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痿拔罐位置适宜图
阳痿拔罐位置适宜图
1.心俞穴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脊柱区,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的背俞穴。
2.心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心俞穴功效:
散发心室之热。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作用。
1.肝俞穴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肝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肝俞穴功效:
散发肝脏之热。肝俞穴有清利肝胆、宁神明目、补血消瘀、疏肝利胆、理气明目的作用。
1.脾俞穴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脾俞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脾俞穴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1.肾俞穴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肾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肾俞穴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1.次廖穴位置:
次髎穴位于骶部,在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骶正中线之中点。
2.次廖穴取穴方法:
俯卧取穴,次髎穴位于人体的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3.次廖穴功效:
疏导水液,健脾除湿,补益下焦,强腰利湿,次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
1.关元穴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关元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关元穴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大赫穴
1.大赫穴位置:
大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位。
2.大赫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在横骨上1寸,中极(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3.大赫穴功效:
散热生气,大赫穴有益肾填精,益肾助阳,调经止带的作用。
1.曲泉穴位置:
曲泉穴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2.曲泉穴取穴方法:
屈膝正坐或卧位,曲泉穴位于人体的膝内侧,屈膝,当膝关穴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3.曲泉穴功效:
除湿降浊、清利湿热,通调下焦、曲泉穴有清湿热、理下焦的作用。
1.三阴交穴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骨上,具体位置是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三阴交穴取穴方法:
取穴的时候先从内侧脚踝向上取四指宽的位置,然后对应着踝尖正上方的胫骨边缘凹陷处就是三阴交穴的位置所在。
3.三阴交穴功效:
健脾补肾、调肝益血、安神助眠。
1.复溜穴位置:
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2.复溜穴取穴方法:
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正坐或仰卧取穴。
3.复溜穴功效:
复溜穴有补肾益气,补肾益阴,温阳利水,益肾、利水、发汗、止汗的作用。
盆腔炎拔罐位置图片 盆腔炎拔罐位置
带脉穴:属胆经与带脉的交会穴,可调冲任,理下焦,除湿热。
位置: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肚脐水平线的交点。
中极,曲骨:为任脉经穴,通于胞宫,具有调理冲任,理气活血,清除湿热的作用。
中极位置:腹部正中线脐下4寸。曲骨:中极穴下1寸。
秩边,次髎:位于腰骶部,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为止痛效穴。
位置:秩边位于腰骶部臀沟旁开3寸,次髎位于骶部第2骶骨孔。
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有健脾胃,益肝肾,理气血,祛湿热之功效。
位置: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后缘。
腰椎间盘突出拔罐位置图 椎间盘突出拔罐位置图
1.肾俞穴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肾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肾俞穴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1.大肠俞穴位置:
大肠俞位于腰部脊柱区,第四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2.大肠俞穴取穴方法:
大肠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四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
3.大肠俞穴功效:
大肠俞有疏调肠腑、理气化滞的作用。
男性拔罐的位置图图解 拔罐拔哪个位置能壮阳
1.至阳穴位置:
至阳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下凹陷中,属督脉。
2.至阳穴取穴方法:
至阳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伏卧位取穴。
3.至阳穴功效:
壮阳益气。至阳穴有理气宽胸、疏肝和胃、利胆退黄、宽胸利膈作用。
1.脊中穴位置:
脊中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下凹陷中,属督脉。
2.脊中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采用俯伏坐位,脊中穴位于背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3.脊中穴功效:
壮阳益气,脊中穴有健脾利湿、解痉固脱、宁神镇静作用。
1.腰俞穴位置:
腰俞穴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2.腰俞穴取穴方法:
腰俞穴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俯卧或侧卧取穴。
3.腰俞穴功效:
补益肾气。腰俞穴有强腰脊、理下焦、调经清热、散寒除湿等作用。
1.三阴交穴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骨上,具体位置是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三阴交穴取穴方法:
取穴的时候先从内侧脚踝向上取四指宽的位置,然后对应着踝尖正上方的胫骨边缘凹陷处就是三阴交穴的位置所在。
3.三阴交穴功效:
健脾补肾、调肝益血、安神助眠。
1.商阳穴位置:
商阳穴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2.商阳穴取穴方法:
伏掌,当示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处,相当于沿爪角桡侧画一直线与爪角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
3.商阳穴功效:
商阳有清阳明之热、醒脑苏厥等作用。
1.关元穴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关元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关元穴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1.涌泉穴位置:
涌泉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2.涌泉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3.涌泉穴功效:
散热生气,涌泉穴有泄热宁神,苏厥开窍,苏厥开窍,滋阴益肾,平肝熄风的作用。
1.腰眼穴位置:
腰眼穴在腰部,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平时久坐,常觉腰部酸胀处即是。
2.腰眼穴取穴方法:
腰眼穴在腰部,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平时久坐,常觉腰部酸胀处即是。
3.腰眼穴功效:
腰眼穴的的作用可以强腰健肾。主治病症:虚弱羸瘦,肺结核,腰痛,腹痛,妇科病,消渴,尿频,遗尿。
带脉拔罐有什么危害吗
准确的来说,在正规拔罐技师的操作下,带脉拔罐对身体而言是没有什么害处的,但:
1、拔罐过度
急切的追求拔罐效果,在带脉拔罐次数过多或停留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患者皮损严重,有水泡,或者淤青较深等危害。
2、拔罐位置错误
并非是专业拔罐技师操作,可能出现拔罐带脉位置不对或其他错误操作的情况,容易有加重带脉不通的病症,甚至出现其他身体不适的症状。
拔罐子起水泡我以为是汗一擦全是血怎么办 注意保暖
拔罐后拔罐位置的毛孔大张,拔罐者的身体也会比较虚弱,此时如果不注意保暖,很容易会引起风邪入侵,引起身体不适,造成感冒,或者加重自身身体不适的症状,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
感冒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感冒拔罐拔哪个位置
方法一: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曲池,印堂,太阳,合谷穴。
操作方法:1.闪火法,对穴位实行连续闪罐,以皮肤潮红为度,1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2.对穴位留罐,或配合药罐,贮水罐留罐,药罐可用羌活,防风,川芎各9克,白芷,苍术,黄芩,生地黄各6克,细辛,甘草各4.5克,以水煎煮后留罐,1日一次,每次10-20分钟。
疗程:3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方法2:
取背部督脉或膀胱经循行部位,用走罐法,将润滑液或温水 涂抹于背部及罐口,沿督脉或膀胱经循行部位连续走罐,以皮肤潮红为度,1日1次,每次15-20分钟。
疗程:3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一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取穴:大椎,风池,太阳,肺俞穴。
操作:刺络拔罐法:用消毒的三棱针在穴位上点刺出血,然后将罐迅速吸拔到点刺的穴位上,1日1次,每次5-10分钟。
疗程:3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一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取穴:大椎,曲池,委中,足三里。
操作方法:用三棱针在大椎,委中穴位点刺出血,然后将罐迅速吸拔到点刺的穴位5-10分钟,起罐后患者仰卧,取委中,阴陵泉,足三里留罐5-10分钟,1日1次。
疗程: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一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痔疮拔罐的位置图图解 痔疮拔罐的位置图
定穴:大肠俞,气海俞,委中,承山。
取穴:气海俞,大肠俞在背部,当第3,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委中在腘窝横纹中央,当股二头肌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承山在小腿后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取穴方法:委中在腘窝横纹中央,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气海俞取俯卧位,摸到第3腰椎,其棘突下旁开2横指即是本穴;大肠俞,两侧髂嵴高点连线与脊柱的交点为第4腰椎棘突下,由此旁开2横指处。
发烧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拔罐方法
一次取2~ 3处,三棱针点刺后,加拔火罐,留罐5分钟,待罐内血液部分凝结时取罐。用无菌干棉球擦净血液。
七种拔罐方法作用各异
①留罐此法又称坐罐。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10~15分钟,然后再将罐子起下。如欲拔瘀血罐,时间可稍延长,但不能超过半小时。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肌肤瘦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夏季天气炎热,留罐时间宜短。留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
②针罐针罐是在选定的部位上,用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点拔罐,留置10~15分钟,再起罐、起针。多用于加大刺激量,以提高针刺疗效。此法多用于风湿痹痛。
③单罐就是单独取一处拔罐,仅使用一个罐子。此法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压痛点或穴位,选用适当口径的罐子。
④多罐指在相应体表位置纵横并列拔2个或2个以上罐子。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依据罐子排列的距离,又分为分疏排、密排和散排。疏排罐距大于7cm,密排罐距小于3.5cm,散排指罐子分散排列,相距较远。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症状、体质和耐受力等灵活应用。
⑤走罐又称推罐。先在罐口或欲拔部位涂一些润滑油或凡士林等。再将罐子拔住,用左手按住罐子前部皮肤,右手握住罐底平推或稍倾斜推,以扩大施术面积。若向前推动时,罐口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抬起;若向后推动时则前半边着力,后半边略抬起。遵医嘱在皮肤表面循经络走向或相应部位左右来回地推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一般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本法宜选用口径较大的罐子,注意罐口必须十分光滑,以免拉伤皮肤,故以玻璃罐最好。
⑥刺血(刺络)拔罐此法是指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皮肤针刺或注射器针头破细小血管然后拔罐。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刺络)治疗作用。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胃肠神经官能症等。一般刺血(刺络)拔罐留置10~15分钟,然后取下罐子,冲净血迹后消毒液浸泡。
⑦闪罐此法是将罐子拔后当即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为止。这种方法多用于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病。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法,此法兴奋作用明显,对痿弱症、中风后遗症等效果更佳。
心绞痛拔罐位置图
1.至阳穴位置:
至阳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下凹陷中,属督脉。
2.至阳穴取穴方法:
至阳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伏卧位取穴。
3.至阳穴功效:
壮阳益气。至阳穴有理气宽胸、疏肝和胃、利胆退黄、宽胸利膈作用。
1.心俞穴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脊柱区,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的背俞穴。
2.心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心俞穴功效:
散发心室之热。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作用。
1.巨阙穴位置:
巨阙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巨阙穴取穴方法:
取穴位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位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巨阙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处,再向下二指宽即为此穴)。
3.巨阙穴功效:
募集心经气血。巨阙穴有理气安神,和胃利膈作用。
1.膻中穴位置:
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2.膻中穴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平第4肋间,按压有酸胀感。
3.膻中穴功效:
募集心包经气血。膻中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作用。
1.膈俞穴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八会穴之血会。
2.膈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膈俞穴功效:
散热化血。膈俞穴有活血化瘀、宽胸利膈、理气宽胸、活血通脉的作用。
落枕拔罐的位置图 落枕拔罐的位置
治疗措施:舒筋活络,行气止痛。
主穴:大椎,阿是,落枕穴。
配穴:病及督脉,太阳经者加风府,天柱,肩外俞,病及少阳经者加天宗,秉风。
拔罐功效:大椎穴属于督脉,位于项背部,与阿是穴合用疏通局部经气,使经脉通畅,通则不痛;落枕穴是治疗落枕的经验效穴,有活血痛经,解痉镇痛的作用。
拔罐排毒位置示意图 拔罐排毒位置
合谷穴:手背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骨头延长线交点位置。
体内毒素沉积,容易导致新陈代谢运作受影响,扰乱正常的生理机能。通过刺激合谷穴,能减轻或消除大肠经脉处组织和器官疾患,排出体内堆积的毒素。
天枢穴:位于肚脐两边左右各三指宽处。
天枢穴与肠胃联系紧密。对调节脏腑有明显的双向性疗效,既能止泻,又能通便,通过拔罐刺激,能确保肠道健康,清除肠道内累积的宿便,排除体内多余的毒素。
曲池穴:位于手肘内侧弯曲位置,将手臂弯曲时用拇指按压凹陷处感到微痛即为该穴。
曲池穴与人体新陈代谢练习密切,人体日常排泄废物都要借助肠道器官,所以经常刺激该穴位,可以帮助排毒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