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习惯性斜颈 固定矫正
新生儿习惯性斜颈 固定矫正
患儿卧床休息时,可采取仰卧位,用小沙袋或者枕头等柔然的物品放置于头部两侧,固定患儿头部,使其处于矫正位,长久坚持可促使患儿自动纠正。
痉挛性斜颈的诊断主要以什么为依据呢
1、先天因素。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挛缩:常在右侧,产前已形成。先天性眼性斜颈:多为儿童,头强直地倒向一侧肩部,无旋转现象,有面部不对称。先天性骨性斜颈:骨骼发育畸形,如寰椎与枕骨融合,寰椎与枢椎融合或颈椎楔形畸形,临床上多无症状,可有阵痛和颈僵直,常有外伤诱发。先天性斜颈:胸锁乳突肌血肿后纤维化,颈椎的先天缺如或融合而引起。
2、药物因素。西沙必利、甲氧氯普胺、氟桂利嗪、抗精神病药、药酒、硫必利均有引起痉挛性斜颈的报道。表现及诊断同扭转痉挛。
3、肝豆状核变性。一些患者可在病情早期或病情中出现颈部肌张力障碍,及痉挛性斜颈。
4、不自主运动。呈多变性,不如器质性斜颈那么刻板不变,于精神刺激后突然起病,且经暗示后症状可缓解。须排除器质性方可诊断。
5、斜颈。神经性斜颈:如高颈椎病变,肿瘤、椎间盘脱出、枕大神经痛、炎症等,是由于颈部神经、肌肉受到刺激而引起。待神经痛消失后这种强直性斜颈也随之消失。迷路性斜颈:由一侧半规管受到慢性刺激而引起,强直性斜颈的原因是为了减轻眩晕,如不保持此姿势则眩晕。
6、颅后窝病变。如小脑半球、蚓部或第四脑室肿瘤的早期也可看到头偏向一侧的固定性强直。
宝宝斜颈怎么尽快解决
斜颈相对来说常见。
1-8个星期的新生儿:30-40% 有胸骨乳头肌硬块.而真正的斜颈,大约0.4%的出生儿会有。这个年龄发现的斜颈,93%会自愈。如宝宝3-6个月发现有斜颈:25% 可能需要手术。如6-18个月发现:70%可能需要手术。>18 个月的孩子恐怕100% 需要手术矫正。
大约0.4%的出生儿会有。通常是在3个星期大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会在一岁前慢慢改进。成因还不大清楚。人们怀疑一些胎儿的体位有影响。
症状和体征
孩子的头往一侧扭转,由于这个情况,婴儿的头有可能睡扁了(从头顶向下看最容易)。更有些大一点的孩子,面部肌肉开始不对称。开始行走的孩子也会有一些补偿性的脊柱弯。
仔细检查孩子,一些孩子的胸锁乳头肌(颈部前面的肌肉)摸上去会特别紧。一些有肿物。正常的孩子的头可以侧转90度,这些孩子的一侧转头会有限(小于90度)。
在开始治疗前,最重要的是辨别一些其他引起斜颈的原因:
斜视:一些孩子由于一侧眼肌肉弱,出现斜视。为了避免双重影像,孩子会侧头,变成“斜颈”。 可以仔细观察眼球表面的反光在不同角度是否对称。
颈脊椎发育不良。譬如波兰综合症, 半椎体畸形等,引起颈部歪斜,这和胸锁乳头肌无关。
小脑的问题,使颈部肌肉痉挛,引起“斜颈”
习惯性斜颈,孩子双侧转头没有问题,只不过“习惯”将头转向一方。
处理治疗方法:
在一岁前,处理方法多是物理治疗,很多孩子会有改进。
有些医生局部注射肉毒素,这效果不大好。
一岁后,如果斜颈更加严重,或没有改善的话,如果面部肌肉开始不对称的话,可以考虑手术。手术是胸锁乳头肌的下部开个切口。多是日间手术,不必住院。术后不必做物理治疗。一般一星期后转头可以达到正常角度。术后,“扁头”也许要几年才恢复正常。
手术并发症:
很少,主要是血肿,复发率不会多于3%。大多数医生做开放手术,伤口约为2公分左右。 也有医生从腋下入路做“微创”手术。 风险有可能大些。
斜颈的概述
斜颈是指以头向患侧斜、前倾及面部变形为特点。少数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及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外,一般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斜颈可分为先天性肌性斜颈和先天性骨性斜颈。前者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引起的头颈歪斜的先天性颈部畸形,相当多见;后者是因颈椎骨质发育畸形所致的斜颈,较少见。
多数学者认为,斜颈与损伤有关,如臀位产和胎位不正,颈部胸锁乳突肌受压,血管受压缺血,患侧胸锁乳突肌的动脉管腔均栓塞不通,而致肌肉发育不良,或肌肉出现水肿、炎症使肌细胞退化,产生纤维变性,最终为结缔组织所代替,而造成挛缩。斜颈患儿常并发畸形足、髋关节脱位等,故有先天性因素说法。斜颈如不及时治疗,随年岁增长,则畸形更明显。一岁以上的病儿则需手术治疗,切断挛缩的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同时切断该肌肉的下1/2管。术后仍要继续矫正及保持头颈部正常姿势,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什么是先天性肌性斜颈
宝宝出生了,但却是个歪脖子,是怎么回事呢?歪脖子是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俗称,系—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所致的头颈部向患侧倾斜的一种先天性畸形,一起来了解一下歪脖子病:
【概述】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因胸锁乳突肌挛缩所造成的斜颈。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两周左右。发病率0.3%~0.5%。1/4发 生在右侧,1/5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斜颈可分为先天性斜颈与后天性斜颈;也可根据病位,将斜颈分为骨性斜颈、肌性斜颈、眼性斜颈、神经性斜颈、精神性 斜颈。本病在早期无骨性改变,病久可出现颈椎发育异常,甚至累及胸椎。因此本病应及早治疗。按摩推拿对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有较好的疗效。
【解剖】
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肌纤维自前下向后上走行,止于乳突。其作用是:两侧收缩使头后伸;单侧收缩,使头向同侧侧屈,面向对侧旋转。
温馨提示:出现歪脖子情况,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矫正,以免耽误病情。
哪些因素影响骨骼发育完全
床垫起不到支持作用:孩子在发育过程中身体骨骼的大部位最容易变形,这就犹如ECUS西班牙总部技术人员形象的比喻:"中国的盆景是怎样造出来的,那就是在植物幼嫩期通过铁丝去固定它的造型而形成的。
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一天有8-12个小时像盆景幼嫩期一样被固定吧!"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的脊椎像盆景一样的成长,选择一张同孩子一起成长并有支撑的小床垫。
同床睡影响幼儿骨骼发育:长此以往,同床睡会使孩子的头、面部习惯性地向一侧倾斜,形成习惯性或姿势性斜颈,俗称歪脖子。姿势性斜颈一般都是由于不良睡姿、抱姿哺乳习惯或一些眼科异常影响形成。如果发现宝宝在出生两周左右出现头面部总倾斜向一侧颈部,则需要警惕宝宝的一侧颈部是否有肿块。
先天性腱鞘狭窄:家长们要留心孩子们拇指的形态,如果指间关节屈曲,不能伸直,掌指关节处可触摸能摸到小肿物,随手指屈伸活动,有时有压痛。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儿童先天性腱鞘狭窄。
非手术怎么治疗歪脖子
宝宝出生后,歪脖子,有的家长遇到了这种情况,本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治疗这种歪脖子呢?
先天性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系—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所致的头颈部向患侧倾斜的一种先天性畸形。
非手术疗法 新生儿期发现颈部有包块时,在医师指导下,由父母行患儿颈部被动牵拉活动,头部先向健侧牵动,然后下颌转向患侧,每个动作缓慢进行,每天做颈部被动活动 3~4次,每次10分钟左右。另外,哺乳时患侧固定在母亲胸前,使患侧得到牵拉。逗引婴儿时,站在患侧一边也是起到牵拉胸锁乳突肌的一种方法。也可辅以局部理疗。经一年左右的保守治疗,约76%~86%患儿可得到矫正。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要慌乱,及时到医院就医,进行矫正。
小儿先天性斜颈的种类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变性所致,是新生儿及婴幼儿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先天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百分之二。
斜颈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其中手法局部按摩及牵引为治疗本病的最常用措施,适用于1岁内,尤其是6个月以内婴儿,百分之二十患儿可获良好效果。保守治疗坚持半年到1年以上,如无好转,面部出现继发畸形或年龄不到1岁,胸锁乳突肌挛缩十分明显,颈部向患侧旋转活动明显受限,颜面已出现继发畸形者应改行手术疗法。手术松解一定要彻底,以术中姿势矫正满意为准。即便如此,术后远期效果仍不尽人意。
考虑与手术年龄、病理分型、术后治疗密切相关。手术的理想年龄为1~4岁,随着年龄增长,继发畸形进行性加重,手术松解的范围随之增加,难以获得最佳疗效。在3种病理分型中肌肉型效果最佳,混合型次之,腱型最差。而此分型与年龄无关。目前多主张术后保持过度矫正位固定4~6周以防复发。有人认为术后颈部长时间的制动不利于局部的血液循环,以致局部炎症反应消退缓慢,易致肌肉痉挛,组织粘连、挛缩,影响疗效,甚至导致复发。而术后早期手法治疗可以预防和改善这一过程,软化疤痕,效果更好。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属中医学“筋缩”范畴,民间又称之为“歪脖”。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颈部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筋脉痹阻所致。治则当以行气活血、疏筋通络、软坚散结为主。手法要求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柔相济,循序渐进。具体应根据患儿个体特点、术后时间和恢复情况综合施以旋转拔伸、扳拉提捏、揉拿按摩等手法。手法按摩还应增加颈部双侧三阳经敏感穴位的刺激,如肩井、天柱、天窗、天鼎、风池等穴位,起到温通诸阳经脉,宣通气血的作用,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