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福建冬至吃什么 泉州人吃丸

福建冬至吃什么 泉州人吃丸

泉州风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

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球兰在家居中的作用

清热化痰,消肿止痛。治肺热咳嗽,痈肿,瘰疬,乳妇奶少,关节疼痛,睾丸炎。祛风湿,清肝热,消痈肿。(《福建民间草药》)内服化痰止咳,消食去积。外用消肿止痛,跌打接骨,瘰疬(煨盐)。(《南宁市药物志》)补虚弱,催乳。(《贵州民间药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不宜久煎),2~3钱(鲜者1~3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附方

治肺炎或麻疹并发肺炎:鲜球兰叶七至八片,冷开水洗净,捣烂绞汁服。(《泉州青草药》)

治痈肿初起:球兰鲜叶一握,加红糖五钱(如有红晕灼痛者,则改加冬蜜一小杯),捣烂,加热,贴于患处,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治乳妇奶少:球兰、地洋参各三钱,生姜三片。炖肉或煮稀饭吃。(《贵州民间药物》)

治风湿关节痛:球兰鲜全草四两,和猪脚(七寸)一只,黄酒四两,酌加水煎,分二、三次服。(《福建民间草药》)

治睾丸炎:鲜球兰叶二至三两。捣烂,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治疗:鲜球兰叶。捣烂调蜜外敷。(《福建中草药》)

立冬和冬至为什么都吃饺子

温补和应节。

饺子中含有温补性食物,冬天食用可以御寒,立冬和冬至都是重要的传统节气,此时吃一些饺子既温暖身体,又可以应节,因此,人们习惯在立冬和冬至时吃饺子,而且不止立冬和冬至吃饺子,小雪、大雪节气时也有很多人吃饺子。

福建冬至吃什么 福州人搓“米时”

搓“米时”(是一个字,xi第四声)时,桌上置竹箩,箩中放红桔数粒、红筷一双、纸花一对等。搓“米时”也称“搓圆”,寓意团圆;“米时”则象征“时来运转”。搓“米时”由全家人围坐在圆桌周围,边搓“米时”,边唱歌。

冬至是几月几日 冬至吃什么

传说中,河南名医张仲景因记挂穷乡亲们,冬至那天,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搭起医棚,向穷人舍“祛寒娇耳汤”(“娇耳”即现在的饺子),使人吃了以后只觉浑身温暖,两耳发热。

做法:先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等煮熟后,将羊肉及药材捞起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再下锅煮熟。每人一大碗汤,两双娇耳。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

在江南地区,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又分“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事实上,在江南地区,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进补,所吃的正是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

民间有言:“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又说:“冬季萝卜赛过小人参。”在冬至夜,正适合炖上一锅热乎乎的萝卜排骨汤,一家人团团圆圆,过这个历史悠久的“亚岁”节。

冬至为什么吃水饺 冬至吃馄饨

冬至吃馄饨,夏至吃面条,这是民间根据时令形成的一种饮食习惯。相传,苏州人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纪念大美女西施。还有一说,汉朝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吃什么 杭州——年糕

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冬至习俗

1、九九消寒。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2、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3、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4、福建“冬至暝”搓丸“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5、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6、台湾吃九层糕。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

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7、广东吃冬至肉。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

姜母鸭的禁忌是什么 姜母鸭的配料有哪些

姜母鸭是起源于福建泉州,后传至中国其它地区如台湾等乃至海外,是福建一道地方传统的名小吃,制作是比较复杂的,一般传统的姜母鸭其中的配料比较多,有老姜、麻油、猪棒子骨、米酒、冰糖、白糖、酱油、干辣椒、香葱、精盐、味精、特制黑、白药料等。

冬至还被称为什么节 冬至的民间风俗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汤圆、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冬至就意味着数九开始,而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四川,有冬至节吃羊肉等滋补食品“进补”的习惯,在晚上吃羊肉、喝羊肉汤来暖身驱寒,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吃冬至团、吃头脑、冬至暝搓丸、冬至祭祖、吃豆面团、吃羊肉。

提到冬至,不得不说吃饺子。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亦称“冬至丸”。汉族冬至节食品。流行于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在冬至一年中的重要节气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

立冬吃水饺还是冬至吃水饺

立冬和冬至都可以吃饺子,下面简单说下来源。

立冬吃饺子来源:

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而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因此在立冬这个“交子之时”,也就形成了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吃饺子来源: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冬天见到很多耳朵冻烂的穷苦百姓,因此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加上一些祛寒的是食材、药材下锅煮熟后,分给百姓吃,许多人吃了之后烂耳朵就慢慢好了,这道汤被称为“祛寒娇耳汤”。

而里面的“娇耳”就是饺子,形状很像耳朵,慢慢就有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了,所以大家会在冬至吃饺子,以低于严寒。

冬至为什么要吃汤圆和饺子

一般在冬至的时候,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饺子,这主要是因为南北差距的不同,因此风俗也不同。

南方冬至吃汤圆,具有一定团圆的寓意,这一天会在家包汤圆,下汤圆,全家围在一起吃汤圆、聊家常,非常欢乐;北方冬至的时候要吃饺子,具有家团圆之意,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习惯。

相关推荐

冬至节气的习俗

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饮酒(“酒”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什么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饮食风俗,如: 1.饺子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后来,每逢冬至们便模仿做着,是故形成饺子这种习俗。 2.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

盘点各地冬至饮食习俗

冬至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馄饨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馄饨。 狗肉 冬至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

冬至什么

饺子,据传冬至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北方习惯面食,冬至饺子是北方地区的特色饮食习惯;鸡鸭鱼肉,冬至节气时,南方喜欢鸡鸭鱼肉,鸡鸭鱼肉中含有大量优质蛋白,冬至节气时适量肉类能补充能量;羊肉,羊肉具有滋补性,冬至节气羊肉还有补冬的作用。

面线的代表

普宁面线 普宁面线,又称面条。是普宁特有的传统面食小之一,用麦面加适量食盐揉成面团,捏扯成线状,晾晒干后,蒸熟成品。 汤南面线 在丰顺县每逢嫁娶、生日、弥月、乔迁等喜庆宴会,都少不了一道菜——炒面线。这种面食,便是当地的特产——汤南面线。[1] 长期以来,汤南面线以精湛的制作工艺、独特的口味和深长的寓意,深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群众所喜爱。 泉州面线 面线是闽南地区特别是泉州一种特有的面食。泉州本地叫法 “面干”。面线是该地区特有小——面线糊[2] 的料。 据传,泉州面线至今有八百多年历史。正宗的面线为纯手

清明节什么传统食品 润饼菜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润饼菜”的风俗。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起来甜润可口。

哪里的牛肉最有名

潮州牛肉至今没有那一家比较出名的说法,汕头牛肉就以福合埕比较出名。 潮州手捶牛肉,从历史上来说,应该是起源于客家。因为广东客家地区山地多,饲养黄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经常以牛肉作为日常食用的肉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客家逐渐摸索出将牛肉制成牛肉来食用这种形式。在清末及民国初期,便有许多客家挑着小担,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卖牛肉。聪明的潮州看到客家的牛肉很有特色,便将它移植过来。但潮州并不是简单地将客家牛肉照搬过来,而是吸取其优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如客家捶打牛肉,是用菜刀的刀

冬至什么补身体 时令美食

一般在冬至节气时,不同地区的们会饺子、馄饨、汤圆、羊肉汤等饮食风俗来庆祝,如: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北方大多数地区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等饺子卖的都很“俏”。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水饺。”就说的很明确了,而且这种习俗,还有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的意义,同时水饺的制作还会加入羊肉、牛肉等滋补食材,后可驱寒补身。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了汤圆大一岁”之说,而且汤圆也称汤团,冬至汤团又叫

冬至为什么要水饺 冬至怎么饺子

市面上有很多速冻饺子,食用起来节省时间,但是少了些过节的热闹感,冬至节气时,不妨和家一起包饺子,虽然费时间,但是从心情还是口感来说都是很好的享受,也安全一些。 很多饺子喜欢全瘦肉的,冬至的饺子里面不妨放一些素菜,荤素搭配食用,口感更佳、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价值会更好,平时经常荤食的还可以做全素饺子食用。

半枝莲最常见的几种配方

1、治吐血,咯血:鲜半枝莲一至二两,捣烂绞汁,调密少许,炖热温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2、治尿道炎,小便血尿疼痛:鲜半枝莲一两,洗净,煎汤,调冰糖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3、治热性血痢:半枝莲二两,煎服(广西药植图志)。 4、治痢疾:鲜半枝莲三至五两,捣烂绞汁服,或干全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5、治肝炎:鲜半枝莲五钱,红枣5个,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6、治胃气痛:干半枝莲一两,和猪肚或鸡一只(去头及脚尖,内脏)。水,酒各半炖熟,分二,三次服。(泉州本草)。 7、治咽喉肿痛:鲜半枝莲八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