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头痛刮痧刮什么部位图 头痛刮痧常选穴位

头痛刮痧刮什么部位图 头痛刮痧常选穴位

头痛刮痧选督脉的百会穴,可升清健脑;选经外奇穴的太阳穴,足少阳胆经的完骨,风池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风门穴,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合谷穴和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可通络止痛;选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足太阴脾经的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穴,足阳明胃经的头维,足三里,丰隆穴,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可燥湿生风。

口腔溃疡刮痧部位是哪些

一、刮痧部位

1.面部:地仓、下关、颊车。

2.背部:脾俞、胃俞。

3.双上肢:曲池、合谷。

4.双下肢:足三里。

二、刮痧方法

局部涂抹少量刮痧油,先点压、按揉刮拭地仓穴,再由上至下刮拭下关穴,最后由斜下至上沿着图示箭头方向刮拭颊车穴;刮背部,沿着图示箭头方向,由上向下刮拭,重点刮拭脾俞、胃俞穴;刮四肢,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曲池、合谷、足三里穴。

三、适应症

清热泻火、止痛,适用于口腔溃疡,有口疮多伴有便秘、口干、口臭、尿黄、大便干结症状者。

小贴士:适当补充维生素可加速口腔溃疡的修复。

月经先期的刮痧疗法

一、血热内扰

(一)症状

表现特点为经行先期量多,色紫红,质黏稠,口渴,小便黄。

(二)治法

(1)选穴三阴交、血海、行间、地机、期门。(见图5-1-图5-1-图5-l-图5-1-4)

(2)定位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行间:第一、第二趾问,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地机:位于小腿内侧,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期门:位于乳下两肋问,当第六肋问。

(3)刮拭顺序先刮胁部期门,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然后刮足背部行间。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第六肋间,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再刮下肢内侧血海穴经地机穴至三阴交穴,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由上至下,中间不宜停顿,一次刮完,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足背部行间,用刮板角部刮,30次,出痧。

二、气不摄血

(一)症状

特点为经行先期,量多色淡、质稀,小腹有空坠感,神疲懒言。

(二)治法

(1)选穴睥俞、胃俞、足三里、气海、三阴交。(见图5-1-图4-2-图5-l-图5-l-6)

(2)定位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气海: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3)刮拭顺序先刮背部睥俞至胃俞,然后刮腹部气海,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穴.从脾俞穴一直到胃俞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再刮拭腹部正中线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由上至下,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用刮板角部,30次.可不出痧。

头痛刮痧刮什么部位图 偏头痛刮痧疗法

取坐位,颈项及肩背暴露,涂以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刮痧油,首先重点刮拭大椎,大杼,膏肓,神堂,然后从风池穴向下沿颈项刮至肩背部,重点刮拭肩井,秉风,点按太阳,沿眉弓从眉头刮至眉梢,从曲鬓穴处沿耳后依次呈弧形刮拭;重点刮拭率谷,悬厘,悬颅,颌厌,头窍阴,惦挂列缺,刮拭合谷及第二掌骨上的头痛点。

带状疱疹的刮痧疗法

(一)症状

表现为皮损鲜红,灼热刺痛,伴口苦烦躁易怒,小便短赤。

(二)治法

(1)选穴皮疹水疱局部,外关、曲泉、太冲、侠溪、血海、胆俞。(见图6-3-1、图6-3-2、图6-3-3、图6-3-4)

(2)定位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曲泉: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太冲: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侠溪:在足背部,第四、第五趾缝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胆俞,再刮皮疹水疱局部,然后刮前臂外关,刮下肢血海、曲泉,最后重刮足部侠溪、太冲。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胆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再刮皮疹水疱局部,不宜重刮,切不可触碰水疱,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上肢外侧外关穴30次,出痧为度。之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内侧血海穴和曲泉穴,足部侠溪、太冲穴,各30次,可不出痧。

崩漏的刮痧疗法

崩漏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可分为实热、阴虚、气虚3型。

一、实热

(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血量多,色紫红,气味臭秽,血质浓有瘀块,腹痛拒按,口渴欲饮。

(二)治法

(1)选穴三阴交、血海、隐白、曲池。(见图5-l-2、图5-3-3、图5-4-l、图5-4-2)

(2)定位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隐白: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3)刮拭顺序先刮前臂曲池,然后刮下肢血海至三阴交,最后重刮足部隐白穴。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重刮上肢外侧曲池穴,30次.出痧为度。然后刮下肢血海至三阴交穴,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由上至下.中间不宜停顿,一次刮完,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足部隐白穴,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出痧。

二、阴虚

(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血色鲜红.兼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午后潮热。

(二)治法

(1)选穴三阴交、隐白、然谷、太溪、关元。(见图5-3-3、图5-4-1、图5-4-3、图5-3-1)

(2)定位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隐白: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然谷: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关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3)刮拭顺序先刮腹部关元,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再刮太溪、隐白、然谷。

(4)刮拭方法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腹部正中线关元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然后刮下肢三阴交穴,由上至下,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足部太溪穴、隐白穴和然谷穴,用刮板角部,各30次,出痧为度。

三、气虚

(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血色鲜红,兼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午后潮热。

(二)治法

(1)选穴肾俞、关元、三阴交、脾俞、足三里。

(2)定位肾俞: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关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3)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脾俞至肾俞,然后刮腹部关元,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脾俞至肾俞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然后刮拭腹部正中线关元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最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和外侧足三里穴,由上至下,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刮痧治疗肩周炎

肩周炎的发病特点为慢性过程。初期为炎症期,肩部疼痛难忍,尤以夜间为甚。睡觉时常因肩部怕压而取特定卧位,翻身困难,疼痛不止,不能入睡。如果初期治疗不当,将逐渐发展为肩关节活动受限,不能上举,呈冻结状。常影响日常生活,吃饭穿衣、洗脸梳头均感困难。严重时生活不能自理,肩臂局部肌肉也会萎缩,患者极为痛苦。本病临床分为风寒阻络与气血瘀滞2型。

一、风寒阻络

(一)症状

以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畏风恶寒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肩髑、肩贞、臂懦、曲池、外关、手三里、阿是穴。(见图3-3-1、图3-3-2、图3-3-3)

(2)定位肩髑: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髂连线上,曲池上7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3)刮拭顺序先刮肩部的肩髃、肩贞,再刮上臂三角肌下臂臑穴,然后刮上臂的曲池、手三里、外关。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刮拭肩部时,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先分别刮拭肩髃、肩贞,宜用刮板角部,出痧为度。再刮上臂三角肌下臂臑穴,宜重挂,由上向下刮。最后刮上臂外侧,由曲池,经手三里至外关穴,由上至下,用刮板角部刮拭,中间不停顿,30次,出痧。

二、气血瘀滞

(一)症状

以肩部肿胀,疼痛拒按,夜间为甚,舌黯或有瘀班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肩髃、肩髎、阿是穴、阳陵泉。(见图3-3-1、图3-3-4)

(2)定位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肩髎: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肩关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3)刮拭顺序先刮肩部的肩髃、肩髎、肩前俞、阿是穴,再刮下肢阳陵泉穴。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刮拭肩部时,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先分别刮拭肩髃、肩髎、肩前俞、阿是穴,宜用刮板角部,出痧为度。最后刮下肢内侧穴,由上至下,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出痧。

三、病例

康某,男性,39岁。患者左肩部疼痛、活动受限5月余。主因长期伏案工作,出现左肩部疼痛,昼轻夜重,劳则加重,严重影响工作、生活。体格检查:左肩关节外展20°,上举70°,后伸5°。颈椎功能活动度前屈35°,后伸30°,左侧屈30°,右侧屈45°,左旋60°,右旋70°。C3-C6椎旁压痛,左侧(+),C2-C6横突压痛,左侧(+)。左侧肱二头肌长头腱肱骨结节问沟压痛(+),三角肌压痛(+),左侧肩胛冈上肌、冈下肌、菱形肌压痛(+),椎问孔挤压试验左(+),引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左(+),腱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颈椎X线片见颈椎生理曲度反张,C4/5、c5/6椎间隙变窄,C3-C7可见“双突”、“双边”影。取肩髃、肩髎、肩前俞、阿是穴、阳陵泉,在涂抹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每周2次。第一次治疗后,病人疼痛即减轻,左肩关节活动改善。治疗1个月后,患者左肩疼痛基本解除,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二)

肩周炎又称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其主要表现为:

疼痛——早期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昼轻夜重,不能向患侧侧卧。

功能活动受限——肩关节各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特别是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例如,梳头、穿衣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屈肘时手摸不到肩。日久可以发生肌肉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臂上举不便、后伸不利等症状,本病好发于50岁左右年龄的人,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刮痧部位:

颈部——哑门、风池、大椎。

肩背部——肩井、天宗。

胸部——中府、云门、缺盆。

上肢部——肩贞、外关、曲池、合谷。

下肢部——足三里、条口。

头部刮痧能益智健脑

头部是人体的缩影,是全身各脏腑器官的全息穴区,全身经络所 有的阳经部上述于头部,这些经脉通达全身,所以刮拭头部的全息穴区和经脉,不但可以给大脑补充氧气,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细胞新陈代谢,还间接的增强五 脏六腑的功能,对脏腑经络失调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神经衰弱、脑供血不足、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高血压、脑血管,神经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头部循环的经脉有督脉、膀胱经、胆经三焦经,头部刮痧是给大脑补充氧气,有助于迅速缓解脑缺氧的各种症状,消除脑疲劳,益智健脑,延缓大脑衰老。一、头部刮痧有诊断作用。

根据各经脉穴位和全息穴区的阳性反应可以判断经脉脏腑器官的健康状况。技术是根据中医理论,气血原理、经络学、阴阳学的辩证关系,通过出痧的颜色和斑点形状达到诊病、治病保健的三大功能,起到消炎、止痛、疏通、驱散、调节的作用,内病外治,针对腰腿痛、颈椎痛、月经不调、宫寒、宫冷、乳腺增生、骨质增生、扭伤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头部是一个全息器官,对五脏六腑有调节功能。经常作头部刮痧可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消除头疼、改善大脑供血,因此很多老人都以梳头的方法来达到保健的效果。长期做头部刮痧还有利于改善头发干燥、脱发的现象。

提醒:如果有出血性疾病,比如血小板减小症者无论头部还是其他部位都不能刮痧。如果有神经衰弱,最好选择在白天进行头部刮痧。二、刮痧工具。

1、木鱼石刮痧板,木鱼石刮痧板是现今为止最好的刮痧板之一,其刮痧效果非常明显,风靡各大刮痧美容机构。

2、黄牛角刮痧板,选用天然牛角为材料,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化学不良反应。而且牛角味辛、咸、寒。辛可发散行气、活血润养。咸能软坚润下。寒能清热解毒。具有发散、行气,清热、凉血、解毒,以及活血、化瘀的作用。

3、刮痧油:

(1)、凉性油:薄荷油、清凉油等可清凉解毒。

(2)、热性油:活络油、红花油、麝香风湿油等可活血通络、祛风除湿。

(3)、中性油:茶油等,可普遍使用热毒,行气活血的功效,还可以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三、穴位

1、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2、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3、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四、注意事项

1. 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刮痧时,应避免风直吹刮拭部位。

2. 出痧后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

3. 刮痧后尽量不要喝酒或吃辛辣食物,忌食生冷瓜果和油腻食品。

4. 刮痧部位未退痧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头痛刮痧刮什么部位图 不同部位头痛刮痧法

刮痧取穴:上星穴,神庭穴,头临泣穴,阳白穴,印堂穴,头维穴,合谷穴,脑户穴,天柱穴,昆仑穴,百会穴,行间穴,太冲穴,大椎穴,大杼穴,膏肓穴,神堂穴,风池穴,肩井穴,秉风穴,太阳穴,曲鬓穴,率谷穴,悬厘穴,悬颅穴,颌厌穴,头窍阴穴。

前头痛刮痧方法:以平刮法,用中等强度依次刮拭上星穴至神庭穴,头临泣穴至阳白穴,印堂穴,头维穴和合谷穴,以局部皮肤黯红为宜,然后对印堂穴刮痧,以局部紫红为宜。

后头痛刮痧方法:以平刮法,用泻法刮后头顶至脑户穴,天柱穴3-5分钟,以局部紫红或有痧点为宜,接着重刮昆仑穴3分钟。

头顶痛刮痧方法:以百会穴为中心,以平刮法,用泻法刮前后左右各3-5分钟,以局部紫红为宜,接着用中等手法从行间穴刮至太冲穴3分钟,以局部暗红为宜。

头部刮痧的好处

头部刮痧的好处

刮痧是传统的中医物理疗法,现在的头部刮痧治疗方法是用有活血润养功效的天然牛角做成的刮痧板,根据顾客的情况,刺激头部相关穴位,疏通头部经络。如刺激风池穴有利于疏通脑部神经,减少疲劳;刺激头窍阴穴可起到淋巴排毒功效;刺激玉枕穴有利于给大脑补充氧分,减轻压力等。

头部是一个全息器官,对五脏六腑有调节功能。经常作头部刮痧可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消除头疼、改善大脑供血,因此很多老人都以梳头的方法来达到保健的效果。长期做头部刮痧还有利于改善头发干燥、脱发的现象。

提醒:如果有出血性疾病,比如血小板减小症者无论头部还是其他部位都不能刮痧。如果有神经衰弱,最好选择在白天进行头部刮痧。

头部刮痧的方法

1、刮拭头部两侧

应从头两侧开始至头后侧,以耳朵为中心,用刮痧板的齿面从鬓角开始刮至风池穴部位,整个手法像是在划一个问号,一气呵成,然后再从鬓角开始向风池处刮拭,始终单向刮痧,力度由轻到重再到轻,一般刮拭20-30次即可,左右刮拭方法一致。头部两侧的刮痧对于治疗偏头痛有很明显的效果。

2、刮拭前头部

应该从前发际开始至头顶正中,由于这个部位比较宽,刮痧板不能够一次性刮拭完毕,所以常常将这个部位分三条进行刮拭,力度同上,刮拭次数由自身症状来定,保健刮拭25次左右,实证多刮、重刮;虚证少刮、轻刮。

乳腺增生的刮痧疗法

(一)症状

乳房胀痛,呈周期性,经前加重,经后减轻或消失。乳房触摸可发现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其质软或韧,无粘连,可活动,呈椭圆形。乳房外形及表皮正常,大多无触痛和压痛,腋下淋巴结无肿大,乳头不回缩,可有黄绿色、棕色血性液体流出。患者无特殊不适或有头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等症。

(二)治法

(1)选穴肩井、天宗、外关、膻中、丰隆、太溪、行间、侠溪。(见图56-图5-6-图5-6-图5-6-图5-7-图5-7-2)

(2)定位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天宗: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二横指处。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行间:第一、第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侠溪:在足背部,第四、第五趾缝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3)刮拭顺序先刮肩部肩井、背部天宗,然后刮胸部膻中,再刮前臂外关,刮下肢外侧丰隆,刮太溪及重刮足背行间、侠溪。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由于肩背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分别刮拭肩部肩井穴和背部天宗穴,出痧。然后刮拭胸部正中线膻中穴,用刮板角部,不宜重刮,30次,出痧为度。再重刮上肢外侧外关穴,30次,出痧为度。之后刮下肢外侧丰隆穴和足部太溪穴,各30次,可不出痧。最后重刮足背部行间、侠溪穴,出痧。

相关推荐

斑秃的疗法

斑秃是一种以头部毛发突然发生局限性斑状秃落,局部皮肤正常的皮肤病。 本病以头皮突然出现圆形、椭圆形脱发为特征,边界清楚,脱发区为一个或多个,病区皮肤光滑而柔软。脱发区边缘的毛发比较牢固,不易拔出,说明病情已基本稳定,周围发根松动,用手抓一抓掉下几根,说明病情还会有所发展,秃块可逐渐增大,数目也逐渐增多。多数患者在发生斑秃前是没有预兆的,但也有部分患者在脱发前头皮局部有异常的感觉,如灼热、刺痛、压迫感、麻木感、蚁走感、瘙痒感。本病临床分为风盛血燥、气滞血瘀、气血亏虚3型。 一、风盛血燥 (一)症状 临床特点

能治慢性腰痛吗

腰痛的疗法 一、风寒湿困 (一)症状 以腰部重痛、酸赢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胭,疼痛时轻时重,遇天寒阴雨发作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穴 阿是穴、委中、肾俞、腰阳关、风府。 (2)定位 委中: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腰阳关:俯卧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 (3)拭顺序 先颈后风府,再腰部的阿是穴、肾俞、腰阳关,最后腘窝部的委中穴。 (

痛经的治疗

一、实证 (一)症状 临床表现特点为经行不畅,少腹疼痛,如腹痛拒按,经色紫而夹血块,下血块后痛即缓解,脉象沉涩的为血瘀;胀连胸胁,胸闷恶寒为气滞。 (二)治法 (1)穴中极、次髂、地机、血海、膈俞、期门、太冲。 (2)定位中极: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 次髎: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 地机:位于小腿内侧,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期门:位于乳下

减肥的部位有哪些

一、头部的减肥部位 主要有太阳穴、头部两侧、头顶部和后头部。 二、面部的减肥部位 面部减肥是不能大力度进行的,要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拭,同时还要注意口腔、耳鼻以及眼睛等敏感部位。 三、后颈部的减肥部位 人体后颈部有6条阳经,经常拭可以滋阴潜阳,补益人体之正气。 四、背部的减肥部位 背部的减肥部位一般有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肩部应从颈部分别向两侧肩峰处拭。用全息法时,先对穴区内督脉及两侧膀胱经附近的敏感压痛点采用局部按揉法,再从上向下拭穴区内的经脉。

慢性胃炎的疗法

一、胃气壅滞 (一)症状 可见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 (二)治法 (1)穴天枢、足三里、内关、里内庭、下脘至神阙、阴陵泉。 (2)定位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里内庭:在足底,当第二、三趾骨问,与内庭穴相对处。(内庭:当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下脘: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神阙: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阴陵泉:在

中暑可以

是用板蘸油反复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器具,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主要适应于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因此,中暑是可以的。 二 中暑的主要穴位 2 中暑患者临床上行主要以壮

​上班族常 赶走职业病

眉心 当人们患上阴暑的时候,容易感觉到头痛脑胀,这个时候可以用眉心来缓解散头风,缓解头部晕胀的症状。 方法:在额头部位涂上介质(可择的介质有油性以及水性两种,专家建议大家择按摩油之类的油性介质),再用板从发际的部位往下直至眉心,可至眉心发热或感到疼痛。 手臂 阴暑容易让热气堆积在人体表面,手臂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散出体表的热气,达到有效的缓解暑热的功效。 方法:手肘部位涂上介质,把手臂弯曲起来,在手肘内部有个穴位叫做曲池穴,从这个穴位往下20-30次,也可到手臂出现红痕。

头部的作用及方法

头部有诊断作用 根据各经脉穴位和全息穴区的阳性反应可以判断经脉脏腑器官的健康状况。技术是根据中医理论,气血原理、经络学、阴阳学的辩证关系,通过出痧的颜色和斑点形状达到诊病、治病保健的三大功能,起到消炎、止痛、疏通、驱散、调节的作用,内病外治,针对腰腿痛、颈椎痛、月经不调、宫寒、宫冷、乳腺增生、骨质增生、扭伤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头部是一个全息器官,对五脏六腑有调节功能。经常作头部可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消除头疼、改善大脑供血,因此很多老人都以梳头的方法来达到保健的效果。长期做头部

眼部手法

1、眼部美容从点压眼部主要穴位开始,涂抹可用于眼部的按摩霜、美容油或者滋润度高的眼霜后,先给予眼部适当的刺激,打通眼部血液循环,再开始正式的美容。要注意,点压穴位用的是你的指腹,而不是板喔!我们在片中标出的眼部主要穴位有6处,分别是睛明穴、承泣穴、瞳子髎穴、攒竹穴、鱼腰穴、丝竹空穴,每个穴位点压5秒,换边。 2、眼部美容一般都采用平滑动手法,先轻柔的来回眉毛,如所示,可以将眉毛分成4、5段来回动,每段2~3次,然后由眉头至眉尾,2~3次,换边重复如上步骤。 3、上眼皮平,轻

自己的注意事项

疗法是我国传统疗法之一。现如今,大多数家庭都会准备一个板,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拭,以达到治病、保健的效果。虽然简单易行,但其中也有很多禁忌。 中医,源于我国旧石器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盛行。它以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理论为基础,利用表面光滑的器具(如牛角、玉石等),配以一定的介质(水、油、膏等),在人体皮肤表面特定部位,如经络、穴位、疾病反应点等进行反复拭,直至出痧疹,以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经通络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已证实,具有镇痛作用,可用于治疗头痛、风湿痛、胃痛等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