救护。
游泳为什么会溺水
一、心理原因
1、 怕水心理严重,遇到水后惊慌失措,四肢僵硬容易导致溺水;
2、 好奇心、不当心地突然落入水中的,容易导致溺水;
3、 打赌比拼,过于逞强好胜的,容易导致溺水;
二、生理原因
1、 潜水时间过长,产生缺氧窒息,容易导致溺水;
2、 体力不支,饱食、饥饿、酒后等原因导致溺水;
3、 寒冷、疲劳或用力不当,在水中发生肌肉痉挛(抽筋),容易导致溺水;
三、病理原因
1、 换有心血管疾病、精神病以及癫痫病的患者,下水后引起病发,容易导致溺水;
四、技术原因
1、 突然呛水,不会调整呼吸,容易导致溺水;
2、 水中打闹玩耍时,被人误压水底时间过长的,容易导致溺水;
3、 入水方式不当,意外受伤的,容易导致溺水;
五、其他原因
1、 对水域情况不明,误入深水或逆旋涡的,容易导致溺水;
2、 游泳场馆管理不规范,设施存在不安全隐患的,容易导致溺水。
会游泳溺水的人如何自救
1、会游泳者溺水一般是由于小腿腓肠肌痉挛所致,应平心静气,及时呼人援救。
2、自己将身体抱成一团,浮上水面。
3、深吸一口气,把脸浸入水中,将痉挛(抽筋)下肢的拇趾用力向前上方拉,使拇指跷起来,持续用力,直到剧痛消失,抽筋自然也就停止。
4、一次发作之后,同一部位可以再次抽筋,所以对疼痛处要充分按摩并慢慢游向岸边,上岸后最好再按摩和热敷患处。
5、如果手腕肌肉抽筋,自己可将手指上下屈伸,并采取仰面位,以两足游泳。
会游泳的人为什么溺水 游泳溺水自救方法
游泳的时候因呛水,抽筋或体力不支发生溺水时,切勿惊慌失措,要保持镇静,并迅速将身体翻转成仰卧或踩水姿势,使口鼻露出水面,保持呼吸畅通。
呼吸的时候,应该用口充分吸气,用鼻子缓缓呼气,并且不要将气呼完,以使肺中贮留部分空气,使身体保持较大的浮力。
划水的时候,游泳者的两臂应该连续而有节奏的在体侧轻微用力,做较小的划水,压水动作,两脚不停的向下蹬水或打水,以增加身体上浮的反作用力,从而使溺水者身体能浮出水面而不至于下沉。
游泳安全常识
1.池边不可奔跑或追逐,以免滑倒受伤。
2.池边不可任意推人下水,以免撞到他人或撞到池边受伤。
3.池边严禁跳水,常因水浅,造成颈椎受伤而终生瘫痪。
4.戏水时,不可将他人压入水中不放,以免因呛水而窒息。
5.水中活动时,已感有寒意时,或将有抽筋现象时,应登岸休息。
6.若发现有人溺水时,即刻发出「有人溺水」呼救或打110请求支持,如果自己没有学过水上救生,不可冒然下水施救。
7.若在水中发现自己体力不足,无法游回池边时,应立即举手求救,或大声喊叫「救命」等待救援。
在海滩游泳安全常识
1.应在设有救生人员值勤的海域游泳,并听从指导及勿超越警戒线。
2.海边戏水,不要依赖充气式浮具(如游泳圈、浮床等)来助泳,万一泄气,无所依*,容易造成溺水。
3.海中游泳,因为是动水,有海流、有波浪,与游泳池不同,故需要加倍的耐力及体力才能达到同等距离,所以不可高估自己的游泳能力,才不会造成不幸。
4.严禁单独游泳,以免发生意外。
5.在海中,若有皮肤受伤出血时,应立即上岸,
6.在遇有人溺水时,应大声喊叫或打110请求协助,未学过水上救生,不可冒然下水施救,以免造成溺水事件。
不会游泳溺水了怎么办呢
不会游泳 溺水了怎么办呢
在发生溺水的现场及时进行急救对保住患者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溺水又称淹溺,是人淹没于水中,水充满人体的呼吸道和肺泡所引起窒息;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最后造成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而死亡。
临床表现患者有昏迷、皮肤粘膜苍白和发绀、四肢厥冷、呼吸和心跳微弱或停止,口、鼻充满泡沫或淤泥、杂草,腹部常隆起伴胃扩张。
一:不会游泳者的自救方法
1、落水后不要心慌意乱,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
2、冷静地采取头顶向后,口向上方,将口鼻露出水面,此时就能进行呼吸。
3、呼吸要浅,吸气宜深,尽可能使身体浮于水面,以等待他人抢救。
4、切记:千万不能将手上举或拼命挣扎,因为这样反而容易使人下沉。
二:会游泳者的自救方法
1、一般是因小腿腓肠肌痉挛而致溺水,应心平静气,及时呼人援救。
2、自己将身体抱成一团,浮上水面。
3、深吸一口气,把脸浸入水中,将痉挛(抽筋)下肢的拇指用力向前上方拉,使拇指跷起来,持续用力,直到剧痛消失,抽筋自然也就停止。
4、一次发作之后,同一部位可以再次抽筋,所以对疼痛处要充分按摩和慢慢向岸上游去,上岸后最好再按摩和热敷患处。
5、如果手腕肌肉抽筋,自己可将手指上下屈伸,并采取仰面位,以两足游泳。
必知的溺水安全知识有哪些
一、预防溺水的措施:
1、应在成人带领下游泳,学会游泳;
2、不要独自在河边、山塘边玩耍;
3、不去非游泳区游泳;
4、不会游泳者,不要游到深水区,即使带着救生圈也不安全;
5、游泳前要做适当的准备活动,以防抽筋。
二、如何预防游泳时下肢抽筋
游泳前一定要做好暖身运动。
游泳前应考虑身体状况,如果太饱、太饿或过度疲劳时,不要游泳。
游泳前先在四肢撩些水,然后再跳入水中。不要立刻跳入水中。
游泳时如胸痛,可用力压胸口,等到稍好时再上岸,
腹部疼痛时,应上岸,最好喝一些热的饮料或热汤,以保持身体温暖。
三、溺水急救
溺水是常见的意外,溺水后可引起窒息缺氧,如合并心跳停止的称为“溺死”,如心跳未停止的则称“近乎溺死”这一分类以病情和预后估计有重要意义,但救治原则基本相同,因此统称为溺水。
警惕儿童意外伤害
儿童意外伤害原因大致可分以下三类:
一.物理性伤害:如意外窒息、溺水、割伤、摔伤、坠落伤、交通事故、烧伤、烫伤、鞭炮炸伤、电击伤以及洪 水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伤害。
二.化学性伤害:常遇到的有:强酸或强碱灼伤、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农药中毒和有毒物质中毒等。
三.生物性伤害:如狗、猫、蛇咬伤、蜂、蝎、毒虫蛰伤以及食物变质中毒等。
下面介绍三种常见的儿童伤害:
婴儿意外窒息:新生儿和小婴儿不会抬头或不会翻身,母亲与婴儿同睡一张床,甚至同睡一个被窝,这样很容易 由于被子堵塞婴儿口鼻而使婴儿发生窒息死亡,母乳养婴儿时,孩子边吃边睡,当母亲也入睡后,乳房易堵塞婴儿口鼻,亦可 致婴儿发生死亡。新生儿和幼小婴儿不会翻身,如果采取仰卧位睡眠,一旦孩子发生呕吐物流入气管,亦可引起窒息和死亡。
另外,为婴儿喂奶、喂水或喂药方法不当,容易赞成呛水或呛药,从而引起窒息死亡。
溺水:有些人喜欢到未开放的江、河、湖、溪、渠、海等水里游泳。由于这些水域深浅不一,水势复杂,又缺乏 必要的救护手段及人员,很容易发生溺水事故,在溺水者中,最多的是少年儿童,尤其是那些没有成人陪同的孩子们。冬初及 早春,冰层很薄,此时,儿童最易踏碎冰面而发生溺水事故。
幼儿因溺水而致死的事件也很常见。据统计,一九九一年我国一至四岁儿童因溺水死亡者就占十万分之三十四点 二,排在各种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这些孩子主要不是由于游泳溺水,而是由于不慎跌入水中致死。
药物中毒:儿童药物中毒主要由于两种原因引起,一是家长不了解儿童用药注意事项,由药物引起中毒;另外最 多见的是儿童自行拿取药物误食而引起中毒。一至三岁幼儿好奇心强常趁大人不注意自取药片服用,造成中毒。
宝宝夏季游泳安全指南
夏天将至,天气越来越热,游泳的吸引力也逐渐超越了跑步。然而,相比于跑道,泳池或是公开水域,却暗藏了很多危险。
近日,社交网络上的一篇题为《小男孩游泳回来一周之后离奇死亡,“干性溺死”这现象,家长们不能掉以轻心》的文章,吓坏了不少家长以及那些跃跃欲试跳入泳池的孩子们。
在文章中,一位4岁的美国小男孩因为在戏水过程中误吸了水,几天后就上吐下泻,并且肩膀痛,最终不幸离世,而在救治得出的结论是,这也为小朋友死于“干性溺死”。
在网络百科中,确实有不少关于“干性溺死”也叫作“二次溺水”的科学解释,然而专业医生从医学角度上来看,误吸水或水中杂物进入气道,的确会导致剧烈呛咳,甚至喉痉挛,严重时可发生负压性肺水肿或呼吸停止,但这种情况多在呛水后立即发生,不可能断断续续拖一个星期。
事实上,相比于“干性溺死”,儿童在泳池和开放水域的溺水更值得关注和重视。夏天来了,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游泳和戏水,是一门大学问。
溺水,第一大死因
在分析儿童正确游泳戏水的注意事项之前,有这样一系列关于儿童游泳溺水的数字,值得我们记住。
据《齐鲁晚报》报道,全球儿童安全网络发布了“中国儿童意外溺水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每年近5万因意外死亡的0-14岁儿童中,溺水身亡的儿童数量占到了60%之多。如此换算,每年溺水儿童高达3万人。
除此之外,数据报告中显示,在中国1至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同样是溺水。其中,4岁以下的幼童因为溺水死亡的数量占所有死亡原因的52%;而5至9岁的儿童因溺水死亡则占到了23%。
何时学游泳最合适?
关于儿童游泳,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们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游泳最合适。
毕业于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国家一级运动员、中级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易梦觉就给出了他的专业看法——一般的游泳培训机构都会规定最小的学员应该从6岁开始学游泳,因为这个年纪,在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反应速度等方面都比较符合学习的要求。
然而,在易梦觉教练看来,“学习游泳”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在乎泳姿的戏水,而另一种则是正正规规地学习游泳。
“其实小朋友从出生开始就可以‘玩水’了,洗澡就算是一种玩水,在大一些的澡盆里,水温保持在32℃到36℃之间,泡上10到15分钟,这也是一个熟悉水性的过程。然后,等到长大了一些,再进入泳池游泳,这是比较好的过程。”
张长存教授是中国的第一代游泳冠军培育者,曾制定了《国家游泳训练大纲》,他也曾多次提出,“婴幼儿从小就应该学习游泳。学习游泳最重要的是,从小让孩子熟悉水性,和水建立信任和亲近感。”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同样提倡“从婴幼儿开始培养水性”的欧美国家,学习如何自救以及强化自救能力,是婴幼儿游泳训练的第一课。
儿童游泳注意的4大事项
不管是在泳池还是公开水域,儿童游泳都需要家长或者专业的救护人员在周围陪伴。但即便如此,危险还是依然存在,所以在下水前,孩子们自身也要学会如何去保护自己。
1.游泳前务必检查身体
孩子在游泳前必须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患有某些疾病或发烧的孩子不要游泳。而例如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中耳炎、皮肤病及各种传染病的孩子也不应该游泳。
2.准备活动必须做足
游泳时,人体要经历一个从静止到运动和适应水温的过程,如不做准备活动,可出现头昏、心慌、恶心、抽筋等不适,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游泳前一定要做准备活动,例如一些动态拉伸,把全身肌肉、关节活动开,使呼吸和血液循环加快,以适应下水后游泳的需要。
下水前先用适度冷水撩洒一下身体的各个部位,如面部、胸腹部、背部及四肢,使身体适应水的温度,避免下水后意外事故的发生。
3.不要到水情不明场所游泳
在水库或海边游泳,一定要先了解水情。哪里水深或浅?哪里流速快或慢?哪里有水草?哪里有漩涡?不要到深水区和急流区游泳。不要在不明水情的高处跳水,以免发生脑外伤等事故,造成水中昏迷以致淹溺。
4.游泳时遇到水草、漩涡要正确处理
游泳时,遇到水草不要继续向前游,应以仰泳的姿势从原路返回,以避免水草绕住肢体。万一被水草缠住了,不要惊慌,不要乱蹬,以免水草越缠越紧,可仰躺在水面上,一手划水,一手解开缠在身上的水草。
遇到漩涡时,应立即吸口气潜入水中,然后用力向外冲出,待游出涡心后再浮出水面,并迅速离开漩涡地区。
儿童溺水,应该如何施救
其实,提醒孩子和家长在游泳时注意那4大事项,共同的目的就是一个,防止儿童游泳时出现溺水的状况。
那么,如果真的出现了溺水,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成都市第二人名医院急诊科主任李和莅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就强调,正确科学的紧急处理,是挽回溺水儿童生命的第一步。
首先,应该迅速脱水上岸。
由于儿童在水中溺死的过程很短,所以应以最快的速度将其从河里或塘里救上岸。若儿童是溺入深水中,抢救者宜从背部将儿童的头托起或拉住他的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随后,从水中救出溺水者后,应使其头部低于身体,以防呛水。
倾倒呼吸道积水,应将小儿俯卧救护人员肩上,头向下垂,使水自然流出;也可放在斜坡地面上倒立控水,然后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及杂草污泥,其目的是恢复呼吸道通畅。
紧接着,施救者应该促进呼吸,可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即用口对准小儿口吹气,为防止漏气须捏住鼻子,使小儿的胸廓扩张,然后松开手,使肺里的气体自然呼出。如此反复多次,每分钟大约做20次左右。
如果溺水儿心跳、呼吸均已停止,应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对小儿进行胸部按压时,非专业和专业急救者均可采用成人胸部按压的方法,即单手或双手掌跟按压胸骨下1/2处(约为乳头连线中点)。
注意不要按压剑突或肋骨,应根据患儿和急救者体型采用单手或双手按压法,但无论采用何种胸部按压方法均应使按压幅度达到胸廓厚度的1/3~1/2。
必须记住的是,心脏按摩每分钟100次。直到恢复心跳、呼吸后送往医院继续抢救治疗。
当然,所谓的“二次溺水”确实存在,李和莅主任就强调,夏季的确有少数溺水儿救护数日后突然死亡,这多半是溺水后合并肺炎、肺水肿等并发症,未引起足够重视所致。
孩子游泳溺水怎么办
孩子溺水怎么办
安全“不停歇” 急救第一
孩子溺水的原因是因人而异的,但孩子溺水救出水面后应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一定要注意现场立即抢救,或者边抢救边转送,千万不要只注意转送医院,而不进行急救,造成耽误抢救时机。孩子一旦溺水,会出现呛到、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口鼻周围有泡沫等情形,此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用手将溺水孩子口中的呕吐物、污物取出,解开衣服,保持呼吸顺畅。孩子不小心溺水,可按压孩子的胸部,或让孩子保持头低脚高的位置将水排出。
2、检查溺水孩子是否清醒,可呼唤或拍打其足底,看有无反应,并用耳朵仔细听其是否有自主呼吸存在。对于已经没有呼吸的孩子,须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呼吸停止,要迅速疏通呼吸道后,使其仰卧、头部后仰,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具体方法是抢救者捏住孩子的鼻孔,深吸气,口对着孩子的口吹气,吹气量要大,每分钟吹15-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