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对待身体要不得的思想
老人对待身体要不得的思想
据中国老年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医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常委苗懿德教授介绍,这些误区表现为:
一、不少中老年慢性病患者自认为久病成医,当医生提出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必要的检查时,他们常会觉得麻烦,不愿配合,只是点名用药。
二、很少关注自己。有些中老年人因为心疼钱或出于其他考虑基本不去看病,即使到了医院,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述说病情。有的患者甚至在初诊中已发现病情疑点,需做复查确诊的,还是选择拖着,最多自己买点药吃,结果是小疾酿成大病。
三、依赖和滥用保健药。众所周知,保健品只能对疾病治疗起辅助作用,况且有的保健品只是“食”字号。而有些中老年患者明明患有某方面的疾病,却不遵医嘱,一味依赖和滥用保健品。
四、略懂一点医学知识,盲目给自己下结论。这类人多为一些有文化、懂一点医学常识的中老年患者。他们平时比较注重收集医疗信息,如果哪天突然发现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有了异常或是长了什么东西,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就是患了某种重病,结果茶不思、饭不想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老人吃什么对身体不好
1、多吃纤维,钙质流失! 过多的膳食纤维使食物通过肠道速度增加,使钙的吸收率降低;有研究表明:两个成年人的饮食从每顿纤维含量低的精面包改为每顿纤维含量高的粗面包时,钙(镁、锌和磷)随着出现负平衡。
2、狂吃肉和蛋,导致铁“滚蛋”! 现在的孩子大都爱吃各种肉类,就是不爱吃蔬菜和水果,家长也认为:只要多吃富含铁锌的重庆男科医院肉鱼蛋,蔬菜水果吃不吃无所谓。结果是:不但孩子的体重蹭蹭地往上“窜”,而且一检查照样患有缺铁性贫血。
因为人们膳食中所摄入的瘦肉、动物内脏、蛋黄中的铁多为三价铁,不易被人体吸收,只有在有维生素C和酸味物质(富含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等多种有机酸)存在的情况下,转化成二价铁才能被人体充分地吸收和利用。而维生素C和酸味物质在蔬菜和水果(如猕猴桃、柠檬、鲜枣、酸枣、橘子、草莓、苹果) 中含得最多。如果一味地只吃瘦肉、动物内脏、蛋黄等食物,而不吃或少吃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中的铁质就不能被人体吸收与利用,造成营养的极大浪费,出现缺铁性贫血。
3、钙磷失衡“赶走”钙! 钙磷比例失衡是导致目前人们缺钙的元凶。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钙磷比例是2∶1,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过多地摄入碳酸饮料、可乐、咖啡、汉堡包、比萨饼、小麦胚芽、动物肝脏、炸薯条等大量含磷的食物,磷的摄入量往往超过了钙10倍以上,使钙∶磷比例高达 1:10~20,钙磷的比例严重失衡,这样,饮食中过多的磷便会拼命地把体内的钙“赶”出体外。
老人多吃什么对身体不好,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吧,以前总以为的事情一下子被推翻了,肯定没缓过来,其实食物大都这样,即便是对身体极有好处的,食用多了也会造成副作用,而且有些食物在本身食用的时候就会不了这方面漏了那方面,所以老年朋友们还是要小心谨慎些。
老人床高度是多少
老人的床高度的标准
老人在家防摔倒,不仅要考虑灯光、地面,一些家具如床、椅子的高度也必须有讲究。专家认为,如果床太高,老人坐下时不得不身体前倾,没有扶手支撑,容易失去重心;而椅子如果太低,起身时也会重心不稳,导致跌倒。
老人房间中家具的高度、大小都有具体要求。比如,老人的床不仅要看高度是否合适,还要看宽窄是否得当。老人床的适宜高度应为40~50厘米,由于人的身材不一,可以以床高度到达正常成年人膝盖骨稍上方为准。床的宽度要比老人平躺时宽30~40厘米,以方便他们在床上翻转伸缩自如,既有利于舒展筋骨,促进血液循环,也能解除疲劳。
介绍几种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焦虑紧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
2.抑郁
由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一时难以适应,认为自己对社会、对家庭没有贡献了,成了社会、家庭的负担,而导致抑郁,也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丧偶后,一个人独自生活,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务,对老人缺乏关心、照顾,老人长期生活在孤独与寂寞、单调等待之中,久而久之,便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而导致抑郁,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也有的长期生活在躯体疾病的折磨之中感到生活没有希望而采取自杀行为。
3.沟通障碍、人际关系紧张
老年人由于脑组织萎缩,脑细胞减少、脑功能减退而导致智力水平下降,记忆力减退,敏感、多疑、爱唠叨,对人不信任、斤斤计较等,造成与家人及周围人沟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方法
1.确立生存意义、正确对待身体的变化
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要正确地对待身体的变化,要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应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轻度抑郁症的自我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1、养成有规律的生活。饮食休闲要按部就班,从稳定的生活规律中领会自身的生活情趣。
2、保持自己的外观整洁。自己的身体要保持清洁卫生,不得身穿邋遢的衣服,房间院落也要随时打扫干净。
3、即使在抑郁状态下,也决不放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4、不得强压怒气,对人对事要宽宏大度。
5、主动吸收新知识,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6、建立挑战意识,学会主动接受矛盾,解决矛盾,要有自信心,并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7、即使是小事,也要采取合乎情理的行动;即使你心情烦闷,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合乎生活情理。
8、对待他人的态度要因人而异。具有抑郁心情的人,显得对外界每个人的反应、态度几乎相同。这是不对的,如果有这种倾向,要尽快给予纠正。
9、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拓宽自己的兴趣范围。
10、不要把自己的生活与别人的生活进行比较。
11、最好把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情记录下来。
12、不要怕失败,要学会敢于失败,承认失败。
13、要积极的去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要积极的开辟新的生活园地,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
14、要与精力旺盛、又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交往。
缓解抑郁症的方法是什么
1、必须遵守生活秩序,与人约会要准时到达,饮食休闲要按部就班;从稳定规律的生活中领会自身的情趣。
2、留意自己的外观,自己身体要保持清洁卫生,不得身穿邋遢的衣服,房间院落也要随时打扫干净。
3、即使在抑郁状态下,也决不放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4、不得强压怒气,对人对事要宽宏大度。
5、主动吸收新知识,依照“活到老学到老“的格言,尽可能去接受新的知识。
6、建立挑战意识,学会主动解决矛盾,并相信自己成功。
7、即使是小事,也要采取合乎情理的行动。即使你心情烦闷,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合乎生活情理。
8、对待他人的态度要因人而异。具有抑郁心的人,显得对外界每个人的反应态度几乎相同。这是不对的,如果你也有这种倾向,应尽快纠正。
老年人健康长寿法宝 记得学会“忘记”
老年人健康长寿要“八忘”
人生在世,必须要适当地遗忘:,老年人想要健康长寿,更需做到“八忘”。
忘掉年龄。
人的生理年龄是客观的,但心理年龄则不同,它反映了人的精神状态.有人刚过花甲之年,就不断暗示自己老了,这种消极心理是健康长寿的大敌。 “人不思老.老将不至”是有道理的,可是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谁能忘记自己的年龄呢?如果真的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不就成了老年痴呆了吗?
我所说的“忘掉”,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多大年纪了,而是保持年轻心理,所以说“人不思老,不知老之将至”。
忘掉怨恨。
一个人如果种下怨恨的种子,心里有疙瘩,耿耿于怀,什么时候想起来就心里不平静,这样就有损健康。有的人一心想报复,但忘掉怨恨才能心平气和,才有益于健康:心不平,气不和,就会损害健康。宽以待人,心情愉快,身体健康,于己于人都有利。
忘掉悲痛。
如遇到天灾人祸或亲人突然死亡。常会使人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时间过长即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因而遇到此类事时应想开一些,尽快从中解脱出来。诚然,某些突发事件对人打击大,比如亲人猝死,如同晴天霹雳,若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往往使人接受不了。悲痛是难免的,不过时间总会冲淡人的痛苦,关键是自己要“想开”,要听从亲朋好友的劝导。
忘掉得失。
人总是容易计较个人利害与得失。《论语》上有句话:“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意思是说,没有得到的时候,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害怕失去:有人说人生就像个钟摆,一头是得到,一头是失去,人生就是在得到与失去之间摆来摆去。这个比喻很形象,很富有哲理。我觉得关键是用什么心态来对待个人得失。人一生要得之安然,失之泰然。切忌得不到时担心,得到了则喜出望外,大喜,精神上也承受不了。
忘掉忧愁。
老年人的愁事情很多,自己现在身体不太好,得了病怎么办?得了重病躺在床上怎么办?子女下岗了怎么办?孙子孙女考不上重点学校怎么办?一首古词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人到老年,可知道愁滋味呀!须知忧愁可是老年人易于发生的心理障碍,也容易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俗话说,笑一笑,疾病少;愁一愁,病抬头。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忧愁是抑郁症的主要根源。老年人多愁会导致多种疾病缠身,终让病魔夺去生命。
忘掉悔恨。
人一进入老年,总喜欢回忆自己的过去,在体昧人生辉煌的同时,更多的还是为自己曾经犯过的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悔恨。这大可不必,过去的已成过去,凡是使人后悔的事情已随着岁月流失而成历史,应该提得起.放得下:任何人都可能走错路,路不能重走,心却可以回头。总去想追悔莫及的事情,日久了只能伤心伤神,不利于健康长寿。我过去讲过,世上有各种药,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对症下药;唯独有一种药不能吃,那就是“后悔药”。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没到来,人只是生活在今天,总想着过去的悔恨,是自寻苦恼。关键是要想得开,我讲过老年人的天堂与地狱,正如西方谚语所说: “同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相信自己,相信生活,明天总会有一轮新的太阳。
忘掉疾病。
人得了病多数被疾病困扰,总想身上的病,甚至担心日子不多,这毫无益处。因为精神专注于病,会使免疫力下降,反而使疾病加重。得了病,泰然处之,从精神上战胜疾病。当然该看医生还要看医生,该服药还要服药,该控制饮食还要控制饮食。所谓忘掉疾病,就是不要太把疾病当回事,不要心里总想着有这种病那种病,不要有什么精神压力。
忘掉名利。
名利是许多人一生追逐的,必须正确对待。尤其是老年人,只有忘掉名利,知足常乐,做个乐天派,才可能健康长寿。
所谓忘掉这个、忘掉那个,不是把一切都忘掉,还有些事情不要忘记,比如不要忘记合理膳食,不要忘记适量运动,干活时不要忘记悠着点劲等。总之,要忘掉那些应该忘掉的,记住这些必须记住的。
老人应该如何保证心理健康
1.确立生存意义、正确对待身体的变化
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要正确地对待身体的变化,要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应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2.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
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这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认识到退休是将工作岗位让给青壮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社会发展,避免“养老金死亡”。退休后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
3.生活规律、适度脑体劳动
让老年人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有选择性、有规律地进行运动。
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脑力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缓记忆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减退,思维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
4.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
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
老人补身体要注意什么
1、选用进补之物要适当
最好遵照医嘱,不可盲目进补。比如糖尿病人,可用生晒参等作为进补品,但忌用甘草及含糖较多的药物。凡血脂过高、动脉硬化,有冠心病、胆囊炎、痛风等疾病者,则不可应用高蛋白、高脂肪、多糖分的药物和食品,如甲鱼、阿胶、桂圆、牛鞭、鹿蹄筋等。因为进食这类食品和药物,反而会助长病情发展,使血脂增高、血黏度增加、血中尿酸增多、血压升高,结果越补越糟。
2、有针对性地进补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进补也一样,不是每个人的体质都一样,老人想要进补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体质,分清自己的体质,哪方面虚就进补哪方面,千万不能一概而论。
3、饮食进补要循序渐进
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补也一样,暴饮暴食的进补方法很伤身,也不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尤其在老人身体衰弱的情况下,大量进补反而会伤害老人的身体健康。
老年人要怎么吃对身体好
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的专家日前总结出老年人日常膳食的“十个拳头”原则,从而帮助老年人简单、清晰、形象地记住每天各类食物的大概进食量,并根据自己拳头的大小估计食物的重量,一个拳头的生食物重量大约为150克。
“十个拳头”原则具体为:
两个拳头的谷类(各种主食,包括粗粮、杂豆和薯类);五个拳头的蔬菜水果;一个拳头的肉类(包括鱼、禽、蛋、肉);两个拳头的奶类和豆制品(包括牛奶及其制品、豆制品)。
与此同时,老年营养分会的有关专家还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即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增加了四条“老年人膳食指南”:
一,重视预防营养不良和贫血;
二,合理安排饮食,提高生活质量;
三,食物要粗细搭配、松软、易于消化吸收;
四,多做户外活动,维持健康体重。
两个拳头的谷类
谷类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是人体所需维生素B1、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可以避免欧美等发达国家高能量、高脂肪和低膳食纤维膳食模式带来的缺陷,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有益。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对食品口味要求的改变,粮食的加工越来越精细。精制米面虽然白净细腻、口感好,但最大的缺点是营养损失多。谷类食品是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并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矿物质等,这些营养素大多存在于米面的皮层和谷胚中,粮食加工越精细,营养成分损失越多。如果长期吃精白米面,会引起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孙建琴教授建议,老年人每天应该选择2到3个以上品种的谷类食品,有意识地多选择粗杂粮,做到粗细搭配。老年人每天最好能吃谷类200克到300克,其中粗粮、杂粮应占到50克到100克。
五个拳头的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有“四宝”: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多种抗氧化物质,而且在人体代谢中呈碱性,能中和动物性食物代谢造成的酸性体质,对维持人体健康有着特殊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蔬菜水果是多数肿瘤预防的首选,且对预防心血管疾病、肥胖、白内障等也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红、黄、绿等深色蔬菜水果的作用更为明显。
老年人要尽可能每天吃蔬菜400克到500克,其中深色蔬菜最好能占到一半;吃水果200克到400克。保证每餐有一到两种蔬菜,每天吃两到三种水果。
一个拳头的肉类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消化功能逐渐减弱,食量逐渐减少,容易产生蛋白质、维生素A、B1、B2、钙、铁等缺乏。而鱼、禽、蛋和瘦肉是优质蛋白、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因此老年人应经常吃些鱼、禽、蛋和瘦肉,保证每日摄入鱼虾、禽肉50克到100克,畜肉50克,蛋类25克到50克。
孙建琴教授提醒说,猪肉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可能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老年人要少吃肥肉和内脏。鱼类的脂肪含量一般较低,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些海产鱼类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作用。禽类的脂肪含量也较低,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其脂肪酸组成也优于畜类脂肪。蛋类富含优质蛋白质,各种营养成分比较齐全。
两个拳头的奶类和豆制品
研究表明,我国老年人钙的摄入量远远低于推荐摄入量,而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对钙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为了保护中老年人骨质和牙齿的健康,预防钙缺乏相关疾病,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喝奶。孙建琴教授指出,老年人应保证每天喝1到2杯奶,且最好选择低脂牛奶。
牛奶除了有利骨骼健康,还有利于降血压。牛奶脂肪中的一些成分还具有一定的抗癌防癌作用。因此,人类终身都不应“断奶”。
大豆不仅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维生素,还含有大豆低聚糖以及异黄酮、植物固醇等多种植物化学物,有利于保护心血管、预防肿瘤。老年人每天应该吃100克左右的豆制品。
理解是一缕精神阳光
请你思考
加入你是故事中的求助者,你不愿意得到怎样的待遇?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人在心中应该设身处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而只是那些比我们更值得同情的人。”理解在于沟通,能以同情心替他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会很好地帮助你去理解他人,这样能化解很多矛盾,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如何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其实就是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曾绍有个心理学家为了了解婴儿为什么在人多的场合哭这个问题,他就蹲下来从婴儿的位置来看世界。他发现婴儿没有办法看到别人的脸,只能看到大家的腿。这时他才知道婴儿处在一个满是腿的世界,怎能不哭呢?
对于大家来说也是一样的。当家长或老师批评自己后,如果心里有气,不妨换一个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们,碰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这样,就可以理解家长、老师对你的关心、爱护的态度:也可以调节自己不高兴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还可以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从而改正错误。俗话说:“将心比心”,就是这样的。
一位智者曾经对一位少年说过四句话,对人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四句话分别是:
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
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