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针灸什么穴位
胃痛针灸什么穴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不仅是胃之募穴,而且是八会穴之腑会,治疗胃腑之病变。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为胃之下合穴,凡胃脘部疼痛,无论虚实,均可用本穴治疗。具有通调腑气,和胃止痛的作用。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和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宽胸理气等作用。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前下方。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可用于治疗脾胃方面的病证。
慢性胃下垂中医针灸
取百会、合谷、足三里为主穴。伴有胃痛隐隐,喜按喜温,遇寒痛剧,泛吐清水,倦怠乏力,肢冷,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细者,加神阙;伴有胃痛而胀,痛连胁肋,暖气,吞酸,饱闷不舒,苔薄腻,脉沉弦者可加内关。
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所选穴位处常规消毒后医者持毫针针柄以小于15度内角,针尖向前沿头皮快速刺入百会穴处帽状腱膜下层1寸。合谷、足三里毫针直刺 1.2寸。内关毫针直刺0.7寸。百会、合谷、足三里施以快速小幅度捻转补法约1分钟后再温针灸30分钟。内关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医者一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笔写字状,拿灸用纯艾条使艾条与穴位局部皮肤成45度角,将艾条点燃端对准穴位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穴位处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觉穴位局部温热、术者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原则。于神阙穴处施灸至患者自感肚腹内温热、舒服为度。每天针灸一次,每次针灸后患者需仰卧位休息2小时。
按 方中神阙穴位居脐中,又名脐中、气舍、气合、环谷、维会、命蒂等。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其处凹陷空缺,历代针灸医籍均视为人体要穴。此穴属任脉,通过经络关系督脉“贯脐”“过脐中央”,故在肚脐眼施术可以激发经络之气,通过任督二脉总理人体诸经百脉、五脏六腑,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等功效。近代针灸名家李世珍先生认为针灸补法于百会、合谷、足三里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与补中益气汤功效相同。内关乃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联络上、中、下三焦,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能宽心理气,宁神和胃。
脱头发怎么解决 按摩穴位
按摩涌泉穴、三阴交穴、肾俞穴、关元穴、命门穴及气海穴等穴位,可补肾升阳,促进生发。针灸穴位的效果更佳。
针灸也可治疗五大常见疾病
针灸的治疗方法种类繁多,但大抵上可以分成针法与灸法。针法是利用不同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入腧穴,或者是刺激腧穴、经络,而不同的针具各有不同的用法与用途;其中最常使用的针具是豪针,较少限制可针刺全身的腧穴。
五大疾病问题
善治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病
针灸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免疫功能增强,并产生镇痛作用。针灸还可以使炎性灶的血管通透性降低,抑制炎性物质渗出,从而达到治病效果。如带状疱疹也伴有明显的神经痛,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可迅速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可避免西药带来的副作用。
治胃肠道疾病可针到症除
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黏膜下血流量,有助于溃疡愈合等,故针灸可治疗消化系统诸多疾病,其中比较多见且疗效肯定的主要有急慢性胃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厌食症、肠易激综合征、腹泻、胃下垂、胃溃疡等。如针灸支沟、照海两个穴位,可速缓便秘。
治疗口腔疾病可一举多得
临床上,若遇患者同时存在咽炎、扁桃腺炎和牙痛及牙龈炎等口腔疾病的情况,采用针灸疗法中的快针疗法,每次仅用一两分钟就可治疗完毕,能先后治愈上述多种疾病,为患者节省了许多时间和费用。再如口腔溃疡属中医胃火亢盛型时,可针刺地仓、颊车、内庭三个胃经经穴,可泻胃中实火;针刺手阳明之原穴合谷,可疏泄阳明实热。15次
治呼吸道疾病可一针见效
通过针灸等加以疏通,即可改善局部微环境,使感冒、鼻窦炎等呼吸道疾病得以解除。需要强调的是,中医并非人们想象中的“见效慢”,只要明确病因,找准穴位,可使咽痛、鼻子不通等呼吸道症状,在一分钟之内就能减轻甚至消失。
对部分眼科疾病可防可治
可预防和治疗结膜炎、白内障等眼病。比如耳压法就是针灸治疗眼科疾病的方法之一,耳压即是将菜籽埋于耳内相关穴位,使穴位能长时间得到良性剌激,让相应的眼疾轻松治愈。
痛经针灸扎哪里 痛经针灸穴位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血尖角凹陷中。
刺法:患者俯卧,以6寸亳针针刺双侧承山,徐徐捻转进针,以有强烈针感为度。
作用:承山是足太阳膀胱经穴,挟脊抵腰中,和带脉相会,绕带脉又冲击任,督二脉,可驱除胞宫之寒滞,运行气血温煦下焦。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取穴。
刺法:常规针刺,针尖略偏向足心方向,快速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针感向上传导为佳,留针30分钟。
作用:该穴是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肾藏精,胞脉系于肾;肝藏血,主疏泄,与经血,行经相关;脾统血,为经血生化之源,且肝经过阴器,足太阴之筋聚于阴器,足少阴筋并足太阴之筋而上结于阴器,从而缓解痛经。
第1跖骨基地前下缘,赤白肉际处,距太白穴1寸。
刺法:直刺。
作用:公孙是脾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因脾主运化,与胃相表里,冲为血海,冲为十二经脉之海,故公孙穴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痛经。
定位: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刺法:直刺,每日1次,连刺3日,下次应在经前3天施术,连针3个月经周期即可治愈。
作用 :地机穴是临床治疗痛经的有效经验穴,该穴可温暖子宫,散寒止痛;而且地机还是脾经的郄穴,郄穴是经气所深聚的地方,治急症效果好,阴经郄穴善治血证,阳经郄穴善治急性疼痛。
腰疼针灸穴位
寒湿腰痛:诊断要点:腰痛重着,痛连臀周,转侧不利,遇阴雨天加重,苔白腻,脉沉迟缓。穴位:命门、肠俞、阴陵泉、委中。
湿热腰痛:诊断要点:腰痛,痛处灼热感,热天或雨天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或弦数。穴位:阴陵泉、三阴交、委中。
瘀血腰痛:诊断要点:有腰部外伤史,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日轻夜重,转侧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穴位:命门、委中、膈俞、血海。
肾虚腰痛:诊断要点:腰痛酸软,喜揉喜按,反复发作,遇劳则甚,双膝无力。阳虚则手足不温,腰背少腹冷痛,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阴虚则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健忘耳鸣,舌嫩红脉弦细数。穴位:肾俞、太溪、腰阳关、委中。肾阳虚穴位选取:关元、气海。肾阴虚穴位选取:绝骨、照海。
隆胸方法有哪些 针灸丰胸
针灸丰胸主要是用过针灸穴位的方式帮助调理身体,使身体内气血充和,运行到胸部的气血丰盛后就能够刺激乳腺得到成长以丰胸。这种方式需要有经验的针灸师进行,找准穴位效果会更好。
面瘫针灸穴位
1、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颜面上的病,颈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
2、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3、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
4、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5、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
6、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7、颊车穴: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治疗面瘫一般向地仓穴透刺。
8、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9、颧髎穴: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目赤,目黄,齿痛,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10、翳风穴: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治面瘫时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手腕腱鞘炎怎么办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对手腕腱鞘炎也有一定的疗效,针灸穴位以五输穴和络穴为主,局部禁针。应该在专业的中医处接受针灸。
痛经针灸什么穴位
1、主穴:分2组。承浆、大椎;十七椎下、阿是穴。
配穴:承山、三焦俞、肾俞、气海俞。阿是穴位置:下腹部压痛点。
2、主穴:按证型分3组。气滞血瘀:中极、气海、三阴交;气血两虚:关元、足三里、血海;寒湿凝滞:命门、带脉、归来。
配穴:肾俞、次缪、地机、天枢。
主穴每次取一组,效不显时加用或改用配穴。承浆穴,以28号1寸针向下斜刺5分,待患者有针感后,快速提插捻转约30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大椎穴将针刺入皮下,向深部缓慢进针,使针感向背部下方传导,亦留针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