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肥胖症及营养过度病因是什么

肥胖症及营养过度病因是什么

1、多食、贪食、食欲亢进;

2、体质和遗传因素;

3、内分泌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使基础代谢率降低,能量消耗减少;

4、运动减少。

单纯性肥胖症常见并发症有2型糖尿病、高甘油三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部分肿瘤等,而这些疾病的发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预防和治疗肥胖症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挑战。值得庆幸的是,有研究证实,当肥胖症患者减少原体重的5%~10%以上时,肥胖相关的并发症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均可显著改善甚至逆转。

为何宝宝越来越胖

为何宝宝越来越胖?肥胖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小儿,体重超过同龄小儿,且身高及骨龄皆在同龄小儿的高限,少数可超过,智力正常,性发育正常或提前。肥胖症小儿常有心理障碍如孤僻、自卑感等。虽然小儿肥胖症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但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 遗传因素

肥胖症有一定家族遗传倾向。双亲胖,子代70%~80%出现肥胖;双亲之一肥胖,子代40%~50%出现肥胖;双亲均无肥胖,子代仅1%出现肥胖。单卵孪生者同病率亦极高。

(二) 营养过度

营养过多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热量以甘油三酯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婴儿喂养不当,如每次婴儿哭时,就立即喂奶,久之养成习惯,以后每遇挫折,就想找东西吃,易致婴儿肥胖,或太早喂婴儿高热量的固体食物,使体重增加太快,形成肥胖症。妊娠后期过度营养,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

(三) 缺乏活动

儿童一旦肥胖形成,由于行动不便,更不愿意活动,以致体重日增,形成恶性循环。某些疾病如瘫痪、原发性肌病或严重智能落后等,导致活动过少,消耗热量减少,发生肥胖症。

(四)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情绪创伤或心理障碍如父母离异、丧父或母、虐待、溺爱等,可诱发胆小、恐惧、孤独等,而造成不合群,少活动或以进食为自娱,导致肥胖症。

(五) 中枢调节因素

正常人体存在中枢能量平衡调节功能,控制体重相对稳定。本病患者调节功能失平衡,而致机体摄入过多,超过需求,引起肥胖。

得了脂肪肝严重吗 运动干预是防治轻中度脂肪肝的主要手段

找出病因是防控脂肪肝的前提。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人群中的脂肪肝患病率分别为7.1%,38.5%和60.6%,而且因腹部脂肪过度堆积造成的中心性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更为密切。轻、中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尤其对于因肥胖引起的脂肪肝,运动减肥可明显减轻脂肪肝程度,改善肝功能。因为中轻度的脂肪肝是由营养过剩所引起的,并没有肝细胞损伤的病理基础,未导致肝功能严重改变。因此,通过饮食控制及适宜运动能够可逆性恢复。

预防儿童肥胖症的措施是什么

预防措施之一:避免过食。

大部分儿童肥胖症是由喂养过度造成的,发生喂养过度原因常常是小儿啼哭,小儿啼哭并非都因饥饿引起,家长在小婴儿一哭时就喂给他吃会导致过食。喂养过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强迫给孩子多吃,在孩子吃饱后不想吃时,家长仍像填鸭式强迫孩子吃,这样就导致小儿胃容量增大,饮食量增加,营养过剩。

预防措施之二:婴儿4个月前不加固体食物。

专家建议4-6个月内小儿宜纯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小儿比人工喂养的小儿不易发生肥胖。研究表明,给4个月前婴儿加淀粉类固体食物会导致体内脂肪细胞增加,为今后的肥胖奠定了基础。

预防措施之三:建立正常的饮食制度。

按照小儿年龄的大小,合理安排一日的饮食,不要让孩子饥一顿、饱一顿,避免过于油腻、油炸食物及过多淀粉类食物。

预防措施之四:少吃油炸类食品。

当小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时,应取消餐间点心,多吃素菜水果,不让孩子多食油炸及淀粉类食物。

预防措施之五:加强体格锻炼,增加体力活动。

有肥胖趋势的小儿常常吃得多、活动少。当小儿体重超重时要饮食控制与增加运动同时并进,逐渐增加体力活动时间和活动量,活动应多样化,要引起小儿兴趣使活动能坚持下去才能起到效果。

导致小儿肥胖症的原因都有哪几个方面

1、营养过度 营养过多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热量以甘油三酯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婴儿喂养不当,如每次婴儿哭时,就立即喂奶,久之养成习惯,以后每遇挫折,就想找东西吃,易致婴儿肥胖,或太早喂婴儿高热量的固体食物,使体重增加太快,形成肥胖症。妊娠后期过度营养,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情绪创伤或心理障碍如父母离异、丧父或母、虐待、溺爱等,可诱发胆小、恐惧、孤独等,而造成不合群,少活动或以进食为自娱,导致肥胖症。

3、缺乏活动 儿童一旦肥胖形成,由于行动不便,更不愿意活动,以致体重日增,形成恶性循环。某些疾病如瘫痪、原发性肌病或严重智能落后等,导致活动过少,消耗热量减少,发生肥胖症。

4、遗传因素 肥胖症有一定家族遗传倾向。双亲胖,子代70%~80%出现肥胖;双亲之一肥胖,子代40%~50%出现肥胖;双亲均无肥胖,子代仅1%出现肥胖。单卵孪生者同病率亦极高。

5、中枢调节因素正常 人体存在中枢能量平衡调节功能,控制体重相对稳定。本病患者调节功能失平衡,而致机体摄入过多,超过需求,引起肥胖。

​皮下脂肪厚症状

单纯性肥胖症

(一)体质性肥胖症(幼年起病型肥胖症)

自幼肥胖直至成年,有肥胖家族史,食欲良好,全身脂肪分布均匀,脂肪细胞呈增生肥大,限制饮食及加强运动疗效差,对胰岛素较不敏感。无肥胖病因可查。

(二)获得性肥胖症(成年起病型肥胖症)多于20~25岁起病,由于营养过度、活动量减少及遗传因素而肥胖,脂肪细胞肥大无增生,饮食控制和运动减肥效果较好,体重减轻后胰岛素的敏感性可恢复。

继发性肥胖症

下丘脑性肥胖症

下丘脑综合征 多种病因累及下丘脑所致的疾病。

(1)病因:

①肿瘤最多见,国内70例本症中有53例为肿瘤,其中颅咽管瘤最多附(25例),其次为松果体瘤(11 例),丘脑肿瘤6例,第三脑室肿瘤4例、室管膜瘤2例,嗅沟脑膜瘤、灰结节肿瘤、异位松果体瘤、鞍上肿瘤、星形细胞瘤各1例。文献报道尚有白血病、转移性癌肿、血管瘤、肪瘤、错构瘤、畸胎瘤、浆细胞瘤神经纤维瘤产经节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皮肉瘤。恶性血管内皮瘤等。

②感染和炎症:结核性或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流行性脑炎、脑脊髓膜炎、天花、麻疹、水痘、狂犬病疫苗接种、组织胞浆菌病等,国内70例本症中炎症6例;

③脑创伤、手术及放射治疗。

④血管病变如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他原因致脉管炎;

⑤肉芽肿及退行性变如结核瘤。结节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嗜酸性肉芽肿。慢性多发性黄色瘤、结节性硬化、脑软化产 经胶质增生等。

⑥急性间隙发作性血叶琳病、二氧化碳麻醉、口服避孕药、氯丙酸利血平引起的溢乳一闭经综合征。⑦精神创伤、环境变迁所致功能性障碍等。

肥胖症不能吃什么

1.肥胖症与肥肉

肥肉中含有大量的动物性脂肪,长期大量食用肥肉,极易引起人体脂肪过剩蓄积,加重肥胖。

2.肥胖症与鸡肉

鸡肉营养价值高,性温,味甘.肥腻堕滞。而肥胖症患者多届痰湿偏重之体,或营养过剩所致。肥胖症患者多吃常吃鸡肉只会更加肥胖。

3.肥胖症与鸭蛋

鸭蛋是一种高脂肪、高胆同醇食励,肥胖症患者应忌食。

4.肥胖症与龙眼肉

龙眼肉一方面属于高糖、高热量食品,其中所含葡萄糖量高达25%;另方面,龙眼肉甘温滋腻,易生痰助湿,肥胖症患者食之弊多利少。

5.肥胖症与葡萄

葡萄属于高糖、高热量水果。葡萄含有大量糖分,而且主要是葡萄糖,易为人体直接吸收。同时,1千克葡萄又能供给人体产热量近3800千焦,并且还含有其他多种营养成分。肥胖症患者如摄入葡萄糖和大量热量后,病情只会越来越重。

小儿肥胖的原因

(一)营养过度

营养过多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热量以甘油三酯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婴儿喂养不当,如每次婴儿哭时,就立即喂奶,久之养成习惯,以后每遇挫折,就想找东西吃,易致婴儿肥胖,或太早喂婴儿高热量的固体食物,使体重增加太快,形成肥胖症。妊娠后期过度营养,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

(二)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情绪创伤或心理障碍如父母离异、丧父或母、虐待、溺爱等,可诱发胆小、恐惧、孤独等,而造成不合群,少活动或以进食为自娱,导致肥胖症。

(三)缺乏活动

儿童一旦肥胖形成,由于行动不便,更不愿意活动,以致体重日增,形成恶性循环。某些疾病如瘫痪、原发性肌病或严重智能落后等,导致活动过少,消耗热量减少,发生肥胖症。

(四)遗传

因素肥胖症有一定家族遗传倾向。双亲胖,子代70%~80%出现肥胖;双亲之一肥胖,子代40%~50%出现肥胖;双亲均无肥胖,子代仅1%出现肥胖。单卵孪生者同病率亦极高。

(五)中枢调节因素

正常人体存在中枢能量平衡调节功能,控制体重相对稳定。本病患者调节功能失平衡,而致机体摄入过多,超过需求,引起肥胖。

相关推荐

营养过剩对孕妇有什么危害

【问题】 怀孕期间营养过剩的危害? 【答疑】 怀孕后,补充营养关键。很多孕妈在怀孕期间都大补特补,殊不知这样很容易造成营养过剩哦!营养摄取不足也不行,营养过剩了也不行,那孕妇营养过剩的危害有哪些呢? 危害1.易引起中毒 在怀孕期间若摄入过多的营养素,却有不能及时在体内代谢掉,就很有可能引起中毒。如:脂溶性营养素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不易排出体外,就极易造成中毒。不仅如此,摄入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也会增加肝肾代谢负担并阻碍铁的吸收呢! 危害2.易引发下肢浮肿 怀孕期间,很多孕妈都会出现浮肿的症状。下

肥胖症病因

遗传因素(30%):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单纯性肥胖者中有些有家庭发病倾向。父母双方都肥胖,他们所生子女中患单纯性肥胖者比父母双方体重正常者所生子女高5~8倍。Vanllallie对1333名出生于1965~1970年期间的儿童进行了纵向调查也发现,父母一方有肥胖, 其所生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超出正常的比值(odd ratio)也随之增加;1~2岁肥胖儿童到成人早期肥胖为1.3,3~5岁肥胖者为4.7,6~9岁肥胖者为8.8,10~14岁者22.3,15~17岁为17.5。 神经精神因素(30%):

肥胖症病因

外因以饮食过多而活动过少为主。热量摄入多于热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肥胖的物质基础。内因为脂肪代谢紊乱而致肥胖。 1.遗传因素 人类单纯性肥胖的发病有一定的遗传背景。有研究认为,双亲中一方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约为50%;双亲中双方均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80%。人类肥胖一般认为属多基因遗传,遗传在其发病中起着一个易发的作用。肥胖的形成还与生活行为方式、摄食行为、嗜好、气候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2.神经精神因素 已知人类和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一对为腹对侧核,又称

人为什么会得痛风

1、性别因素:男人比女人易患痛风,男女发病比例为20:1。而且,女性患痛风几乎都在绝经以后,这可能与卵巢功能的变化及性激素分泌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这引起痛风的病因之一。 2、肥胖过度:肥胖过度导致痛风疾病的具体病因之一,肥胖的中年男性易患痛风,尤其不爱运动、进食肉类蛋白质较多、营养过剩的人比营养一般的人易患痛风。 3、年龄因素:年龄大的人比年轻的人易患痛风,发病年龄约为45岁左右。不过,由于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营养过剩,运动减少,痛风正在向低龄化发展。现在30岁左右的痛风患者也很常见。所

警惕幼儿营养过剩肥胖会影响智力

营养过剩导致小儿肥胖 小儿肥胖大多单纯性的,虽然与家庭遗传因素有关,但主要因为吃得过,活动又太少引起的。由于吃得多,过多的热量变成脂肪储存在皮下,皮下脂肪储存越多,孩子就越不爱动,消耗的热量就越少,剩余的过多的热量又都变成了脂肪。..。.这样循环下去,宝宝就越来越胖。 一般说来,根据宝宝的年龄、性别、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就属于肥胖症了。 营养过程肥胖怎么办 1.宝宝脂肪摄入要适量 宝宝如果脂肪摄入过多,很容易发生肥胖症。宝宝膳食中脂肪摄入要适量,儿童脂肪供给量一般占每日热量供给量的30%左右为宜

肥胖症病因

外因以饮食过多而活动过少为主。热量摄入多于热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肥胖的物质基础。内因为人体内在因素使脂肪代谢紊乱而致肥胖。具体如下:1.遗传因素人类的单纯性肥胖的发病有一定的遗传背景。Mayer等报告,双亲中一方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约为50%;双亲中双方均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80%。人类肥胖一般认为属多基因遗传,遗传在其发病中起着一个易发的作用,肥胖的形成尚与生活行为方式、摄食行为、嗜好、胰岛素反应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有关。2.神经精神因素已知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

婴幼儿开始预防肥胖吗

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将小儿肥胖病视为疾病状态。很多家长都以为孩子养的胖才算营养充足。事实上,胖不等于结实,肥胖不小儿健康的指标,过度肥胖小儿营养障碍性状态。肥胖儿童的抵抗力降低,患感冒、哮喘、胃肠炎等疾病的机会增多。而肥胖若不及时控制,常可并发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至成人后冠心病、动脉硬化、胆石症等疾病的发病率升高,成为影响人类长寿的重要原因。同时,肥胖儿童存在着深层的心理冲突、压力和行为异常,此种情况也成为肥胖难以持续控制肥胖给儿童的身心造成的损害要大于成人。因此,必须做好儿童肥胖病的预防工

中医单纯性肥胖症分型应该如何治疗

肥胖症主要有可能因为遗传因素而来的,体重多于正常体重的百分二十就属于肥胖症肥胖症有两种类型,单纯性肥胖症和继发性肥胖症,单纯性肥胖症指的没有病因的患者,儿童肥胖属于幼年型肥胖。 儿童肥胖症要引起家长的重视,轻度的肥胖症还不会有什么明显的症状,重度的肥胖患者就有可能导致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疾病,所以要及时治疗,可以使用中医疗法比如可以用陈皮,茯苓,菜服子,白术等几种药物水煮煎服。 肥胖症也可以用柴胡,当归,生姜,甘草,芍药砂仁等几种药物,也加水一同煮,然后服用就可以了,这几种药物有助于治疗肥胖

怀孕营养不良的影响

1、营养缺乏易致孕期贫血 在城市人群中约有20%的孕妇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而在农村发病率则更高,可达40%以上。究其原因主要因铁、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孕期贫血不但影响母体健康,而且也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的神经行为以及智力水平。 2、营养缺乏易致孕期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妊娠特有疾病,发病率约7%-12%,导致孕产妇死亡和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病因尚未明确,但一般认为与遗传、免疫、贫血、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如何克服 克服营养缺乏 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如发展农业生产,开发新的食物资

杜绝脂肪粒的滋生

看看你的脸部皮肤,否有一粒粒的“小肉芽”在皮肤里?这就脂肪粒。如果身体摄取了过多的营养,结果会怎样?肥胖!没错,皮肤也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我们可称之为“肌肤肥胖症”。 当你在同时用几种精华素时,当你一次敷两种面膜时,当你用一大坨面霜厚厚涂在脸上时,你想过你的皮肤吃得消吗?也许有些人认为自己并没有用过多种精华,应该不属于营养过度,但事实上,并不仅罗列使用多种高机能的护肤品才算营养过度,没有正确选择面霜质地,应该选用轻薄乳液质地面霜的,却选用厚实的霜状质地也营养过度的表现;面霜的使用分量过多也属营养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