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宝宝攻击行为
什么是宝宝攻击行为
根据攻击的行为意向性,可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种。
工具性攻击:工具性攻击视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比如宝宝采用踢、
打对方的方式来争夺玩具,而争端的起因主要是由物品和空间的争夺引起的。
敌意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是尤以伤害别人的行为,如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一种方式,比如宝宝会在他人摔倒时进行嘲笑、打踢另一个人等。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表现,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宝宝具有攻击性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
宝宝爱咬人妈妈巧应对
咬人是宝宝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由于年龄关系,他还不能分辨自己行为的好坏以及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因此爸爸妈妈们需要了解宝宝咬人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宝宝咬人,可能只是因为他不能处理某种情况;当他感到害怕、生气或沮丧、当别的宝宝咬了他、或者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比如家里来了陌生人,或者搬了新家,宝宝觉得心烦意乱,也会做出攻击行为。还有一些时候,宝宝咬人仅仅是为了看这种行为会有什么结果,或者是他玩得太激动、过度兴奋,想表达高兴、喜欢而已。
对于不到一岁的宝宝来说,因为还不会用语言表达意愿和感受。所以当看护者忽视宝宝的安全需求,让他一个人独自玩耍时,就很容易导致他对新鲜、陌生环境的害怕和恐惧。咬人则成为他保护自己、战胜恐惧的唯一方式。
尽管妈妈知道宝宝咬人很常见,但如果宝宝咬了别的宝宝,或被别的宝宝咬了,妈妈的心里还是会不好受。这时该怎么办呢?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妈妈首先要做的是把两个宝宝分开,确保他们谁也咬不着谁。然后不要急于斥责宝宝,哪怕妈妈非常想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其实,宝宝并不想攻击别人,所以在责备他之前,先了解一下宝宝经历了什么事。阻止某一次咬人并不是目的,帮助宝宝认识自己的行为、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采用什么方式表达,才是可以促进宝宝成长的关键。
妈妈需要给予宝宝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宝宝渴望被关注和爱护,妈妈能在他需要的时候保护他,永远在他身边,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要取笑或惩罚宝宝,那样做对宝宝的心理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尤其是男宝宝。无论什么情况发生,最好的办法是经常和宝宝交谈,让宝宝自己认识到问题所在。
宝宝攻击行为的表现
什么是攻击行为?据专家介绍,在儿童心理学上,宝宝所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称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可分为三种,一是直接的身体伤害,如打人、推人等;二是语言伤害,如:骂人、嘲笑他人;三是间接的、心里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造谣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表现,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宝宝具有攻击性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比如,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可以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他的暴力行为——把他关在房间里,让他平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还有,家长平时要监控宝宝表现不好的行为,建立一套分数体系,当他做得好时,便可得到好分数、奖励或某些特许;做得不好时,就得不到这些奖励。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攻击暴力行为
攻击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意性攻击行为,即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攻击行为;二是工具性攻击行为,即通过攻击行为来得到其他东西。
青少年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会出现情绪化行为,并且不考虑情绪行为的后果,常常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
矫正:
1.教会青少年情绪管理的能力,让他们知道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2.让青少年认识到攻击行为的危害性。
3.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共情和同情的能力。
宝宝为什么咬人 模仿引起
宝宝咬人也可能是模仿所致。如2岁左右的小孩,看到电视里的动物或者人互相咬对方学到了,这其实是一种交流并不是一种攻击行为;另外父母亲与他玩耍时玩咬手指或者脚趾的行为,他也会模仿。
对策:宝宝缺乏一定的是非观念,会由着自己的好奇心随意模仿,家长要净化孩子成长环境,避免孩子看不良及暴力视频。
宝宝攻击行为的原因
宝宝和别人一起玩耍的时候,突然发起脾气,把别的小朋友一把推开。才一两岁就这么有攻击性,妈妈们一定很担心。那么为什么会宝宝有攻击行为?宝宝攻击行为有哪些表现?要怎么纠正宝宝攻击行为呢?
1.总遭遇挫折
当宝宝的要求不能被满足、总是面对失败或者被别人侵犯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比如一个人玩的很开心的时候,小伙伴出现打扰了宝宝,抢走了他的娃娃,那么他就可能通过语言或者肢体攻击这个小伙伴。
2.得不到关注
如果宝宝长时间得不到家长或者其他小朋友的重视,那么他很可能爆发攻击行为。比如宝宝长时间被家长忽视,那么他就会通过很多方式获得大人的关注以及自我满足。
3.获取成就感
如果宝宝感觉自己很失败,希望获得成就感,那么他就可能通过攻击别人来展示自己的强大,满足其追求成功的心理。比如宝宝得不到表扬或者关注,他就会通过打架而“出名”,博得大人的重视,让其他小伙伴畏惧,获得这种畸形的成就感。
孩子到了青春期会有什么问题
过度节食行为青少年特别是女孩特别容易出现过度节食,甚至是导致厌食症的情况。
在青春期对于身体过度关注,特别在意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有一个苗条的身材,从而让同学,朋友们羡慕。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过度节食这种不健康的瘦身方法。不正常的饮食习惯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以及身体发育,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矫正:
更客观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注重内在美。
攻击暴力行为攻击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意性攻击行为,即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攻击行为;二是工具性攻击行为,即通过攻击行为来得到其他东西。
青少年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会出现情绪化行为,并且不考虑情绪行为的后果,常常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
矫正:
1.教会青少年情绪管理的能力,让他们知道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2.让青少年认识到攻击行为的危害性。
3.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共情和同情的能力。
自杀自伤行为青少年容易出现自伤或者是自杀行为。当在生活中遭遇到挫折的时候,青少年会选择比较极端的方式来应对,实际上是幼稚性的表现。
矫正:
1.面对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式。
2.认识生命的价值,生命是最可贵的。
考试与升学压力青少年还面临者巨大的学习压力,容易出现考试焦虑症,成天觉得压力大,导致学习,生活受到严重的干扰。
矫正:
1.正确认识考试,分数,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2.学会调节自己。可以通过跑步,打球来舒缓心理压力。
性心理问题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觉醒,伴随着强烈的性冲动,如果没有接受科学,健康的性教育,学习性知识,也容易出现性心理问题。
矫正:
1.正确认识青春期的性冲动,是正常的现象。
2.拒绝早恋和婚前性行为,学会把爱情和性冲动分开。
情绪问题青少年还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因为他们逐渐开始面对这个世界,脱离父母的保护,自然而然会遇到各种阻碍和挫折。在失败的时候会出现沮丧,抑郁,恐惧等问题。
矫正:
1.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及时察觉,调整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培养情商。
2.学会寻求帮助,向亲人,朋友倾诉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宠物狗的生活习性
食 性
犬在远古时代是肉食动物,以捕食小动物为主,宠物狗在人类的驯化和长期影响下食性发生了较大改变,变成以肉食为主的杂食动物,有的宠物狗甚至具有广食性,各种肉、蛋、动物骨血、内脏等动物性食料,各种粮食
作物加工的产品、各种豆类籽实以及各类蔬菜、果品等均可摄食。但在饲养宠物狗时最好以肉食为主,在其饲料中应配置较多的动物蛋白和脂肪,辅以素食,否则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其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得不到保障。犬具有食肉的生理特性,如其犬齿、臼齿都较尖锐、强健,利于撕咬、切断,胃中盐酸的含量在家畜中居于首位,肠壁厚,容易消化肉食品,但不善咀嚼,进食时“狼吞虎咽”。了解了这些特性,以免宠物狗进食时刺伤口腔、食道。俗话说“狗改不了吃屎”,狗不但吃人屎,也吃狗屎,这是狗的恶习,必须纠正。[1]
等级习性
狗生性好群居,且有明显的等级习性,保护同伴,敬畏领袖。狗群中总是有一只狗处于首领的地位成为头犬,它带领狗群活动,支配、管辖着狗群。头犬的首领地位通过争斗获得。通常头犬只许自己不许对方检查它犬的生殖器官;不准其它狗向其排过尿的地方排尿,其它犬可在头犬面前摇头、摆尾、顽皮或退走、坐下或躺着,只有头犬离开时才能站住。等级明确后,敌对状态消除,开始成为同伴、队友。宠物狗的主人通常被宠物狗看作团队的领袖,如果一个陌生者(人或狗)被团队领袖无敌意地接受,宠物狗一般也同样接受。饲养宠物狗必须让它明白它是家庭团队中地位最低的成员,否则它不会服从家庭团队其他成员。[1]
领地习性
狗有明显的领地习性,习惯以尿或气味来标记它的“势力范围”,且经常更新,以此来向其它动物示意自己的“领地”,警示其它动物不得侵入。一只狗的气味可以使另一只狗知道这只狗的领地、性别、年龄和健康等状况。一块领地只可属于一只狗或一个狗群。
狗标记领地的办法就是在它平时行走的路途选一些固定的点撒少量的尿,如公狗在外行走时常往一些树干、路灯杆或路边、地角撒尿标记它的领地。外来犬如进入其它犬的领地,其行动格外谨慎,一旦领地犬来了,外来犬不敢看领地犬,假装忙自己的事,乘机离去以免与领地犬打斗。宠物狗在自己的领地会显得神气无比。公狗的领地习性比母狗要明显。[1]
攻击习性
狗的攻击习性表现为咬人或小动物,如不严加调教,非常危险。狗的攻击行为分为正常攻击和异常攻击行为。狗出于保护主人、保护领地、防卫自身安全、争取狗群支配权的攻击行为是正常攻击行为,但这些正常攻击行为如过于强烈,违背了主人的意愿就是异常攻击行为,如陌生人与狗主人打架、吵架或纠缠,狗挺身而出,向陌生人攻击,这是正常攻击行为,但如狗主人指令狗停止攻击,狗不服从指令仍然继续攻击,以至于伤害陌生人,这就是异常攻击行为;如对进入主人住所或庭院的陌生人进行攻击,这是狗的正常攻击行为,因为主人的住所或庭院被狗视为自己的领地,有防卫本能,但如狗主人指令狗不要攻击来访者,狗不听从指令仍然攻击来访者,以至于主人的亲朋好友都不能进入主人的住所或庭院,这就是狗的异常攻击行为;狗有防卫的本性,如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它会采取攻击行为,这是正常攻击行为,但如果伤及无辜就是异常攻击行为;狗群内为了争取首领(头犬)地位,狗与狗会发生攻击行为,这是正常攻击行为,接受支配和服从的角色是狗的一种本能,争取狗群支配权也是狗的一种本能,只要狗群确定了等级关系就会相安无事,友好相处,但如果主人现身时,狗群间发生激烈的打斗,主人没现身时狗群风平浪静,这就是异常攻击行为,说明狗群的等级关系没有确定,狗仗人势争夺首领(头犬)地位。[1]
狗常见的异常攻击行为有对小孩竞争性攻击行为、捕捉甚至杀死小动物的攻击行为等。本来温顺的宠物狗有时突然对主人家的小孩吠咬,使小孩受到惊吓和伤害,这是狗对小孩竞争性攻击行为,是一种异常攻击行为,其原因是狗与小孩争宠,狗嫉妒主人关爱小孩比自己多;狗虽然被驯化了几千年,但狗仍然具有逐猎和捕捉猎物的习性,常见它们煞有其事地追赶“猎物”,到最后几秒钟时又会突然放弃,有的会对小动物突然发起捕捉甚至杀死,如杀死鸡、鸭等,这些都是狗的异常攻击行为。狗的正常攻击行为可以合理引导,其异常攻击行为则要及时矫正,严加调教。[1]
吠叫习性
狗是狼的后代,吠叫是狗继承狼的一种行为习性,常作为联系同伴的“语言”。狗随着与人类共同生活不断进化,吠叫也成为其与人联系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由于品种不同,狗有大有小,叫声也有高有低,但节奏和吠叫的方式基本是一样的。狗的吠叫可以表达哭闹、伤心、寂寞、哀怨、悲伤、不开心、伤痛、痛苦、高兴、催促、报信、威胁、愤怒、仇视、警觉等不同情感。但并不是所有的狗都会吠叫,也有不吠叫的狗。
现代都市有的楼房高达几十层,在这种楼房里养狗,夜深人静时一旦狗吠叫起来有时可传至周好几平方千米,因此养狗要考虑周边环境,避免扰民。[1]
交往习性
狗非常喜欢与人交往甚至胜过同类。喜欢与人交往是狗天生的习性,不仅仅是因为与人交往可以得到照顾, 有吃有住,更主要是因为狗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听觉灵敏,嗅觉惊人,记忆力也强,在与人为伴的过程中能建立感情,对主人有强烈的保护心理。狗会从水中、失火的房子里以及其他灾难中救援主人,如果狗的主人去世,狗会悲伤,有的不吃不喝,有的对任何事情都无精打采,有的为了主人牺牲了自己的性命,真实感人的故事很多,这也是狗成为最受家庭喜欢的宠物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