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护理最怕这些事情
宝宝护理最怕这些事情
宝宝的脑袋最怕摇晃
婴儿的脑袋无论长度、重量在全身所占的比例都较大,加上颈部柔软,控制力较弱。大人的摇晃动作易使其稚嫩的脑组织因惯性作用在颅腔内不断地晃荡与碰撞,从而引起婴儿脑震荡、脑水肿,甚至造成毛细血管破裂。
婴儿的年龄越小受害越大,10个月以内的小宝宝尤其危险。
护理注意要点:不要随意摇晃童车或摇篮,必要时可采用轻拍或抚摸婴儿背部、臀部的方法助其入睡,抱在怀中的婴儿也只宜轻缓摇晃,不可用力晃动。至于将孩子抛起来或抓住婴儿臂膀左右摇动的做法,更应绝对禁止。
宝宝的肚皮最怕受凉
小宝宝的肚子对气温特别敏感,最怕受凉,一旦受凉,可使肠蠕动增强,导致腹痛、腹泻的发生。而腹痛、腹泻反过来又会严重影响小宝宝的营养吸收,使其抵抗力进一步下降,进而为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
护理注意要点:平时应根据气温的变化给孩子穿厚薄适当的衣裤。在气温低的季节,尽可能使用空调、电暖器、火炉等升高室温。给宝宝更换尿布或洗澡时动作要尽量快些,贴身内衣要先捂暖再给宝宝更换。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不能让宝宝一丝不挂地裸睡,要用毛巾或肚兜护住其腹部。
宝宝进食时最怕逗笑
人的咽部处于气管与食道的交叉口,饮食时笑闹很容易导致交叉口上的会厌软骨“失职”,使异物误入气管,导致呛咳不止。
如果呛入的是奶水还好些,呛咳一阵子后宝宝就会没事了。如果误入的是固体食物,食物很有可能会沿气道堵塞气管或支气管,造成宝宝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从而危及宝宝的生命。
护理注意要点:与孩子逗乐应掌握好时间和场合,进食时绝对不可。另外,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进食也不好,因为电视里的某些画面也可能让孩子发笑。
宝宝学走路最怕硬鞋
宝宝下地学走路时,要给他准备一双合适的鞋。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漂亮”,甚至买来皮鞋予以“包装”。
其实,皮鞋的鞋帮与鞋底都较硬,一双紧紧的硬底皮鞋会限制宝宝两脚肌肉的活动,加上减少了外界的刺激,必然会影响其学步,对孩子脚部的发育也是一种人为的束缚。
护理注意要点:孩子学步宜穿软鞋,鞋的尺寸大小要适中,一般情况下,鞋子比脚大半厘米较为合适。
宝宝洗脚最怕热水
用热水洗脚或泡脚,乃是成人的养生之道,如果套用在婴幼儿身上那就大错特错了。
人的足部由26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骨头组成,彼此间借助于韧带和关节相连,共同构成一个向上突起的弓状结构——足弓。足弓可以缓冲行走与跑跳时对机体的震荡,保护足底的神经血管免受压迫。足弓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儿童期,而热水有可能使足底的韧带松弛,导致平足形成。
护理注意要点:用温水洗脚或泡脚,以避免以上问题发生。
宝宝生病最怕甜食
宝宝生病之后吃什么好呢?不少家长认为甜食好,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孩子生病后消化道的分泌液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食欲下降。
此时若再进甜食,就会大量消耗维生素B1,使消化液进一步减少,食欲也就更差。再者,甜食也会对免疫力产生消极的影响。
护理注意要点:宝宝生病的时候尽量少吃甜食,食谱应突出高维生素、高微量元素,以加快身体的康复。
宝宝的耳朵最怕掏挖
耳屎是有一定的生理功能的,如阻止灰尘、小虫进入耳内,缓冲噪声,保护鼓膜,防止外界水分流入耳内等。
婴幼儿的耳道尚未发育成熟,大多呈扁平缝状,皮肤又娇嫩。家长给宝宝掏耳时稍有不慎,轻则掏伤皮肤引起感染,重则可捅破鼓膜导致听力丧失。
护理注意要点:对宝宝的耳屎不要轻易掏挖。耳屎一旦多了,往往会随咀嚼、张口或者打哈欠等动作而自行脱落、排出。如宝宝因油耳或耳屎过大阻塞耳道时,最好请医生帮助解决。
孩子怕生的性格要如何改变
●容忍宝宝怕生
宝宝怕生是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现象。因此,当父母发现宝宝怕生时,一定要采取比较平静的态度面对这件事。对于那些怕生怕得厉害的宝宝,在未熟悉前,尽量不让陌生人尤其是那些外表看来比较可怕的陌生人突然接近宝宝,以免宝宝受到惊吓而更加畏缩。
在宝宝接触陌生人之前,给他一些适应的时间。比如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不必一定要勉强怕生的宝宝向客人打招呼,或者非让宝宝为客人表演节目,更不要觉得宝宝怕生有损自己的面子而呵斥宝宝,不然宝宝会更加感到不安和焦虑,对于克服宝宝怕生的心理没有任何好处。
如果宝宝愿意,可以让他试着给客人拿些点心,展示一下他最喜欢的玩具,或者做些别的宝宝愿意做的事情等等。
●多关心宝宝
拥抱和亲吻能够给宝宝带来安全感。父母要尽可能多利用一些时间和宝宝在一起,让宝宝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比如每晚睡前习惯性地亲亲宝宝或者搂抱一下宝宝,给宝宝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早晨起床时和宝宝在床上玩耍一番等等。亲子之间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使他的内心充满爱和快乐。
●为宝宝提供表现的机会
如果宝宝在某一方面比较有天赋,可以适时地称赞一下宝宝,并鼓励宝宝当众表演。当然,如果宝宝不愿意,千万不要勉强。当宝宝表演结束时,不论表演好坏都要给予最热烈的掌声。也许这样一次愉快地表现自己的机会,就可能彻底改变宝宝怕生的习性。
●适时鼓励宝宝
不论宝宝表现如何,父母的态度都对宝宝影响十分深刻。如果宝宝有怕生、害羞的情况时,父母切勿当场指责,而要理智地找出宝宝怕生、害羞的潜在原因,并耐心诱导他慢慢地做出改变。如果宝宝有一点点进步,妈咪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美。
●培养宝宝生活自主的能力和习惯
鼓励宝宝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裤,自己洗脸,扫地,整理玩具、图书等。宝宝做这些事时,妈咪可以在旁边适时地做些指导,但绝对不要过多地干涉宝宝。多给宝宝一些自主的权力,这对提高宝宝的自信心很有好处。宝宝做得好要及时表扬,做得不好则尽可能避免批评宝宝,只要教会他下次如何做就可以了。
恐惧症的日常护理
恐惧症的日常护理注意事项一:以前,宝宝总是呆在家里,很少出去,我们也因为上班忙,很少带他出去,后来发现宝宝很认生,在后来宝宝每次去幼儿园都是要费很大的劲。可能是在幼儿园里面的环境比较陌生,这是我们应该多加注意的。
恐惧症的日常护理注意事项二:宝宝很认生,生活上也特别依赖我们,都6岁了,走路要牵着,吃饭要喂,此外还怕生人,见到陌生人过来就哭,我想我们应该多加注意孩子的自立能力,让孩子独立完成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多让孩子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
恐惧症的日常护理注意事项三:自从发现宝宝得了恐惧症,一家人都急坏了,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经常和宝宝说话,带他出去玩,现在已经变得非常活泼,这可是多亏了小孩子的自己的心理及时得到开解,这样再也不怕自己一个人去教室了。
大人觉得安全宝宝却会害怕的事情
怕打针
打针是大多数人都害怕的事情,不仅是宝宝,有些成年人也害怕这项挨痛的事情。所以几乎所有宝宝碰到打针都会大哭大闹,真是一件实实在在的痛苦事。连带着,当宝宝看到枕头、穿白大褂的医生,甚至一进入医院那个似曾相识的环境就开始感到恐惧了。
其实,宝宝这些恐惧都来源收到针扎的肉体疼痛,所以害怕打针很正常,妈妈要做的是帮宝宝减少对打针的恐惧,比如给宝宝买一套有体温计、针头、针管、听诊器的医疗玩具,然后让宝宝给心爱的玩具娃娃打针、量体温,让宝宝降低对这些医疗器械的恐惧感。
分离恐惧
当妈妈离开宝宝去上班时,宝宝便开始哭闹,产生分离焦虑,显然这是因为宝宝还不适应跟妈妈短暂的分离,小宝贝的心里可能在想“妈妈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
对于有分离焦虑的宝宝,妈妈不应该偷偷的离开宝宝,这样只会增加宝宝的恐惧感,让宝宝更粘着妈妈,害怕妈妈又趁自己不注意时悄悄的“消失”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妈妈每次要离开之前都要跟宝宝说明自己的去处并跟宝宝开心的道别,告诉宝宝自己什么时候会回家。有的宝宝可能太小听不懂妈妈的意思,但还是得坚持,或者跟宝宝玩一些分离的游戏,比如再出现在宝宝面前时带给宝宝一个玩具,让宝宝对妈妈离去后再出现感到兴趣,期待妈妈会有玩具或其他惊喜给他。
怕陌生人
很多妈妈都反映自家小宝宝在家里跟个“小霸王”似的活蹦乱跳,童言童语非常多,但是一出家门看到陌生人就变“斯文”了,当有叔叔阿姨想抱他时还躲到妈妈身后,甚至看到陌生人就哭了。
宝宝2岁左右都有一个怕生的阶段,对于怕生的宝宝家长千万不要当面斥责宝宝“不懂事”、“没礼貌”之类的话,要尊重宝宝的选择,等到他适应陌生人的面孔,自己愿意主动接近陌生人为止。为了减少宝宝这种恐惧,父母业余时间要多带宝宝出门玩耍,每次碰到熟人都主动打招呼,让宝宝接触更多陌生人,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
怕黑
宝宝怕黑是正常的现象,尤其是3岁左右的宝宝,他们有一种“泛灵心理”,对黑暗的环境会产生很多联想比如鬼怪、猛兽的形象,然后产生恐惧心理。有的家长对不听话的宝宝还会威胁说“晚上抓到黑漆漆的地方让鬼怪抓去”这种话,增加宝宝对黑暗的恐惧。
宝宝如果非常怕黑,妈妈晚上时间就应该尽量陪在宝宝身边,并且在宝宝睡觉的房间亮一盏小夜灯,等宝宝稍微长大些,再锻炼宝宝克服怕黑的心理,比如和宝宝在黑暗的房间玩找东西游戏,让宝宝忘记怕黑的情绪。
儿童怎样增强免疫力
1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特别对于宝宝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能够增强宝宝身体的抵抗力,避免经常感冒发烧;可以让宝宝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胡萝卜,西红柿、苹果、猕猴桃等,对于一些身体特别弱的宝宝可以建议适当补充些维C产品。
2多做户外运动。现在的孩子娇贵的不得了,每天的活动量少的可怜,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有个强壮的身体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游泳、跑步这些最基本的活动是提高免疫力的最好方法。对于一些年龄偏小的小朋友可以增加他户外活动的机会,不要总待在没有阳光的温室里,长期下去也会失去抵抗力。
3正确护理儿童。小孩子其实多为阳性体质,怕热不怕冷,平时只要比大人多穿一件衣服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捂得太厚,越是爱感冒的宝宝,就越给宝宝穿的多,这样就容易伤热,而越发容易感冒。一定要做到“三分饥与寒”。
注意事项:饮食和运动和护理是提高孩子免疫力的最佳法宝。使用免疫药物使用对宝宝免疫力的真正提高并无实质上的帮助
宝宝爱咬人妈妈巧应对
咬人是宝宝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由于年龄关系,他还不能分辨自己行为的好坏以及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因此爸爸妈妈们需要了解宝宝咬人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宝宝咬人,可能只是因为他不能处理某种情况;当他感到害怕、生气或沮丧、当别的宝宝咬了他、或者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比如家里来了陌生人,或者搬了新家,宝宝觉得心烦意乱,也会做出攻击行为。还有一些时候,宝宝咬人仅仅是为了看这种行为会有什么结果,或者是他玩得太激动、过度兴奋,想表达高兴、喜欢而已。
对于不到一岁的宝宝来说,因为还不会用语言表达意愿和感受。所以当看护者忽视宝宝的安全需求,让他一个人独自玩耍时,就很容易导致他对新鲜、陌生环境的害怕和恐惧。咬人则成为他保护自己、战胜恐惧的唯一方式。
尽管妈妈知道宝宝咬人很常见,但如果宝宝咬了别的宝宝,或被别的宝宝咬了,妈妈的心里还是会不好受。这时该怎么办呢?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妈妈首先要做的是把两个宝宝分开,确保他们谁也咬不着谁。然后不要急于斥责宝宝,哪怕妈妈非常想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其实,宝宝并不想攻击别人,所以在责备他之前,先了解一下宝宝经历了什么事。阻止某一次咬人并不是目的,帮助宝宝认识自己的行为、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采用什么方式表达,才是可以促进宝宝成长的关键。
妈妈需要给予宝宝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宝宝渴望被关注和爱护,妈妈能在他需要的时候保护他,永远在他身边,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要取笑或惩罚宝宝,那样做对宝宝的心理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尤其是男宝宝。无论什么情况发生,最好的办法是经常和宝宝交谈,让宝宝自己认识到问题所在。
宝宝哭泣中暗含的秘密
哭泣的理由
哭,有很多原因,比如有的宝宝天生敏感、感情脆弱,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遇到陌生的人或环境,内心不由自主地感到拘谨、不知所措,甚至恐惧。他们常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并用哭来宣泄。宝宝的这种敏感气质可能与遗传有关。
家人的过度保护、溺爱迁就也容易导致宝宝爱哭,因为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宝宝,受不了一丁点儿的委屈,遇事除了会哭,别无选择。
也有的宝宝,遇到事情不知所措,便以“哭”声告急。其实,他们是在寻求依赖,是害怕挫折、缺乏应变能力和自信心的表现。
哭,也是某些宝宝用来威胁成人、满足自己要求的一个“杀手锏”。起初,宝宝只是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失落和委屈,是情感的宣泄。可是,有的家长一看见宝宝的眼泪心就软,立刻妥协,这就给宝宝一种错觉,只要哭就可以得到一切。所以在“初战告捷”之后,宝宝就把“哭”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灵丹妙药了。
如何帮孩子减少眼泪
1、找个乐观的小伙伴
对于不容易适应新环境的宝宝,父母最好请熟悉的小朋友到家里玩儿,然后再带自己的宝宝去“回访”。以此为开端,帮他接触更多的小朋友、熟悉他们的爸爸妈妈;慢慢地,宝宝就能适应、不再感到害怕了。另外,妈妈找个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的宝宝做自己宝宝的长期玩伴、让这个“开心果”带带他,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的宝宝受到了积极的影响。
2、父母先沉住气
面对宝宝的哭,父母在确认没有发生危险的情况下,最好轻描淡写地说一声“没关系”,宝宝会因此觉得自己真的是安全的。等宝宝安静下来,再讲道理,让他知道这是生活中常有的事,不必大惊小怪。
3、听故事做游戏
借助听故事、讲图画书的方式,对宝宝进行勇敢者教育,使之模仿故事中的主人公,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坚强的宝宝。同时,也可以多带宝宝做一些对他有挑战性的户外活动,这些“勇敢者”游戏也可以使宝宝越来越“皮实”。
4、鼓励宝宝说出来
鼓励宝宝在遇到困难或有要求时说出来,爸爸妈妈才有可能帮助、满足他。另外,让宝宝懂得:世上还有很多不能随心所欲的事,要学会忍耐、坚持,然后去战胜困难。
5、学习承担挫败感
教宝宝掌握一些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平时放手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学会适当承担一些挫败感,性格坚强些自然就会减少哭泣。
6、转移目标
在宝宝情绪失控的时候,妈妈最好给他一些新的提示,比如“你想不想到院中的水池里捞鱼?”当然,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动画片的方式,使宝宝的情绪平静下来。
7、撤回你的关注
如果宝宝对父母的合理要求置之不理,父母就要立刻撤回对他的关注,有条件的话可以与宝宝分开,但是,态度要平静,不要让宝宝感到你生气了。
婴儿踢被子的4个护理误区
妈妈护理误区一:让宝宝穿衣睡觉
“就算宝宝踢光被子,也还有衣服保护着,就不怕他着凉了。”大多数妈妈都有这样的想法。
宝宝心声:穿这么多衣服还要再盖一张被子睡觉,不仅热死,而且还感觉被捆住似的,难受死了。我踢我踢我踢踢踢。
专家指点:应该让宝宝脱衣睡觉。 穿厚衣、紧身衣、不合体的衣服睡觉,会影响血液循环,身体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宝宝的发育。 除此之外,宝宝穿衣睡觉容易使皮肤的抵抗力减弱,增加感染皮肤病和感冒的机会,也不利于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妈妈护理误区二:被子盖太多
怕宝宝着凉,妈妈的心理状态总是宁可给孩子盖厚一点、盖暖一点。少盖会冒着凉的风险,妈妈不敢。一位儿保医生曾告诉我,最厉害的一位妈妈竟让宝宝穿3件毛衣睡觉。
宝宝心声:这还是被子吗?简直是石头呀,又沉又热。我踢我踢我踢踢踢。
专家指点:孩子晚上踢被子的主要原因是太热。被窝太热会导致宝宝出汗,如果这种情况长久下去,宝宝在冬天也会生痱子。正确做法是要按照宝宝生理特点来盖被子,如果夜晚妈妈摸到宝宝浑身是汗,证明宝宝特别怕热,应少盖被子。如果宝宝是怕冷的,应按照宝宝体温来加盖床被。妈妈护理误区三:将宝宝用被子紧紧裹住
因为害怕宝宝晚上乱动踢掉被子,一些妈妈用被子把宝宝裹得紧紧的。
宝宝心声:手怎么被裹住了,我不喜欢被子,它好重,还太热了。我踢我踢我踢踢踢。
专家指点:应根据季节变换被子的厚薄,选择柔软而保暖性好的被子,天气不是很冷,不要把宝宝裹得太紧,可以将手脚露在被子外面。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当宝宝的睡眠环境舒适时,他一定会美美睡上一大觉,自然就不想踢了!妈妈护理误区四:让宝宝睡前太兴奋
好不容易下班回到家看到可爱的宝宝,妈妈自然忍不住跟宝宝玩起亲子游戏来,三口之家度过了一个开心的夜晚。
宝宝心声:睡前跟妈妈玩的游戏好好玩啊,好想再玩玩那个玩具,我要翻过去抢……”(宝宝在梦中也在玩啊,所以一翻身被子就踢开了。)
专家指点:宝宝踢被子的原因可能就是白天玩得太疯了,太累了,或是睡前玩过于兴奋和激烈的游戏,入睡后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还没有消失,于是宝宝睡觉时容易做梦,容易翻身,导致踢被子。因此,睡觉前让宝宝安静下来,不要和宝宝玩容易使他兴奋的游戏,也不要在这时候批评宝宝,可以适当给宝宝听一些轻柔的睡前音乐,或是讲一些情节简单的故事,让宝宝在安宁的环境里入眠,提高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