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湿疹该怎么办 穴位敷贴治疗
得了湿疹该怎么办 穴位敷贴治疗
配方:苦参15g、土茯苓、金银花各9g、蝉蜕6g、凡士林适量
用法:上药研成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膏状,贴敷于患处、足三里、合谷穴、内关穴、上巨虚穴、每次选两个穴位,7天1个疗程。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位置: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也就是俗称的“虎口”。以右手拇指内侧横纹,对应左手虎口,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
位置: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儿童哮喘的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治疗儿童哮喘的特色疗法一般有:穴位敷贴,扎针,针灸,还有推拿按摩,雾化,中医直肠给药等。这都是现代用的较多的特色疗法。灸法可以适用于缓解期的治疗,小儿推拿治疗哮喘的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治疗都可以。穴位敷贴可以作为急性发作期的辅助治疗和缓解期的治疗。再有雾化,高压泵雾化,用于急性期的发作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还有中药直肠给药,也是有效的。还有理疗,也是很有效果的。
我们把穴位敷贴做一个详细的介绍,穴位敷贴也叫做冬病夏治,从字面来解释,就是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我们夏天来进行治疗,也就是有个预防性的治疗,因为中医讲一个阴一个阳,自然界也有阴和阳,夏天就是阳,三伏天属于阳,三伏天自然界的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也旺盛,我们的医者借助自然界的春夏养阳这个观念,在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旺盛的时机,借助这个时间用一些温热的药物,用一些药物贴特定穴位来达到扶持人体阳气,也叫做人体的正气,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扶持阳气,帮助其冬天少发病,不发病或者是发作轻微。这是穴位敷贴,冬病夏治。
这个方法是清代张璐老先生,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张氏医通》,里面记载:夏月三伏、白芥子碾末,头伏治哮喘。就是夏天三伏天用白芥子碾成粉末,投穴位来治疗哮喘。我们依据这个理论。产生这个敷贴疗法,贴穴位它有三层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预防作用;第二个是增强抵抗力的作用,预防冬天的病;第三个是治疗作用,治疗作用是指小儿哮喘,病发了我们医生诊断以后属于寒性哮喘,我们用这个药贴穴位,同样收到很好的疗效,深受广大家长小儿的欢迎。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些特色疗法,也同样需要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运用。穴位敷贴是要根据辨证用药的,雾化也是辨证用药的,雾化用西药辨证,我们用中药雾化辨证用药的。推拿也要辨证用药的,小儿的推拿,也要辨证用药。还有直肠给中药,同样是要辨证用药的。是热证要用治疗热证的药,是寒证就要用治疗寒证的药。你比如说灸法,针灸的灸法,它必须用于寒证不能用于实证,不能用于热证。
三伏贴能治什么病 冬病夏治三伏贴孕妇和婴幼儿不适合
包括成人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都可透过此法改善症状,但并非每个人都适用,像是对中药过敏或孕妇、三岁以下幼儿、严重心肺功能不足等,较不适合三伏贴治疗;若接受穴位敷贴治疗,每次敷贴时间不得超过四小时,且必须配合作息和饮食调养,避免吃生冷食物或浸泡冷水等活动,才能有效让三伏贴发挥疗效。
穴位敷贴的优点 老少皆宜,适应症广
穴位敷贴保健治疗的适应人群很广,基本上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不仅可以用来治病,而且还具有保健强身的功效。同时穴位敷贴既能避免其他治法的不足,又能发挥自身穴位、药物相结合的有点,其作用了治外达内,效果明显。
穴位敷贴治疗哮喘 寒哮发作期敷贴疗法
症状:哮喘发作时喉咙中哮鸣音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嗽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者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后容易发作,患者一般面色青晦,舌苔白滑。
敷贴穴位:百劳穴(在项部,当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膏盲穴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
敷贴穴位:将白芥子20克,延胡索20克,甘遂10克,一起研磨成细末,用生姜汁调匀,搓成直径为3厘米的药饼6个,分别敷贴在上述穴位上,每日一次,连续5次为一个疗程。
敷贴穴位: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心俞穴(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穴(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准备细辛、白芥子、延胡索、白芷、川乌、草乌、甘遂、麻黄各等分,一起研磨成细末后用生姜汁调匀,做成6个小药饼,在药饼中心放荜拨粉一份,敷贴于上述穴位上,2-4小时候取下,每日1次。
敷贴穴位:涌泉穴(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操作方法:将麻黄、生半夏、吴茱萸、白芥子、明矾等份一起研磨成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软膏状,敷贴于足心穴位处,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穴位: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定喘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
操作方法:用麻黄10克,细辛l0克,白豆蔻6克,牙皂6克,桔梗6克,沉香6克,白介子15克,冰片3克,公丁香3克。将上药共研细末,过细筛后备用。敷贴时先用手指摩擦穴位局部,至皮肤发红,然后取药粉适量撤布在普通的麝香风湿膏上贴穴上。每3日换药1次,每日用热水袋在贴药处热敷2次,连用半个月为1疗程。
使用注意:敷贴期间及用药后1个月内禁洗冷水及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皮肤过敏较重者应当及时停用,局部起泡者,可将水泡刺破,用龙胆紫外涂即可。
敷贴穴位:神阙穴(即为肚脐)。
操作方法:用细辛30克,白僵蚕30克,一起研磨成细末,用纱布包好后敷贴于神阙穴上,隔日换药1次,5次为一疗程。
口腔溃疡竟然也可以用足贴
如果你口腔溃疡了,先想到的一般都是多喝水、用溃疡贴这些很常规的方法。其实,按照中医整体论治的原则,这嘴里的毛病,还能通过治脚来医。
专家介绍,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常见的溃疡性损害之一,也被称为“口疮”。目前西医对口腔溃疡的治疗,多通过局部施用消炎药、止痛药、烧灼类药物等来缓解局部症状,但对于其反复发作却效果不佳。
而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口腔溃疡多由心脾积热、阴虚火旺引起,如用药物对心脾进行调节就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依据中医外治法中穴位敷贴疗法的理论,可选用茱萸、肉桂等,将其研成细末,用姜汁、醋等调成糊状,直接贴敷脚底的涌泉穴,或腿上的足三里等相关穴位,让药物透皮吸收,随经络运行至患处,就能有效缓解溃疡的疼痛症状,缩短愈合期,延长复发时间,且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用穴位敷贴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在热天或晚上用热水泡完脚以后进行效果最好,只要没有皮肤过敏反应,可以贴6—10小时,一般连续贴三天即可。
穴位敷贴的好处 操作简单,易学易用
穴位敷贴的操作简便,且医学易用,容易被人们掌握,一般只需在掌握中医、穴位理论基础,了解药物的主要作用,即可在辨证的指导下进行穴位敷贴操作。甚至可现在医生指导下,注意其应用方法,注意事项,亦可自行进行操作敷贴。
穴位敷贴治疗自汗的方法 自汗敷贴方三
穴位:涌泉穴(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神阙穴(即为人体肚脐中),灵墟穴(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敷贴方法:将五倍子、郁金各30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蜂蜜调制成膏,分别贴于穴位上,盖上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一般一周左右即可见效。
穴位敷贴治疗咳嗽 痰热咳嗽敷贴疗法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者喉咙中有痰声,痰多黏厚或者黄稠,咳吐不爽,或者有热腥味,或者有咳血痰,胸肋胀满,咳嗽时引痛,面赤,或者伴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
敷贴穴位: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中府穴(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中府穴)。
操作方法:取大黄、芒硝、大蒜各15-30克,一同研磨成细末,用纱布包好后敷贴于穴位上,如果皮肤未出现刺激反应,可连续敷贴3-5日。
如何用穴位敷贴治疗自汗 自汗敷贴方二
穴位:神阙穴,即为人体肚脐中。
敷贴方法:将朱砂5克,五倍子50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在临睡前取药末10克,用食醋调和后敷贴于神阙穴上,外面用纱布覆盖后胶布固定。在第二日晨起时出去,每晚1次。
如何用穴位敷贴治疗自汗 自汗敷贴方五
穴位:神阙穴(即为人体肚脐中)。
附贴方法:用五倍子10克,赤石脂10克,没食子10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0克,辰沙5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后放入密闭容器中备用。自汗出时可在睡前取10克药粉用凉开水、醋各半调和均匀后涂抹于神阙穴,外面欧诺个纱布覆盖固定,每日换药1次。
穴位敷贴治疗自汗 自汗敷贴方一
穴位:神阙穴,即为人体肚脐中。
敷贴方法:用桑叶15克,五倍子30克,麻黄根10克,一起研磨成细末,放入密闭容器中备用。使用是取散末10克,以口涎调匀敷于神阙穴,外面用纱布覆盖后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夏季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哮喘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夏令三伏,机体各种机能通达,经络通畅之时,正是扶正培本、滋养阳气的有利时机,通过中药外治穴位贴敷,针推按摩、中药内服、中药熏蒸、中药药浴、饮食药膳等扶助正气,可以使患者阳气充实,正气旺盛。
中医认为哮喘反复发作,主要是人体肺脾肾三个脏腑的不足,“痰”滞体内,中医称为“伏痰”,在治疗时注重从补肺、健脾、益肾、化痰等方面入手,通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进行全身整体的调节,能改善全身免疫缺陷,这无疑可以弥补单一西医气道局部抗炎治疗的不足。
夏季穴位敷贴法防治小儿哮喘是“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夏季三伏天在背部穴位敷贴辛温化痰的药物,通过药物刺激穴位使皮肤充血来预防哮喘。三伏气候炎热,人体毛孔开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此时借“天之阳气”助辛温香燥药物之威力,鼓舞人体阳气,使药物通过经络气血传导到病变所在脏腑,起到温化“伏痰”,扶助正气的作用,使正气渐复,机体免疫力增强,从而治本控制哮喘发作。
穴位外敷药物常用白芥子、延胡、甘遂、细辛、肉桂等。使用时将上药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糊状,做成直径约为1厘米的药饼,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穴位可选择肺俞、风门、厥阴俞、脾俞、心俞、膈俞、膏盲、肾俞等,每次选用左右对称6个穴位,交替外敷。夏季三伏的第一天开始敷贴,每隔3天1次,每次3~4小时,可根据贴药后的感觉而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敷后局部有蚁走感或皮肤出现发红、灼热、疼痛可提前取下,反之如贴后皮肤微痒舒适者可酌情延长贴药时间。敷贴10次为1疗程,一般连续敷贴3个夏季。
穴位外敷药物后的反应最常见的是局部皮肤发红、发热,甚或烧灼感、刺麻痒感。刺麻痒感产生后病人会不自主地搔抓,尤其是小儿,搔抓后不能使痒感减轻,反而引起疼痛,痒感可持续4~5天,甚至整个贴敷过程。皮肤发红不需处理。产生刺麻痒感时,让患者不要搔抓,若痒感难以忍受时,可在局部涂擦止痒的药物,如皮炎平霜等。穴位外敷药物后一部分患者局部都会起泡,泡内为淡黄色液体,时间短的几小时即可消失,长的可持续数天水泡才完全吸收结痂。起泡的大小、程度,与气候冷热及贴敷时间长短有关,气候炎热及贴敷时间长,容易起泡,反之起泡的速度缓慢。水泡小的让它自然吸收,或在水泡表面涂一些氧氟沙星凝胶;如水泡大的,可用消毒针头挑破水泡排除水液,保持皮肤不擦破并干燥,外涂擦氧氟沙星凝胶或用艾条灸均可。若水泡破裂不小心感染的,局部涂擦消炎膏,外用消毒敷料保护。绝大多数患者贴敷处结痂脱落后不形成瘢痕,但有个别病人可能局部有黑褐色色素沉着,这可能与瘢痕体质或过敏体质有关。如果穴位外敷药物后局部反应比较强烈的人则不适合该疗法。但要说明的是,我们从许多病人中发现,贴敷处出现痛、痒、起泡等反应者,临床效果较好。
穴位敷贴治疗感冒 气虚感冒敷贴疗法
症状:气虚感冒的人群平时就常表现为体弱易疲劳,气短懒言,容易出现反复感冒。感冒时较为怕冷,发热而无汗出;头痛身楚;咳嗽,咳痰色白而无力;舌淡苔白。
敷贴穴位:神阙穴(肚脐)。
操作方法:取防风10克,黄芪10克,肉桂10克,蝉蜕10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后放入密闭瓶中备用,气虚感冒时可取药粉适量,用纱布包裹后敷贴于神阙穴处,再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