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胆子太小的原因在于父母
孩子胆子太小的原因在于父母
一、经常恐吓
有些家长见孩子要哭要闹,或者淘气调皮不听话,就用大灰狼、老虎、狮子等凶猛的野兽进行恐吓,想以此来唬住孩子;有的甚至用魔鬼、妖怪、狐狸精、雷公等迷信物来吓唬;
有的家长索性关掉电灯,发出各种怪叫声,造成一种阴森可怕的气氛。恐吓对制止孩子一时的哭闹,会有一些作用,但它的副作用却是很大的,它会给孩子带来长时间的心理创伤。因为孩子缺乏科学常识,家长随意杜撰出来的那些可怕的东西,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抹不掉的阴影,以致一到晚上或没有他人时,一想起就害怕。这种孩子不敢接触新奇的事物,不敢去陌生冷僻的地方,心里经常有一种紧张恐怖的感觉,胆量自然很小。
二、动辄训斥
有些家长非常严厉,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稍有差错,或稍有不顺眼之处,动辄大声训斥,严厉批评,甚至采用武力进行惩罚;有些家长对孩子管得很紧很紧,不允许他们有半点自由,一举一动都得经过同意方可。胆量的形成与孩子从小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有着一定的关系。家长什么事都管得紧紧的,不给孩子一点自由,不准孩子越雷池半步,不准孩子有一点点差错,这等于剥夺了他们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孩子怎么会胆大呢?
相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是弱者,你动不动就批评、训斥、惩罚,使得他整天胆战心惊,生怕有错,因而什么事也不敢想、不敢做。即使家长同意,某件事孩子动手做了,心里也担心会不会因出差错而挨骂。因此,对孩子绝不能采取高压政策。家长不要以为自己是孩子的主宰,更不能把孩子当出气筒。宽松平等的良好氛围,民主自由的家庭生活环境,是培养孩子胆量的最好土壤。
三、过分娇惯
因为是独生子女,是小皇帝,父辈、祖辈们都围着他转,娇惯过度,宠爱有加。饭不用他自己盛,生怕烫着;苹果不用他自己削,生怕伤着;路不让他多走,生怕累着;高处不让他去,生怕跌着;学骑自行车,父母双双跟着扶着,生怕摔着……
过分的宠爱,实际上就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认为孩子是懦弱者。胆量是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一次次成功的实践,使他们有了更大的实践的渴望;一次次失败的尝试,使他们对失败和挫折有了心理适应能力,以致不怕失败了。若家长老是怕孩子做不好,不让他做,使他没有实践的机会,孩子的胆子怎么会大起来呢?因此,不能娇惯,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要允许孩子失败,让他们多动手,在反复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胆量。
四、限制交往
有些家长只希望孩子在家看书做作业,不让孩子参与各种交往。家里来了客人,孩子插上几句,家长马上打断:“去去去!小孩子不要多嘴,做功课去。”星期天,同学约孩子一道去郊游,有的家长横加干涉:“有什么好玩的?还不如呆在家里看电视。”有些家长自己串门做客或外出,即使方便,孩子有时间,也懒得带。
胆量的大小,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上。胆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人和事物不了解、不熟悉,不知道对方的底细,把别人估计得过高,以为对方十分严厉或非常难以相处。交际多了,接触广了,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交往中也学会了交际技巧,这样,小胆子就大了。
孩子胆小是什么原因 父母纠错能力太强
当父母的都想让孩子成为“小天才”,有些家长做事就比较“过”。我有一次到一个朋友家,朋友家的孩子主动给我讲故事,小孩子嘛,讲故事自然语言不顺,有时候会颠三倒四的,那个朋友就在那不停地给孩子纠错,一个故事没讲完,朋友就已经纠错了十几次,孩子最后不讲了。我们经常见到一些父母,孩子摆积木的时候,他在那说,你要这样摆、那样摆。这不仅扼住了孩子的想象力,还会让孩子手足无措,失去主见,变得胆小犹豫。
狗咬了没破皮有点红 直接询问被咬者
想要知道被咬的伤口是否为狗咬伤,最快的方法就是询问被咬者,从其口中获得正确答案,一般孩子胆子小,又怕家长责备,被问起时会支支吾吾,不敢回答,此时家长可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温柔关心的语气询问,说:今天和狗狗玩的开心吗?狗狗有舔你了吗?喜欢狗狗吗?等问题先缓和下孩子的紧张气氛,然后再转到你看你手上有个牙印或是抓痕、小伤口,这是和狗狗玩的时候造成的吗?狗狗喜欢你所以和你玩不小心弄伤了是吗?这样询问孩子更容易套出孩子的真实答案。
孩子胆小该如何对待
1.不要操之过急
对待胆怯型的孩子,创设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非常重要。当孩子不愿意与其他孩子相处时,家长不能硬逼着孩子去和小朋友一块玩,因为害羞的孩子比较喜欢一对一的交往;当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现时,也不要强迫他,因为这样做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将来会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绝来应对,使害羞升级。
2.鼓励使人大胆
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扣上“没用”、“胆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责只会更加打击本就自卑的他。当孩子表现不如人意时,父母应当耐心予以安慰和鼓励。在尴尬的节骨眼上给孩子一个温暖坚定的眼神,他的信心才会慢慢增长,直到把过度的羞怯抛到脑后。
3.在家别太宠溺
胆怯表现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在家中受到过多宠爱与纵容,与社会的接触欠缺,这不免使其对公共场合、集体活动产生未知的恐惧。在家时,家长别让孩子太由着性子或凡事替孩子包办,而应适时放手,让他多到社会上去见识见识。
4、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和氛围,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去成长和发展,父母最好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这样孩子的潜能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父母永远都不要当孩子未来的策划者,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在成长道路上能时刻纠正自己错的引导者,做孩子的后盾。
5、父母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表现出勇敢、坚强的一面,时间长了,在耳濡目染中,孩子也会变得更加坚强勇敢的。在平时,父母也可以给孩子讲一讲英雄故事,来鼓励孩子做个独立、坚强、勇敢的人。
6、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尝试让自己的孩子出去多和其他孩子交朋友,并尝试和陌生人交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依赖大人,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当然,如果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是得需要请教父母来帮忙,让孩子自己学会独立。
7、培养自信
孩子胆子小多半是因为孩子缺乏自信造成的,所以为了可以让孩子摆脱胆小的困扰家长们应该想办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比如孩子做成功某件事情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而不是一味的打击,这样的话可以慢慢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改善孩子胆子小的症状。
父母控制欲太强怎么办 坚持自己,时刻保持清醒
其实很多时候,控制欲强的父母能够在孩子成人之后还继续把持控制,真正的原因在于孩子本身的依赖性,离不开父母。
所以,一边想要脱离,一边享受依赖,是不切实际的。
很多时候功亏一篑都在于父母的“感情牌”,随着年龄增长,父母的控制手段也逐渐从小时候的物质为主,转变成主打“感情牌”,一哭二闹三上吊,闹得再凶的孩子也没办法得回家,从而功亏一篑。
不吃雄心豹子胆宝宝也能变大胆
孩子胆子的原因有哪些?
1.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孕育着的时候,妈妈由于曾经受到过度的惊吓,因此孩子出生后胆子就会相对比较小,容易受惊吓。
2.孩子的生活圈小,整天呆在家里,很少和外界接触。孩子由于长期只是和家里人相处,当去到外边的时候,突然觉得很胆怯,因为人多就复杂,孩子心里自然就感到很不安。
3.平时家长喜欢吓唬孩子。有时候孩子不听话,家长就喜欢吓唬孩子,意图让孩子乖乖地不要乱来,但是长时间如此,孩子胆子就会变得很小了。
4.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很担心孩子会出什么意外,受到什么伤害,所以走一步跟一步,可是正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这种“保护”,使得孩子不敢大胆尝试新事物。
5.孩子犯错了,家长过度责备惩罚,会让孩子养成胆怯心理。
6.家庭因素,如果孩子从小没有生活在完整的家庭,心理会比较容易存在缺陷。
孩子胆子小有哪些表现?
1.凡事都表现很害怕,比如怕突然的响亮声音,怕处于黑暗中。
2.很黏父母,不愿意父母离开自己,一般胆小的孩子就不喜欢上幼儿园。
3.不善于跟人打招呼。孩子会说话,可由于胆小,总不愿意跟人家打招呼。
4.不合群。
如何使孩子变得大胆?
1.家长要多陪伴孩子,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让孩子大胆尝试。
2.平时孩子在独立完成任务的时候,家长不要特意插手。
3.家长不能总是守护在孩子左右,要学会放手。
4.平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且要养成自理自立的好习惯。
5.多带孩子去参加户外活动,多和其他小朋友相处。
6.家长要多鼓励孩子,不可以吓唬孩子。
7.孩子胆怯的时候,家长要教会孩子坚强面对。
父母应该怎样克服自身阻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不要将父母的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
专家研究表明,即使是一个月大的婴儿,也能主动感觉母亲的精神状态。如果母亲感到焦虑,孩子也会感到焦虑;如果父母情绪不稳定,孩子的情绪也会不稳定;如果母亲经常有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每天晚上总在窗户、门关好之后又小心翼翼的检查,这种恐惧和不安全感也会在无形中转移给孩子,使他经常处于一种恐惧,不安全的气氛中。久而久之,这些不良氛围自然便会使孩子养成胆小怕事、容易紧张、冲动、恐惧等心理情绪,最终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父母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总是疑神疑鬼,遇事时应表现出沉着和冷静,让孩子感到一种安全感,这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2)不要将父母的态度强压给孩子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很大,这便要求父母的态度温和、理性一些,尤其在孩子面前更是如此。如,当父母看见孩子做错事,或犯了错误时,应该耐心地询问孩子,和他一起寻找和分析原因,耐心的给他讲道理并进行引导,这样,孩子对父母的话自然便会心服口服。相反,如果父母的情绪极不稳定,对待孩子的态度总随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变化,只要自己高兴,孩子爱怎么样就怎么找,一旦自己情绪不好,即使孩子表现得不错,也冲着孩子发脾气。这样就会使孩子对父母的态度难以捉摸,对事情的是非对错难以形成正确的判断。
(3)不要将父母的不良举止传染给孩子
由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起着榜样的作用,所以,孩子在其行为中,都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如,父母与人相处的方式,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手段,父母的兴趣爱好、习惯、动作,甚至走路的姿态和说话的语调等等。父母所有这些行为,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就不要指望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一位父亲向心理医生诉苦说,他的儿子老在外面打架惹事。医生问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环境,这位父亲说,儿子小时,只要做错事或在外面打架,回家肯定会被他揍。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揍得越凶,儿子在外面打得越历害。原因在哪?孩子之所以经常在外面打架,正是从他的父亲那里学来的,因为他的父亲教孩子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打”,没有其他的办法,这就等于给孩子扭曲的心理埋下了祸根。因此,父母应该尽量改掉自己那些不良的行为举止,以免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4)不要以成人的视角要求孩子
很多父母已经习惯用成人的视角去看问题,因此,对孩子的要求也总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如,一些父母经常向心理医生反映,自己的孩子有说谎的毛病。其实,孩子“说谎”的原因,是因为孩子年龄较小,还无法分清现实和想象的区别,而父母却常把孩子的想象,误以为是孩子故意在说谎。父母这样做,实际上不但压抑了孩子的想象力,还会使他的心理承受过多的压力,导致孩子变得胆小怕事,不敢随便开口说话。
孩子胆子小“错”在父母
刚刚虽然是个男孩子,但他胆子却很小,平时不爱说话,在幼儿园里老师说他特安静,不闹,好乖;家里有爸爸妈妈的朋友来玩,叫他和叔叔阿姨打招呼,刚刚就躲在爸爸妈妈的背后;在小区里,看到别的孩子们在玩滑梯,荡秋千,他站在一边看,爸爸妈妈又心疼又担心,不知刚刚怎么会这样。
孩子胆子小“错”在父母
据美国心理学家多年研究,许多成年人的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儿童时代。如果孩子的拘谨在儿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将会妨碍他今后事业上的成功。即使有的孩子有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也会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意外的困难。
孩子胆小的问题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往往是父母对待孩子的许多做法不够正确,在方式方法上过于简单,处理过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紧张。
给孩子选择年龄小的玩伴如果孩子胆小,大多数家长根据“近朱者赤”的理由,希望并鼓励孩子与年龄大一些且胆子大的伙伴交往,但对一部分孩子而言,其结果反而不妙。在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接触中,他们变得更自卑,更拘束。
因此,家长切勿一厢情愿把孩子往优秀的群体中赶,“正负得负,负负得正”的情况,在教育中也会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最好就是为孩子选择一个性格开朗、身体壮实、年龄比你孩子小一些、其家长待人热情大方的小伙伴,让孩子经常与小伙伴在一起玩耍。这样的小伙伴容易与年龄稍大但胆小的孩子玩到一起,而你的孩子也就有了可以仿效的小榜样,而且小伙伴的家长待人热情大方,保证了孩子去玩时,大人不会干涉。
放手磨炼孩子
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炼。有的家长总是把孩子当成小孩子,或怕其经不起摔打,动不动就说:“你不行”,“你还小”。家长的包办代替会养成孩子胆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独立精神和应变能力,一旦离开父母便神色慌张,不知所措。适度的挫折与磨难,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财富。家长千万不要轻易地将之剥夺,而应该放手让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爱玩沙子、玩泥巴,家长应努力不去干涉他怎么玩。
放大孩子的“闪光点”
对于孩子的畏缩行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说话声音太小等,父母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做太强烈地反应,而应善于发现并强化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避免拿别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孩子。最胆小怯弱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也许在父母看来这微不足道,但作父母的,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
但现实中不少家长不但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勇敢,漠不关心甚至嗤之以鼻,而且经常拿别的孩子来比较,“你这算什么,谁谁比你本事大多了”,“谁在演讲比赛中拿了大奖,你连讲台都不敢上”。这些话语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越加自卑胆怯。因此,家长对于胆小的孩子必须坚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的原则。
树立正面的榜样
经常跟孩子说说英雄故事,或引导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视片,给孩子买一些这方面的书刊,让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列举一些他的勇敢行为,如打了没有哭,或仅哭了一小会儿,能大声讲话承认错误等等。
还应注重父亲对男孩性格的影响。父亲多和孩子说笑玩耍,注重多与孩子谈论爸爸,让父亲的形象和行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父母打骂孩子的原因
父母打骂孩子的原因
1、传统教养观念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辈的相处上,但在亲子关系中却十分欠缺。
2、自我情绪管理不佳
如果家长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压力与包袱。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些家长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当家长对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无法满足时,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来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现不能令家长满意,那么家长多半会打骂上前。
3、熟悉的成长经验
由于没有及时接受新知识,或是经验不足,所以有些家长就直接就套用原来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顺父母的意,就会受到这样的打骂处罚。因此,当他无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来做事或生活时,也就喜欢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4、寻求快速便捷的方法
有些家长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处罚孩子。
父母打骂孩子的危害
1、躯体不适: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现为躯体的不适。比如,孩子突然发热,患感冒(由于惊吓引起的更常见)。有的孩子会呕吐,诉说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2、遗弃感:一些父母在打骂恐吓孩子之时,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语言,别小看这不经意的气话,却可能给孩子心灵上留下较深的创伤。有个3岁的孩子见了奶奶后,紧依着不离开,奶奶问:“怎么了,干吗不让奶奶干事?”孩子哭兮兮地说:“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是捡来的。”奶奶说:“胡说!怎么是捡的?”孩子竟然说:“小红的妈妈不打小红,说她是亲宝宝,妈妈打我,说不要我了。”
3、恐惧感:一个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闹、精神紧张,常常紧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带恐惧表情。原来,他的父亲吓唬他说:“闹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让妖怪把你带走吧!”开始孩子还闹,当父亲的竟装起了妖怪,把孩子吓得马上老实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显的心理障碍。对3岁前的孩子而言,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恐吓或粗暴的态度都会使孩子出现夜惊、过度紧张及恐惧状态。
4、自暴自弃:别看是3岁前的孩子,经常被责骂或挨打,也会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他们本来可以将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干脆去搞破坏。这些孩子还可能表现出遇事冷漠,行事胆怯等。
5、逆反心理强:不难发现,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比较“犟”,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连挨打时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孩子太拧才挨打,其实,挨打时,别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会不服的,这种不服而产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达出来。
6、暴力性: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会模仿家长打他那样去打别人,父母打他时表现得越粗暴,孩子对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说谎行为:孩子被打后,可能暂时被镇住了,但由于怕挨打,他们会渐渐不敢对父母说实话,或者找理由来摆脱挨打,久之,便会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
8、仇恨心理:对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对父母的依恋性很强,一般不会产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施暴,孩子渐渐就会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日后可发展为仇恨父母。
父母不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吸收教育
知识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3、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建议爸爸妈妈们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专家建议,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6、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8、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9、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10、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
小孩偏食是什么原因 父母过于迁就和纵容孩子
有些父母生怕孩子营养不够,对孩子的饮食要求,总是有求必应,从而使孩子的口味越来越高,专挑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吃。
父母过度保护导致孩子胆小
父母过度保护导致孩子胆小过分保护是在父母怕孩子吃苦受累的思想支配下产生的。父母过于小心,不让孩子干这做那,让孩子逐渐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改变孩子的怯懦心理,首先就要改掉大人的过分保护。
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外出活动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把孩子从家庭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经常带孩子到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让他们接触、认识、熟悉更广阔的世界。带孩子去走亲访友,或去外地旅行,开阔他们的视野,并让孩子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游戏,和大家一起参加文娱表演活动。
有目的地交给孩子一些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限时间完成。在完成中遇到困难,可以给他鼓励、指导和帮助。当孩子完成任务时,应进行表扬,帮助他树立信心。
给他们讲一些歌颂、赞美勇敢的故事和童话,对孩子进行勇敢者光荣和只有勇敢才会成功的教育。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胆小鬼是什么大事也做不成的,让孩子鄙视胆小怕事的行为。
针对孩子存在的具体弱点,还应有的放矢地进行锻炼和诱导。
孩子胆小是什么原因 生活范围小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诗不仅仅适用于成人,同样适用于孩子。农村孩子进城里就是胆怯,因为一下子出现很多新事物让他本能地产生一种不安全感。相反,见过大海的孩子真的不会把一条小河放在眼里。如果你的孩子胆子小,那同样要多带他出去走走!
父母打骂孩子的原因
传统教养观念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辈的相处上,但在亲子关系中却十分欠缺。
自我情绪管理不佳如果家长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压力与包袱。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些家长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当家长对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无法满足时,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来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现不能令家长满意,那么家长多半会打骂上前。
熟悉的成长经验由于没有及时接受新知识,或是经验不足,所以有些家长就直接就套用原来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顺父母的意,就会受到这样的打骂处罚。因此,当他无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来做事或生活时,也就喜欢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寻求快速方便的方法有些家长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处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