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腹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发生疼痛的部位而言;其中又分大腹与小腹两个部分。凡在此范围内出现疼痛的症状,均称腹痛。
腹痛一证,牵涉的范围很广。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器官均居腹内。手足三阴、足少阳、冲、任、带等经脉,亦循行腹部,上述脏腑,经络因外感、内伤所致的气机郁滞,气血运行受阻,或气血虚少,失其濡养,皆可发生腹痛。临床常见的有泄泻、痢疾、肠痈、虫积、淋症、疝气、积聚等多种疾病。西医之急性肠炎、急慢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过敏性紫癜、膀胱炎、疝气等疾病,均可出现腹痛。
1、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不通”,皆可致痛。
(1)感受外邪:
外受寒热暑湿诸邪,侵入腹中,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邪气留滞于中,使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其中诸邪又可互相转化,如寒郁化热,湿热交阻等,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或恣食不洁之物,或过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致使食物停滞不化,酿成湿热,或热结肠胃而腑气不通,均可导致腹痛。《内经》中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是此意。
(3)情志失调:
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血郁滞;或肝气横逆,乘犯脾胃,以致脾胃失和,气机不利而成腹痛。气机阻滞日久,无以推动血行,血络瘀阻,而为血瘀腹痛。
(4)素体阳虚:
阳气不足,脾阳不振,运化无力,寒湿内停,气血虚少,脏腑失其温养而致腹痛。
脾胃虚寒型胃痛中医治疗偏方
胃痛是日常常见的小疾病,中医认为,胃痛多见于病邪阻滞、气机不利和营血凝涩,嗜生冷食物、饮食不规律、肚子有蛔虫等都会引起胃痛。另外,胃痛和精神、脾胃虚寒、气滞等也有关系。
中医认为,气滞、脾胃虚寒、血瘀类型的胃痛多属于慢性胃痛,而上面介绍的嗜冰冷食物、饮食不规律、肚子有蛔虫引起的胃痛多为急性胃痛,急性胃痛应该说比较好调理,只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饮食卫生,给肚子驱蛔虫就可以了,但是,慢性胃痛则需要比较长时间的调理。
脾胃虚寒性胃痛,主要表现为空腹时疼痛,进食后疼痛缓解,喜欢吃温热的食物,手脚冰凉、舌淡,大便稀。这种类型的胃痛要温胃健脾,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偏方。
一、二宝粥
材料:大米50克,芡实和淮山各15克,陈皮1/4个
做法:先将芡实和淮山捣碎,然后与陈皮、大米一起煮成粥就可以了。
功效:补脾健胃、祛湿止泻。
二、胡椒绿豆猪肚汤
材料:红枣12颗,白胡椒20粒,猪肚1个,绿豆1汤匙
做法:材料洗净,把红枣、绿豆、白胡椒都放进猪肚里,加适量水,文火炖到烂熟后加盐,调匀即可食用。
功效:对虚寒型胃痛有较好治疗效果。
三、按摩足三里穴位
位置:位于外膝眼下面四横指、胫骨边缘的地方
取穴方法:先找外膝盐。弯曲小腿,这个时候可以看到膝关节外侧有个突显的骨头,骨头上方的凹陷处就是外膝眼。然后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的地方就是足三里穴位了。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或者中指进行按摩足三里穴位,每次大约5-10分钟,按压时应该有发热酸胀的感觉。
功效:能行气活血,改善肠胃不适的症状。
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办法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本法适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三叉神经痛。多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由川芎、当归、升麻、生地、地龙、甘草、赤芍、柴胡、红花、桔梗、全蝎、蜈蚣等药物组成。
风寒阻经:阵发性面颊乃额头抽掣疼痛,遇风寒加重,常牵及牙痛,苔薄白,脉浮弦。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方药:川芎,荆芥,白芷,香附,羌活,蔓荆子,细辛;气虚血淤如面部疼痛缠绵难愈,时痛时止,麻木不仁,乏力气短,舌淡、苔白、脉细涩。治法:补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
脉络淤阻:面部阵发剧痛,痛如锥刺、刀割,拒按,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涩。方药:赤芍,红花,川芎,桃仁,郁金,全蝎,细辛;风热伤络:阵发性面颊及额头抽掣疼痛,遇湿热加重,流涎,目赤,苔薄黄,脉数。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方药:川芎,白芷,生石膏,菊花,薄荷,山栀,僵蚕,黄芩;肝阳上亢:阵发性面颊及额头抽掣疼痛,面部烘热,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平肝熄风,通络止痛。方药:天麻,钩藤,黄芩,山栀,生石决,牛膝,夏枯草,夜交藤。
看了上面对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中老年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疼痛情况具体和中医师来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找出比较好的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也可以选择中西医来进行治疗方式,这样治疗起来是比较好的。
中医治疗腹痛的偏方
寒邪内阻证
【临床表现】: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病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湿热壅滞证
【临床表现】: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病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代表方】:大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大黄攻下燥屎,芒硝咸寒泄热、软坚散结,厚朴、枳实导滞消痞。
膝关节疼痛中医治疗法
中医治疗膝盖疼的药方
基本方:处方制氏草200g、制草禾20g、制尖白15g、制工草15g、青风藤20g、海风藤20g、地龙15g、防己15g、桂枝15g、川牛膝15g、甲珠15g、白芷20g、白藓皮15g、甘草15g、关节发热者加漏芦30g、关节发凉者加附子10-30g(先煎一小时)、麝香羚羊骨6 g、坎炁5 g(研冲)。
用法:每付药先泡3个小时左右,临煎药时把药压实,水超过药1厘米左右,煮开后再煮30分钟左右,第2次,第3次加水与药平即可;连续煎3次,倒在一块,分3次喝,每日喝2-3次,20付是一个疗程。
疗效:从根本上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疾病,运用平衡阴阳、补益肝肾等法扶正,加强单元神经细胞组织营养,提高人身机体的免疫能力;运用祛风、清热、逐湿、活血等祛邪方法,杀死和阻断风湿因子再生,达到标本兼治。
薰洗药
功效:祛风通络,温经散寒,利水消肿,活血止痛
药物:伸筋草透骨草红花海桐皮五加皮牛膝炙乳没防风炙川乌炙草乌木瓜威灵仙鸡血藤土元桑桂枝艾叶
用法:水煎薰洗患处,每天两次,每次20分钟。
内服药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中医认为诸筋皆属于节膝乃筋之府肝主筋,肾主骨,说明膝病与筋脉肝肾密切相关。
湿热痹:膝痛伴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关节不能活动,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方药:四妙散加味
苍术黄柏牛膝苡米土茯苓萆廨泽兰防己公英地丁
小儿腹痛中医推拿疗法
1. 治疗原则:调和脏腑,畅通气血,缓急止痛。
2. 手法处方:推脾经,掐揉一窝风,运内八卦,摩腹,拿肚角,分腹阴阳。
3. 方义:推脾经,摩腹,分腹阴阳——调理脾胃,和中止痛。运内八卦——理气调中,并能起到调和及加强其他手法的作用。拿肚角,掐揉一窝风——缓急止痛。
4. 加减治疗
⑴寒实痛:加揉外劳宫,推三关,推脾经用补法以温中散寒,助阳止痛。
⑵伤食痛:加揉板门,清大肠,揉中脘,揉天枢以消食导滞,理气助运,和中止痛。
⑶虚寒痛:加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脐,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用补法以温补脾肾,助阳散寒,益气止痛。
⑷虫积痛:加揉外劳宫,推三关,揉脐以温中安蛔,缓急止痛,蛔遇寒易扰动不安,遇温则静。
⑸热痛:加清大肠,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推脾经用调法以清泻胃肠实热积滞,调通中焦气机升降。
⑹气滞血瘀:加平肝经,清心经,按弦走搓摩,推脾经用调法以行气活血,通络解郁,以通止痛。
足跟痛中医治疗法
药物组成:A、桃仁、红花、牛膝、木瓜、制川乌、制草乌、威灵仙、细辛、白芷、伸筋草。 (熏洗)
B、威灵仙、急性子(透骨草)、生乳香、罂粟壳。(外敷)
功能主治:各种原因引发的足跟痛、足跟骨刺引发的各种酸麻肿痛不适。
用法用量:将A号半瓶放入沸水中熏足,至水温可将足入水,然后泡足20分钟擦干。纱布(保鲜膜),敷于患处30-40分钟后取下,晾干后,洗净。每日一剂,6天为一疗程。
透骨外洗方
药物组成:透骨草、寻骨草、老鹤草各30克,黄蒿20克,独活15克,乳香、没药、血蝎各10克。
功能主治:活血通络,搜骨止痛。治疗各型跟骨骨刺。
用法用量:水煎洗足。每日2次,每10~15分钟,7~10天为1疗程。
二乌摩擦方
药物组成:川乌、草乌、威灵仙、樟脑、桃仁各30克,独活30克,红花、当归、生大黄、细辛各20 克,白芥子50克。
功能主治:祛寒化湿,活血止痛。治疗各型跟骨骨刺。
用法用量:研末,以醋调敷,摊纱布上,以患足足跟踩踏。每次10分钟,每日数次,1个月为1疗程。
中医怎么治疗小腹疼痛
临床上常遇到一些下腹痛的病人,经检查并非是炎症,而是下列情况之一。
其一,性交痛伴腰骶部酸痛,经期腰痛加剧;因痛输液消炎,痛未减轻来院,经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口服药物治疗后缓解。
其二,月经淋漓不尽伴下腹痛,消炎治疗疼痛加剧,B超发现患者诊断为盆腔包块,来院检查后定为“陈旧性宫外孕”,手术治疗痊愈。
其三,人流术后一月余,下腹痛伴肛门坠胀,外院静滴抗生素7天后缓解,二月后月经仍未来潮,再次腹痛来院,经检查系人流术后宫颈粘连,经血流出受阻所致。此次治疗仅在消毒后分离宫颈粘连,则“通则不痛”。
其四,月经期间腹痛,反复发作反复消炎。经基础体温测定及B超检查,证实为排卵期腹痛,是不治可自然缓解之痛,无须“小题大做”。
其五,因突然下腹痛,伴恶心、呕吐。静滴抗生素5天腹痛加剧来院。经检查为“卵巢肿瘤带扭转”。急诊手术时,卵巢肿瘤呈青紫色已无法保留,不得已切除之。
从上述病例可见,下腹痛不是皆为炎症所致,不要痛则消炎,滥用抗生素,应到正规医院检查确诊,辨病施治。否则,误诊误治,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腹痛中医治疗
1、寒滞胃肠证
【证候】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更甚,口和不渴,小便清利,或有泄泻,苔白润,脉沉紧
【治则】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厚朴温中汤加减
2、寒滞肝脉证
【证候】少腹冷痛挛急,下绕阴器,口淡不渴,或手足逆冷,身体疼痛,舌质淡或紫暗,苔白,脉弦紧
【治则】暖肝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暖肝煎加减
3、肠热腑实证
【证候】腹痛拒按,按之有块,身热汗出,口渴引饮,口苦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实而数
【治则】清热泻火、攻下里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4、湿热中阻证
【证候】腹痛不适,胸闷不舒,身热口苦,肢体困重,纳呆恶心,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清热化湿行滞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5、食积胃肠证
【证候】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纳呆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矢气臭如败卵,舌苔浊或腻,脉沉滑有力
【治则】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麦芽、鸡内金等
6、肠道气滞证
【证候】腹胀疼痛,攻窜不定,肠鸣有声,得嗳气或矢气则疼痛减轻,脉弦
【治则】理气止痛
【方药】天台乌药散加减
7、瘀滞胃肠证
【证候】腹痛拒按,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或可触及包块,舌质青紫,脉涩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8、瘀热内郁证
【证候】腹痛剧烈,腹皮拘急,压痛明显而拒按:或可触及包块,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
【治则】化瘀清热止痛
【方药】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病人腹痛中医辨证论治是关键
1、寒滞胃肠型腹痛:
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更甚,口淡不渴,小便清利,或有泄泻,苔白润,脉沉紧。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为主。良附丸合厚朴温中汤加减。
2、寒滞肝脉型腹痛:
少腹冷痛挛急,下绕阴器,口淡不渴,或手足逆冷,身体疼痛,舌质淡,苔白,脉弦紧。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暖肝散寒、理气止痛为主。暖肝煎加减。
3、肠热腑实型腹痛:
腹痛拒按,按之有块,身热汗出,口渴引饮,口苦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实而数。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清热泻火、攻下里实为主。大承气汤加减。
4、湿热中阻型腹痛:
腹痛不适,胸闷不舒,身热口苦,肢体困重,纳呆恶心,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清热、化湿、行滞为主。枳实导滞丸加减。
5、食积胃肠型腹痛:
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纳呆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舌苔浊或腻,脉沉滑有力。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消食导滞为主。保和丸加麦芽、鸡内金等。
6、肠道气滞型腹痛:
腹胀疼痛,攻窜不定,肠鸣有声,得嗳气或矢气则疼痛减轻,脉弦。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理气止痛为主。天台乌药散加减。
7、瘀滞胃肠型腹痛:
腹痛拒按,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或可触及包块,舌质青紫,脉涩。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少腹逐瘀汤加减。
8、瘀热内郁型腹痛:
腹痛剧烈,腹皮拘急,压痛明显而拒按,或可触及包块,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化瘀、清热、止痛为主。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9、虫积肠道型腹痛:
绕脐腹痛,时作时止,按之腹软,或可触及条索状虫团,胃脘嘈杂,或嗜食、吐涎,脉浮洪或乍大乍小。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安蛔止痛为主。乌梅丸加减。
10、脾胃虚寒型腹痛: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畏冷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温补脾胃为主。理中汤或黄芪建中汤加味。
中医治疗肝腹水
肝腹水临床辨证施治可分七型,分述如下:
1、气滞湿阻: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不坚,腹部青筋暴露,两胁胀痛,食欲不振,食后作胀,肢体困倦,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除湿。
方药:柴胡、枳壳、香附、白芍、陈皮、川芎、厚朴、苍术、泽泻、茯苓、大腹皮、肉桂。
2、气滞血瘀:
症状: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胁下肿块刺痛,面色黎黑,皮肤可见丝纹状血痣,手掌赤痕,口干渴,但欲漱口而不欲咽下,大便色黑,唇色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
治则:活血化瘀,利水消胀。
方药:当归、赤芍、川芎、元胡、莪术、三棱、大黄、瞿麦、茯苓、大腹皮、桑皮、枳壳、红花。
3、湿热蕴结:
症状:腹大坚满,脘腹撑急胀痛,烦热口苦,渴而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尖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黄芩、黄连、厚朴、枳壳、陈皮、半夏、猪苓、茯苓、泽泻、茵陈、大黄、栀子。
4、寒湿困脾。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闷,得热稍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治则:温中化湿。
方药:茯苓、白术、厚朴、大腹皮、木香、附子、干姜、青皮、枳壳。
5、脾肾阳虚
症状:腹部胀大,入暮益甚,控之不坚,兼有面色晦滞,畏寒肢冷,身体疲倦,尿少便溏或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苔薄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则: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熟地、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附子、肉桂、车前子、猪苓、黄芪。
6、肝肾阴虚
症状:腹大胀满,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口燥心烦,手足心热,尿少黄短,大便干,或见齿鼻衄血。舌质红降少津无苔脉弦细数。
治则: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方药: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川楝子、当归、川芎、赤芍、元胡、桃仁、红花、鳖甲。
7、气血两虚型:头晕心悸,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两胁隐痛,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虚弱。
治则:补益气血
方药:太子参、黄芪、何首乌、云苓、炒白术、当归、阿胶、丹参、郁金、木香、连翘、桑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