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背部如何拔罐 肋弓下缘至髂棘

背部如何拔罐 肋弓下缘至髂棘

对应脾胃,凉可能是由于胃寒、胀气、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热多是由于胃热、胃酸、易患胃溃疡、便秘、还可能有口气,痒可能是由于湿气重、肌肉松弛下垂、局部肥胖,刺痛可能有脾肿大、胃炎等症。

腹部的分区

腹部九区分法:由两侧肋弓下缘连线和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为两条水平线,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为垂直线,四线相交将腹部分为九区,即左、右上腹部(季肋部),左、右侧腹部(腰部),左、右下腹部(髂窝部)及上腹部,中腹部(脐部)和下腹部(耻骨上部)。

腹部七区分法:在九分法的基础上将两侧腹部的三区改为通过脐的水平线分为上下两区.

计为:左上腹部、左下腹部、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右上腹部、右下腹部.

痛经的拔罐疗法

一、气滞血瘀

(一)症状

经前或行经第一二天,小腹胀痛,怕按,甚则小腹剧痛而发生恶心、呕吐,伴胸胁作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膈俞、肝俞、次髎、中极、血海。

(2)定位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膈俞、肝俞、次髎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个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次髎: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俯卧,骨盆后面,从髂嵴最高点向内下方骶角两侧循摸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后上棘,与之平齐,髂骨正中突起处是第1骶椎棘突,髂后上棘与第2骶椎棘突之间即第2骶后孔,此为取穴部位,见图5-2-1)。

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位,屈膝成90°,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3)。

(3)拔罐方法刺络拔罐法。膈俞、肝俞两穴用梅花针叩刺出血,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拔罐,以局部有少量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l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气海、曲泉、三阴交、太冲。

(2)定位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曲泉: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屈膝端坐,当膝内侧高骨(股骨内上髁)后缘,位于两筋前方,腘横纹头上方处为取穴部位。

痛经按摩哪里好 斜擦小腹两侧疏肝理气

双手置于两侧肋弓下缘至髂骨之间的侧小腹,从后向前斜擦,方向朝外生殖器,沿一个方向擦动,不要来回擦,以擦至侧腹有热感为宜,共按摩五分钟,能起到疏肝理气,止痛调经的作用。

热哮治法如何选穴定位

方法一:选穴:大椎、风门、肺俞、丰隆3定位:肺俞:在背部,当第三胸椎 棘突下,旁开1.5寸。风门: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 突下凹陷中。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 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两横指(食、中 指)(平胭横纹与足腕横纹连线之中点, 在胫骨、腓骨之间,距胫骨前嵴约2横指 处为取穴部位)。拔罐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用梅 花针在各穴用轻叩刺,待微出血为度,再 拔罐,留罐10分钟,以局部有少量血点冒 出皮肤为度。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法二:选穴:中府、膻中、孔最、合谷、 丰隆。 .定位: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方, 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 寸(两手叉腰正立,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 角窝处是云门穴,由此窝正中垂直向下平 第一肋间隙处为取穴部位)。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 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 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合谷: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 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 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丰隆:在小腿前外...

寒性痛经的按摩方法

1、按摩小腹(增加小腹腔内脏血运,促进小腹内微循环,具有止痛调经的作用)

位置:肚脐至外生殖器之间的小腹部,两侧以左右髂前上棘为界限。

按摩方法:双手相叠置于小腹中间,紧压腹部,慢慢按摩腹部,以10次/分左右的频率进行,直至小腹内有热感为宜。共操作5分钟。

2、斜擦小腹两侧(具有疏肝理气,止痛调经的作用)

位置:两侧肋弓下缘至髂骨之间的侧小腹。

按摩方法:双手置于侧小腹,从后向前斜擦,方向朝外生殖器。不要往返擦动,要方向一致,以摩热为度。共操作5分钟。

3、点揉子宫(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著,具有活血化淤、理气止痛的作用)

位置: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脐下一横掌处(脐下4寸)正中。左右旁开四横指(旁开正中线3寸)的距离各有一点即是此穴。

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

缓解痛经的按摩方法

1、按摩小腹

位置:肚脐至外生殖器之间的小腹部,两侧以左右髂前上棘为界限。按摩方法:双手相叠置于小腹中间,紧压腹部,慢慢按摩腹部,以10次/分左右的频率进行,直至小腹内有热感为宜,共操作5分钟。增加小腹腔内脏血运,促进小腹内微循环,具有止痛调经的作用。

2、斜擦小腹两侧

位置:两侧肋弓下缘至髂骨之间的侧小腹。按摩方法:双手置于侧小腹,从后向前斜擦,方向朝外生殖器。不要往返擦动,要方向一致,以摩热为度,共操作5分钟。具有疏肝理气,止痛调经的作用。

3、点揉子宫

位置: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脐下一横掌处(脐下4寸)正中。左右旁开四横指(旁开正中线3寸)的距离各有一点即是此穴。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著,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

痛经怎么办 斜擦小腹两侧

位置:两侧肋弓下缘至髂骨之间的侧小腹。

功效:具有疏肝理气,止痛调经的作用

按摩方法:双手置于侧小腹,从后向前斜擦,方向朝外生殖器。不要往返擦动,要方向一致,以摩热为度。共操作5分钟。

椎间盘突出拔罐好吗

一、寒湿型

(一)症状

腰部冷痛重着,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转侧不利,静卧痛势不减,或伴有下肢肢体麻木重着疼痛,体倦乏力,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

(二)治法

(1)选穴肾俞、腰阳关、阴陵泉、委中。

(2)定位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腰阳关: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俯卧位,在腰部,两髂嵴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3-1)。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胫骨内侧)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之凹陷为取穴部位。

委中: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3)拔罐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10分钟,出针后,再进行拔罐,留罐10分钟,起罐后腰部及沿着下肢疼痛部位加温和灸20分钟,以皮肤潮红、人体感觉舒适为度,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二、瘀血型

(一)症状

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痛处拒按,轻者俯仰不便,重者不能转侧,面晦唇暗,伴有下肢肢体麻木疼痛,或时有短暂针刺样加剧,下肢活动后疼痛加重,或伴血尿,病势急暴,突然发病者,有闪挫跌打外伤史。

(1)选穴膈俞、肾俞、次髎、血海、委中。

(2)定位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次髎: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俯卧,骨盆后面,从髂嵴最高点向内下方骶角两侧循摸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后上棘,与之平齐,髂骨正中突起处是第l骶椎棘突,髂后上棘与第2骶椎棘突之间即第2骶后孔,此为取穴部位。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位,屈膝成90°,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

委中:见前。

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发生之后,病人是会有非常大痛苦感的。治疗椎间盘突出采用中医拔罐等方法治疗是会有比较不错的治疗效果。但同时病人也要多注意-保养。不要太劳累,不要做重体力的活动。多卧床修养。积极的增加身体的抵抗力,这样才能让治疗效果更好。

拔罐减肥的位置图 背部拔罐减肥穴位

以下穴位,用闪火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1 5分钟,每周2~3次。

1、脾俞穴

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功效:发散脾胃之热,主治腹胀。

2、三焦俞穴

位置:第一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指宽处;功效:将全身水湿气通调至膀胱经,再排出体外。

3、膈俞穴

位置:背部第七胸椎棘突,正中线旁开1.5寸处;功效:瘦背,利气、开胸膈。

4、肝俞穴

位置: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效:疏肝利胆,理气明目。

5、胃俞穴

位置: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效:主治胃脘痛、腹胀。

全身痒有什么快速止痒 拔罐快速止痒

大椎: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是足太阳膀胱经第13个穴位,为背俞穴。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操作手法:选用大小适度的火罐在穴位用闪火法拔罐,并留罐10-15分钟,隔日进行一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

腹部分区

腹部四区分法:过脐划一水平线与垂直线,两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四区,即左、右上腹部和左、右下腹部。腹部九区分法:由两侧肋弓下缘连线和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为两条水平线,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为垂直线,四线相交将腹部分为九区,即左、右上腹部(季肋部),左、右侧腹部(腰部),左、右下腹部(髂窝部)及上腹部,中腹部(脐部)和下腹部(耻骨上部)。

腹部七区分法:在九分法的基础上将两侧腹部的三区改为通过脐的水平线分为上下两区.计为:左上腹部、左下腹部、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右上腹部、右下腹部.

肝脏在身体的什么地方呢

肝的位置从体表投影看,肝的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骨,右腋中线平第6肋骨处;肝的下界与肝前缘一致,起自肋弓最低点,沿右肋弓下缘左上行,至第8、9肋软骨结合处离开肋弓,斜向左上方,至前正中线,到左侧至肋弓与第7、8软骨之结合处。一般认为,成人肝上界位置正常的情况下,如肝在肋弓下触及,则多为病理性肝肿大。幼儿的肝下缘位置较低,露出到右肋下一般均属正常情况。

有很多病人来看病,一进门就喊:“快给我看看吧,我肝痛。”嘿嘿,可问他肝在哪,他就就不知道啦;如果让病人指肝的位置,那就更是五花八门,指哪儿的都有。在这里我没有要嘲笑任何人的意思,只是想通过我今天的文章让大家知道一下各个脏器在腹部的位置。要了解这些就必须知道临床上对腹部表面是怎么划分的。

最早的腹分法是以肚脐为中心,通过脐线和平行线,是我们所称的“场”字分割法,腹部分为四个部分,即右上象限、左上象限、右下腹、左下象限。根据这种方法,肝脏在右上象限,脾脏在左上象限的腹部,胃部怎么形容呢?右上象限或左上象限是它?嘿,因为这种区别的方法是不准确的描述每个器官的位置,所以目前的临床已被抛弃。

为了能更加准确的说明各个脏器的确切位置,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是“井”字划分法,就是用两条垂直线和两条平行线把腹部划分成为九个部分,上水平线是肋弓线,即横贯第十肋骨下缘的连线;下水平线为髂脊线,即两髂前上棘的连线;左右两条垂直线,是在髂前上棘和腹正中线的连线中点上所做的垂直线,亦即胸部锁骨中线向腹部的延伸线。这样就可以把腹部分为九部分,即左上腹部(左季肋区)、上腹部、右上腹部(右季肋区)、左腰部(左腹外区)、脐部、右腰部(右腹外区)、左下腹部(左髂区)、下腹部及右下腹部(右髂区)。

九分法不仅划分细致,而且临床应用方便。正常情况下上腹部对应的是:肝左叶、胃、十二指肠、大网膜、横结肠、胰头、胰体、腹主动脉。

拔罐后背对应内脏图 肩胛下角至肋弓下缘

对应肝、胆,凉导致肝气郁结、易疲劳,热会引起肝火旺、眼干、发火、情绪燥,痒多是可能有肝风内动、手足抽筋、中风、口眼歪斜,刺痛可能有肝部疾病。

缓解痛经的方法有哪些?

一、针灸按摩是中医的方式,相对来说效果比较好,常用的方式如下:1、按摩小腹(增加小腹腔内脏血运,促进小腹内微循环,具有止痛调经的作用)位置:肚脐至外生殖器之间的小腹部,两侧以左右髂前上棘为界限。按摩方法:双手相叠置于小腹中间,紧压腹部,慢慢按摩腹部,以10次/分左右的频率进行,直至小腹内有热感为宜。共操作5分钟。2、斜擦小腹两侧(具有疏肝理气,止痛调经的作用)位置:两侧肋弓下缘至髂骨之间的侧小腹。按摩方法:双手置于侧小腹,从后向前斜擦,方向朝外生殖器。不要往返擦动,要方向一致,以摩热为度。共操作5分钟。3、点揉子宫(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著,具有活血化淤、理气止痛的作用)位置: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脐下一横掌处(脐下4寸)正中。左右旁开四横指(旁开正中线3寸)的距离各有一点即是此穴。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

相关推荐

缓解痛经的按摩方法

 月经痛经怎么缓解?痛经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种月经疾病,以未婚女性居多。按摩是缓解痛经的方法之一,缓解痛经的按摩方法有: 1、按摩小腹(增加小腹腔内脏血运,促进小腹内微循环,具有止痛调经的作用) 位置:肚脐外生殖器之间的小腹部,两侧以左右髂前上棘为界限。 按摩方法:双手相叠置于小腹中间,紧压腹部,慢慢按摩腹部,以10次/分左右的频率进行,直小腹内有热感为宜。共操作5分钟。 2、斜擦小腹两侧(具有疏肝理气,止痛调经的作用) 位置:两侧肋弓下缘髂骨之间的侧小腹。 按摩方法:双手置于侧小腹,从后向前斜擦,

拔火罐治疗失眠好吗

拔火罐治失眠的方法 一、心脾两虚 (一)症状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伴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昧,面色少华,或脘闷纳呆。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心俞、脾俞、内关、神门。 (2)定位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个椎骨,即第5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

风湿性关节炎的拔罐疗法

一、风证 (一)症状 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发病初期肢节亦红亦肿,屈伸不利,或恶风,或恶寒。 (二)治法 (1)选穴膈俞、血海。 (2)定位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3—8—1]。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位,屈膝成90°,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3)。 (3)拔罐方法单纯拔罐

髌骨概述

为不规则的扁骨。16岁以前由髂骨、坐及耻骨以软骨连结而组成,成年后软骨骨化,三骨在髋臼处互相愈合。髋臼是髋骨外面中央的环形关节窝,由髂、坐、耻三骨的体构成,与股骨头相关节,其底部中央粗糙,无关节软骨附着,称为髋臼窝。窝的周围骨面光滑,附以关节软骨,叫做月状面。髋臼的前下部骨缘凹入,叫髋臼切迹。 (一)髂骨 髂骨illum在三骨中最大,位于髋骨的后上部,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髂骨体位于髂骨的下部,参与构成髋臼后上部。由体向上方伸出的扇形骨板叫髂骨翼,翼的内面凹陷名髂窝iliac,为大骨盆的侧壁,窝的下方以

缓解痛经的按摩方法

痛经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种月经疾病,且以未婚女性居多。所以很多女性都在寻觅缓解痛经的方法。那么缓解痛经的按摩方法有哪些呢? 1、按摩小腹(增加小腹腔内脏血运,促进小腹内微循环,具有止痛调经的作用) 位置:肚脐外生殖器之间的小腹部,两侧以左右髂前上棘为界限。 按摩方法:双手相叠置于小腹中间,紧压腹部,慢慢按摩腹部,以10次/分左右的频率进行,直小腹内有热感为宜。共操作5分钟。 2、斜擦小腹两侧(具有疏肝理气,止痛调经的作用) 位置:两侧肋弓下缘髂骨之间的侧小腹。 按摩方法:双手置于侧小腹,从后向前斜擦,方

拔罐后背的位置示意图 阳穴健脾胃

归经:督脉。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俯卧位,双臂紧贴身体两侧,与肩胛骨下角相平的第7胸椎棘突下方。 拔罐功效:健脾胃,清湿热,主治黄疸,胸肋胀痛,身热,咳嗽,气喘,胸闷,胃痛,脊背强痛。

痛经的刮痧治疗

一、实证 (一)症状 临床表现特点为经行不畅,少腹疼痛,如腹痛拒按,经色紫而夹血块,下血块后痛即缓解,脉象沉涩的为血瘀;胀连胸胁,胸闷恶寒为气滞。 (二)治法 (1)选穴中极、次髂、地机、血海、膈俞、期门、太冲。 (2)定位中极: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 次髎: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 地机:位于小腿内侧,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期门:位于乳下

带下的刮痧疗法

一、脾胃虚弱 (一)症状 以阴道分泌物色白或淡黄,量多如涕而无臭,绵绵不断,纳少身困肢倦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带脉、次髎、中极、脾俞、三阴交、气海。 (2)定位带脉: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十一肋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次髎: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 中极: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

人体肝胆相对位置

1、肝脏位置 肝的位置从体表投影看,肝的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骨,右腋中线平第6肋骨处;肝的下界与肝前缘一致,起自肋弓最低点,沿右肋弓下缘左上行,第8、9肋软骨结合处离开肋弓,斜向左上方,前正中线,到左侧肋弓与第7、8软骨之结合处。一般认为,成人肝上界位置正常的情况下,如肝在肋弓下触及,则多为病理性肝肿大。幼儿的肝下缘位置较低,露出到右肋下一般均属正常情况。 2、胆囊相对位置 胆囊,是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构造(肝的胆囊窝内),有浓缩和储存胆汁之作用。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颈部连胆囊管

失眠拔火罐有用吗

一、心脾两虚 (一)症状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伴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昧,面色少华,或脘闷纳呆。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心俞、脾俞、内关、神门。 (2)定位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个椎骨,即第5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