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学步父母的2点注意
宝宝学步父母的2点注意
一、不能操之过急
有些爸妈看见别人家的宝宝已经能够走路,恨不得自家的宝贝立马健步如飞,以显示自己的宝宝体魄强健,聪明过人。于是便根据自己的想当然,卖力地训练起来。其实,开步不宜过早。因为宝宝身躯各个部分的骨骼都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双脚什么时候能直立、开步,是有个体差异的。国内外专家都认为,有的宝宝10个月就能走了,有的满周岁了还走不好,都属正常现象,完全用不着担心。
二、不要不让走
操之过急不行,一点不作为也不行。假如宝宝已经有迈步的强烈愿望,而爸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总是认为宝宝还太小,不给他们走路的机会。那么,不光宝宝腿脚的肌肉得不到锻炼,脑子思维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于健康成长没有帮助。我们都知道,人所有的活动都是由大脑这个指挥中心指挥的,它拥有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传递信号和发布命令。但刚出生的宝宝脑指挥中心是不会指挥的,因为他们大脑中神经元之间还缺乏有效连接。而这种连接(神经元长出触须,向邻近的神经元伸去并互相缠绕)需要依靠宝宝通过眼看、耳听、皮肤触碰、舌头品尝、鼻子闻嗅等过程(医学上称感觉统合过程)逐步实现。缠绕越多,脑中的各种信号路径就越发达,大脑功能越强。大脑传导网络的健全和大脑功能的提高是随着宝宝的运动按顺序一步步发展的,我们不能消极等待。
宝宝几个月学走路 宝宝学走路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
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
宝宝学走路注意切忌牵着宝宝学走路
牵着宝宝学走路,可能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宝宝的身体可能还没准备好
儿科医生崔玉涛认为,孩子的“站、走”等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随着发育水到渠成的。
过早帮孩子学 “站”、“走”,会对脊柱、下肢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此外有些罗圈腿就是过早站立所致。家长千万不要主动扶着孩子学站走,不要互相攀比,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发育历程。
2、不利于宝宝前庭平衡能力的发展
当你看到宝宝扶着沙发,迟迟不敢迈出一步,其实他的小脑袋正在思考如何控制平衡才不会出现跌倒的情况、先迈哪只脚会走得更稳一些……
这个过程,是宝宝前庭平衡能力发展的过程。
当宝宝反复思考这些问题、并经过多次的实践练习,那么他的平衡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以后每走一步,都会走得很稳当。
相反,如果父母急于扶着宝宝走,当宝宝的“拐杖”,无形中使宝宝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导宝宝的身体平衡能力更差,以后走路更容易出现摔跤的情况。
3、宝宝的依赖性可能会更强
学步对宝宝来说,不仅是动作发育的表现,也是孩子迈向独立的开端,意味着接下来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到想去的地方探索感兴趣的事物了。
一个不需要爸妈牵着走的宝宝,在学步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更多困难,但也能收获更多的成长。因为他是通过自己的摸索学会走路的,独立性、自主性会更强。
而一个需要爸妈牵着走的宝宝,尽管最终也能学会走路,但他的内心还是很依赖父母的,遇到困难首先会想到投向父母的怀抱,而不是自己尝试去解决。
既然牵扶着宝宝走是不正确的,那么让宝宝学步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呢?
正确的学步攻略,看这里↓↓↓
◇ 学步之前,让宝宝多趴、多爬、多自由活动
动作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宝宝在床上学会趴着抬头以后,才会逐渐地学会翻身、会爬、会坐、会站、会走、会跑……
如果我们经常把宝宝抱在怀里,宝宝缺少锻炼的机会,那么他的整个大动作发育进程可能会被延迟。
因此想要宝宝走得好,前面的基础一定要打好。
◇ 创立一个安全的学步环境
儿科医生建议,宝宝应通过“扶站-扶走”的方式学会走路,即让宝宝扶着沙发、墙壁、桌子的边沿等学会站立、行走。
如果担心宝宝磕伤碰伤,那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 宝宝活动范围内的桌椅边角、墙角等,用防撞海绵包裹起来;
▪ 用固定的餐桌垫代替桌布,以免宝宝拉扯桌布,桌子上的东西会伤害到宝宝;
▪ 各种可能会导致意外发生的物体,如水壶、玻璃杯、刀具等,一定要收纳好;
▪ 最关键的一点, 无论何时一定要有大人陪伴在宝宝身边。
◇ 宝宝学步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陪伴和鼓励
虽说不建议大人牵着宝宝走,但宝宝学走路的过程中,我们的陪伴和鼓励是相当重要的,不仅可以给宝宝加油打气,还能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毫无顾虑地去练习这项新技能。
爸妈可以站在宝宝几步远的地方外,张开怀抱等着他走过来;在他跌倒的时候,给他一声鼓励和支持;看到他走得稳、走得好了,及时给他肯定和赞扬。
父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宝宝学习走路,宝宝就能更快更早地学会这项技能。
◇给宝宝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别催促
另外,别因为宝宝走得稍微晚一点就倍感焦虑。
宝宝1岁就学会走路,跟1岁4个月、5个月才学会走路,有什么分别吗?
并没有什么分别,也没有什么影响!一句话,如果宝宝准备好了,他就能走得很好。我们要给宝宝多点耐心、多点时间。
这些无数次被拉入黑名单的“学步神器”,别再给宝宝用啦!
宝宝到底需不需要学步车
宝宝到底需不需要学步车?研究人员发现,用学步车的时间越长,运动能力延迟越明显。使用学步车的时间每增加24小时,独自站立和独立行走的时间就延迟3天多。
宝宝到底需不需要学步车?俗话说:“七滚八爬周会走”(孩子7个月会滚,8个月能爬,一周岁就可以走路了)。而教宝宝学走路可不是件轻松事儿,常常累得父母腰酸背疼。于是,很多妈妈早早准备好学步车,孩子才刚能坐稳,就被放了进去。然而,专家认为,学步车虽然“解放”了父母,却很可能耽误了孩子。
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的专家在190名婴儿中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102名使用学步车的婴儿开始爬行、独自站立和行走的时间较晚,如使用学步车的婴儿在13个月龄时开始爬行,而不用学步车者要早三四周。
宝宝到底需不需要学步车?研究人员还发现,用学步车的时间越长,运动能力延迟越明显。使用学步车的时间每增加24小时,独自站立和独立行走的时间就延迟3天多。
宝宝到底需不需要学步车?别拿学步车当“临时保姆”
对此,儿科专家认为,利用学步车“助走”,会让孩子不能体会独立行走的感觉,出现重心不稳、迈不开步等现象,从而延迟行走。
此外,学步车还会使他们失去对平衡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锻炼。
另外,孩子的成长绝不能少了“爬”,它不但可增强腹腰、四肢肌肉力量,还能提高小脑平衡与反应能力,促进脑发育。
宝宝到底需不需要学步车?学步带 宝宝走路好帮手
孩子学走路过程中,父母的“搀扶”也一定不能忽视。宝宝学习走路时,父母在前面的鼓励、宝宝冲入父母怀中的喜悦感,都是学步车所不能替代的。另外,学习走路时摔倒后再爬起来也是一个克服挫折的过程。丁教授建议说,可以让宝宝扶着墙面、沙发、茶几、小床、栏杆移步,爸妈在宝宝身后,扶住宝宝的胳膊,带动他向前迈步,慢慢过渡到握住一只胳膊让他自己走,这期间还可以配合口令,以调动宝宝的兴趣。
金教授则推荐用“学步带”来帮助宝宝学走路。这种产品可以固定住孩子的双肩和腰部,再由后面的家长用长带拉住,以帮助他们矫正步伐和重心,提防宝宝摔跤。既不会影响宝宝走路,又有大人间接保护,同时大人也不会感到总弯腰的不适,何乐而不为呢?
宝宝几个月可以坐学步车
宝宝学步车是不少家长松开手,让宝宝“自由”学会走路的一个工具,看起来也非常实用。学步车也不适宜太早给宝宝使用,毕竟它限制了宝宝的活动,使用不当的话对宝宝是有一定危害的。
1、俗话说,宝宝是“七会坐,八会爬”,9个月大的宝宝就会扶墙学走。
2、一般来说,10个月之前的宝宝不建议使用学步车来学习走路,学步车最多可以使用到宝宝18个月。为避免过于频繁的使用学步车造成对孩子正常的骨骼发育,每次让孩子呆在学步车的时间不宜过长(要少于20分钟)。另外专家也建议在宝宝能够较稳定坐好和坐直、能在栏杆或墙的辅助下自个独立走上几步路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使用学步车了。
3、正常宝宝使用学步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头部支撑力已足够、能够独立坐起和腰椎可以挺直、自己能扶着物品走路。如果宝宝还不能满足这三个条件,那么也同样不宜使用学步车,妈妈们可要注意了!如果父母一定要给宝宝使用学步车,请务必谨慎,了解如何正确使用。
宝宝不同发育阶段的学步情况
第一阶段:宝宝10-11个月时
该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走路的初级阶段,当宝宝在没有东西扶着的情况下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
建议辅助工具:沙发、栏杆。
不建议借助学步车帮宝宝练习走路。学步车虽可加强小腿的肌肉,却不能锻炼大腿和腰部的肌肉。 另外,学步车对宝宝平衡力和协调能力的训练并没有多少帮助,反而易造成身体协调性差。
第二阶段:宝宝12个月时
蹲是宝宝学走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父母应重视宝宝“站—蹲—站”这一连贯动作的训练,比如父母可以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这样做既可以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还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为宝宝学走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宝宝在12个月以上时
这个时期的宝宝已经能够扶着东西行走了,接下来要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上二至三步。
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这样既能随时扶住会跌倒的宝宝,也可给宝宝以安全感。记得要多鼓励宝宝,这能让他更快地学会走路。
宝宝几个月后才能会走路
宝宝学步期的发育情况
第一阶段(十至十一个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父母发现宝宝在放手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
第二阶段(十二个月):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十二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十三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
第五个阶段(十三至十五个月):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厅心,使其朝正向发展。
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第一阶段: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第二阶段: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第三阶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
第四阶段: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第五阶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
父母怎样指引宝宝学步
宝宝的学步期非常重要,因为宝宝走路的习惯都是在学步期形成的。因此,家长一定要掌握宝宝学步的注意事项。下面,小编就和你讲解一下宝宝学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当宝宝的腿部发育渐趋强壮,他就已经跃跃欲试准备直立行走了;然而更多时候只是父母或者监护人的“一厢情愿”。在宝宝自然行走的发展历程中,先爬再走更有利。那么,宝宝学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我们如何扬长避短?
一、宝宝学步,不能操之过急
有些爸妈看见别人家的宝宝已经能够走路,恨不得自家的宝贝立马健步如飞,以显示自己的宝宝体魄强健,聪明过人。于是便根据自己的想当然,卖力地训练起来。其实,开步不宜过早。因为宝宝身躯各个部分的骨骼都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双脚什么时候能直立、开步,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宝宝10个月就能走了,有的满周岁了还走不好,都属正常现象,完全用不着担心。一周岁之前的婴儿期是宝宝感觉调整的阶段,这种调整过程的需要多少时间没有划一的标准。所以,对于宝宝何时能开步走,应该耐心地等待,顺其自然。与其急着教宝宝早点学会走路,倒不如让宝宝多多练习爬行。爬行能够有效训练宝宝的大脑。爬行少或者爬行不足或者没有经历爬行的宝宝,等到宝宝活动中的身体上半部和下半部会不自觉地对抗,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症,比如视觉和听觉的不协调,视觉和动作的不协调,听觉和动作的不协调等。到一岁左右时,可有意识地让他和比他略为大一点的小孩一起走走玩玩。宝宝会通过观察,揣摩和模仿,学习走路。
二、宝宝学步,不要不让走
操之过急不行,一点不作为也不行。假如宝宝已经有迈步的强烈愿望,而爸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总是认为宝宝还太小,不给他们走路的机会。这样,不光宝宝腿脚的肌肉得不到锻炼,脑子思维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于健康成长没有帮助。
我们都知道,人所有的活动都是由大脑这个指挥中心指挥的,它拥有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传递信号和发布命令。但刚出生的宝宝脑指挥中心是不会指挥的,因为他们大脑中神经元之间还缺乏有效连接。而这种连接(神经元长出触须,向邻近的神经元伸去并互相缠绕)需要依靠宝宝通过眼看、耳听、皮肤触碰、舌头品尝、鼻子闻嗅等过程(医学上称感觉统合过程)逐步实现。缠绕越多,脑中的各种信号路径就越发达,大脑功能越强。大脑传导网络的健全和大脑功能的提高是随着宝宝的运动按顺序一步步发展的,我们不能消极等待。
一些进入小学后的宝宝表现出来的情绪不稳定,固执、有侵略性、有挫折感、难适应学习环境、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干一件事情,不能长时间坐着、身体动来动去等等,与婴儿期缺乏有效自主活动有一定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大胆地让宝宝自己走。
三、宝宝学步,穿软底鞋好
有的爸妈以为宝宝穿皮鞋走路神气好看,就买皮鞋给宝宝穿着学走路。这种想法不可取。穿皮鞋学走路有害无益。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大多数运动鞋,底硬而厚,面子也比较硬,同样不适合初学走路的宝宝。因为宝宝的骨骼还没有长定型,硬底鞋和皮鞋不利于宝宝小脚的正常发育。专家认为宝宝学步还是以穿软底鞋为好。在安全有保障的环境里,甚至可以让宝宝光着脚丫子学习走路。
四、宝宝学步,别用围巾牵着宝宝
我曾经看见一对小夫妇带着十来个月大的宝宝进入公园草坪,先生刚把儿子放在地上,小家伙就迫不及待地欢叫着蹒跚而行。宝宝的妈妈一面从挎包里抽出一条羊毛围巾,一面向儿子追去,嘴里还叫着:“宝宝慢慢走,等妈妈给你系上安全带!”她说的“安全带”就是手中的这条围巾,她要用围巾拴住宝宝。只见她追上前去,把围巾的一头从宝宝左腋窝下穿过,经胸前再经右腋窝下绕到他的背后打一个结,做成一个绳套套在儿子胸部,另一头则攒在自己手中,宝宝在绳套中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让妈妈跟着他跑。
这样一来,不管宝宝怎样跑动也不至于摔倒了,安全确实得到了完全保证。不过,这位妈妈大概没有想到,她这样做,剥夺了儿子体验走路感觉、调整平衡能力的权利!在公园里,在居民小区里,我不止一次看见类似的的情景,这么做着的爸妈或监护人,他们获得了宝宝暂时的安全,却在无意中伤害了宝宝。宝宝的平衡能力是要通过走路实践来提高的。
爸妈或监护人越俎代庖,代替他们做平衡,剥夺了他们学习、积累经验的权利,他们的能力怎么能够提高?要知道,小宝宝刚开始学走路,跌倒是常有的事,用不着这么紧张的。哪一个宝宝没有摔过跤?哪一个宝宝不是在“摔倒——站起来——再摔倒——再站起来”的反复过程中长大的?何况,宝宝都是小精灵,他们天生就会保护自己。当他们感到自己将要摔倒时会一屁股坐在地上;即使是合扑倒地,他们也会高昂起小脑袋避免头部受到重创。
另外还有一点,恐怕是一般人没有意识到的,那就是这样做不利于宝宝的健康发育!用羊毛围巾、丝巾之类拉住宝宝,使他们的胸部受到外力压迫,呼吸受到影响,会降低肺功能。宝宝年幼,骨头还处在发育阶段,丝巾、围巾扎的时间长了,会导致肋骨外翻的,宝宝的胸部长成鸡胸状,不光难看,还影响健康,后患无穷!
五、宝宝学步,少用学步车
学步车有不少功能让人青睐于它,比如,把宝宝放进学步车里,任其纵横驰骋,放心好啦,绝对没有发生摔倒的可能性,再怎么磕磕碰碰,也不会伤到宝宝一根毫毛,非常安全。
不过,请不要忘记,世界上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的,学步车有许多优点,但是并不具备“能有效培养宝宝的走路能力”这一优点。如果是仅仅是为了宝宝学走路而专门去买学步车,那么,请你还是省下这笔钱吧。四平八稳的学步车剥夺了宝宝体验平衡的机会,影响宝宝平衡能力的提高。另外宝宝的骨骼很嫩,可塑性大,长时间坐在学步车里也容易导致罗圈腿,爸妈不能图省事而把宝宝长时间放在学步车内。更何况,在学步车里的宝宝仍有翻倒的危险。宝宝学步时,千万不能过分依赖学步车。因为使用学步车时,宝宝的脚跟基本不用力,就会习惯性地形成前脚掌着地的走路姿势。此外,学步车会让宝宝失去对平衡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锻炼。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以为孩子学步越早越好,宝宝的发育有快有慢,也有一部分宝宝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发育会较慢,父母不要看到别的同龄孩子学步,就担心自己的孩子学步慢,让宝宝通过学步车学步也许会拨苗助长,由于宝宝骨骼还没有完全发育到能支撑身体的全部重量,导致以后长大变成“O形腿。”
六、宝宝学步,注意环境的安全性
当然,保护宝宝,不让他们意外受伤是爸妈的职责,注意学习走路环境的安全性是必要的。
我们可以在宝宝的活动场所铺上发泡塑料垫。万一宝宝摔倒了,不至于摔伤。我们也可以给宝宝戴上填有缓冲材料的帽子,预防因头部触地而使大脑受到震荡。还应该把家具的棱角用海绵或其他软性材料包裹起来,把热水瓶藏起来,把刀具、锐器锁进橱柜……七、宝宝学步,需要父母的正确指导
爸爸妈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对宝宝学习走路的特点,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使宝宝的“第一次”独立行走更顺利:应该多陪伴宝宝进行独立的训练,培养自己和宝宝的勇气;要做足必要的安全措施,爸爸妈妈更应该在宝宝身后保护,尽量避免磕碰;在帮助宝宝练习走路时,爸爸妈妈可以用一些色彩鲜艳的玩具来引导宝宝,激发宝宝独立行走的兴趣。
七、宝宝学步,需要全方位的营养
当然,全方位的营养是宝宝大动作发育中最重要的生理基础。6-12个月的宝宝,建议每天应首先保证600ml-800ml的奶量,而对于1-3岁的宝宝,可继续给予母乳喂养直到2岁(24月龄),或每日给予不少于相当于350ml液态奶的幼儿配方奶粉,但是不宜直接喂给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或大豆蛋白粉等。此外,宝宝还需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钙质、胡萝卜素和核苷酸等,帮助宝宝生长发育、骨骼强健、增强免疫力。当然,爸爸妈妈一定要为宝宝选择适合的配方奶粉,而优质可靠的奶源、全面均衡的营养是尤其重要的。
以上就是宝宝学步的注意事项。父母一定要学会耐心对待宝宝的学步问题。宝宝会在跌跌撞撞中逐步成长起来,会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经验、总结经验,一步步走向成功,我们即使不教,他们也会自行摸索前进,学会走路。
宝宝坐学步车好吗
从宝宝出生开始,家人一直都是在快乐和担心中度过,快乐是因为家里有了小宝宝担心是宝宝在慢慢的成长中很多的事都还是未知的。当宝宝开始学着走路的时候一般会摇摇晃晃且平衡感不强,大人们担心的是跌倒的瞬间伤及到宝宝的头部或是身体的其他部位,很多妈妈都会给宝宝选一辆学步车帮助宝宝学走路,那么宝宝坐学步车好吗?
学步车建议在宝宝10个月的时候再考虑使用,即便10个月以后宝宝使用学步车时间也不宜过长,虽然宝宝坐在学步车内会比较开心,能利用学步车快速到达他想去的地方,对父母来说也比较省心。但很多研究证明,学步车对于宝宝学走路并没有什么帮助,还可能导致宝宝不正确的走姿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意外伤害,长时间或较早使用学步车的宝宝对学步车不仅会有所依赖也不利于宝宝的身体发育,其实多爬行才是对宝宝的运动能力有所帮助的。
宝宝走路晚是什么原因
1、宝宝个体差异以及缺乏锻炼:在发育过程中每个宝宝都不同,有的比较早就会走路,有的则比较晚,但是只要不超过18个月,都算正常现象。同时,孩子走路早晚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父母小时候走路晚,孩子也大多走路比较晚。
父母应按照宝宝在每个发育阶段的特征,加强对宝宝的锻炼。5个月时,搀扶宝宝腋下,让他尝试短时间站立;6个月时,开始训练他做些跳跃动作;7个月时,训练宝宝进行站—蹲—站的连贯动作,增进腿部肌力;8—9个月,让宝宝练习扶持家具站立;10个月以后,宝宝基本站稳,就能迈开他的第一步了。父母要多鼓励宝宝,提高他的学步兴趣和信心。
2、兴趣不足 宝宝学走路时,若家中没有可供扶着走的合适家具,会让宝宝缺乏学步的兴趣;如果宝宝在学步中摔倒受伤或受到惊吓,也会让他惧怕和排斥学步。
3、病理因素 肌肉关节类疾病,如婴儿肌肉松弛综合征、先天性髋关节一侧脱位、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等都会导致宝宝走路不稳或学步延迟。除学步晚以外,如果孩子在语言、精细动作及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也落后于同龄孩子,则应从肌肉关节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来考虑。但只要是孩子出现始终走不稳或超过18个月仍没学会走路的情况,就要及时带他去就医确诊了。
婴儿学走路七大要点
发展状况
宝宝走的动作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10-11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宝宝扶站已经很稳了,甚至还能单独站一会儿了,这时就可以开始练习走路了。
第二阶段 12个月: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 12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 13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
第五阶段 13-15个月: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厅心,使其朝正向发展。
意义
当宝宝开始走路时,就说明他已经具备以下三项能力:
1、能自主性的握拳,并随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脚趾;
2、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经足以支撑本身的重量;
3、已经能灵活地转移身体各部位的重心,并懂得运用四肢,上下肢各动作的发展也已经能协调得好。
骨骼的问题
一些宝宝在学步时会出现踮脚尖走路的行为。专家表示,父母可观察宝宝踮脚尖走路的频率来判断是否为异常现象,如果宝宝有用踮脚尖的方式走路,有时恢复正常状态,则不必过于担忧。。
许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最容易发生意外就是扭伤,再加上这时候的宝宝通常不能表达得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细致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来得知。专家表示,父母应仔细观察宝宝走路是否出现一拐一拐的,或是躺在床上踢一踢,看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压一压宝宝腿部各部位,看看宝宝是否会感到疼痛。
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第一阶段: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第二阶段: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第三阶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
第四阶段: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第五阶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
依以上五个阶段走路动作发展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
学步辅助工具
学步车是最常用的学步辅助工具,但使用学步车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最好等宝宝七个月大以后,能够支撑颈部并平稳坐立时再使用。
2、学步车的高度须适合宝宝的身高,不宜过高或过低。
3、每次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20分钟为原则。
4、使用学步车应在大人们的视线范围内。
另外,楼梯、小板凳等,也可以当作宝宝的学步辅助工具。
学步安全措施
正处于学步宝宝所碰到的危险比前面几项动作接触的危险来得更多了,在环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费更多的心思。
阳台:宝宝一旦学会行走,到处乱走是必然的情形,引时父母就特别留意宝宝走到阳台上。没有围栏或栏杆高在85厘米以下,栏杆间隔过大 超过10厘米以上,或者阳台上摆小凳子容易使宝宝误爬上,而导致危险。
家具:家具的摆设应尽量避免妨碍宝宝学习行走,父母宜将所有具危险性的物品放置高处或移走,并且须留意所有家具中具有尖锐的角,以防宝宝去碰撞。
门窗:宝宝容易在开关门中发生夹伤,父母可使用门防夹软垫来避免危险;至于窗户方面,最怕宝宝走到窗边玩窗帘绳,如此容易发生被绳子缠绕造成窒息的危险。
7
把握辅助时机
整个婴儿期宝宝的动作发展是否正常,关系着生理健康及日后的认知发展,如果宝宝动作发展受阻,不但会影响日后的学习,也会形成心理的障碍,所以父母该时时注意宝宝每个阶段的动作发展情形。
另外,宝宝每个动作的发展都代表着一层意义,如果能在最佳时机给予适当辅助,这将对宝宝的动作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宝宝多大用学步带
一般来说,大部分满周岁的宝宝已经会独站了,被爸爸妈妈牵着手也可以走上几步,这时候就可以用学步带来帮助宝宝学走了。
不过受到环境和抚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相同年龄的宝宝发育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什么时候训练宝宝学走路应该依据宝宝的身体发育状况。
如果宝宝的身材比较轻盈灵巧,则早些走路不会对宝宝有多大的影响,若宝宝还没有达到走路的月龄段,父母就训练宝宝学走路,这对宝宝的腿脚发育是不利的。
宝宝几个月学走路 宝宝学走路的过程
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宝宝扶站已经很稳了,甚至还能单独站一会儿了,这时就可以开始练习走路了。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让宝宝推着学步车走,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厅心,使其朝正向发展。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搀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