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玩就是最好的家教
陪孩子玩就是最好的家教
研究显示,每天陪孩子玩一会儿,能让他的性格更阳光。事实上,国外已有早教专家提出,陪孩子玩就是最好的家教。日前,据美国心理中心网报告,发表在《发育与精神病理学》期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进一步显示,父母多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有利于其青少年期、甚至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减少他们出现人格障碍的风险。这项研究的负责人、美国宾翰顿大学神经科学及认知心理学特聘教授马克·伦岑韦格尔解释说,在与父母每天进行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孩子会模仿大人的社交技巧与处世方法,学会从容处理自己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心理承受力,性格会更加开朗、阳光。
但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研究会的一项调查则显示,和10年前相比,愿意花时间陪孩子玩的父母减少了。很多父母把孩子交给了幼儿园、电视及网络游戏。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门诊、儿童行为问题专家顾伯美副主任医师对此表示,父母的陪伴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万万不能缺少的,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选择合适的互动游戏。
对于3岁以下的幼儿,家长可以多陪孩子有针对性地看一些图片,例如把一匹完整的马与一匹缺失了一条腿的马的图片同时放在孩子面前,让他指出两幅图的不同,训练孩子的观察力、专注力等。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重视动手能力和想象力的训练。通过一起搭积木,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协调能力;通过做手工、编故事等,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和语言能力等。
同时,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选择互动游戏。好动的孩子可以选择静态游戏,如积木、拼图等,帮助孩子修正好动的个性;表达能力弱的孩子,家长可以陪他讲故事,通过复述、提问等方法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性格孤僻的孩子可以选择动态玩具,如声控玩具汽车等,让孩子在追逐汽车的过程中,产生愉快和自信的感觉,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家长应多花点时间陪孩子
培养孩子从找到孩子兴趣入手
家庭教育大讲堂是由市家教指导委员会、市妇联和本报联合主办的“科学家教进万家”宣传普及活动。活动持续全年,从2月起以公益讲座或沙龙形式,每月在常州各辖市区举办1-2场讲座,由心理专家担纲主讲,讲座内容包括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青春期家庭教育、亲子沟通训练等,旨在帮助家长解决家教中的疑难问题。首场讲座《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吸引了1000多位家长的参与。
“带孩子出去玩,或是让孩子上网的时候他总是很带劲,可一叫他做作业吧,就开始不定心了,懒洋洋的。”王瑞文的话一抛出,就引起了底下很多家长的共鸣。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是家长们普遍头痛的问题。对此,王瑞文从孩子的心理分析入手,建议家长合理将引导孩子的兴趣引入兴奋状态,把培养孩子的兴趣融入学习之中,比如问孩子每天回家的楼梯有几层,让孩子自己列出每天需要完成事项的清单列表,不仅锻炼了记忆力,还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智障指挥家周舟是最好的例子,尽管脑残,却能认识很多人都不了解的五线谱,还凭借自己的努力,一举成为一名享誉世界的指挥家。王瑞文说,有兴趣,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给孩子的时间要比花钱更“大方”
“孩子都喜欢奇思妙想,有些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住,老人就会给孩子讲故事,而且大多都带有一些童话色彩,孩子也愿意听。”王瑞文从“多讲故事”入手,介绍“培养兴趣的七招”。
他说,除了给孩子多讲故事,让孩子多读些书开卷有益外,家长更要注重多花时间陪孩子。现在的家长都在为生计奔波,赚的钱多了,可是陪孩子的时间却只有那么一点点,孩子更多的时间是与保姆、家教呆在一起。对于这样的情况,王主任鼓励家长们给孩子的时间要比用钱更“大方”,孩子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样重要。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也不妨拜自己的孩子为师,恰当的时候也要放低自己的姿态,成为孩子的“粉丝”。诸多妙招让家长们很受用。听课的周女士说自己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甚至还有些孤僻,了解了这些妙招之后,自己会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作些调整,比如孩子平时犯错误了,不会动不动就打孩子,改以说理为主。
孤独症的治疗方法
多陪孩子沟通
家有孤独症孩子的家长要多抽一些时间来多陪陪孩子,陪孩子说话,积极的跟孩子沟通,带孩子玩耍等。
对孩子有耐心
家长对孩子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要动不动就训斥孩子,也不能放任孩子不管,让孩子孤独症加剧。
带孩子多锻炼身体
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努力多带孩子出去锻炼身体,多与人交流一下,这样有利于帮助孩子慢慢走出孤独症。
不要太容易就妥协
孤独症孩子会故意做一些事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家长不要刻意的过于关注孩子或是纵容溺爱孩子,让孩子以为你会让步,进而更加发脾气。
手足口多久能上幼儿园 手足口不能上学怎么学习
在家辅导学习。
得了手足口病的宝宝在病期为了要隔离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宝宝也要好好的学习,玩耍,作为家长,要尽可能的多陪伴孩子,辅导孩子的学习以及陪孩子玩耍,照顾孩子病期的心理情绪,营造一个舒心、健康的病期恢复环境。
对于学习方面,可观看一些幼儿学习视频,或选择一些课外的辅导书或是一些益智的玩具和游戏,有条件的家长们还可以请家教到家中进行辅导学习。
帮助宝宝进行智力开发
帮助宝宝智力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首先对孩子要充满爱心,其次是语言的训练,第三个就是跟孩子玩游戏,如一些益智类的魔方游戏,还可以带到早教机构或儿保科进行就诊。
帮助宝宝智力开发这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就是说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早期的话,我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对孩子要有充满着爱心,就是说你关心他,经常带他游戏、看书、尊重他、跟他交流,第二个就是说语言的训练,他受语言的训练,就包括陪他一起读书、讲故事、播放一些音乐或者故事给他听,第三个就是跟孩子玩游戏,如果有时间的话,抽空陪陪孩子,周末、晚上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包括打扑克,玩一些益智类的魔方游戏,现在早教,在日常生活,在社会上也比较流行,可以尝试着就是自己父母的话,如果在这方面还觉得自己还不够专业的话,也可以带到早教机构,或者到我们儿科,儿科我们也有专门的儿保门诊,或者是儿童儿科,咨询我们都是可以的,或者是就诊什么的。
早教里顺其自然的对与错
早教中“顺其自然”的理念,指的是要顺应宝宝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提供适宜的教养环境,促进宝宝和谐健康地发展。
可是,常有发展不良宝宝的家长带着悔恨的心情跟我说:“我以为养孩子只要顺其自然就可以了。”仔细分析他们的育儿过程,父母缺位、重养轻教是共同特点。
这些父母有的因为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有的因为“条件好,无需自己辛苦”,请保姆或老人来带孩子;在照料过程中,几乎只重视照料孩子生活,而没有给宝宝健康成长必需的“精神营养”。只要宝宝不哭闹,就让他独自玩耍,或者让电视成天陪伴宝宝。
这样的“顺其自然”,其实是对宝宝发展需求的极大忽视。宝宝饿了、尿湿了,会用哭声表示出来;但宝宝还需要有人提供丰富的感知、语言、交流互动环境,也需要有人陪他玩、逗他开心,最重要的,他需要与抚养人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而宝宝的这些需求,都需要父母的敏感与爱心去解读。
数以千计的家庭教育指导案例,让今天的智慧泉树立了这样的科学早教指导理念:重视营造父母参与的早期养育的家庭生态环境,倡导“母爱引导下的”真正的顺其自然的早期保教。
小孩子为什么会那么迷恋手机
宝宝为什么会那么迷恋手机
1、孩子没有获得足够的陪伴
这种陪伴并不是时间上的问题,而父母长如何满足孩子心灵需求。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因为缺少儿伴,在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一个人玩,如果父母忽视了陪伴孩子玩乐、分享快乐与烦恼,那么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灵上产生孤独感。从孩子口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好无聊!”“没人陪我玩!”于是他们需要通过借助其他事物来获得心灵补偿。零食、电视、网络便成了他们最好的陪伴者。
提醒: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爸爸妈妈应该毫不吝啬地关爱自己的孩子,利用业余时间多和孩子交心,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了解他的所需所求。多倾听孩子心声、多疏导孩子情绪,亲子沟通不求时长但求有效。
2、孩子提出要手机时,父母没有正确回应
给还是不给,决定权完全在于父母,如果考虑周全就应该坚决行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让孩子使用手机,什么样的情况下坚决不能给,这一点必须慎重。
3、为了省心,让孩子玩手机
有的父母在忙手上的活儿,没空搭理孩子,就把手机塞给孩子,让他自己玩,父母自己就可以安心做自己要做的事。这样的做法不但助长了孩子玩手机成瘾,还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因为要忙所以才给我手机玩,那下次他们再忙我就有理由要手机玩了。
提醒:父母如果要做事,没有时间陪孩子,在孩子央求陪伴的时候,就应该和他说明情况,并告诉他可以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亦或者来做小帮手。从而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体贴他人。这也是一种相互陪伴的需求。
4、父母在家频繁使用手机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你做什么他就学什么,这就是身传言教。如果你经常在家里打电话、发短信、玩微信,或者打游戏、看电影,那么多半孩子也会对手机产生兴趣并希望从手机中获得满足。
小育提醒:低头一族的父母,一定记得不要在孩子面前拼命地玩弄手机。如果可能的话请放下手机,多看看书,和爱人谈谈心,和孩子下下棋聊聊天,或是一家人出门散散步,这些都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孩子成长,促进家庭幸福。
让孩子远离手机的安全策略
1、将手机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2、手机电池也要远离孩子的视线,换下来的电池父母要妥善保管好,不要让孩子拿着乱丢。
3、对于旧手机,尤其是一些杂牌子的手机,用旧了之后,父母要有一个妥善的处理,不要留给孩子当玩具,这样的手机就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
4、如果孩子一定要玩,可以买玩具小手机给他作替代。
缓解孩子视力下降妈妈巧用这三招
1、多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家长在空闲的时候可以多教孩子学做手工、堆积木或者拼图,而且鼓励孩子自已动手,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得到锻炼,还能拉近家人之间的关系,当然最主要的是可以消磨大量的时间。
2、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现在人人都用的到手机,所以想让孩子彻底远离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让孩子养成一种自律的好习惯,比如在玩的时候设定一个时间,定一个闹钟,告诉孩子只能玩多长时间,闹钟一响就不能再玩了,这种良好的习惯养成了,慢慢就学会自律了,通常孩子玩手机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时间快到的时候,家长要给予提醒。
3、家长多多陪伴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是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所以才依赖电子产品,这个时候家长要做好带头作用,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陪孩子看看书什么的,节假日多带玩出去进行户外活动,这样孩子不仅能和父母多亲近,而且也不用担心孩子老玩手机、看电视了。
错误方法养出黏人宝宝
一般来说,宝宝到了六七个月,会从靠坐慢慢变为可以独坐了,这时宝宝不仅可以抓东西,而且可以左右换手,会用两手拿不同的玩具,开始会用玩具对敲。
这个阶段宝宝进步很大,总是给爸爸妈妈带来很多的惊喜。但是在宝宝乐在其中独立把玩时,不少家长却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孩子,干扰孩子独立的“工作”。殊不知,您的教师角色宝宝并不喜欢,而且会影响他们日后的独立性和专注力。
在许多家庭中,总是习惯宝宝身边一定要有人陪,妈妈没空,奶奶或保姆陪,这种身形不离的模式,使孩子习以为常,等孩子大一些了,家长认为孩子应该独立了,而孩子却恰恰不适应独立的环境了。
实际上,从宝宝几周大开始,就没必要无时无刻地守着宝宝,除了照顾宝宝吃喝拉撒等日常生活外,家长可以按照常规的生活方式来生活,到宝宝有需求的时候,去服务他,这样孩子不需刻意培养,就自然具备独立的习惯,他可以与大人一起玩,也可以自己独自玩,收放自如,而且见机行事。
还有许多家长没有让孩子独立玩的习惯,每次玩时,总想“教”孩子什么,总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想法来玩,总是忍不住伸手上去“示范”,这是“教育心切”所致。
实际上,家长最好做观察者与协助者,孩子能够独立玩的时候,不管他的玩法是否符合您的满意度,您都需要有耐心地欣赏,孩子需要您一起玩的时候,您要积极参与,当他有困难向您提出帮助请求的时候,您可以引导他解决问题。
孩子不喜欢您扮演“教师”角色,而是喜欢您当观察者与协助者、鼓励者,这样孩子的独立性会得到培养,专注力来得到充分发展。
家长要适时地给孩子提供可以抓握、换手、对敲的安全的、摇晃或对敲时会发出声响的色彩鲆艳的玩具给宝宝玩。
“当宝宝自己在专注地玩着的时候,家长要尽量少打扰,做个观察者,不要急于去给孩子讲玩具的玩法等,让宝宝自己去探索、观察、发现,这样有利于宝宝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培养,对培养他专注力的持久性是很有好处的。”
儿童喜欢玩手机的原因
1、孩子没有获得足够的陪伴
这种陪伴并不是时间上的问题,而父母长如何满足孩子心灵需求。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因为缺少儿伴,在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一个人玩,如果父母忽视了陪伴孩子玩乐、分享快乐与烦恼,那么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灵上产生孤独感。从孩子口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好无聊!”“没人陪我玩!”于是他们需要通过借助其他事物来获得心灵补偿。零食、电视、网络便成了他们最好的陪伴者。
专家馨提醒: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爸爸妈妈应该毫不吝啬地关爱自己的孩子,利用业余时间多和孩子交心,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了解他的所需所求。多倾听孩子心声、多疏导孩子情绪,亲子沟通不求时长但求有效。
2、为了省心,让孩子玩手机
有的父母在忙手上的活儿,没空搭理孩子,就把手机塞给孩子,让他自己玩,父母自己就可以安心做自己要做的事。这样的做法不但助长了孩子玩手机成瘾,还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因为要忙所以才给我手机玩,那下次他们再忙我就有理由要手机玩了。
专家提醒:父母如果要做事,没有时间陪孩子,在孩子央求陪伴的时候,就应该和他说明情况,并告诉他可以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亦或者来做小帮手。从而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体贴他人。这也是一种相互陪伴的需求。
3、孩子提出要手机时,父母没有正确回应
给还是不给,决定权完全在于父母,如果考虑周全就应该坚决行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让孩子使用手机,什么样的情况下坚决不能给,这一点必须慎重。假如为了激励孩子按时做完作业或者完成大人交给的任务而给孩子玩手机,也应该事先商议决定,避免孩子为了达到玩手机的任务而行动。最好别用玩手机游戏来奖励孩子写好作业。
4、孩子缺乏自控能力
对于玩自己感兴趣的事,每个成年人都很难自控,何况一个孩子,当他们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父母喊停止,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很多时候你越催促他就越着急,一着急就玩不好,或者越着急就越想多玩一秒钟。 所以停止你的催促,用亲子约定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控制时间,增强时间观念。
比如父母可以这样问:你决定玩多长时间,10分钟还是15分钟? 一般孩子都会选择15分钟,那么你可以补充一句:“如果你能在计划的时间内结束游戏,我决定多加你一分钟,你觉得如何?” 最后不忘加一句“妈妈相信你能做到”。当孩子能够在约定的时间内离开手机,那么父母就一定要兑现承诺,如果他没有做到,也不必凶神恶煞,直接说:“时间到,手机放回去。”
专家提醒:如果孩子央求说再玩一会儿,你也应该坚决,并明确能够守约才可以获得加一分钟。在这里,建议父母教会孩子看时间,比如在手机上看,在闹钟上看,学习用时间约束法来调整自己的行动。
5、缺乏有秩序的作息安排
孩子在放学后到上床睡觉这段时间,没有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加上家庭成员各做各的事,很容易产生某个时间段无事可做,此时孩子便会容易想到看电视、吃零食或者玩游戏。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家庭成员来个作息表。每个环节动静交替,紧凑进行,学习玩乐休息都不误。
专家提醒: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作息表不只是针对孩子本人的,而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严格按照要求去做的,在相互提醒、督促、评价之后,增强每个人的时间观念,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这样一来孩子也不会总想着玩手机。
6、父母在家频繁使用手机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你做什么他就学什么,这就是身传言教。如果你经常在家里打电话、发短信、玩微信,或者打游戏、看电影,那么多半孩子也会对手机产生兴趣并希望从手机中获得满足。
专家提醒:低头一族的父母,一定记得不要在孩子面前拼命地玩弄手机。如果可能的话请放下手机,多看看书,和爱人谈谈心,和孩子下下棋聊聊天,或是一家人出门散散步,这些都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孩子成长,促进家庭幸福。
做到这三点孩子和你更亲近
一、跟孩子玩在一起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除了学习之后,最喜欢的就是玩了,我们经常都能看到谁家的孩子在玩玩具,玩的挺高兴的,玩是拉近孩子与家长之间距离最好的方法,在小的时候,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于做一些益智游戏,陪孩子读读故事书,孩子大一点了,可以陪她玩过家家、捉迷藏之类的小游戏,再大一些了,可以陪孩子出门旅游,带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陪孩子去沙滩、冲浪等,等孩子回忆起这些美好的事情时,一定会很高兴有爸妈的陪伴,才会让孩子的童年这么开心。
二、跟孩子睡在一起
有的家长说孩子从小就要独立,养成独立的好习惯比什么都重要,于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去另外一个房间单独睡了,其实这样做是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孩子说不定也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但是毕竟孩子就是孩子,还是缺少一些安全感,需要父母的陪伴,当父母和孩子一起睡时,孩子能感觉到父母的陪伴,而且让孩子很有安全感,并且对陪孩子睡觉的人产生一定的依赖,据统计,家长经常陪伴孩子入睡,孩子做噩梦的机率会很低,而且家长陪在孩子身边,孩子的睡眠也是很不错的,孩子睡得好才能更快的成长。
三、父母陪孩子一起吃饭
吃饭是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这定,如果想跟孩子更亲近,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父母可以试着每天陪孩子吃饭,对于小孩子来说,很小的时候可能需要妈妈的时候多,因为要吃母乳或是吃奶粉,当孩子自己学会用筷子吃饭的时候,就要跟父母一起坐在餐桌上进餐了,家长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间,因为在孩子眼里,这些经常陪孩子用餐的人在他们心里非常重要,跟父母坐在一起,一个简单的喂饭动作会让孩子铭记于心,因此家长每天陪孩子吃饭可以让你们的关系更亲近。
有些妈妈认为生完孩子自己就解放了,其实怀娃容易养娃难,娃生下来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尤其是妈妈的陪伴,娃出生之后,家长跟孩子之间感情的培养才刚刚开始,所以不要拿为了给他一个更好的未来,为了让他以后生活的更好为理由,选择离开他们,这样只会让孩子在性格甚至心理上出现问题,连着你们之间的感情也慢慢变淡。
与孩子玩耍时要与孩子平等相处
许多人以为,孩子爱看电视。而调查显示,有73%的孩子更喜欢和父母一起玩而不是看电视。还有38%的孩子表示“我希望爸爸妈妈花更多的时间陪我一起玩”,而45%的父母承认,没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父母同时坦言,不知道该如何陪孩子玩耍。
教育孩子,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6岁前,妈妈是孩子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孩子最需要从妈妈那里得到爱与安全感,从而从容不迫地发展出开朗、自信、独立、乐观等性格品质。缺少妈妈的陪伴,缺少与妈妈良好的情感互动,孩子容易敏感、多疑,人际交往能力和探索欲望也会更弱。有句话说:“妈妈教出来的是男孩,爸爸教出来的是男人”。爸爸陪伴孩子时,有较强的规则意识,较少迁就孩子。缺少爸爸的陪伴,孩子更容易出现娇气、任性、我行我素的问题。
父母该如何陪伴孩子呢?在陪孩子玩这件事上,父母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把“玩”同“智能开发”捆绑在一起,好像游戏不能“寓教于乐”就是浪费时间。父母抱着这样的功利心,很难激起孩子的热情,真正与孩子打成一片。
玩耍本身就是智力与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事实上,孩子更希望自己构想、创造、编排游戏活动,而不是被大人安排,他们不需要大量的玩具,而是需要尽情的玩耍。父母需要做的只是加入他们的游戏:“我想跟你一起玩,可以吗?”一些非常简单的游戏,如躲猫猫、互相打闹等,就可以让亲子关系升温。孩子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学习如何和他人相处以及社会规则。
哪些事情家长一定要陪着孩子做
陪孩子吃饭
研究发现集,发现父母陪孩子吃饭好处很多。首先,常和家人吃饭的孩子成绩好。其次,父母可教会孩子餐桌礼仪,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最后,在大人的陪同下,孩子会吃得更健康。
陪孩子写作业逛书店
父母“陪读”可以帮孩子平稳起步、养成好的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而不要代写。父母带孩子到书店“泡”半天,告诉他们哪些书是有意义的,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
陪孩子玩游戏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许多孩子没有家长引导,导致游戏上瘾。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并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玩的时间和内容。还要引导孩子玩玩户外游戏和手工,不容易上瘾,还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陪孩子运动
运动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还有助心理健康。父母最好每周抽出一天陪孩子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爬山等。这样能鼓励孩子多运动,发现孩子擅长的运动并加以发掘。除运动外,也可陪孩子听音乐、绘画等,让他们抒发内心的感情。
陪孩子参加比赛或集体活动
孩子参加重要的比赛,父母加油鼓劲很重要。孩子的集体活动父母也可陪同,能增加孩子的群体意识和自信,鼓励他们主动与小朋友交往。但有的孩子独立意识强,不喜欢家长陪同,此时不要勉强。
陪孩子待着
孩子需要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家长可以陪孩子坐在楼前,看蚂蚁搬家、蜘蛛结网,或者给星星取名字……引导孩子探索世界,发挥他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