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近视程度与近视弧的诊断标准

近视程度与近视弧的诊断标准

近视弧在近视眼中是最常见的眼底变化。最小的不易看出,大的可达视盘大小。有的围绕视盘,甚者可达到黄斑区。近视弧如不侵及黄斑区,对视力影响不大;侵犯黄斑者,视力(包括近视力)显著下降。

一般地说,难以单独根据弧的形态来肯定近视眼是否仍在进行中。但根据眼底观察,如果边缘是清楚的,可以推测近视已经停止进行;反之,如果边缘不规则,眼球的伸张可能还在进行中。当近视弧范围较大,尤其已经形成巩膜圆锥或巩膜后葡萄肿时,由于视神经管的倾斜,看上去视盘不是正圆,而成为纵的椭圆形。

近视程度与近视弧的诊断依据:

1.近视弧的宽度与近视程度呈正相关;

2.轻度近视弧斑仅颔侧改变,高度近视的萎缩弧除外,在视盘的上下方,甚至鼻侧均可出现;

3.此方法评价近视轴性改变客观、敏感。

屈光不正的治疗方式

屈光不正是指当眼球调节松弛状态下,来自5m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者。它包括远视、近视及散光。现在很多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

最常见的屈光不正

近视眼:症状表现为看不清远处物体;

远视眼:症状表现为轻度远视远近视力均好,但中高度远视远近视力都不好;

散光:散光是眼睛屈光不正的一种状态,造成散光的原因是角膜或晶状体表面弯曲度不一致,如橄榄球状,导致相互垂直的两条子午线的屈光力不同无法聚焦一点,形成不清晰或重叠的影像,看远看近都不清楚

老视眼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降低,而导致眼睛的调节能力减退,造成看近困难。

治疗

近视治疗

治疗:轻度和中度近视,可配以适度凹透镜片矫正视力。高度近视戴镜后常感觉物象过小、头昏及看近物困难应酌情减低其度数,其实高度近视患者更适合于配戴角膜接触镜,需要注意到正规场所进行验配及标准的护理程序进行日常护理。

远视治疗

远视眼,如果视力正常,又无自觉症状,不需处理。如果有视力疲劳症状或视力已受影响,应配戴合适的凸透镜片矫正。远视程度较高的,尤其是伴有内斜视的儿童应及早配镜。随着眼球的发育,儿童的远视程度有逐渐减退的趋势,因此每年还须检查一次,以便随时调整所戴眼镜的度数。除配戴凸镜矫正外,还可以用角膜接触镜矫正。

散光治疗

对于度数较低、视力尚好且无视力疲劳者,可暂不戴镜。但对视力明显减退且有视力疲劳者应及早配镜。

散光隐形眼镜也是一种应用于矫正散光成熟的工具,散光隐形眼镜相对框架眼镜来说具有轴位稳定性好,矫正视力清晰的特点,因此更多被采用。如博士伦清朗散光、纯视散光隐形眼镜,都是散光隐形眼镜的代表产品。

近视眼的诊断标准

近视眼诊断标准 近年来近视眼的发生呈低龄化趋势,近视眼给患者带来了很多的不便,而且影响了人们的外在形象。以下为近视眼的症状有以下几点:

1.远视力下降,近视正常。 近视眼最突出的症状是远视力降低,但近视力可正常。虽然,近视的度数愈高远视力愈差,但没有严格的比例。一般说,3.00D以上的近视眼,远视力不会超过0.1;2.00D者在0.2~0.3之间;1.00D者可达0.5,有时可能更好些。

2.视力疲劳 特别在低度者常见,但不如远视眼的的明显。系由于调节与集合的不协调所致。高度近视由于注视目标距眼过近,集合作用不能与之配合,故多采用单眼注视,反而不会引起视力疲劳。

3.眼位 由于近视眼视近时不需要调节,所以集合功能相对减弱,待到肌力平衡不能维持时,双眼视觉功能就被破坏,只靠一眼视物,另一只眼偏向外侧,成为暂时性交替性斜视。若偏斜眼的视功能极差,且发生偏斜较早,可使偏斜眼丧失固视能力,成为单眼外斜视。

4.眼球 低度、中度近视眼的眼球一般无变性改变。而高度近视,多属于轴性近视,眼球前后轴伸长,其伸长几乎限于后极部。故常表现眼球较突出,前房较深,瞳孔大而反射较迟钝。由于不存在调节的刺激,睫状肌尤其是环状部分变为萎缩状态,在极高度近视眼可使晶体完全不能支持虹膜,因而发生轻度虹膜震颤。

5.眼底 低度近视眼眼底变化不明显,高度近视眼,因眼轴的过度伸长,可引起眼底的退行性改变,具体表现如下:

(1)豹纹状眼底:视网膜的血管离开视盘后即变细变直,同时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伸长,可影响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营养,以致浅层色素消失,而使脉络膜血管外露,形成似豹纹状的眼底。

(2)近视弧形斑视盘周围的脉络膜在巩膜伸张力量的牵引下,从乳头颞侧脱开,使其后面的巩膜暴露,形成白色的弧形斑。如眼球后极部继续扩展延伸,则脉络膜的脱开逐步由乳头颞侧伸展至视盘四周,终于形成环状斑。此斑内可见不规则的色素和硬化的脉络膜血管。

(3)黄斑部:可发生形成不规则的、单独或融合的白色萎缩斑,有时可见出血。此外,在黄斑部附近偶见有变性病灶,表现为一个黑色环状区,较视盘略小,边界清楚,边缘可看到小的圆形出血,称为Foster-Fuchs斑。

(4)巩膜后葡萄肿:眼球后部的伸张,若局限于一小部分时,从切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尖锐的突起,称为巩膜后葡萄肿。这种萎缩性病灶如发生在黄斑处,可合并中心视力的操作。

(5)锯齿缘部及周边部囊样变性,甚至形成破孔。 近视除了影响生活工作外,最主要的危害是,中高度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容易引发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出血和脱离而致盲,一旦出现近视眼症状,必须尽早治疗。

近视的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远视力减退,近视力正常。

2、验光检查为近视。

病证鉴别

鉴别真性和假性近视,除到医院验光外,简便的方法可在5米远处挂一国际标准视力表,先确定视力,然后戴上300度的老花镜,眺望远方,眼前会慢慢出现云雾状景象,半小时后取下眼镜,再查视力,如视力增强,可认为是假性近视;如视力依旧或反而下降,你可按这种方法每天进行一次,连续重复三天,如视力仍无改善,就可以确定为真性近视。

相关检查

眼部检查:远视力减退,近视力正常。可伴有外隐斜或外斜视或眼球突出;高度近视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退行性改变如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

近视造成哪些不适

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症状,并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改变,如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黄斑部出血或形成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可发生形状不规则的白色萎缩斑,或有色素沉着呈圆形黑色斑(Fuchs斑);视网膜周边部格子状变性、囊样变性。在年龄较轻时即出现玻璃体液化、混浊和玻璃体后脱离等。与正常人相比,发生视网膜裂孔和脱离的危险性要大得多。常由于眼球前后径变长,眼球较突出,眼球后极部扩张,形成后巩膜葡萄肿。伴有上述临床表现者,称为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yopia)。

临床分类:

1.按近视的性质分类

(1)轴性近视:眼轴过长,但眼屈光力正常者。

(2)曲率性近视:角膜或晶状体的表面弯曲度过大,而眼轴正常者。

(3)屈光指数性近视:多由于晶状体屈光指数增大所致。

2.接近视的程度分类

(1)轻度近视:-3.00 D以下。

(2)中度近视:-3.00~-6.00 D。

(3)高度近视:-6.00~-9.00 D。

(4)超高度近视:-9.00 D以上。

近视了怎么办 近视会遗传吗

近视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调查分析证明,近视眼约65%是由遗传决定的,35%是由环境所决定,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近视会遗传给下一代。病理性近视通常指近视程度在300—600度之间,有的甚至超过600度;有的虽然屈光度不一定很高,但有严重的眼底变性,这些都表现为高度近视。

这类近视通过家系的调查证明,基本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则所生子女100%高度近视。如父母一方为高度近视,另一方为该有害基因携带者,则后代中近视患病率为50%。如果父母双方都不是高度近视,只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子女的发病率可能是25%。如果父母一方是高度近视,另一方正常,子女是不会出现高度近视的,有可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反过来,近视眼也并非完全由遗传决定的,父母有近视并非子女全部有近视,有近视遗传因子者,因子不表现或叫不外显,这时近视不发病。有一些先天性近视,而且往往度数较高,所幸只占近视眼的极少数。这类近视有家族史,是遗传决定的。

屈光不正是指什么 屈光不正的治疗

轻度和中度近视,可配以适度凹透镜片矫正视力。高度近视戴镜后常感觉物象过小、头昏及看近物困难应酌情减低其度数,或戴角膜接触镜,但后者如处理不当可引起一系列角膜并发症。

近视眼激光手术即是人们常说的“准分子激光手术”,用准分子激光通过对角膜瓣下基质层进行屈光性切削,从而降低瞳孔区的角膜曲率,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对于近视眼手术,很多人都害怕术后恢复缓慢,会耽误工作,因此很多近视眼患者都想知道近视眼手术恢复的快慢,激光近视眼手术视力恢复的快慢,取决于年龄、眼睛屈光调节能力以及术前的近视程度。

远视眼,如果视力正常,又无自觉症状,不需处理。如果有视力疲劳症状或视力已受影响,应配戴合适的凸透镜片矫正。远视程度较高的,尤其是伴有内斜视的儿童应及早配镜。随着眼球的发育,儿童的远视程度有逐渐减退的趋势,因此每年还须检查一次,以便随时调整所戴眼镜的度数。除配戴凸镜矫正外,还可以用角膜接触镜矫正。

一般轻度散光且无症状者可不处理,否则应配柱面透镜片矫正,近视性散光用凹柱镜片,远视性散光用凸柱镜片。

检查近视眼的方法有哪些

(1)视力检查:用远视力表检查远视力,再用近视力表检查近视力。近视眼患者的远视力不好,而近视力好。

(2)眼底检查:医生用眼底镜检查患者的眼底,轻度近视眼的眼底正常,中度和高度近视眼出现近视眼性的眼底改变。为了弄清楚眼底的情况,有时需要散大瞳孔进行眼底检查。

(3)验光:验光师在患者眼前加各种眼镜片,观察视力有无改善。如果用凹面镜使视力得以改善,则确认为近视眼。根据使用镜片的度数,可以判断近视眼的程度。小儿验光需要散大瞳孔、麻痹睫状肌,进行散瞳验光。

(4)眼压测量:成年人,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要测量眼压,以排除青光眼。

(5) 眼位检查:了解有无眼位的异常。

(6)屈光诊断:即于睫状肌麻痹下视网膜检影呈现近视屈光(≥-0.25D)者。理论上的诊断标准应为:远视力<1.0、眼球轴长>24mm,调节麻痹下视网膜捡影为近视屈光(最低屈光度至少为≥-0.125D)者。但是,就目前条件与水平来说,如此准确与明确尚难以做到。

高度近视的临床表现

1、症状:近视眼患者远视力降低,近视力正常。高度近视眼常合并弱视而导致视力低下。高度近视眼多为轴性,眼球明显变长,眼球向外突出,前房较深。

2、眼底所见:近视眼眼底,一般常有视乳头倾斜、近视弧以及豹纹状眼底。高度近视眼可合并漆裂纹,局限性视网膜下出血,Fuchs斑(RPE增殖),后葡萄肿,RPE和脉络膜萎缩,及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等。在不同年龄的高度近视眼中,1/3有一些周边视网膜变性,包括格子样变性,雪球状沉着物及萎缩性视网膜裂孔。1/4有非特殊的改变,如“非压迫变白”,霜样变性及不规则的色素沉着。近视眼合并周边视网膜脱离高于正常人群。

近视眼的形成原理 相关检查

眼部检查:远视力减退,近视力正常。可伴有外隐斜或外斜视或眼球突出;高度近视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退行性改变如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

关于近视眼有哪些认识误区

近视的误区一、“视力定型”后无须保护,调查发现,目前,很多二、三十岁以上的成年近视患者不仅在光度复查(验光)的频率和主动性上不如青少年患者,对配镜换镜的重视程度也有相当幅度的下降,连续疲劳用眼的情况也更严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近视患者存在用眼卫生的误区,他们认为,视力也会随着身体发育的结束而定型,定型后视力问题就不会再恶化,所以也无须太关注视力保护。

近视的误区二、眼镜不存在“超期服役”,调查发现,在使用树脂镜片眼镜的公众中,35%的受访者平均1年或更短时间内更换一副眼镜,35。9%的受访者平均2年左右更换一副眼镜,29。2%的受访者每三年或更长时间更换一副眼镜,36。4%的受访者在眼镜用坏的情况下再更换眼镜。其实眼镜是要定期更换的,镜片会随着使用的频率和时间出现或多或少的磨损,而镜面一旦有磨损,则会影响屈光矫正的准确。

近视的误区三、配眼镜是否去医院无所谓,公众对镜片质量的重视程度仅次于验光。有9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镜片质量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他们并不知晓如何辩识和保障所购买镜片的质量,超过三成的消费者只将希望寄托在眼镜店和营业员身上。配镜不是一种时尚行为,准确的说是一种医疗行为,一定要去专业医院进行检查验光配镜。

近视遗传主要是高度近视的遗传,高度近视也分两种一种是生理性的、一种是病理性的,若是病理性近视,宝宝的眼睛形成的近视具有可能性,因为带有特定家族遗传性,有这个概率,也不一定凡是患有高度近视的家长他孩子的眼睛都具有高度近视,不是这样的,但是有一个概率在里面,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必须是病理性高度近视,如果是生理性近视600度,甚至1000度的也是不会遗传的,即不一定就会遗传。病理性近视带有遗传因素,生理性近视是不带有遗传因素的。

如何判断孩子假性近视

检查:视力:右:0.9.左:0.8.双眼结膜轻度出血,角膜清,晶体、眼底及眼位正常。鼻窦X线片正常。

初步诊断:近视眼前驱症候群。

诊断依据:青少年在发生近视前,往往有先兆症状,开始并不足表现为视力下降,因青少年的眼睛似乎不易疲劳,即使视力有一定的下降也往往不易发觉。

近视眼诊断的重点在于区分近视与近视眼的不同含义。近视是视力概念,近视眼是屈光概念,两者不可混淆。前者为远视力低常,近视力正常的一种近视现象,后者为一类近视性屈光不正。近视眼表现有近视,但有近视者不一定都是近视眼。

严格说来,近视眼均应以眼的屈光学诊断(静态屈光度)为准。目前,诊断依据可小结为:

视力诊断:即凡近视力≥1.0、远视力<1.0者均属近视(使用的视力表不同,而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如为标准对数视力表,则低常远视力的记录应为<5.0)。年龄男性<0岁、女性<45岁者,近视力正常应为1.5,标难检查距离均为25cm。

屈光诊断:即于睫状肌麻痹下视网膜检影呈现近视屈光(≥-0.25D)者。理论上的诊断标准应为:远视力<1 0="">24mm,调节麻痹下视网膜捡影为近视屈光(最低屈光度至少为≥-0.125D)者。但是,就目前条件与水平来说,如此准确与明确尚难以做到。

眼底诊断: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近视眼,都应检查眼底,可初步估计近视眼的轻重及真假近视眼。一般有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改变,可诊断为真性近视眼,其屈光度在-300D左右或更高。有的伴着黄斑变性和出血等,如果眼底正常,可能是轻度近视或假性近视眼。有经验的眼科医师,可根据眼底镜上的屈光度估计大概的屈光状态。

近视眼的专业诊断方法

视力诊断:即凡近视力≥1。0、远视力<1。0者均属近视(使用的视力表不同,而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如为标准对数视力表,则低常远视力的记录应为<5。0)。年龄男性<0岁、女性<45岁者,近视力正常应为1。5,标难检查距离均为25cm。

屈光诊断:即于睫状肌麻痹下视网膜检影呈现近视屈光(≥-0。25D)者。理论上的诊断标准应为:远视力<1。0、眼球轴长>24mm,调节麻痹下视网膜捡影为近视屈光(最低屈光度至少为≥-0。125D)者。但是,就目前条件与水平来说,如此准确与明确尚难以做到。

眼底诊断: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近视眼,都应检查眼底,可初步估计近视眼的轻重及真假近视眼。一般有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改变,可诊断为真性近视眼,其屈光度在-300D左右或更高。有的伴着黄斑变性和出血等,如果眼底正常,可能是轻度近视或假性近视眼。有经验的眼科医师,可根据眼底镜上的屈光度估计大概的屈光状态。

造成高度近视的原因

高度近视眼患者因眼轴显着伸长,构成后巩膜葡萄肿,发作一系列的病变,乃至致使视网膜脱离而致使失明。因为高度近视的眼球前后径不断增加,因为巩膜向后扩大,视神经乳头周围头绪膜萎缩,在视神经乳头颞侧构成半月形的近视弧形斑。眼底发作一系列病变,视网膜变得软弱绵薄,尤其是眼球后极部和黄斑区视网膜变性萎缩,致使黄斑出血,终究严峻危害视力。

高度近视还会造成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为77.1%.主要表现为眼球后极部向后扩张,视神经和黄斑周围视网膜变性萎缩,矫正视力下降。近视度数越高,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率越高。

临床引起高度近视的原因:

一、遗传遗传

多见于病理性近视,多数指的是高度近视,患者往往在幼儿时期眼轴非常长,长大以后甚至度数会超过二千度,主要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二、环境困素

主要和平时用眼过度、不良用眼习惯(阅读的姿势不正确)以及运动度不够、营养不均衡、生活作息不规律等所引起。

近视的标准

1、视力疲劳特别在低度者常见,但不如远视眼的的明显。系由于调节与集合的不协调所致。高度近视由于注视目标距眼过近,集合作用不能与之配合,故多采用单眼注视,反而不会引起视力疲劳。

2、眼位由于近视眼视近时不需要调节,所以集合功能相对减弱,待到肌力平衡不能维持时,双眼视觉功能就被破坏,只靠一眼视物,另一只眼偏向外侧,成为暂时性交替性斜视。若偏斜眼的视功能极差,且发生偏斜较早,可使偏斜眼丧失固视能力,成为单眼外斜视。

3、眼球高度近视眼,多属于轴性近视,眼球前后轴伸长,其伸长几乎限于后极部。故常表现眼球较突出,前房较深,瞳孔大而反射较迟钝。由于不存在调节的刺激,睫状肌尤其是环状部分变为萎缩状态,在极高度近视眼可使晶体完全不能支持虹膜,因而发生轻度虹膜震颤。

相关推荐

高度近视会不会致盲

专家介绍说,患高度近视病率很高,可发作很多严峻并发症,其中并发白内障、视网膜脱离都是致盲的多见眼部疾病,所以其是非常容易导致导致失明情况出现的,那么对生活的影响也将是更加大的,所以对视力的保护非常重要。在中国高度近视归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造成,对我们后一代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容易导致其他问题出现,导致病理性近视、进行性近视等问题。 高度近视眼患者因眼轴显着伸长,构成后巩膜葡萄肿,发作一系列的病变,乃至致使视网膜脱离而致使失明。因为高度近视的眼球前后径不断增加,因为巩膜向后扩大,视神经乳头周围头绪膜萎缩,

多少度的近视算高度近视

多少度算高度近视?近视是比较常见的眼病,高度近视又称为恶性近视、变性近视、病理性近视、进行性近视等。那么,多少度算高度近视呢?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五官科医院的专家介绍说高度近视是指的是近视度数大于600度、伴有眼轴延长、眼底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性等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点的屈光不正。 高度近视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治疗和预防与一般近视不同。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遗传因素,国内调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几乎所有高度近视都有眼轴增长以及眼球后极处巩膜的显著变薄。表现为儿童学龄(前)期出现近视近视度数进行性增加,眼底

多少度的近视算高度近视

五官科医院的专家介绍说高度近视是指的是近视度数大于600度、伴有眼轴延长、眼底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性等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点的屈光不正。 高度近视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治疗和预防与一般近视不同。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遗传因素,国内调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几乎所有高度近视都有眼轴增长以及眼球后极处巩膜的显著变薄。表现为儿童学龄(前)期出现近视近视度数进行性增加,眼底视网膜脉络膜病变逐年加重,从而产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

高度近视患者三大注意

如果近视高于6.00屈光度,则称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此种近视呈进行性发展,到晚期可发生退行性变,因此,视力可逐渐减退,且配镜不能矫正。 遗传是主要因素 遗传因素是高度近视的主要发病原因。医学研究证实,我国高度近视眼的发生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即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者,子女几乎都会染上高度近视;父母一方为高度近视者,子女约50%为高度近视。但也有的表现不完全。另外,环境因素如长期看近,也是引起近视的一个原因,但在高度近视的病因中不起主要作用。 眼底变化,引起并发症 低度近视一般不会出现眼底改变,而高度近视

近视眼检查诊断

检查 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测定等,并用电脑验光、散瞳检影。还采用角膜地图仪、角膜测厚仪、裂隙灯等检查角膜、屈光间质、眼底、角膜厚度和曲率半径等。 诊断 鉴别真性和假性近视,除到医院验光外,简便的方法可在5米远处挂一国际标准视力表,先确定视力,然后戴上300度的老花镜,眺望远方,眼前会慢慢出现云雾状景象,半小时后取下眼镜,再查视力,如视力增强,可认为是假性近视;如视力依旧或反而下降,你可按这种方法每天进行一次,连续重复三天,如视力仍无改善,就可以确定为真性近视

高度近视是不是要去查眼底

据专家介绍,高度近视致盲的两大原因就是视网膜脱离和黄斑萎缩。一般来说,近视度数每增加300度,眼球前后径增加约1毫米。因此,近视的度数越高,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越大。眼底黄斑区是人眼视敏度最精准的部位,如果黄斑受损伤,视力最高只能达到0.1。高度近视者由于眼球变长,还可能发生黄斑萎缩,也会导致视力丧失。 专家告诉记者,查眼底的目的就是观察视网膜的变化,如果发现了视网膜变性区或裂孔,就要及时做激光或手术修补,防止进一步发展到视网膜脱离。如果在视网膜脱离早期进行手术,成功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早发现、早治

视力下降会遗传吗

有的妈妈会担心自己的近视眼会遗传给宝宝,那其实近视会遗传吗? 近视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调查分析证明,近视眼约65%是由遗传决定的,35%是由环境所决定,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近视会遗传给下一代。病理性近视通常指近视程度在300—600度之间,有的甚至超过600度;有的虽然屈光度不一定很高,但有严重的眼底变性,这些都表现为高度近视。 这类近视通过家系的调查证明,基本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则所生子女100%高度近视。如父母一方为高度近视,另一方为该有害基因携带者,则后代中近视

高度近视眼个性化治疗是关键

对于1000度~1500度之间的超高度近视眼患者手术。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最为重要。个性化方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要对各项检查的准确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另外一个是把手术仪器中的各种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设计个性化的切削方式。这样做对医生的要求比较高。如果医生技术不过关很容易引起患者欠矫或过矫、医源性角膜散光、继发性圆锥角膜、角膜瓣不规则、眩光等等。所以超过1000度近视患者做激光手术选择医生显得更为重要。 针对rita的近视程度,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后,看她的综合情况再考虑。如果现在不做,

近视多少度会遗传给宝宝

普通近视 它又称单纯性近视,可从儿童时期发病,到20岁以后即很少进展,戴眼镜以后视力可以矫正到正常,近视的度数一般在600度以下。 生理性近视是一种比较轻度的近视近视程度在300度以下,而且多发生在中小学生中,其近视程度变化也较小,一般到中年后趋于稳定。这种近视受环境影响较大。 遗传性近视是通过该人所带有的全部基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作用下表现出来的,从胎儿、婴儿到成年的过程中,环境始终是造成近视的潜在因素,也就是遗传性近视=遗传型+环境。 高度近视 它又称进行性近视,是与单纯性近视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眼病

高度近视患者三大注意

遗传是主要因素 遗传因素是高度近视的主要发病原因。医学研究证实,我国高度近视眼的发生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即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者,子女几乎都会染上高度近视;父母一方为高度近视者,子女约50%为高度近视。但也有的表现不完全。另外,环境因素如长期看近,也是引起近视的一个原因,但在高度近视的病因中不起主要作用。 眼底变化,引起并发症 低度近视一般不会出现眼底改变,而高度近视因眼轴过度伸长,可引起眼底的退行性改变。例如可见豹纹状眼底、视乳头有近视弧形斑、黄斑部改变、后巩膜葡萄肿等。 一般来讲,视网膜脱离是高度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