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10个认识误区
脑卒中的10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我不会得中风
很多人觉得,脑中风是老年病,我年轻,祖上又没有这样的病,我血压也不高,生活很注意,每年都体检,所以我肯定不会中风。
其实,全世界每 6 个人中就有 1 个人将在此生遭遇卒中,每 2 秒钟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 6 秒钟就有 1 人死于卒中,每 6 秒钟就有 1 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年龄都会得卒中,它的发病不分性别和年龄。中国卒中的发病平均年龄是 66 岁,比美国白人早 10 年。其中,小于 45 岁的患者已接近全部患者的 1/5。而且,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发病前都毫无征兆,不到 1/3 的患者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历史。
误区二:颈动脉筛查=脑卒中筛查
经常在门诊听到患者说,颈动脉检查等于脑卒中筛查,颈动脉有斑块就会发生脑卒中。
脑卒中筛查是一个综合过程。在此过程中,脑血管、颈动脉等检查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否发病还要看它具不具有危险因素,一类是行为因素,最大的危险是吸烟,第二个是精神压力,第三个是运动减少,这是三大危险。
疾病因素则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当然还包括血脂异常和其他。所以即使有颈动脉斑块也不要紧张,它不一定就意味着卒中。
误区三:脑血管检查正常,就不会患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中,血管因素只是原因之一。比如,有统计显示,1/5 的脑血管病其实来自心脏,先有房颤,和血管毫无关系。所以脑血管筛查正常,并不意味着你不会患脑血管病。
误区四:有些食物或动作是防止卒中的灵丹妙药
经常有人跟我说,他有防病绝招,吃特殊的食物,每天还用犀牛角梳子梳头,每天运动等。有一个老先生说他每天在公园里倒走 1 万步,预防中风。还有的人每天都吃纳豆、卵磷脂、健身茶。这些真的能预防中风吗?
对于养生保健来说,有时候规律生活甚至超过科学本身。任何食物,包括我们常说的纳豆、卵磷脂等,真正有效的不多,最好的食物还是我们每天吃的这些蔬菜水果。预防中风最有证据的运动就是快走。但来自美国健康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剧烈运动会增加脑出血,因此运动也是要有限度的。
误区五: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任何卒中
中国的阿司匹林使用量远远低于国外,目前普通人是 14%,美国是 50%。临床大夫推荐的阿司匹林是因人而异的,肯定不是任何人都能吃。
下列人员适用阿司匹林:
① 已经发生过心脏病的人
② 45 岁以上的女性
③ 有多重危险因素,未来发生心血管病风险高的人。
下列人员最好不用阿司匹林:
① 血压很高不易控制的人
② 有出血性疾病的人
③ 有脑出血家族史的人
美国的国家指南也表示,卒中的防控措施是综合的,阿司匹林只是预防中的一环。尽管阿司匹林很重要,但你不要忘了遵医嘱服用降压、调脂、降血糖的药物,这些也是重要的措施。
误区六:药物有毒,保健品更安全
有人说药物说明书上写的副作用多,发生副作用的机会也多,西药治标,中药治本。而事实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与说明书写的多少没有关系。
预防脑卒中的药,很多人担心长期吃对肝脏有损害,我可以说,现在全世界没有一例因为使用他汀类药物出现身体损害的,因此不要被说明书吓到了。
保健品的安全性未接受科学评价,有确切疗效的一定不是保健品,而且保健品很贵,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而放弃安全性更好的药物,从而贻误病情。
误区七:我病情轻,不用住院治疗
我们很多人得了中风,说自己症状很轻,不需要住院,在门诊输液就能好,这是错误的。其实,即便是小中风,预后也常常不如人意,死亡率和复发率都较高,因此出现小中风一定要重视。
从社会角度来讲,短暂的和轻微的中风治疗价值更大。小中风治好了就是正常人,不治疗的话可能就变成真正的中风了。
误区八: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
很多病人认为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而我说吃药更管用。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输液大国,所有的医院都有输液室,但对于预防中风,输液有多少效果呢?
其实在中风早期,输液有明显效果的并不多。在我们国家的指南里,几乎也没有输液这一条,主要还是以他汀类、抗血小板和降压类药物为主,只有融栓才需要静脉输液。
门诊中我们几乎从来不开输液,不恰当的输液只会使病情更重,而且研究发现,每天输液的病人致残率更高。
误区九:活血=疏通血管=防治中风
我经常听病人说:“我现在每天吃三七、野生银杏茶,每天吃活血补品,就活了血了,就可以溶解血栓了。”这也是错误的。
现在的溶栓药物品种很少,也都有治疗的最佳时间段,溶栓风险会很大,有害无益。迄今为止还没有口服的溶栓药物,而且活血药物不能溶栓,不能疏通血管。
误区十:我病好了,不用吃药了
要知道,中风的复发率是很高的,5 年复发率是 30%,1/3 的人因为复发而再住院。做过 ESSEN 卒中风险评分量表的患者,得分越高的人越要坚持吃药。还有的人因为腿、脚能动了就不吃药了,实际上中风后即使肢体康复了,血管也不一定好转。堵塞可能还存在,应该遵医嘱坚持服药。
野味的三个认识误区
1、一些人认为“野味美味滋补”,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与家禽、家畜相比,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是否更高?
此说法不科学。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看,野生动物和人工饲养的动物没有明显区别;从现在的研究成果看,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含有任何其它动物性食品不能取代的东西,仅仅食用单一的食品很难说有什么特别的营养价值。
2、“野生动物都是有机食品,没有污染”的说法是否正确?野味是否是绿色食品?
不正确。生物链有个富集作用,即生物有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转运和蓄积达到高浓度的能力,如仅农药DDT最终在水鸟类体内含量可为原水含量的833万倍,陆地生物也一样有富集作用,而现在全球环境普遍受到污染,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恶劣。人体作为生物链的最高端,如果食用了这些富集农药残留的动物,对健康也是不利的。
3、食用野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哪些影响?
有安全隐患。食用野生动物易患多种疾病,因为野生动物可能患有多种疾病,其脑、血液及肌肉中含有病毒、寄生虫(如肺吸虫、血吸虫等)。通常情况下,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病原体不会传染给人类,只有在人类破坏其生存环境或者猎捕、进食野生动物的时候,病原体才会传染给人类;特别是人畜共患病,如我国的猕猴有10%—60%携带B病毒,这样的猕猴把人挠上一下,都有可能致人感染,而生吃猴脑感染的几率更大。
关于大枣的4个认识误区
1、大枣不能和胡萝卜一起吃——严重误会!
支持这种说法的理由是,大枣(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VC),而胡萝卜含有能破坏VC的氧化酶,所以两者相遇就降低了大枣的营养价值。
前两句是对的,大枣有VC,胡萝卜有氧化酶,但最后一句结论是错的。
胡萝卜中的氧化酶破坏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连胡萝卜本身含有的VC都破坏不完,怎么会去破坏其他食物中的VC呢?
因此,如果你真的那么在乎VC被破坏的话,“最佳的”策略只能是不要吃胡萝卜。
可这也有问题,因为除了胡萝卜,黄瓜等蔬菜也含有破坏VC的氧化酶,那就连黄瓜等也一并不吃了?
可还是不行,其他食物虽然没有破坏VC的氧化酶,但也会有其他缺点,比如鸡蛋有胆固醇,肉类和牛奶有饱和脂肪…,都一并不要吃了?活活饿死吧。
至于大枣不能与海鲜一起吃,大枣与大葱不能一起吃……之类的立足于食物相克的胡言乱语,更加不值一驳。
2、大枣不宜多吃?误会!
众所周知,大枣(鲜枣)不好消化。
这是因为,大枣不但水分含量低,仅为67%(其他常见水果多为80%~90%),而且膳食纤维含量高,为1.9%,明显高于其他常见水果(比如葡萄平均为0.4%、苹果平均为1.2%)。
膳食纤维(尤其是不可溶的纤维素)在胃和小肠中不能被消化,一次摄入量大时会造成胃肠不适。大枣中的膳食纤维主要集中在皮中,大枣的果肉是脆的,但枣皮是非常薄而硬的。
咀嚼时很难彻底捣碎。
你可以试验一下:把大枣(鲜枣)咀嚼后,不要下咽,吐出来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其中混有大小不一的枣皮碎片,它们与果肉分离,形状不一,质地硬,边缘锋利。
可以想象,吞入胃中之后,如果你的胃黏膜刚好有炎症或溃疡,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会造成疼痛或不适。
当然,如果你的胃是健康的,并没有什么炎症、溃疡或伤口,那么你对大枣的耐受能力就强一些。当然,即使如此,大枣(鲜)吃得过多,也会造成胃部不适。
这就是主张大枣不要多吃的原因。不过,就算没有明显的胃炎或溃疡,不同的人胃黏膜的厚度以及对某些刺激性物质的耐受力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吃多少大枣合适(是吃5粒还是吃35粒?)完全是因人而异的,并没有一个确切的限量。那么,给一个大致的量总是可以的吧?
其实,给出大致的限量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吃大枣的时候,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吃一吃就知道多少大枣是合适的了。
3、大枣补血效果好——严重误会!
首先要说明,贫血患者吃大枣是有好处的,就像吃苹果或葡萄等其他水果一样。但是,如果你指望大枣发挥特别的补血作用,甚至治疗缺铁性贫血,就像猪肝或肉类那样,则是错误的。
大枣(鲜)的铁含量在水果当中算是比较多的,为1.2毫克/100克。但是,像其他植物性食物一样,大枣中的铁吸收率极低,不能被人体很好地利用。
大枣(鲜)中维生素C(VC)含量是水果中的佼佼者,为243毫克/100克。而VC能促进铁吸收,有助于防治缺铁性贫血。不过,正如上面已讨论过的,大枣(鲜)常常不能多吃,吃那么十粒八粒的大枣,对补血而言,纯属隔靴搔痒。
4、大枣含糖量高,因而大便秘结者不宜——严重误会!
首先,这句话的逻辑就是错误的。含糖量高,就会加重大便秘结?这怎么可能呢!大便里又没有糖,糖不会影响大便,两者没有关系嘛。何况,含糖量高的食物比比皆是,又岂止大枣。
实际情况是,大枣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通便作用。所以,吃大枣(其他含膳食纤维的水果蔬菜也一样)是有助于缓解便秘的。
当然,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些便秘的人可以吃大枣试试,看到底是加重了便秘还是缓解了便秘。
卵巢囊肿有2个认识误区
1、认识误区一:没有性生活,就不会患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发病率很高,仅次于宫颈癌,很多未婚女性认为没有性生活,就不会有卵巢囊肿的发生,因此忽视卵巢囊肿,直到发生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突然破裂引起下腹剧痛,去医院就诊时才恍然大悟。事实上,卵巢囊肿可发于任何年龄的女性,甚至可发于未成年的儿童,其发病与是否有性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
2、认识误区二:绝经后卵巢囊肿就会自动消失
卵巢囊肿的发病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关,因此很多患者认为,女性绝经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明显降低,而卵巢囊肿也会随之自动消失,不治而自愈。事实并非如此,中医认为,卵巢囊肿的形成是因内伤情志,气血瘀凝而致,或痰瘀凝结引起气滞血瘀。因此要提醒绝经前患有卵巢囊肿的女性,绝经后囊肿非但不会消失,还会随着卵巢的逐渐衰老而加重甚至恶化,需要积极的治疗。
柠檬水的5个认识误区
误区:柠檬水白天不能喝
事实上:日常饮用柠檬水并没有时间限制,如果要多饮的话,最好在饭后。
有人听说柠檬是一种“感光食品”,担心白天喝柠檬水之后皮肤会起斑变黑。但这个说法仅限于网上传言,目前并未看到任何相关研究证据。甚至朋友圈还传言说维生素C是感光物质,如果真是这样,水果蔬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看来人们白天什么蔬果都不能吃了,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结论。
误区;柠檬必须用冷水泡
事实上:温、热水泡柠檬更加美味。
有人说柠檬不能用热水泡,怕维生素C损失。但是,如果用冷水泡柠檬,很可能香味泡不出来。由于柠檬的酸性较强,维生素C在酸性条件下耐热性较好,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损失,泡柠檬片的水温度高于60度完全没问题。
误区:吃高钙食物后喝柠檬水会生成结石
事实上:吃高钙食物后喝柠檬水不会危害健康,柠檬酸甚至可以预防肾结石。
有人说柠檬水不能和富含钙的食物一起吃,钙和柠檬酸会结合成沉淀,甚至在体内生成结石,这可就是谣言了。柠檬酸钙微溶于水,柠檬酸钙的溶解度是0.02克/100克水,似乎不高,但柠檬酸钙却是制作补钙产品的良好材料,因为它不需要胃酸帮忙就能被人体吸收。柠檬酸等有机酸是有利于食物中钙、镁、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吸收的,而研究证明柠檬酸对肾结石的预防也是有利的,甚至已经用于肾结石的治疗当中。
误区:胃病患者不能喝柠檬水
事实上:胃病患者也是可以喝柠檬水的,用一片柠檬来泡一大瓶水,不至于会造成胃溃疡。
有人坚持胃病患者不能喝柠檬水,因为酸性太强会刺激胃,胃酸过多的更不能食用。其实,只要不是喝纯柠檬汁(纯柠檬汁pH2.5左右,和可乐相当),胃病患者喝柠檬水完全没问题。由于柠檬酸有利于多种矿物质吸收,西方人喜欢把柠檬汁挤在鱼、肉、蛋上,认为能帮助消化。对于消化不良者来说,在柠檬水中加薄薄一片姜,就餐时饮用,对促进消化液分泌会有好处。
误区:柠檬水泡浓点好
事实上:柠檬泡水并非越浓越好,一片带皮柠檬泡水,可以泡3-4杯水。
有人认为柠檬水要泡浓点好,其实,一片柠檬就可以泡一大瓶水了。这样的柠檬水没有很浓的酸味,不加糖或蜂蜜即可饮用,这样所含能量更低。柠檬一定要带皮,切片一定要薄,因为皮的部分含类黄酮更高,可能比柠檬果肉更值得泡,柠檬精油也主要在皮里面,切薄点则柠檬皮中的香气容易泡出来。柠檬皮,包括其他柑橘皮,都含有一些苦味的类黄酮物质,比如橙皮甙、柚皮甙之类,但它们也都是有益成分。有一点淡淡的苦味,和酸味配合,天热时喝了更解渴。
宫颈糜烂的4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宫颈糜烂是已婚女性的“专利”
目前,关于宫颈糜烂的真正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宫颈局部机械性刺激或损伤,如分娩、人工流产或性生活过于频繁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宫颈鳞状上皮破坏,宫颈局部抵抗力降低,易引起宫颈炎症。但是,临床发现,没有性生活的女性,仍然存在宫颈糜烂,这女性的激素水平高有关。
所以,没有性生活史,不等于不会发生宫颈糜烂。对于未婚,或无性生活的女性,还是单纯的发现宫颈糜烂样改变无需担心,但是如果有持续性白带增多,或伴有颜色、质地的改变,应到妇科门诊就诊,以查明原因,及时治疗。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增加患宫颈癌的几率
许多患有宫颈糜烂的女性都担心是否会发生宫颈癌,认为宫颈糜烂越重,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宫颈癌。还有媒体报道,宫颈糜烂会引起癌变,而且患宫颈糜烂的女性患宫颈癌的几率比未患此病的女性高出7-12杯。宫颈糜烂致癌率排名第一。
关婷教授表示,理论上讲,宫颈糜烂是宫颈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所致,而非真正的糜烂。而宫颈癌是宫颈鳞状上皮发生异常增生,主要原因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二者的发病因素和发病机制不同,病理变化也不同。因此,单纯的宫颈糜烂,如不合并HPV感染,并不会导致宫颈癌的发生。“宫颈糜烂会致癌的说法是错误的,两者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只能说,早期的宫颈癌会出现糜烂性的表现,而且这种糜烂性的表现与单纯的宫颈糜烂并不相同,女性无需过分担心。”关婷教授说。
需要提醒宫颈糜烂女性,在进行妇科检查时,应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初步除外宫颈癌的可能。因为,仅凭妇科检查很难区分早期宫颈癌和宫颈糜烂。有条件者,在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的同时,应行HPV检测。
误区三——日常护理宫颈糜烂需阴道冲洗
关婷教授表示,惹上宫颈糜烂就随便使用阴道冲洗液进行冲洗的做法是错误的。女性阴道黏膜表面是鳞状上皮,它受到女性性激素的影响,发生着周期性脱落,具有保护作用。同时,鳞状上皮细胞能分泌糖原,糖原被寄生于阴道内的乳酸杆菌分解为乳酸,从而保持阴道内酸性环境,抑制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如果不是因为炎症引起的宫颈糜烂,就使用消毒、杀菌、止痒、消炎类的洗液来冲洗阴道,可能会破坏阴道本身的保护屏障,不但对宫颈糜烂无益,而且可能引起阴道局部微环境改变,造成继发感染。所以,我们一般是不主张女性使用阴道冲洗液的,如需使用也应该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分清楚情况进行。”关婷教授强调。
误区四——宫颈糜烂是导致不孕“罪魁祸首”
关婷教授表示,导致宫颈糜烂的出现一般有四种可能,一是雌激素水平高的女性;二是生育过孩子的女性,特别是对于顺产的女性;三是有妇科炎症的女性;四是患有宫颈癌的女性,患有宫颈癌的女性宫颈也会出现糜烂性的症状。
“就算是没患妇科疾病的正常女性也会有宫颈糜烂的现象,宫颈糜烂是一种女性的生理表现,并非疾病的诊断,是对肉眼所见的宫颈外观情况的描述,而所谓的糜烂却未必就是真的糜烂,可能只是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宫颈鳞状上皮脱落,柱状上皮长到外面来了,此时看起来就好像糜烂了。”关婷教授说,“对于不是炎症性或者癌变而导致的宫颈糜烂是不会导致不孕不育的。”
所有,只是因生理变化而产生的宫颈糜烂对不孕不育的影响不大。惹上宫颈糜烂的女性无需太过担心会出现不孕不育而盲目治疗,因为过度治疗后,会令宫颈变硬,将来怀孕生孩子的时候,宫颈可能不易扩张,造成宫颈性难产。
关于奶茶的几个认识误区
关于奶茶的几个认识误区你都了解吗
误区1:奶茶里的奶都是奶精,奶精就是反式脂肪酸
现在有人说:市售奶茶里的奶,并不是牛奶,而是奶精,奶精又叫植脂末,含有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及其不利,还增加肿瘤风险。奶茶中可以用奶精吗?奶精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奶精其实就是一种代替牛奶的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植脂末,它是一种用来替代牛奶的合法物质。植脂末又称奶精、粉末油脂,它最早被应用于咖啡伴侣里,是在冲饮咖啡时加入的一种代替牛奶的乳油粉末,其主要成分有植物脂肪、玉米糖浆和植物蛋白等。
首先奶精并不等同于反式脂肪酸。奶精中含有氢化植物油,的确可能含有反式脂肪,但含量并不高,调查数据显示,奶茶/奶精的反式脂肪平均含量是0.41克/100克,只有个别产品含量较高。另外,经过工艺改良,奶精完全可以做到零反式脂肪酸。而且奶精也不是反式脂肪酸的唯一来源,天然食物中也存在反式脂肪酸,如牛、羊等的肉、脂肪、乳和乳制品,当然所含的量不高。
反式脂肪酸是否会对健康产生危害,还是要看究竟吃了多少。世界卫生组织(WHO)2003年建议反式脂肪酸的供能比应低于1%(注:反式脂肪酸的供能比是指反式脂肪酸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摄入总能量的百分比)。而我国男性和女性的TFA供能比均为0.2%,2011年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的居民的TFA供能比为0.3%。也就是说,我国居民中绝大多数人的反式脂肪摄入量低于1%的推荐标准。可见,我们大部分人吃的反式脂肪酸并没有特别多。因此,偶尔喝点奶茶不用太担心。但是,奶茶即使不存在反式脂肪酸,也有很多饱和脂肪,另外加上糖,能量非常高,还是不要多喝。
误区2:珍珠奶茶里的珍珠为了口感都要加塑料
有传言说,珍珠奶茶的“珍珠”主要是木薯淀粉,为了有弹性有嚼劲,还加入小麦蛋白和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即塑料。珍珠奶茶都是吃塑料吗?
珍珠奶茶(Pearlmilktea)中的“珍珠”其实是淀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粉圆产品。为了有好的口感和嚼劲,的确会使用一些小麦蛋白。加入小麦蛋白,是因为小麦蛋白有很好的水合性质和结构性质,能够更好的跟淀粉结合,同时使淀粉“珍珠”更加弹力可口。小麦蛋白是一种蛋白质,除了某些对小麦过敏的人,小麦蛋白不会对人体构成任何危害。
另外,为了做成更好的“珍珠“粉圆,在加工过程中还会使用一些食品添加剂,主要是凝固剂、稳定剂和增稠剂。如芒硝、氯化镁、羧甲基纤维素钠等。只要是允许使用、合法使用的添加剂,安全性都是可以放心的。比如,芒硝,别名硫酸钠。它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做加工助剂使用。根据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硫酸钠作为加工助剂在可在各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残留量不需限定。国际权威机构JECFA对芒硝进行评估,暂时没有对硫酸钠的ADI值作限定规定;氯化镁是最常用的凝固剂,常用于豆制品中,JECFA对其评估后也没有对ADI值做限量规定。不过,丝毫不需要担心商家会加太多,因为氯化镁具有较强的苦味,通常的添加量小于0.1%。如果这个东西商家加多了,就会苦,还会有这么美味的奶茶么?
因此,谣言中说的加入到奶茶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其实都是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中都有相关规定,正常使用根本不会对人体有危害。至于说高分子物质就是塑料则完全没有依据,事实上,淀粉及小麦蛋白本身也是高分子物质。
误区3:奶茶的甜味都是糖精,糖精有害
一种常见的说法就是,奶茶的甜味都是来自糖精,而糖精对人体有害。其实,糖精是合法使用的甜味剂,安全性也可以放心。
现在很多饮料,包括奶茶都在使用各种甜味剂,包括糖精、甜蜜素、安赛蜜、阿斯巴甜等。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使用也有它的优势,甜味剂进入人体代谢不产生能量,而且甜味剂的甜度比蔗糖高很多,比如,甜蜜素的甜度蔗糖的是50倍,糖精的甜度为蔗糖的300倍到500倍,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左右,安赛蜜的甜度为蔗糖的200-250倍,使用甜味剂只需要非常小的量就可以达到蔗糖同样的甜度效果,这就相当于减少了糖的摄入量。也正因为如此,甜味剂颇受食品企业和一些人们的喜爱,在食品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比如颇受人们欢迎的零度可乐就是用的阿斯巴甜。所以,人们也不用太担心奶茶的甜味不安全。
误区4:奶茶的茶香味都是香精,香精有害健康
有人称,奶茶的茶香味都是香精,而香精食用过多可以造成肠胃不适,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还会引发神经紊乱。香精真的有这么恐怖吗?
现在喝的奶茶,有绿茶味、香芋味等各种不同的味道,以满足人们对不同口味的需求,很多香味都是香精的作用。目前允许使用的香精香料有几千中,大多都非常安全。对于允许使用的香精香料而言,其安全性是完全可以放心的。在对食品香精的认识上,很多人会觉得香精不安全,其实,只要是我国允许使用的香精,安全性都是可以放心的。
首先,我国对香精香料的使用有非常严格的规定。目前世界各国使用的食品香料有4000多种,其中美国食品香料与萃取物制造者协会FEMA认可的GRAS物质有2000多种,认为是GRAS的香精香料在使用时一般是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适量添加,不需要做限量规定。我国在食品用香料名单确定方面是非常慎重的,只有世界上有两个以上发达国家认可使用的食品用香料中国才会考虑列入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中。目前,列入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的食品用香料有1000多种,其他的则不允许使用。这些允许使用的香精都是经过安全评估的,安全性也可以放心。
其次,香精香料的使用量都很低,企业一般不会过量使用。香精是一类具有很强“自我约束力”的物质,少量使用香精,可以增加香味,但是如果使用过量,不仅得不到宜人的香味,反而会产生刺鼻、让人厌恶的气味,想多加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食品企业在使用香精时往往都非常谨慎,并不会多用。对于消费者来说,正规途径购买的正规奶茶是不用担心香精的安全问题的。
误区5:纸杯奶茶有荧光增白剂,纸杯外的油墨还会渗到里面
有说法称,现在的纸杯装纸杯很多都是用废纸,废纸可能存在荧光增白剂。
现在大家经常喝的奶茶,如自称卖地球一圈的某奶茶,他们用的纸杯其实是分两层的。其中外层纸为印刷纸,可以在上面印刷各种图案,而内层纸就不能印刷,也不允许使用荧光增白剂。而且,承装热饮的杯子,内层一般涂有一层聚乙烯涂层,外层的印刷物质不会渗入到里面的,纸杯的内层纸碗足以确保食品安全。
在食品工业中,目前聚乙烯涂膜杯已经是主流纸杯产品了。聚乙烯涂膜杯是较新的工艺,这种杯子在铸造成型时会在纸质表面镀一层薄薄的聚乙烯(PE)塑料涂层,就相当于有一层塑料薄膜覆盖在纸杯上。聚乙烯涂层杯最大的优点是冷饮和热饮都能够应付自如,它能够经受90度左右的高温,还能非常好的隔水,所以倍受食品行业青睐。消费者也不用担心会存在荧光增白剂的问题。
由于是两层纸,而且内层纸还有一层聚乙烯涂膜,外面的印刷油墨也不会渗入到里面。
误区6:喝奶茶得肾结石
牛奶中含高钙,而茶中含草酸,两者结合就会形成草酸钙,进入人体就容易形成结石。喝奶茶是不是真的会得肾结石呢?
其实,人体内本身也是存在草酸的,这种身体里自己产生的草酸,叫做内源性草酸。而从食物中吃进去的,叫做外源性草酸。内源性草酸是人体的正常代谢物质,只是在体内含量很低。甘氨酸、羟乙酸、羟脯氨酸、维生素C等物质,在体内代谢之后都可能转变为草酸。特别是维生素B6摄入不足的时候,人体无法将草酸前体代谢为其他物质,比如帮助乙醛酸代谢为甘氨酸,避免它形成草酸,那么尿中草酸含量增加的风险会更大。
目前医学界认为,草酸摄入过多并不是引起促进肾结石的主要原因,能代谢成草酸的物质摄入过多,或者膳食钙摄入太少,或者蛋白质摄入过多,这些都是促进形成肾结石的可能原因。还有人认为,可能是胃肠道中缺乏降解草酸的微生物,或者胃肠道功能异常等所造成,但这些说法还处于推测阶段。
牛奶速来以含钙丰富、易吸收而被人们熟知,茶叶也的确存在草酸。一般来说,每100毫升牛奶中的钙含量大约是100-120毫克,每克茶叶大约可以溶出1.5-6.8毫克草酸。普通人泡茶一般不超过2克,粗略估计一杯200毫升的茶大约含草酸10毫克左右。而且,茶叶中溶出的草酸活性也非常低,吸收率只有2.4%,喝点奶茶可能产生的草酸钙真的很少。
另外,即使钙和牛奶碰面会产生一些草酸钙,由于结合成草酸钙后是一种不容易溶解的沉淀,由于不能溶解,这种草酸钙沉淀几乎也不会被身体吸收,而是随人体排泄物从大肠直接排出。
欧洲临床营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分别给两组实验人员每天喝6杯茶,其中一组加牛奶,另一组不加,结果发现,加牛奶一组的人员他们尿中草酸几乎没有变化。2008年,瑞典科学家对一种富含草酸的植物叶子与牛奶椰奶等混合使用后草酸钙的吸收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混合乳制品吃后,人们排出的草酸反而有少量减少,说明和乳制品混合食用后,肾脏吸收的草酸反而少。总之,目前并没有证据能证明茶里加牛奶会得肾结石。
综合来看,奶茶只是一种普通的饮料,不论是真的用牛奶,还是用奶精替代,它都无可厚非。当有奶茶摆在你眼前的时候,不妨说:奶茶,你好,然后,细细品味。不过,市售奶茶往往高糖高脂,能量很高,大家也不要贪恋。
误区7:喝茶加牛奶会阻碍茶的健康
这种说法很流行,一直以来科学家都认为喝茶有益健康,但是,研究报告称喝茶加牛奶,会影响茶的健康效果,甚至还有说法称奶茶对心脏健康不利。喝茶加牛奶真的更不健康吗?
现代科学认为,喝茶健康主要是因为茶里的多酚化合物。茶中的多酚化合物通常被叫做“茶多酚”,其中以儿茶素最出名,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功能,能够减轻细胞受到氧化损伤。但是,牛奶中的蛋白质却可能与多酚化合物结合。这种结合是否会影响喝茶的功效呢?
直接测定茶加牛奶后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对比是人们首先想到的方法,结果发现,茶水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但如果在茶水中加入牛奶后,抗氧化活性就大大降低了。这似乎说明牛奶确实可以抑制茶的“保健功能”。不过,这种抑制是牛奶与多酚的结合导致的。不过,进入人体后的反应却完全不一样,喝到肚子里之后,蛋白质会被分解消化,多酚完全可能被释放出来。这些多酚是否能被吸收?是否还具有活性?
于是科学家们就得研究人体内的变化,一般可以通过分析血液来检测茶多酚是否到了血液。早在上世纪90年代,《欧洲临床营养杂志》上就发表了意大利科学家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当茶中加了牛奶之后,在体内的抗氧化活性被完全抑制了。但随后该杂志又发表了荷兰科学家的研究,他们是直接检测血液中的儿茶素的含量,结果发现茶中加牛奶,对儿茶素的吸收没有影响。在随后的10来年中,荷兰、印度、英国的科学家们又发表了其他的一些实验,结果都是牛奶并不影响茶水中多酚物质的吸收。所以,不管茶水中加不加牛奶,我们都可以获得同样多的茶多酚。
另外,茶多酚进入人体内是否真的有呵护心脏健康的“保健作用”,目前也还是不清楚。虽然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喝茶多的人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率要低,但这完全有可能是这些人的其他生活方式导致的,比如说,他们往往吃得更健康等等。要说明喝茶的“保健作用”,还是需要更多的科学数据。所以,奶茶也如此,喜欢喝、偶尔喝喝都没有问题,至于茶多酚能否被吸收、吸收之后能否起到保健作用,并不是那么重要,也不要把它的“保健作用”太当真了。
宝宝手足口病六大误区你知多少
①这也是很多家长经常出现的第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手足口病是终身免疫的,理解不了为啥去年得了今年还会得。
从上面手足口病的病因我们应该明白为啥终身免疫这个观点是错的。现实中,到目前为止,崔医生在临床见过得病频率最高的孩子是一个月感染2次手足口病的,也就是说上一次感染的手足口病还没痊愈,另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又来了。手足口病的主要表现是口腔、手掌、脚掌长疱疹或者溃疡,这会引起口腔剧痛,通常伴有发热,结果很多家长问我,特别是广东的家长很喜欢归咎原因就是认为肯定是孩子吃东西上火造成的。
②这是第二个认识误区。从上面的病因我们知道,手足口病这个疾病是传染性疾病,而且是烈性传染病,和水痘、麻疹、腮腺炎一样传染性非常强,不是吃点煎炸油腻食品造成的。
我自己本人也是广东人,每天接诊大量家长自认为上火咽喉不适的孩子,但也不是每个人都得手足口病啊。为什么崔医生今天要把这个病因的误区提出来呢?因为手足口病这个疾病只要早期重视,早期发现症状,尽早带孩子去医院让医生评估状态,很多重症的病例可以及早得到干预和治疗,否则等严重的症状发作出来的时候就回天乏力了。这个病早期就是口腔疼、长溃疡、发热,很多家长就误认为是上火,在家里先喝点广东凉茶下下火就好了,其实这样只会延误了医生对孩子疾病状态的评估,尤其是针对重症病例来说的。等孩子出现抽搐、精神不好再送医院就晚一步了。
上面的图都是一些典型的手足口病的图片,大家可以看到典型的症状就是手掌、脚掌、口腔溃疡或者疱疹,这里崔医生要强调的是手掌、脚掌,而不是手背、脚背,很多家长看见孩子手背、脚背长了一些痘痘,就非常担心是不是手足口病。其实手足口病绝大部分都是手心、脚板底长疹子的,形态就是这种白色的脓疱,周围一圈红晕,会突出皮肤表面的。大一点的孩子会说手脚疹子痒疼,小一点的孩子会不自主的抓挠或者伸手进嘴巴触摸这些疱疹。所以崔医生在这里提醒各位妈妈们,要是在春夏季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孩子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食欲下降、婴儿出现频繁吐奶、大量流口水、伸手扣嘴巴的行为,就要注意是不是手足口病的早期症状了。某些家长又会矫枉过正,认为只要不是手脚心、嘴巴长疹子那孩子就肯定不是手足口病了。
③这是第三个认识误区。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皮疹分布不典型的手足口病孩子的照片。
说到疱疹性咽峡炎,这个疾病相信是所有家长最困惑的,它到底是不是手足口病?很多家长认为它们不是一个疾病,这是对的。在医学概念来说,这两个病首先病名不一样,症状不一样,所以它们不是一个病。
但随之而来的误区是,很多家长不理解既然不是一个病,为啥医生对疱疹性咽峡炎如此紧张甚至认为医生小题大做,不就是嘴巴长溃疡吗?至于动不动就化验这化验那甚至要求住院那么夸张吗?
④这就是第四个认识误区:认为疱疹性咽峡炎既然不是手足口病,为啥医生小题大做。
这是崔医生在日常门诊工作里比较郁闷的事情,因为很多家长的误解,所以不同意做相关的检查,比如肠道病毒的排查工作、验血了解白细胞水平等等,往往要求开点药回家吃就行了,其实这样最受伤的还是孩子。疱疹性咽峡炎虽然不是手足口病,但是它们的病因是一样的,都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所以它们的治疗方法、防病措施都是一样的,同样也会引起严重的心脑并发症。而且在临床上崔医生见的最多的重症病例或者死亡病例往往是疱疹性咽峡炎而不是手足口病,因为手脚长疱疹很多家长会警惕防备,早早地带孩子去看医生评估状态治疗,而疱疹性咽峡炎为啥容易被忽视正正因为手脚没疱疹。所以各位妈妈要明白一件事情,就是虽然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不是一个病,但是它们的防治是一样的。当医生告诉您孩子得的是疱疹性咽峡炎,那家长就应该把它当成手足口病来重视,而不是脑子里认为“哦,就是口腔溃疡吧?”崔医生在这里重申:疱疹性咽峡炎不是普通口腔溃疡!
听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神经崩的非常紧,既然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那么恐怖,是不是必须要住院治疗啦?
⑤这是第五个认识误区。我在这里先给各位妈妈舒缓一下神经:无论是手足口病还是疱疹性咽峡炎,这两种疾病绝大部分的病例都是轻症的,也就是说90%以上的孩子得了这个病只需要居家隔离定期用药缓解不适,大概7-10天就能缓过来了。⑥这是第六个认识误区。在儿科疾病里,孩子的精神状态是最最重要的,比体温的高低重要多了。如果A宝宝能玩能笑,哪怕高烧家长也不需要太焦虑;相反B宝宝病恹恹总是睡觉,只是低热甚至不发热,在儿科医生的眼里B宝宝的情况绝对比A宝宝要严重。
宫颈糜烂的4个认识误区
宫颈糜烂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对于本病的认识,多数人存在一些误区:
1、宫颈糜烂就是宫颈“烂了”
对于一些不了解医学知识的人来说,初次听到宫颈糜烂时往往会忧心忡忡,认为宫颈糜烂就是宫颈“烂了”。其实宫颈糜烂只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宫颈外口表皮脱落,被宫颈口另外一种上皮细胞代替,由于覆盖面的新生上皮非常薄,甚至可以见到下方的血管和红色的组织,看上去像真正的糜烂,所以称为宫颈糜烂。
2、宫颈糜烂必须立即治疗
宫颈糜烂可分为假性糜烂、真性糜烂、先天性糜烂及后天性糜烂等类型,其中假性糜烂并不是真正的糜烂,不需治疗。先天性糜烂见于新生女婴,后天性糜烂多见于妊娠期妇女,二者均与由体内激素水平相关,也不需治疗。真性糜烂患者也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治疗。
3、宫颈糜烂患者高发宫颈癌
目前并没有相关研究表明,宫颈糜烂的患宫颈癌的几率高于正常女性,无宫颈糜烂的女性不会出现宫颈癌。但宫颈糜烂患者有出现宫颈癌的可能,所以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应每年做一次排癌检查。
4、治疗时需用大量冲洗液冲洗阴道
经常、大量使用较高浓度的冲洗液冲洗阴道,会造成阴道和宫颈上皮不同程度的损伤,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营养不良的八个认识误区
误区1:贵的食品才有营养价值
一些家长盲目追求高价位的食物,例如不吃普通米面而常吃精白米面;不吃新鲜蔬菜和鱼肉,常买罐头食品;轻视普通膳食,让孩子吃过多的零食或盲目食用各种补品等。这样容易导致孩子缺乏一些基本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误区2:不吃或草草吃早餐
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不好,对身体健康危害很大。研究发现,经常不吃早餐的儿童,既可能发生营养缺乏,长期下去影响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也可能因为午饭吃得过多而导致肥胖。经常不吃早餐,还容易诱发胃炎、胆结石等消化系统疾病。
误区3:把洋快餐作奖励
如今孩子大都喜欢吃洋快餐,很多家长还把这个作为孩子表现好的奖励。但快餐属于高能量、高脂肪的食品,常吃易引起孩子肥胖。
误区4:纵容儿童吃大量巧克力、甜点和冷饮
这可以导致儿童味觉发育不良,无法感受天然食物的清淡滋味,甚至影响到大脑的发育。同时,甜食、冷饮中含有大量糖分,而这类食品中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低,会加剧营养不平衡的状况。
误区5:水果替代蔬菜
水果所含的营养绝对比不上蔬菜,水果、蔬菜两类食物只能互相补充,不可偏废,更不可互相取代。
误区6:饮料替代白开水
过量饮用饮料会导致体内钙、磷比例失调,生长发育迟缓等疾病。大量事实证明,最经济实用的饮料莫过于白开水。
误区7:零食喧宾夺主
贪吃零食是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突出表现。零食并不是不能吃,对于生长迟缓的孩子,在两餐之间可以适当吃一些高营养、糖分合适的零食,可是绝对不能因此影响正餐时的食欲。
误区8:营养在汤里
把整只鸡、甲鱼烹调之后只给孩子吃汤,而“肉”自己吃。其实汤中的营养毕竟只有5%~10%,绝大部分的营养还是在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