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白蛋白怎么办
尿毒症白蛋白怎么办
慢性肾炎进展到肾功能衰竭,有三大因素:血压高、蛋白尿、血脂高。而慢性肾衰竭的后期,就是尿毒症,如果不及时地治疗,后果是很严重的。
第一、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病人经常是高血脂的,现在发现高血脂对慢性肾炎患者肾功能也有损伤。所以要用降血脂药物,饮食也要操控,把血脂降下来,然后减少肾功能损伤,可以用些他汀类的药物,但要注意很多降血脂的药物也都有肝脏损害的。
第二、减少蛋白。现在知道引起肾小球功能衰竭、肾小球硬化的,除了和肾小球的血压有关,还和肾小球里面的蛋白有关,蛋白越多,肾小球硬化就越快,肾功能衰竭进程就快。选用的药物宜为既可以使压力降低,同时也可以使蛋白减少的。减少蛋白里,最主要的是治疗疾病,免疫性炎症治疗好了,蛋白就减少了,由于蛋白是漏洞漏出来的,当肾小球的炎症治疗好后,那么漏洞就可以修补好了,蛋白就减少了。但目前存在的一个棘手问题是治疗肾小球炎症的、修补的药物较少。
蛋白尿多的患者,多表现为肾病综合症的症状。这类病人,以前病房里碰到很多,经常是家属烧了鸡、团鱼、蹄膀给病人进补,最近几年大家都知道了,这些高蛋白的饮食进补少了,但是患者会要求医生给以输注白蛋白的治疗。实在补白蛋白要小心,如果炎症这个漏洞没有补好,补进去的多,越是遗漏的多,肾小球硬化越快,对肾功能越是不好。
尿蛋白高会得尿毒症吗 如何降低尿蛋白
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如果尿蛋白定量大于1g,则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一般采用长期口服医生对症所开具的长效降血压药物。
高血压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可能出现炎性症状,减少炎细胞的浸润,避免炎症因子对内皮细胞的破坏,保护肾脏固有细胞。
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中微血栓的形成保护肾脏细胞,扩张血管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阻止高血压对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降低体重对降低蛋白尿有一定的作用,主要是减重对控制血压、血糖都有明显作用,从而也能够减轻对肾脏的危害,肾脏负担减少,蛋白漏出也会随之下降。
高血压对肾脏有哪些危害
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患病人数约1.6亿),高血压的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仅为6.1%。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引起全身的小动脉硬化,从而导致心、脑、肾、眼等多个器官的损害,严重者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脑梗塞等)、肾小动脉硬化(晚期为尿毒症)及眼底病变(重者失明)等。
高血压肾损害患者,早期可无症状,以后逐渐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夜尿增多等症状,中晚期阶段则可出现蛋白尿增多、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因此,高血压的患者除应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以外,还应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及b2微球蛋白等项,以早期发现肾损害。
预防高血压肾损害,最重要的是有效控制血压(一般应低于130/80mmHg),以防止或延缓肾损害的发生。应积极改善饮食习惯,尤其应限制盐的摄入,并积极、合理地应用降压药物,如利尿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a受体阻滞剂等。
尿蛋白和尿微量蛋白是怎么回事
体代谢正常情况下,尿中的白蛋白极少,具体到每升尿白蛋白不超过20mg(<20mg/L),所以叫微量白蛋白。如果在体检后发现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在20mg/L-200mg/L范围内,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如果患者能够经过规范的修复肾单位,逆转纤维化治疗,尚可彻底修复肾小球,消除蛋白尿,尿常规尿蛋白的显示为阴性(-)或(+-)。而当尿中微量白蛋白超过200mg/L时,就应该引起注意了,此时证明肾病患者已有大量白蛋白漏出,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肾病发展离不可逆期只有一步之遥,尿常规测试尿蛋白阳性(+)~(+++),如果不及时进行医治,就会进入尿毒症期。 蛋白质是构成一切细胞和组织结构必不可少的成分。它是人类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在人体其总量仅次于水分。蛋白质由不同的氨基酸所组成,其中一部分可以由人体自己合成,称为非必需氨基酸;而另外约有八种氨基酸必需由食物供给,称为必需氨基酸。
1、常会伴有蛋白尿的出现
早期,尿中仅有微量白蛋白症状出现,为选择性蛋白尿,这种状态可持续多年。随糖尿病肾病的病情进展,患者开始出现持续性蛋白尿症状,肾小球的滤过率逐渐下降,肾脏病变严重程度也将进一步加重。
2、一般会出现轻度水肿
一旦患者出现明显的全身浮肿,则糖尿病肾病的病情呈持续进展状态。糖尿病肾病患者病程越长,引起水肿的糖尿病肾病并发症出现越多,其中2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会有肾病综合症出现。
3、大多都会出现高血压
初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仅在运动后血压增高;当出现持续性蛋白尿时,血压多持续增高。高血压的出现将加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恶化进展速度,故有效的控制高血压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而言十分重要。
4、后期严重的会出现肾衰竭
糖尿病肾病早期阶段,为了适应机体排糖的需要,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血中尿素氮和肌酐的水平正常。一旦体内出现持续性蛋白尿时,患者的血尿素氮和肌酐浓度将增高,从而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此时不加以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多在数年之内发展为尿毒症。
尿蛋白和尿微量蛋白是不同的,这两种症状的严重程度也不同,如果都开始出现了微量蛋白的话,一定要好好的检查清楚,避免这样的现象是尿毒症,如果是尿毒症的话,那么就有可能会无法治疗好,从而伤害到身体的健康,也会伤害到生命,还要在治疗的时候改善这个尿蛋白的现象。
尿毒症的检查
1、血常规检查。尿毒症时,血红蛋白一般在80g/L以下,多数仅有40~60g/L,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当患者合并慢性失血、营养不良时,也可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改变较少,酸中毒和感染时可使白细胞数增高。血小板数偏低或正常,但功能降低,红细胞沉降率因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常加快。
2、肾功能检查。在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肾肌酐清除率虽下降,但血肌酐不升高;在氮质血症期,血肌酐虽已升高,但病人无尿毒症临床症状,亦无代谢性酸中毒;在尿毒症期,当肾肌酐清除率<25ml/min时,血肌酐会明显升高,并伴有代谢性酸中毒。
3、血生化检查。血浆蛋白降低,总蛋白量常在60g/L以下,其中白蛋白的减少常较明显,多低于30g/L。血钙偏低,常在2mmol/L左右,血磷多高于1.7mmol/L。血钾、血钠随病情而定。
4、其他检查。
1)X线检查。尿毒症病人可作腹部X线平片检查,目的是观察肾脏的大小和形态,有无泌尿系统内结石。腹部侧位片可显示有无动脉粥样硬化。严重肾功能不全时,因肾脏排泄造影剂的功能差,注射造影剂后多不显影,故一般不宜作造影检查。
2)放射性核素肾图、肾扫描检查。对了解两侧肾脏的大小、血流量、分泌和排泄功能,均有帮助。
3、肾超声、CT。对确定肾的位置、大小、厚度以及肾盂有无积液、结石、肿瘤有帮助。通常情况下,尿毒症患者双肾萎缩,皮质变薄。但糖尿病、狼疮、血管炎等继发性病因导致的尿毒症患者双肾可以无明显缩小,但B超下皮质回声增强。
尿毒症患者会出现什么症状
尿毒症患者会出现呼吸问题的出现,像是酸中毒患者出现呼吸慢而深,比较特殊的症状患者呼出的气休有尿味,这是由于细菌分解睡液中的尿素形成氨气的作用。发生的比较严重时患者可出现肺水肿.
患者还会出现一些神经系统的症状,这也是尿毒症比较明显的症状,患者会出现头昏、头痛、乏力、理解力及记忆力减退的表现。病情的加重还会出现烦躁不安、肌肉颤动、抽搐,最后可发展到表情淡漠、嗜睡和昏迷。
疾病会导致患者糖耐量降低,尿毒症患者对糖的耐量降低,但这种变化对外源性胰岛素不敏感。负氮平衡也有影响,会造成患者出现消瘦、恶病质和低白蛋白血症的症状。
尿毒症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尿毒症时,血红蛋白一般在80g/L下,多数仅有40~60g/L,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小板数偏低或正常,但功能降低,红细胞沉降率因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常加快。
2、尿常规
尿常规检查尿毒症病人的尿改变,随原发病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3、血生化
血生化检查血浆蛋白降低,总蛋白量常在60g/L以下,其中白蛋白的减少常较明显,多低于30g/L。血钙偏低,常在2mmol/L左右,血磷多高于1.7mmol/L。血钾、血钠随病情而定。
4、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尿毒症病人可作腹部X线平片检查,观察肾脏的大小和形态,有无泌尿系统内结石。腹部侧位片可显示有无动脉粥样硬化。
(2)放射性核素肾图、肾扫描检查,对了解两侧肾脏的大小、血流量、分泌和排泄功能,均有帮助。
(3)肾超声、CT,对确定肾的位置、大小、厚度以及肾盂有无积液、结石、肿瘤有帮助。
糖尿病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尿毒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的糖尿病肾病的终末期可以导致尿毒症。糖尿病肾病主要分5期。前三期成为早期糖尿病尿病肾病,但是前三期无任何症状,容易被忽视。当尿常规出现蛋白尿时,已经到了第四期,这一时期属于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已经不可逆转 ,只能控制或延缓发展到第五期,也就是尿毒症期的时间。
所以最佳的治疗时间就是前三期。其中前两期更为隐匿,第三期可通过检查尿微量白蛋白确诊,这时治疗效果是非常理想的。所以建议患者做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检查,如果没事,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这样就能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