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针刺注意 下关常用配伍疗法
下关针刺注意 下关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熄风解痉,开关通络,如配耳门,合谷,太冲,大椎,治疗破伤风口噤不开;配合谷,水沟,井穴,治疗中风闭证牙关紧闭;配内关,水沟,颊车, 治疗气厥牙关开阖不利。
2.配太阳,风池,翳风,四白,地仓,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疏风通络,治疗风痰阻络之口眼㖞斜。
3.配翳风,合谷,颊车,地仓,内庭,针刺泻法,清热止痛,治疗胃火齿痛。
4.配耳门,听会,翳风,中渚,侠溪,针刺泻法,清热降火,聪耳利窍,治疗少阳胆火上炎之耳鸣,耳聋等。
5.配风池,大椎,翳风,听宫,外关,足临泣,针刺泻法,清热解毒,治疗热毒聤耳。
6.配风池,四白,迎香,颊车,合谷,内庭,针刺泻法,清泻阳明胃火,通络止痛,治疗胃火面痛。
7.配百会,风池,行间,太溪,水泉,针刺补泻兼施,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
8.配三阴交,太溪,针刺补法,补精强筋,坚固关节,治疗精血不足,经筋失养之惯性下颌关节脱位。
巨髎穴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巨髎的定位
科学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鼻唇沟外侧。
快速取穴法:
1.正坐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按压有酸胀感。
2.正坐位或仰卧位,直视前方,瞳孔直下,沿瞳孔直下垂直线向下轻推,至与鼻翼下缘水平线的交点处,按之有酸胀感。
作用主治
类属:足阳明胃经。
作用:疏风清热,疏经通络,明目退翳,紧实脸部肌肤,消除脸肿,美化曲线。
主治病症
1.风邪入络之口眼歪斜,眼眶瞤动,唇颊肿,目翳诸症。
2.风热上攻,火热上炎之鼻衄,齿痛,唇颊肿诸病症。
常用配伍
1.配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外关,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通络,治疗风邪入中之口眼㖞斜。
2.配太阳,阳白,攒竹,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散热,治疗风热眼睑瞤动。
3.配天窗,合谷,翳风,颊车,商阳,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止痛消肿,治疗风热唇颊肿痛。
4.配迎香,合谷,商阳,内庭,针刺泻法,凉血止血,治疗胃热鼻衄。
5.配地仓,下关,合谷,内庭,针刺泻法,清热止痛,治疗胃火齿痛。
外关针灸位置图和作用 外关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池,太阳,侠溪,悬颅,头维,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少阳风热头痛。
2.配丘墟,太阳,风池,针刺泻法,宣通少阳,通络止痛,治疗邪热循经上扰之偏头痛。
3.配耳门,丘墟,听会,翳风,会宗,中渚,侠溪,针刺泻法,清宣少阳,开通耳窍,治疗三焦邪上扰之耳鸣,耳聋。
4.配睛明,风池,太阳,太冲,侠溪,针刺泻法,清热明目,治疗三焦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
5.配丘墟,翳风,曲泽,针刺泻法,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疗邪热腹结,壅遏少阳之痄腮。
6.配列缺,大椎,风门,针刺泻法,祛风散寒,宣肺解表,治疗风寒感冒,头痛,咳嗽。
7.配风池,百会,曲池,大椎,针刺泻法,平肝熄风,治疗风阳上扰之头痛,眩晕,高血压。
8.配合谷,大椎,尺泽,曲池,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风热感冒,咳喘。
9.配内关,行间,中庭,肝俞,侠溪,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止痛,治疗肝俞胸胁胀满,疼痛。
10.配丘墟,针刺泻法,和解少阳,治疗疟疾,伤寒少阳证。
11.配大陵,原络相配,针刺平补平泻法,调气行血,治疗气血瘀滞之腹痛,肠痈等。
12.配曲池,针刺泻法,祛风散热,治疗风热外袭肌肤之扁平疣,寻常疣等。
13.配阳池,偏历,养老,针刺补法,健壮经筋,补益虚损,治疗经筋弛缓之手足痿弱无力。
14.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后溪,阳谷,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活络,治疗经脉痹阻之上肢不遂,肩臂肘痛,屈伸不利,腕下垂,手指疼痛等。
针刺下关穴怎么操作
下关针刺手法
取穴:坐位,在颧弓下缘1横指,下颌切迹上缘,耳屏肩切迹水平前方1横指处。
简易取法:
1.闭口,以食指第1指指关节宽度,由耳屏向前量1横指处是穴。
2.闭口,由耳屏向前摸有一高骨,其下有一凹陷,若张口则该凹陷闭合和突起,此凹陷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外侧稍斜,向前内刺与矢状面成80°。
进针深度:直刺,略向下进针1.5寸(治三叉神经痛);或斜刺,向前,后斜刺进针0.8-1寸(治下颌关节炎),进针1.5-2寸(治牙痛);或向后斜刺,进针1.5寸(治耳病);或向下斜刺1.5-2寸(治咬肌痉挛),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舒服感。
作用主治
下关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又是足阳明与足少阳之会穴,故能疏泄阳明,少阳气机,而起到疏风调气,活络止痛,开关通络,开窍益聪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耳聋,耳鸣,耳痛,牙痛,口眼歪斜,牙关开阖不利,下颌脱臼。
注意事项
1.做好操作前准备,施针者要熟悉面神经,三叉神经主干及主要分支的分布部位,以及下关的局部层次解剖,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治疗方法。
2.针刺所用亳针多以28号为主,而火针,三棱针等刺激方法是不宜使用的。
3.切勿为了获得较好的得气感而在神经干上反复提插探寻或进针过深。当病人出现穴区疼痛,发热及上通下达之触电感时,立即将针上提少许,待此类现象消失后,再行手法或注入药物。
头维针刺方向 头维常用配伍疗法
1.配百会,太阳,率谷,合谷,针刺泻法,清泻胆经,治疗胆经郁热之偏头痛。
2.配风池,角孙,睛明,攒竹,太阳,合谷,针刺泻法,祛风明目,治疗风热外袭之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等。
下关针刺手法 针刺下关的作用主治
下关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又是足阳明与足少阳之会穴,故能疏泄阳明,少阳气机,而起到疏风调气,活络止痛,开关通络,开窍益聪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耳聋,耳鸣,耳痛,牙痛,口眼歪斜,牙关开阖不利,下颌脱臼。
下关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下关穴常用配伍疗法
颜面部疾患可配颧髎,颊车,合谷;下颌关节疾患可配听宫,颊车,合谷;耳疾可配耳门,翳风,中渚。
阳谷的准确位置和作用 阳谷穴常用配伍治疗方法
1.配翳风,睛明,太阳,合谷,下关,颊车,中渚,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风火目赤肿痛,颈颌肿,耳鸣,耳聋等。
2.配水沟,合谷,神门,内关,针刺泻法,清热熄风,安神定金,治疗热盛风动之癫狂,抽搐等症。
大陵针刺方位 大陵常用配伍疗法
1.配膻中,神门,丰隆,太冲,针刺泻法,疏肝理气,化痰醒志,治疗气郁痰结之癫狂,喜笑悲恐,痫证等。
2.配水沟,上脘,劳宫,神门,三阴交,太溪,针刺补泻兼施,滋阴降火,安神定志,治疗火盛阴伤之狂证。
3.配心俞,膈俞,巨阙,内关,针刺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治疗心脉瘀阻之心痛,胸痛,心悸等。
4.配心俞,神门,合谷,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心气,养心安神,治疗心气虚心悸。
5.配神门,丰隆,内庭,针刺泻法,清热化痰,镇惊安神,治疗痰火内扰之惊悸。
6.配心俞,肾俞,神门,太溪,太冲,针刺补泻兼施,滋阴安神,治疗阴虚火旺之不寐。
7.配膻中,期门,中脘,侠溪,公孙,针刺泻法,宽胸利膈,行气止痛,治疗气机阻滞之胃痛,胸胁疼痛等。
8.配上脘,梁丘,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呕,治疗肝气犯胃之呕吐。
9.配劳宫,通里,内庭,针刺泻法,清热泻火,治疗心胃火盛之舌疮,口臭等。
10.配外关,支沟,合谷,上巨虚,针刺泻法,清热通腑,治疗胃肠积热之口臭,便秘等。
11.配支正,外关,阳谷,阳溪,阳池,针刺平补平泻法,疏经通络,治疗经脉痹阻之腕关节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