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脱肛是怎么引起的 排便姿势不正确
小儿脱肛是怎么引起的 排便姿势不正确
长期坐便盆姿势不良也是引起直肠脱垂的因素,由于宝宝坐便时,会阴底部所受到的腹压增大,如果坐便时间过长或者大便稍硬需要使劲屏气等情况下,也极易引起小儿脱肛。
小儿脱肛是怎么引起的 生长发育不完善
婴幼儿身体尚未发育完全,骶骨弯曲尚未形成,婴幼儿的直肠与肛管上下处在一条直线上,其周围组织比较松弛,肌肉比较薄弱,直肠缺乏骶骨和肌肉的有效支撑而呈垂直状态,因此容易发生脱肛。
缓解便秘的最佳方法
1.喝水法,解决便秘的物质基础。清晨5点到7点为大肠经当令,建议根据自己身体重量喝一大杯温白开水,一口一口地喝勿灌似的喝。将此时段地排便习惯逐步养成。
2.顺从生理法,尊重便意,随意而行,切勿憋便。改善初期可能不规律,一天中任一时间段都可能产生便意,但经过长期刺激,生理机能形成惯性,逐步统一排便时间。
3. 调整姿势法,姿势的重要性,大体分两种,一种为坐式马桶,另一种为蹲式,为什么蹲式的排便更困难,因为蹲式排便违反了人的生理排便姿势,最正确的排便姿势是取坐式,全身放松,膝盖比臀部略高一点,上身与大腿成75度角左右。而大部分人却在排便困难时候上身几乎贴近大腿,如果是蹲式的马桶怎么办,建议取近似马步的排便动作。掌握了这个动作,大凡我们排便的时候,都会有强烈的便意。
4.简易的瑜珈法,坐在床上,上体正直,两腿伸直张开成最大限度(自己微微感到疼痛时),双手十指撑两腿间的床面位置,时刻保持上体正直,然后上体向前微微倾斜,保持停留3到5分钟,感觉大腿部紧绷的感觉。做完回正,吐气,放松一下。一般的人,做完就会有些许便意了。此法为酝酿便意的好方法。
5.按摩法,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揉,力度宜适中,匀速按揉两三分钟即可。促进肠道蠕动。
6.抖动法,对于排便很困难的朋友,可采取此法,就是在前边保证排便姿势正确的前提下,抖动自己肚子,因肠道位于肚子,抖动肚子可以使得肠道物质流动性加强,从而促进排便,可以前后左右方位抖动也可以上下抖动。也可快频率的颤动,一般不出1分钟,就能产生强烈排便感觉。
7.饮食促排法,主要适用于年轻人和便秘较轻的朋友,有人提到香蕉,但是香蕉不适合气虚的人食用,那样会使得大便更加干燥。可以多食用水果,蔬菜,粗纤维的食物,例如红薯,芹菜,韭菜,奇异果等。
8.药物疗法,不多说,只说注意查看配料表,有大黄,决明子,泻叶,芦荟成分的通便药勿选择。
脱肛对身体有哪些影响
一、粘液刺激:由于直肠脱出,肠液流溢,容易刺激肛周皮肤导致肛门瘙痒,可造成肛门湿疹等疾病的发病这是常见的脱肛的危害;
二、粘膜充血水肿:脱肛的危害还包括直肠反复脱出、回缩,容易造成粘膜充血、水肿,导致大便带血;
三、感染是常见的脱肛的危害:直肠脱出后病菌容易侵入肠道,引发肠道炎症、肛周皮下脓肿等等;
四、肠套叠、绞窄、坏死:直肠脱出后无法复位或者不能恢复原位,可能造成肠套叠等情况,严重者不排除肠梗阻的可能;
五、影响身体发育:对于小儿脱肛患者来说,脱肛可严重影响小儿身体发育。
以上是详细的脱肛的危害介绍,所以治疗脱肛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越早越好。
宝宝脱肛了怎么办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小儿脱肛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咳嗽、腹泻、便秘等引起。对此,首先要积极治疗这些容易引起脱肛的疾病,以减少腹腔内的压力,缓解脱肛的发生。一般在疾病治愈后,脱肛也会随之自愈。
脱肛的病因讨论
脱肛是指直肠或乙状结肠下段的粘膜层或全层肠壁经肛管向外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并不常见。
大量病例资料提示本病与发育缺陷有关:如小儿骶骨曲发育不全,直肠正常平面位消失,直肠前陷凹腹膜返折过低,老年性肌肉松弛,生育过多或分娩致肛提肌分离或会阴撕裂等。故本病多见于小儿、老年及多产妇女。
此外,长期腹泻或便秘、排尿困难、慢性咳嗽、重体力劳动等引起腹内压增加,也常为本病的诱因。
近年来国外有人研究,脱肛常伴有精神或神经系统疾患,如有报告显示100例成人完全性脱肛,3%肯定有精神疾患,33%可能有精神疾患。另一报告报道100例小儿脱肛,4%有智力障碍专家认为有神经系统病变时,排便的控制力与调节功能障碍,直肠慢性扩张,对粪便等刺激的敏感度减弱,因而产生便秘与自制力的下降,有利于脱肛的发生。
长期以来,对脱肛的形成机制存在着滑动疝和肠套叠两种主要学说的争论,而有专家认为两者基本上是一回事只不过是程度上的不同,滑动性疝型也可以说是一种肠套叠,只是未影响到整圈肠壁。
小儿脱肛是怎么回事 营养不良
宝宝营养不良或者病后体弱,坐骨直肠窝内脂肪容易被吸收,失去扶持直肠的能力,也会导致宝宝出现脱肛的清。
痔疮脱肛是怎么回事
肛肠专家表示,痔疮脱肛属于临床上常见的肛肠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就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让患者有苦难言,不知道如何是好。肛肠专家表示,痔疮脱肛的治疗方法很多,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当属手术治疗,可以解除必要的痛苦,下面为大家介绍下痔疮脱肛是怎么回事。
痔疮脱肛是怎么回事?
痔疮脱肛是既有痔疮有症状同是又存在脱肛的症状。最主要的症状是根据不同部位而不同,一般痔疮可以分为内痔,外痔,跟混合痔,内痔没有明显的疼痛,因为内痔是位于粘膜附近,大便流出(便血)是内痔为最为的症状。出血一般会发生在便前或者是便后,血色鲜红,覆盖于粪便的表层。
痔疮脱肛最主要的表现是肛门疼痛,偶会伴有便秘,排便困难或者感觉排便不尽等症状,或者是在排便感觉有异物脱出肛门外,一般可以自行复位,严重甚至还会影响到行走,脱出于肛门外的痔核会因此受到感染,发生红热,发炎,甚至出现脓肿,伴有粘液流出,内裤受到严重污染,客观现像会发生异味。发生一股恶臭。
脱肛的原因
婴幼儿的直肠与肛管上下处在一条直线上,其周围组织比较松弛,肌肉比较薄弱(尤其是营养不良或有消化性疾病如肺结核患者),在2岁前后开始坐便盆排便,此时会阴底部所受腹压要大,大便也硬一些,如有便秘需使劲屏气,延长坐盆时间,或频繁腹泻,或有咳嗽,包茎、尿道膀胱结石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均容易引起脱肛。
小儿脱肛初始仅在用劲排便时出现,便后可以自动缩回。后来可能要用手帮助送回去,不大便时(如哭闹时))也可出现。如长时间不将它送回,可发生水肿、渗血、溃疡而引起坠胀、疼痛、里急后重,流脓血粘液。多发生在4岁以内的小儿,但1岁以内的婴儿很少见到患此病,这个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可自行痊愈,绝大多数脱肛的患儿可在5岁之前自愈。
1、先天因素:与上儿直肠的解剖特点有关,即小儿的先天性因素是盆腔组织结构发育未完善,支持直肠的周围组织相通薄弱、固定不牢。
2、后天因素:为腹腔内的压力长期处于增高状态,如用力排便、剧烈咳嗽、呕吐、频繁腹泻;排便习惯不良,坐便盆时间过长等,都可以促使直肠脱重。这种情况不妨打个比喻,袖口看作肛门,如果夹里与里子连接不牢,夹里就容易从袖口脱出,脱肛的发生就是这个道理。
女性痔疮手术后护理好呢
一、痔疮术后活动:尽量少走路,这样可避免伤口边缘因用力摩擦而形成水肿,延长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后3个月左右不要长时间骑自行车,以防愈合的创面因摩擦过多而引起出血。
二、保持大便通畅: 痔疮术后一般要在24小时以后方可第一次排便。在禁止排便的这段时间里,应多饮水和食用有润肠作用的饮料如蜂蜜、果汁和青菜汁等,这样可以促进排尿和避免大便秘结。
三、痔疮便后坐浴:坐浴是清洁肛门,促进创面愈合和消炎的简便有效的方法。每次便后都必须坐浴,坐浴时先用热气熏,待水温适中时,再将肛门会阴部放入盆内洗涤坐浴,每次20分钟左右。坐浴可用温热盐水或1:5000高锰酸钾液等。
四、术后排便:专家指出术后尽可能一次排大便,有的患者因手术后肛门疼痛而惧怕排便,或因肛门疼痛大便未排空即结束排便,从而导致大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过多,粪质变干而难以排出。
五 、排便姿势:正确的排便姿势切忌临厕努挣,久坐、久蹲,以免气血阻滞,肛缘水肿,根据病情给予润肠通便之麻仁胶囊口服及外塞开塞露等。
六、保持卫生:保持肛门卫生局部用黄药膏换药 。
脱肛需要做哪些检查
视诊:部可见分泌物,牵开臀部可见脱肛部位。
指诊:临床上的肛周指诊,不宜用于脱肛诊断,因为这些检查会引起病人剧烈疼痛。
粪便脓液:粪便脓液检查,检查方法简单,结果直观,可以初步提供消化道功能或病理变化的状况,以及间接判定胃肠、胰腺、肝胆的功能状况。
镜无痛检查:运用三维立体视频成像手段,可深入肛管、直肠和乙状结肠,对微小病变均可有效锁定、收录并打印成像,确诊率高达 99%。
简述脱肛的判断与处理
治疗脱肛,首先要抓紧对孩子脱肛的病因(如腹泻或便秘等)进行积极的治疗。对于有脱肛病史的孩子,要避免让他选择蹲的姿势进行排便,稍大一些孩子可以让他坐在高脚痰盂上排便,或将普通痰盂置于板凳上,这样可以在孩子排便时尽量不使孩子的髋关节屈曲。脱肛严重时也可使孩子采取侧卧或仰卧位排便,使直肠不易脱出,一般坚持1~2个月就可痊愈。
如果发现孩子在排便之后发生直肠脱落时,家长应及时为孩子进行手法复位。复位之后直肠又立即脱落或平时直肠一直脱落在肛门外者,须在复位之后可用消毒纱布叠成厚垫压住肛门口,然后将臀部两侧用胶布将其拉紧粘住,并嘱咐小儿卧床休息1~2周。如果孩子能够坚持卧床排便,往往肛门直肠不再脱出,再坚持半蹲的姿势排大便,一般1~2个月即可痊愈。
与此同时,要注意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引导孩子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腹肌和肛门周围肌肉的收缩功能。还需要注意培养小儿的规律的生活习惯,培养定时大便的良好习惯,防止便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