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控制
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控制
(1)家长的榜样
家长自身的行为方式对孩子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原则、注重自我约束,并体现在行动上,就会对孩子学会内化规则起到强有力的模范作用。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家长喜怒无常、做事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孩子就会学到同样的行为风格。
孩子的所见所闻影响他们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当孩子看见家长或同伴违反了规定却没有受到惩罚,孩子就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缺少规则意识。
(2)家长的育儿风格
孩子缺乏自控多半不是孩子的错,虽然有些孩子的天性活跃好动、好奇心强,容易受诱惑,但家长的教育方式构筑的成长氛围才真正影响孩子的自我控制力的养成。
有研究发现缺乏自我控制的成年人,大多来自于父母不能提供自控典范的放任型家庭。尤其在青少年初期,如果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感受和利益放在一边,不能理智地用一贯的原则和纪律约束孩子,只在自己极为愤怒时对孩子加以管束,被父母的暴怒吓坏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学到如何有效控制冲动。而控制过度的成年人往往来自于权威型父母主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而且喜欢运用引起孩子负罪感的方法来惩罚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怯懦、内向、压抑和自卑。而权威型家长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并帮助孩子成就自我约束,对孩子的行为奖惩有度,就容易造就责任心强、能够自我控制并具有成熟的道德感的孩子。
宝宝肺炎怎么办 根据病情遵医嘱用药
当孩子发热时,可以先使用物理降温法帮助孩子降温,如头部冷敷、温水擦浴或洗澡等,当体温超过38.5℃时,可以口服退热药,小婴儿切忌盖较厚被子进行“捂汗”降温。咳嗽、咳痰较严重的患儿,可以遵医嘱适用止咳药。
孩子想长高可以多蹦跳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青少年长高,但是在通过体育锻炼帮助青少年儿童长高的同时,也要注意青少年儿童过早过多地参加激烈的运动会使生长激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从而使身体长高发生障碍。同时,如果长期单一地进行大运动量的锻炼还会造成骨骺软骨的局部损伤,反而会影响孩子长高。因此,家长朋友在选择让孩子进行锻炼时要慎重,不要让孩子太早锻炼哑铃、杠铃或举重等运动项目。”
许莉军说:“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加快骨组织的生长,有利于人体长高。那么,什么运动最有助于孩子长高呢?”
跑跑跳跳、打球等是需要全身大部分肌肉参与的运动项目,这类运动主要是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增强内脏功能,改善骨骺系统利于营养吸收。像游泳、弹跳、短时悬吊、跳绳、篮球、足球等都是青少年可以经常采用的锻炼项目,这些运动可以直接刺激骨骺或拉伸关节,加速骨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骨骺的生长,想长高的青少年不妨试试。
运动可以帮助孩子体内的新陈代谢,所以平时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多给孩子进行一些运动,那么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孩子的身高更加的高,除此之外也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在饮食上要特别孩子多进行一些补钙,而且平时我们也要注意让孩子多进行一些肌肉的锻炼,这样的话也能够帮助孩子长高,家长也可以陪着孩子一起运动,因为这样对身体也是好的。
怎样安慰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也如同成人一样,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情绪体验,如受委屈、生病、被惊吓、学习成绩不如伙伴等等。此时,孩子非常希望能得到成人的同情与安慰。成人应及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给予一定的安慰。安慰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了解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要耐心听取孩子的“诉说”,并应表现出同情和理解,用一些温柔的言语安慰孩子。这样,孩子感到你是理解他的,心中的委屈也就自然减少了许多。
2、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如伙伴,学习中产生困难而出现焦虑、急躁、自卑时,家长一定不要过高地要求孩子,不要说刺激他的话,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说一些安慰他的话,并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本领的方法、技巧,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他战胜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3、要宽容和帮助孩子。
家长要帮助孩子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孩子受挫后,会产生不良的心理表现,家长切不可一味训斥孩子,要以宽容的态度,去安慰、帮助孩子。应抓住孩子受挫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使他认识到一个人在生活、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不会什么事情都符合自己的心意,应多检查自己的不足,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要经得起各种各样的考验。
4、坚持正面引导与教育,并教会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天空突然打雷闪电,孩子十分害怕,急忙躲在成人背后。这时家长不要用“胆小鬼”之类的话语去斥责孩子,要表现出十分镇静的样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正确地解释这些自然现象,并告诉孩子要注意的方面,教给孩子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样既消除了孩子害怕的心理,又丰富了孩子的知识面。
总之,安慰是一种极好的教育方法,它会使孩子心理矛盾产生缓冲,它会让孩子感到温暖,它会扬起孩子鼓足勇气、奋勇前进的风帆,它会使孩子的心理活动得到健康的发展。
如何帮助孩子控制物欲
一般说来,孩子们生活在成人的社会规范之中,成人有必要让孩子们了解一些道德要求,并施以适当的约束,如不拿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向别人要东西等等,这些道德规范无疑对控制孩子的物欲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成人有必要教育幼儿理解父母的辛苦及家庭的责任。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他们对父母怀有深厚的感情,故能体谅父母的甘苦。逐渐学会将自己的欲望控制在家庭消费水平限度内。但是孩子们和成人不同,他们的物欲和满足之间距离较短,一旦需要就得及时满足。因此,在需要和满足之间加入其他因素,并延迟满足,是帮助幼儿控制物欲的关键。那么家长们要如何帮助孩子控制物欲呢?
当孩子的物欲无止境时,这已成为许多家庭的难题。单说孩子的物欲,是无所谓对错的。由于孩子神经系统发展不完善,自制能力差,因此控制物欲有一定的困难。家长作为唯一能使孩子的物欲得以正当满足的人,如果单纯以打骂来强行压制孩子的欲望,势必将堵塞孩子表达和满足欲望的正当途径,导致更槽的结果,甚至出现一些不道德行为。可以说,任何权威都不可能真正打消孩子的物欲,我们的责任在于帮助孩子成长,这就是教育。
宝宝尿床是不是病
孩子尿床的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原因主要是小儿神经系统调控膀胱功能的能力尚未发育完善,当尿液蓄满时,不能及时醒来。而病理性原因尿床的孩子,不仅夜间尿床,白天尿量或排尿次数也多,这通常与许多疾病有关,如小儿糖尿病、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间质性肾炎、尿路感染,一些泌尿系统的先天畸形等。
3岁以下宝宝的尿床多数是生理性原因。家长千万不要责骂孩子,应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控制排尿。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避免孩子过度疲劳以致夜间睡得太熟。睡前不宜过于兴奋,尽量小便后再上床睡觉。其次,晚餐不要太晚,餐后限制汤水、牛奶等液体的摄入。还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膀胱训练,白天尽量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孩子要小便时,可酌情让其等几秒再便。在夜间,要根据孩子的排便规律定时把尿,把尿时要叫醒宝宝,在其清醒状态下进行。这样,等孩子再大一点,就会逐渐有意识地自觉醒来、起床排尿。
小儿头痛与高热惊厥有关吗
首先,如果孩子头痛的不厉害,家长可以通过帮助孩子揉太阳穴来缓解头痛。如果头痛的厉害,孩子的痛苦明显增加,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不同,给孩子吃一些止痛片,可以有效的缓解孩子的痛苦。但是最好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帮助孩子进行积极的治疗。
第二,一定要保持孩子身体的温暖。相信大家一定知道,如果一个人的身体不暖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况。例如:感冒,咳嗽等一些疾病。而这些看似简单的疾病,如果不进行治疗,就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疾病。所以,一定要让孩子的身体时刻保持暖和的程度,才可以保证身体的健康。
第三,孩子出现头痛时,要看看孩子是不是发高烧。如果发高烧,就要简单采用物理退烧法,帮助孩子减轻发烧程度。因为,高烧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如果出现持续高烧,就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身体状况。
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五个步骤
陪宝宝提升EQ
很多父母都在抱怨,抱怨宝宝的情绪总是反复无常。其实,我们本就不该对小宝宝有过高的要求,毕竟他们还是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确实比较弱。再者来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EQ(情商)的关系很大。和IQ(智商)有所不同的是,IQ较多地受到先天条件的影响,而EQ则更多地依靠后天培养。
如果父母的IQ不高,那么几乎肯定养不出高EQ的孩子。也就是说,孩子EQ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平时生活中的表现。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要陪孩子一起提升EQ,而且随时都可以开始。
TIPS:什么是EQ
EQ就是情绪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沙洛维(Peter Salovey)和梅耶(John Mayer)于1990年提出。沙洛维认为EQ的内涵大致可分为5个元素:清楚知道自己的情绪、合理表达自己的感受、自我控制欲望冲动的能力、知道别人的感受、和谐的人际关系。
3步骤让宝宝学会控制情绪!
1 认识情绪
父母这么做
虽然刚出生的宝宝还不会说话,但是也会把内心的感觉通过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在肚子饿、尿布湿的时候,宝宝一般会哭,在开心时则会挥动手脚。然而,此时宝宝并不了解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对新生儿来说,许多动作并非完全出自本身的意愿,而很可能是一些反射动作的表现,可是即便如此,在与宝宝互动的过程中,父母仍旧可以描述出宝宝的感受,让宝宝对自身的情绪有一个基本了解。
从一出生开始,妈妈就可以跟宝宝说:“你现在哭得很伤心,这是因为你肚子饿了!妈妈喂你喝奶,过一会儿肚子就不会饿了!”当宝宝刚睡醒而哭泣时,妈妈也可以说:“宝宝!你是因为看不到妈妈才哭吧,别着急,妈妈现在就来陪你啦!”
宝宝会这样
让宝宝了解自己的情绪,这是提升EQ的第一步。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当他有能力用语言来表达时,便可以更自由、更贴切地流露出不同的情绪。例如得不到东西会觉得“伤心”,妈妈不在身边会感到“寂寞”,做不好事情会感觉“懊恼”等。
2 接受情绪
父母这么做
当宝宝摔倒时,你会怎么做?是跟孩子说:“不痛!不痛!不哭不哭,你很勇敢!”还是边打地板边说:“不哭!不哭!它(地板)真坏!”实在地说,这两种做法都不是特别好。此时父母倒不如先说:“你跌倒了!是不是很痛呢?来,我帮你揉一揉。”这样就可以让宝宝对自己的情绪有更好的了解,不会受到压抑,日后也不会轻易表达出错误的情绪。
宝宝会这样
永远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有些父母可能会转身离开现场,他们认为“不要理他,他自己会停下来”。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幼小的孩子有着极大的伤害。要知道,宝宝的哭泣肯定是有理由的。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宝宝就会感觉很困惑,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久而久之,他也难以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情绪。
3 表达情绪
父母这么做
对于那些发泄情绪的错误方式,一定要让孩子有明确的了解,同时告诉他哪些情绪表达渠道是合理的、可以被接受的。如果孩子一生气就喜欢打人,那么即使在接受过惩罚之后,他下次生气时估计还是要打人,如果父母也是用“打”的方式去惩罚孩子,那么他就对“打”有更深刻的印象,而且更难理解“打”是不对的。所以,父母一定要陪孩子找到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比如大声说出来、大哭一场或者把心里的感受画出来。
宝宝会这样
情绪本身并没有对或错,但是表达情绪的方式肯定有好或坏。因此,父母必须教孩子明白这一点:“你可以觉得很伤心,但是你不能打人;你可以很难过,但是不能摔玩具。”让孩子学着更恰当地表达情绪,而不是发泄在其他人、物品或自己的身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