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中药调理药方 白茅根除湿热,最益脏腑
湿气重中药调理药方 白茅根除湿热,最益脏腑
白茅根味甘,性寒,归心,肺,胃,膀胱四经,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通淋的功效,常用它来除湿热,有益五脏六腑的安康,又具有清血分之热,既不4伤燥,又不黏腻,凉血而不积瘀的特点,所以常用于肺热咳喘,胃热呕逆,热病烦渴,吐血,尿血,淋病,水肿,黄疸,女性月经过多,崩漏等疾病治疗。
祛湿吃法:
白茅根10-20克,白糖适量。
白茅根放入砂锅中,加水约800毫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煮,一边煎煮一边观察,待白茅根下沉于水下时,加入白糖调味即可,每日一剂,去渣喝汤,代茶频饮,一天内饮完。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凉血止血,本品既可清除湿热,益养脏腑,对于热病烦渴,吐血,鼻出血,肺热咳喘,胃热呕逆,小便不利,水肿,黄疸,淋病及女性月经过多,崩漏等有食疗作用。
注意:一般情况下白茅根的用量以10-30克为宜,如果是鲜品则可以用到30-60克。另外脾胃虚寒的人不要服用,以免加重虚寒的症状,或造成不良后果,而且白茅根忌铁器,烹制时一定要避免用铁锅铁铲。
半枝莲的食用方法
半枝莲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加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半枝莲用药禁忌:血虚者不宜,孕妇慎服半枝莲。
1、半枝莲用于癌瘤取半枝莲1两,水煎两次,上、下午分服,或代茶。
2、半枝莲用于肺癌,常与蜀羊泉、寻骨风、鱼腥草等配合应用;
3、另有用半枝莲、白英各1两,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肺癌,对改善症状亦有一定效果。
4、半枝莲用于胃肠道癌症,常与白花蛇舌草、石见穿、八月礼、半边莲等同用。
5、据36例食管癌、肺癌患者的观察,用药后部分患者有近期症状的改善,但尚未见有根治疗效。
6、半枝莲原用于毒蛇咬伤及疮痈肿毒等症;近年来在临床上用于肝炎、肝肿大、肝硬化腹水、癌肿及吐血损伤出血等症。
黄芪消症丸
功效:益气活血,软坚消症。
配方:黄芪、丹参、半枝莲、益母草、夏枯草、黄药子、生牡蛎、三棱、莪术、赤芍药、延胡索、炒蒲黄、香附子、山楂各等分。
用法:研成细末,炼蜜为丸,烘干密封备用。
按语:卵巢囊肿属中医症瘕范畴,主要病机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损伤脏腑,冲任失调,气机阻滞,湿浊不化,聚而成痰,痰滞胞络,与淤血相结,积而成症。故而益气活血,软坚消症为主要治则。方中黄芪补脾益气,利水消肿,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丹参活血养血、调补冲任;黄药子、夏枯草、生牡蛎清热化痰,消散痰核坚结;益母草活血化淤,与黄芪配合,利水消肿,引痰湿从溺而出;三棱、莪术,赤芍药、延胡索、蒲黄、香附子理气行滞、善消症瘕;半枝莲清热消淤,同夏枯草、莪术、赤芍药一样,具有消炎、抗癌作用。全方有益气活血、理气化淤、软坚消痰之功,俾使淤血化,气机调,症瘕消,正不伤。
四金化瘀排石汤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排石。主湿热蕴结下焦,气滞血瘀。
处方:半枝莲30克,金钱草30克,鸡内金12克,石苇30克,郁金20克,三棱18克,滑石30克,瞿麦15克,怀牛膝15克,海金砂30克,木通10克,茅根3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半枝莲补虚祛湿汤
功效:益气健脾,补肝益肾,清热利湿,疏肝理气,适用于乙肝病毒携带者。
组成:炙黄芪30克,党参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叶1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半枝莲15克,板蓝根30克,虎杖20克,茵陈20克,苡米20克,猪苓10克,茯苓10克。
制法:上药每日1剂,分2次服。30天为1疗程,一般用1——3疗程。
随症加减:纳呆,腹胀甚加山楂、内金;胁痛加郁金、川楝;偏热者加黄芩,山栀;有血瘀者加丹参、鸡血藤。
注意事项:避免使用大苦大寒之品如三黄龙胆之类以免伤正。饮食禁忌要重视。如牛、狗、羊肉、鸡等大辛大辣之品一般要禁忌食用。由于此类病人病程相对较长,故在用药时要权衡寒热虚实以及脏腑生理功能。如疏肝不宜过猛,以防肝血暗耗;清热不宜过寒,寒则气机凝滞;祛湿不宜过燥,太燥则阴液易伤;健脾不宜太补,否则壅滞碍脾;滋阴不宜太腻,过腻则病邪留恋。治疗期间停服其它中西药物,忌用生冷辣食物。
肺脓肿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1)初期:治法: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各15~30g,薄荷、荆芥、桔梗、杏仁、牛蒡子、竹叶各10g,芦茅根各30g,甘草5g。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主药,用量宜大;薄荷、荆芥,辛凉解表;桔 梗、杏仁、甘草、牛蒡子,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竹叶、芦茅根,清热除烦,润肺生津。若热势较重者,加黄芩、鱼腥草,加强清热解毒的作用;伴头痛,加菊花、白芷,清利头目;咳痰量多,加瓜蒌、贝母,化痰止咳;胸痛甚者,加郁金、桃仁,化瘀通络止痛。
(2)成痈期:治法:化瘀消痈,清热解毒。
方药:千金苇茎汤加味。芦茅根、薏苡仁各30g,冬瓜子、银花、连翘各15~30g,桃杏仁、桔梗、黄芩、黄连各10g。方中芦根、薏苡仁、冬瓜子,清热利湿,化痰排脓;桔梗、杏仁,宣肺止咳化痰;银花、连翘、茅根、黄芩、黄连,清热解毒凉血;桃仁,化瘀散结消痈。若热毒内盛,高热不退者,如鱼腥草、公英、败酱草、栀子,清热凉血解毒;热毒瘀结,痰味腥臭者,加犀黄丸,清热化痰,凉血消瘀:胸闷喘满,咳痰量多者,加瓜蒌、桑白皮、葶苈子,泻肺化痰:便秘者,加大黄、枳实,清热通腑;胸痛甚者,加枳壳、郁金、元胡、丹参,化瘀止痛;伴咯血者,去桃仁,加丹皮、三七粉,凉血止血。
(3)溃脓期: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排脓。
方药:桔梗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桔梗、葶苈子各15g,贝母、陈皮、白芨、桃仁各10g,芦茅根、薏苡仁、冬瓜仁、银花各20~30s,甘草5g。方中桔梗、芦茅根,消痈排脓,清热宣肺;贝母、陈皮、薏苡仁、冬瓜仁、甘草,清肺化痰止咳;银花,清热解毒;白芨,止血消肿;桃仁,化瘀止咳。若咳痰脓出不畅者,加皂角刺、竹沥水,化痰排脓;胸闷气短,无力咳痰者,加生黄芪,益气扶正,托脓排出;咳血量多者,选加藕节、丹皮、生地、侧柏叶,凉血止血;便秘者,加生大黄,泄热通腑。
(4)恢复期:治法:清热养阴,益气补肺。
方药:沙参清肺汤加减。沙参、麦冬各10~15g,生黄芪、薏苡仁、冬瓜仁各20~30g,白芨、桔梗各10g,甘草5g。方中黄芪、沙参、麦冬、白芨,益气养阴,补虚生肌;薏苡仁、冬瓜仁、桔梗、甘草,清热宣肺,利湿化痰。若气虚明显者,加太子参、重用黄芪,补气生肌;血虚者,加当归,养血和络;阴虚重者,加玉竹,养阴润肺;食少、便溏者,加白术、山药、服苓,健脾燥湿;脓毒不尽、咳吐脓血未愈,加鱼腥草,败酱草、银花、连翘,解毒排脓,扶正祛邪。超声雾化用桔梗、川贝、黄芩、瓜蒌皮、甘草各15~20g,鱼腥草30~50g,加水400ml,浓煎成100ml滤出,每次20ml,兑入蒸馏水20ml,作超声雾化吸入,每日1~2次,配合体位引流排脓祛痰效果更好。
湿气重中药调理药方 泽泻
泽泻性寒,味甘,归肾,膀胱经。
功效:清湿热,利小便,驻颜泽面。
适应病症: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高血脂症,湿疹,疱疹性皮炎,皮肤瘙痒症,面色萎黄。
用来用法:内服,减退6-9g。
应用配伍:本品利水之功效比茯苓强,通过配伍可用于各种水肿症,尤适宜与水湿停蓄之水肿,若用于外有表证,内停水湿症,常与猪苓,茯苓,白术,桂枝同用;脾虚水肿可以与茯苓,猪苓,白术同用。渗利水湿,利小便,实大便,与猪苓,茯苓,生薏仁同用。
女人湿气重怎么调理 祛湿热中草药调理
对于湿热体质女性来说,中草药调理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祛湿的中草药有苍术,白豆蔻,车前子,藿香,厚朴,佩兰,菖蒲等;清热的中草药有黄岑,山栀子,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竹叶,金银花,芦根等。湿热体质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其中的两到三种煮水代茶饮。
中医一款汤药助消浮肿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伴有胸水、腹水等。中医认为水肿的发生缘于肺、脾、肾的气化功能失调,中药茶羹膳调和脏腑功能,常常可以获得用药之外的效果。
有些中药具有利水消肿的效果,并且可煮汁当茶随时喝。如赤小豆利湿消肿、清热退黄、解毒排脓,可改善肾炎水肿及营养不良性水肿,尤其适合水肿合并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疮脓,尿黄的患者。白茅根性甘味寒,可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对于合并血尿、小便时有灼热感伴疼痛的患者可取白茅根30克(或白茅根鲜品60克)沸水泡服代茶。
中医认为,粳米可补益脾胃。每日清晨煮粥食之,对于妇女特发性水肿,劳累后及休息不佳后的眼睑及四肢轻度水肿,营养性水肿都具有良效。还有些食材制作成汤羹粥食,如补益肺脾肾三脏之气的山药,健脾渗水的薏苡仁,补中益气的大枣等,可调养脾肾、消除水肿。
再介绍一款尤其适合糖尿病后期水肿患者的食疗方:鲫鱼冬瓜皮汤。做法:鲫鱼二两,手掌大小的鲜冬瓜皮1张,带皮生姜少许,禁放盐、油等任何调味品,文火熬制成汤羹,每日食用。鲫鱼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利水除湿之效。冬瓜皮味甘性凉,归脾、小肠经,常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暑热口渴。两者搭配,鲫鱼可为人体提供优质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治病之本源;冬瓜皮利水消肿,治病之标。此食疗方可实现标本兼顾、虚实同调,故消除水肿效果尤佳。
治疗荨麻疹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哪些
疏风散寒
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加减,药用桂枝、芍药、荆芥、防风、生姜、甘草、大枣,或麻黄蝉蜕汤,药用麻黄、槐花、蝉蜕、浮萍、黄连、甘草;疏风清热,方用消风散加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药用荆芥、防风、桑叶、杭菊、蝉衣、金银花、苦参、生地、生甘草,或麻黄、连翘根、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炙甘草。
肠胃湿热
解表疏风化湿,通腑解毒,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药用防风、荆芥、连翘、薄荷叶、川贝、当归、芍药、白术、山栀、大黄、芒硝、生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茵陈、苦参。
血热
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用犀角地黄汤合化斑汤加减.药用犀角、地黄、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元参、黄连、黄芩、鲜茅根、芦根。
血瘀
活血化瘀,活血祛风,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或当归饮子、八珍汤加减,药用桃红、红花、赤芍、当归、熟地、白鲜皮、防风、地肤子、生甘草,或黄芪、党参、炒白术、全当归、大生地、何首乌、白蒺藜、荆芥、珍珠母、茯苓、白芍。
虫积伤脾
消食合胃,化湿散结,用保和丸,药用炒山楂、半夏、茯苓、陈皮、莱菔子、连翘、元曲;健脾驱虫,用乌梅丸,药用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柏、黄连、人参。
卫表不固
固表御风,方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药用黄芪、白术、防风、荆芥、党参、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气血两虚
调补血气,益气养血,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八珍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炒白术、赤芍、防风、全当归、大生地、何首乌、川贝、白蒺藜、珍珠母、茯苓、白芍。
冲任不调
调理冲任,养血活血,方用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药用全当归、白芍、大生地、肉苁蓉、仙茅、菟丝子、炙甘草、夜交藤、珍珠母、丹参、黄柏、大枣。
黄芪配什么去湿气
白术
白术是菊科苍术属植物,味甘苦性温,具有一定补脾健胃、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能,生活中常被用于脾胃虚弱、食少倦怠及脾虚湿困、腹胀泄泻等症,将其和黄芪一起配伍,对于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必致里湿不化,水湿停留,而引发的痰饮、痞满、泄泻等病症,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茯苓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有很好的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作用,是可以用来去湿气的,将其和黄芪一起配伍,可以作为利水渗湿要药,对于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具有较好的治疗缓解作用。
薏米
薏米又叫做薏苡仁、苡米、苡仁等,是一种常见的杂粮,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薏苡素、薏苡酯、三萜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利水消肿作用,将其和黄芪一起煮水喝,可以增强其祛湿效果,适宜体内湿气重的人群。
白茅根
白茅根很多人不知道,但其实白茅根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是利尿祛湿的一种常见中药,性寒、味甘苦,入肺经、胃经、小肠经,对于肺热所致烦渴、咳嗽,胃热所致的呕吐等,治疗效果是很好的,与黄芪一起配伍,也可以增强其祛湿作用。
绵茵陈
中医认为绵茵陈可以清湿退热、利胆去黄,尤善治三焦湿热,以及黄疸、肝炎、小便不利、风痒疮疥等,引起生活中将其和黄芪一起搭配吃,对于治疗三焦湿热引起的湿气重,具有很好的治疗缓解作用。
湿气重吃什么中药调理
川贝母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痨嗽,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冲服,一次1-2g。
常用配伍:
川贝母配沙参,麦门冬:肺虚久咳,痰少咽燥。
注意事项: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脾胃虚寒及有痰湿者不宜用。
桔梗开宣肺气
功效主治:开宣肺气,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咯痰不爽,咽痛音哑,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痰黄腥臭。
用法用量:内服,3-9g。煎汤,或入丸散。
常用配伍:
1.桔梗配远志,款冬花:外感咳嗽,咳痰不爽。
2.桔梗配诃子,甘草:音嘶,音哑诸症及慢性喉炎,喉头结核。
桔梗配荆芥,薄荷,甘草:感冒咳嗽痰多,及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喉炎。
注意事项:本品升散,用量过大易致恶心,故用量不宜过多大。气机上逆之呕吐,眩晕,以及阴虚久咳,咳血者不宜用。
湿气重中药调理药方 茵陈
茵陈性微寒,味苦,辛,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利湿热,退黄疸,悦颜白面。
适应病症:湿疮瘙痒,瘾疹,癣,酒渣鼻,面黄,粉刺,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高脂血症。
用法用量:内服,减退10-30g。
应用配伍:茵陈有解毒疗疮,清热利湿之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瘙瘾疹,疥疮等皮肤病症;配荷叶为散服之,治风瘙瘾疹,皮肤肿痒。
注意事项: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
治疗湿疹的食疗方案
山药茯苓糕
材料:生山药200公克(去皮)、茯苓100公克、蜂蜜30公克。
作法:
1、去皮生山药切块蒸熟,接着捣烂成泥放凉备用。
2、茯苓研磨成粉末状与山药泥搅拌均匀挖成球状。
3、接着将山药泥球放入盘中,放入电锅中以外锅1杯水的时间蒸煮,待电锅跳起取出淋上蜂蜜后即可食用。
效果:山药可健脾除湿、养阴润燥;茯苓,则有助健脾益胃、祛湿安神;蜂蜜,养阴润燥解毒。上述几类药材组方一同烹调食用,有助增强健脾除湿、养阴润燥的效果,舒缓、调理湿疹问题。非常适合体质阴虚、湿疹病程日久、易慢性覆发、皮肤肥厚、干燥的中老年人、更年期妇女食用。
茅根薏仁粥
材料:白茅根1两、薏仁30公克、白米30公克、水500cc。
作法:
1、将白茅根用500cc煮沸去渣取汁备用。
2、薏仁与白米混合加适量水煮熬煮成粥。
3、接着将药汁倒入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效果:薏仁,性凉、味甘淡、可清热利尿、健脾除湿;白茅根,性寒,可清热凉血、除湿利尿。二者相互搭配,有助加强健脾去湿、利尿的作用功效。适量摄取能凉血祛湿止痒,针对湿热蕴结型、血热型的湿疹有不错的调理作用。此外,白茅根除了与薏仁烹煮外,也可以和绿豆搭配熬汤,相当适合湿疹急性期患者食用。
凉血中药配方 白茅根
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膜质叶鞘,洗净,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9-30g,鲜品加倍,以鲜品为佳,可捣汁服,多生用,止血亦可炒炭用。
治疗前列腺炎最好的药
第一,扶正祛邪
任何疾病,都是因体内的正气和邪气进行矛盾双方相互斗争而出现的过程,前列腺炎也是如此。中医上治疗前列腺炎,就需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因而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促使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改变。从中医角度上,前列腺疾病主要由于“下焦湿热”导致,祛除“湿热”即为“驱邪扶正”的过程;
第二,调整阴阳
从中医观点来分析,体内的阴阳的相对平衡一旦受到破坏就会生成疾病,从而出现偏胜偏衰的结果。因此中医上治疗前列腺炎,就需要促进身体的相对平衡,因而才能奠定身体恢复的根本上的基础。
第三,治病求本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因此,中医上就注重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功能达到协调,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第四,调理气血
气血是各脏腑及其它组织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由于气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为用。因而调理气血是以“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为原则,使它们的关系恢复协调。
第五,天时地利人和
前列腺炎的发生时受到众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气候、地理环境等,并且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因而对疾病的影响也就更大。那么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就需要将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上的分析,因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治疗前列腺炎最好的中药药物有哪些?
实际上,中药药物也是遵循中医的“辨证下药”的观点,根据病因来治疗,对于那些外感毒热之邪,留恋不去,或性事不洁,湿热留于精室,精浊混淆,精离其位,就得需要热解毒,活血化瘀的药物。
而对于那些相火旺盛,因所愿不遂或忍精不泄,肾火郁而不散,离位之精化为白浊,则就需要用利湿化浊,健脾益肾的药物。而对于那些房室过度,以竭其精,精室空虚,湿热乘机袭入精室,精被所逼,不能静藏,就需要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的药物。
慢性尿路感染的中医治疗
1.脾肾气虚
症状:倦怠乏力,纳呆腹胀,腰酸腰痛,尿频清长或夜尿多,大便稀软,时感小便涩滞,但不甚显著,时作时止,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分析:淋证日久,久病伤气,则见倦怠乏力;淋证初期,过服寒凉,伤中败胃,或劳倦过度,损伤脾土,致脾不运化、胃不受纳,故见纳呆腹胀、大便稀软;湿热伤肾,或先天不足,或房劳纵欲,损伤肾气,腰为肾之府,肾虚不养,则腰酸腰痛;肾气虚蒸腾无力,则尿频清长或夜尿多;湿热余邪未清,留恋不去,水道不利,则时感小便涩滞,但不甚显著,时作时止。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气虚之象。
治法:益气健脾补肾,佐以利湿。
方药:清泉饮(经验方)。
党参15g,黄芪15g,山药15g,茯苓15g,枸杞子15g,菟丝子12g,薏苡仁30g,车前子15g( 布包),石韦30g,甘草3g。
方义及加减:党参、黄芪、山药益气健脾,脾能运化,湿浊自除。枸杞、菟丝子补肾,助肾之气化。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车前子、石韦利湿通淋。甘草调和诸药。《医宗粹言·淋》指出:“若气虚于下而不通者,宜补而升之。虽云升补不可独用,用渗利亦不可独行,须佐使得宜为要。”本方补中有泻,利中有养,使补不留邪,泻不伤正,有健脾补肾益气利湿之功。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者加熟附子,厌食苔腻者加陈皮、白术。
本型多见于病程进展到一定程度,病邪由腑入脏,脾肾受伤,正气受损,故在治疗中既要注意扶正,又要注意祛邪,补泻兼施。
2.肝肾阴虚
症状:头晕耳鸣,甚则头痛,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唇燥,腰酸痛,小便短涩而黄,血压偏高,舌质偏红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弦细。
辨证分析:湿热久蕴下焦,久延不解,热盛伤阴,湿盛壅遏,化源不足,致肾阴受损。乙癸同源,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致头晕耳鸣,甚则头痛,或血压偏高。阴虚内热,则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阴虚津不上承,则口干唇燥;肾阴不足,腰府失养,则腰酸痛;阴虚火旺,湿热留恋,则小便短涩而黄。舌质偏红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弦细,均为肝肾阴虚,内有湿热之象。
治法:滋阴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合二至丸(《证治准绳》)加味。
知母10g,黄柏9g,熟地12g,山药15g,山萸肉9g,牡丹皮12g,茯苓15g,泽泻12g,女贞子 12g,旱莲草12g,车前子15g(布包),益母草18g。
方义及加减:本型乃湿热未尽,肝肾已虚,故用知母、黄柏滋阴清热、泻火燥湿,《本草纲目》指出“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盖黄柏有治膀胱命门之火,知母能清肺金 滋肾水之化源”;熟地、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养阴降火;山药、茯苓健脾渗湿以助生化之源;丹皮活血凉血;车前子、泽泻利湿祛浊;益母草活血利水。湿重者加滑石、白茅根;腰痛明显者加川断、狗脊、杜仲;血压高者加天麻、钩藤。
本型既有阴虚,又有湿热,且往往伴有高血压,治疗颇为棘手,因此滋阴不能助湿,利湿不可伤阴。
3.气阴两虚
症状:小便黄浊涩滞,尿意不尽,或淋漓不畅,反复发作,病程缠绵,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腰酸痛,低热口干,但不欲饮,或手足心热,舌尖红苔薄白少津,脉沉细或弱。
辨证分析:湿热久羁,或清利太过,暗耗气阴,致气阴两虚,余邪未尽,湿热留恋。正气损伤,湿热不甚显著,故患者小便频数涩痛等淋证的表现多不明显,而见小便黄浊涩滞,尿意不尽,或淋漓不畅。正气耗伤,湿热留恋,故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遇感冒、劳累、情志等因素而诱发。气虚则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肾阴不足,腰酸痛;阴虚内热,故见低热,或手足心热;阴虚津不上承,故口干;湿热未尽,故不欲饮。舌尖红苔薄白少津,脉沉细或弱,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治法:益气养阴,佐以清热利湿。
方药:山药通淋汤(经验方)。
山药30g,党参15g,黄芪15g,茯苓15g,麦冬3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白茅根30g,车前子15g(布包),石韦30g,益母草15g,甘草6g。
方义及加减:方中山药甘平,入脾、肺、肾经,既能补气,又能养阴,补气而不滞,养阴而不腻。张锡纯治淋四方,三方以山药为君药,谓“阴虚小便不利者,服山药可利小便;气虚小便不摄者,服山药可摄小便。盖山药为滋阴之良药,又为固肾之良药,以治淋证之淋涩频数,诚为有一无二之妙品”。党参、黄芪益气固表;茯苓健脾渗湿;麦冬益气养阴;枸杞、女贞子、旱莲草补肝肾养阴血;白茅根、车前子、石韦、益母草清利下焦余邪,活络逐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之功。本方具有扶正不留邪、驱邪不伤正的特点。纳呆便溏者加焦三仙,寐时多汗者加酸枣仁、五味子。
白茅根可以治疗肝炎吗 白茅根如何治疗肝炎
无论是什么病症,中医都要讲辨证论治,只有对症下药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白茅根功能为清热、利尿,退黄疸,对肝炎患者体内有热,如发烧、感觉口苦、湿热黄疸等这些症状,在药物配伍上使用白茅根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对于其他非上述症状表现的肝炎,用需要用到白茅根治疗的情况比较少。
此外中药讲究其药物的配伍搭配,药方的君臣佐使,而单独使用白茅根要达到治疗肝炎的效果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