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多少程度合适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多少程度合适
(1)高血脂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因素。病情的危险程度不同,血脂目标值也不同,不能仅凭化验单上的箭头判断血脂是否达标。
(2)一般而言,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需要通过合理饮食、适度锻炼和服用降脂药物来控制血脂。尽量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水平控制在 2.07 mmol/L(80 mg/dl)以下。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引起心绞痛的病因包括: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固定性狭窄(常在75%以上);②冠状动脉痉挛,如变异型心绞痛;③冠状动脉其他病变:如炎症、栓塞或先天畸形;④非冠状动脉病变:如主动脉瓣狭窄或主动脉关闭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炎、严重贫血、甲亢、阵发性心动过速;⑤低血压、血液黏滞度增高或血流缓慢;⑥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或)冠状动脉痉挛。
(二)发病机制
大多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严重的梗阻性冠心病,如心肌需氧量增加和(或)心肌供氧量减少即可诱发心肌缺血。血管收缩药的短暂影响和(或)血小板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直径进一步狭窄,导致心肌氧供量减少,从而发生自发性(静息性)心绞痛。动脉压力增高和(或)心动过速也可增加心肌需氧量,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
研究表明,在许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氧供量的减少,而不是需氧量的增加,诱发心肌缺血,后者是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最常见的促发因素。在一些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中,心肌需氧量的增加和氧供量的减少可能同时发生。在临界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人中,心肌需氧量的轻微增加和供氧量的轻度减少就可产生关键性的心肌缺血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此结果可以解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缺血事件分布在24h内的变化。在早晨因冠状动脉出现储备低而出现严重缺血的发生率较高。
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严重性显著加重之前可先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出现。减少氧供量,可加速有严重基础冠心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缺血的其他重要途径,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收缩。
什么情况可能使肌钙蛋白升高
当心肌损伤后,心肌肌钙蛋白复合物释放到血液中,4-6小时后,开始在血液中升高.肌钙蛋白具有高度心肌特异性和灵敏度,所以肌钙蛋白i已成为目前最理想的心肌梗死标志物。肌钙蛋白升高最常见于心肌缺血损伤,如心肌梗死、急性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脏手术后等。急性心肌梗死tnt迅速、明显、持续升高,可达正常值的30-40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升高,则提示有小范围的心肌坏死存在。一般出现肌钙蛋白升高应考虑是心肌损害,如心肌酶测定有损害可基本肯定心肌损害.
如何判断心绞痛是否严重
看临床类型
心绞痛主要分为稳定型劳累型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中间综合征、梗塞后心绞痛和混合型心绞痛。一般说来,以稳定型劳累型心绞痛病情较轻,预后也较好,混合型次之,而其他各型病情则较重,故有人把这几类型的心绞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看病人心脏状况
如病人心脏尚无明显的器质性改变,休息时心电图正常,心脏功能正常,在轻度体力活动时不诱发心绞痛发作,则表明病情较轻。相反,如病人心脏明显增大,或心肌发生硬化,或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有严重或广泛病变,静止状态心电图亦有明显的心肌缺血改变,心脏功能较差,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心绞痛发作,均表明病情较重。
看血压、血脂
如病人合并较重的高血压病,血压显著增高,且降压效果不佳,血压波动较大,或血脂显著增高,可使冠状动脉病变进一步加重,对预后不利。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检查诊断依据
一、检查
1、血脂浓度增高:血脂紊乱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特点是:TC(总胆固醇)、LDL-C、VLDL-C、三酰甘油等增高和HDL-C下降。
2、血糖:现已证明葡萄糖耐量降低和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所有怀疑冠心病的病人应该测空腹血糖。
3、一般无白细胞增多。
4、大多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酶谱正常:由于这类患者常有小量心肌损伤或微小梗死,或由于短暂冠状动脉闭塞后血栓自溶导致再灌注损伤,故可有血清酶谱轻度增高,但不符合通常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
5、心肌肌钙蛋白:T 是一种调节蛋白,是心肌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标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肌钙蛋白T与血清肌酸激酶MB活性相比是诊断心肌细胞损伤更为敏感的指标。
6、C反应蛋白和血清淀粉样A蛋白是诊断炎症的敏感指标: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肌酸激酶和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正常时,血清C反应蛋白和淀粉样A蛋白浓度已经升高,是预后较差的标志。
其他辅助检查:
1、心电图: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短暂的ST段偏移、下降或抬高,和(或)T波倒置经常发生,但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有的。症状减轻时,ST段动态偏移(下降或上升≥1mm)或T波倒置部分消除,是预后较差的重要标志,随之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出现短暂的 u波倒置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一个少见、隐匿的心电图表现。
2、动态心电图监测:在不稳定心绞痛中,几乎2/3缺血事件是无症状的,不可能被常规的心电图发现。因此,对ST段进行连续监测是很有意义的。现已发现有15%~30%的不稳定心绞痛病人有暂时的ST段变化,主要是ST段压低。这些病人随后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因此可用Holter监测来评估病人的预后。
二、鉴别
对于以急性胸痛之症状首诊的病人,与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心肌梗死:本病的胸痛时间较稳定型心绞痛的时间更长,常常在30min以上,且程度更严重,还有其他许多并发症状,但主要鉴别点是有ECG的动态演变和在起病6~12h后心肌酶后肌钙蛋白的序列变化。本病的预后更差,尤其是出现严重并发症时。
2、主动脉夹层:本病的特征是胸背部剧烈的撕裂样疼痛,坐立不安,硝酸甘油不能使之缓解。体检可发现脉搏不对称,四肢血压相差大及急性主动脉瓣反流性杂音。发作时ECG无变化,心肌酶正常。本病的确诊方法是TEE和磁共振成像技术。
心绞痛症状会不会致命
心绞痛严重会致命吗?心绞痛分稳定型和不稳定型两种。不稳定型的心绞痛患者在发作后3个月内有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如患者在前期没有引起重视,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则有致命的可能。
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一般在1~3月内病情都比较稳定,心绞痛发生的诱因、频率、持续时间都基本相同,并且在发作后经含服硝酸甘油或休息过后能得到迅速缓解,稳定型心绞痛较不稳定型预后良好,并且无血栓形成、溃疡破裂夹层这些不稳定因素。
另一种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自发型心绞痛、初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等,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如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患者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者猝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持续时间比稳定型的更长,疼痛感也强烈的多,休息或韩服硝酸甘油后仍不能缓解。
现在有不少已经多年有心绞痛病史的患者,虽然他们可能还没有发生心肌梗死,但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严重。假如一旦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立即认真对待,不能疏忽大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后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出院后该注意什么?多久复诊
(1)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管是否行冠脉造影或冠脉支架置入术,出院后均需要定期到医院门诊随访,随访频率依病情而定,不稳定心绞痛症状相对稳定者可以 1~2 个月随访 1 次,而心绞痛症状相对较重或已行冠脉支架置入术或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应 1 个月随访 1 次。
(2) 如果随访期间病情无变化,随访半年即可。同时出院后按照医嘱长期服药,改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吸烟、嗜酒等。
心绞痛的分类和鉴别
1.医学上根据心绞痛与劳力的关系将其分为三大类型,即劳力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和混合性心绞痛。现分述如下:
① 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由体力劳累、情绪激动或其他引起心肌耗氧增加的情况所诱发。根据其临床表现劳力型心绞痛又分为:
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劳力性心绞痛病史长于一个月,病情稳定不变。
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劳力性心绞痛病史少于1个月,或已数月不发生心绞痛,现再次发生时间未到1个月也属于本型。
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在同样活动量时,胸痛发作的频度、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突然加重。
② 自发性心绞痛:心绞痛发作与劳累或情绪激动无关。这种类型的心绞痛一般来说疼痛程度重,时限较长,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包括:
卧位型心绞痛:多在休息时或熟睡时发作。可能与夜间血压降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有关,也有的学者认为平卧位时心脏的回流量增加,心脏的工作量反而增加了,这种类型的心绞痛可以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
变异型心绞痛:也是在休息时发作,但发作时如及时的描记心电图,可以见到有的导联st抬高。
中间综合征:心绞痛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生,历时较长,达30分钟甚至1小时以上。中间综合征的中间是指介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状况,有的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或病情自然演变,又回到心绞痛的稳定状态,如治疗不及时或由于病情的演变,也可以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梗死后心绞痛:指急性心肌梗死后一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痛。
③ ③ 混合性心绞痛:指患者胸痛的发作既可以在劳累时也可以在休息时。
在临床上,将初发劳力性心绞痛和恶化劳力性心痛以及自发性心绞痛的各种类型都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只有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为稳定型心绞痛。
之所以将心绞痛分为这么多复杂的类型,是为了便于指导临床治疗。比如劳力性心绞痛提示患者的心绞痛发作主要与心脏的耗氧量增加有关,用药上偏重于选择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脏负荷量的药物。而自发性心绞痛则提示患者的胸痛发作不是由于心脏耗氧量增大引起的,主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心肌供血不足,治疗则要选择解除冠状动脉痉挛的药物。不稳定型心绞痛提示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有了新的变化,治疗应在密切监护下进行,最好是住院治疗。而稳定型心绞痛一般以坚持口服药物,定期门诊随访即可。
冠心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1、硝酸酯类药物是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常规用药。心绞痛发作时可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使用硝酸甘油气雾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先静脉给药,病情稳定、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或皮肤贴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后可以停药。硝酸酯类药物持续使用可发生耐药性,有效性下降,可间隔8~12小时服药,以减少耐药性。
2、抗血栓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而堵塞血管。副作用是对胃肠道的刺激,胃肠道溃疡患者要慎用。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应坚持每日口服,通常半年-1年。抗凝药物通常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急性期,以及介入治疗术中。
3、纤溶药物 溶血栓药主要有链激酶、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可溶解冠脉闭塞处已形成的血栓,开通血管,恢复血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
4、调脂治疗 调脂治疗适用于所有冠心病患者。冠心病在改变生活习惯基础上给予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主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目标为下降到80mg/dl。最近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死亡率及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