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针刺头维穴怎么正确操作

针刺头维穴怎么正确操作

头维针灸方法

取穴:耳前鬓角前缘向上直线与前发际交点上5分处是穴。

针刺方向:从前向后与颞面平行沿皮刺。

进针深度:进针0.3-0.5寸,留针20分钟,温和灸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有胀痛感并向周围扩散。

功能主治

头维乃足阳明之穴,又为足少阳与本经相会之处。该穴可祛风泻火,止痛明目。《甲乙经》认为该穴可治疗“寒热,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喘逆,烦满,呕吐,流汗难言。”现代常用于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青光眼,高血压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

头维位于头部肌肉浅薄处,宜用挟持进针法。

若平刺或斜刺时,深浅要适当,过浅沿表皮横刺进针,过深沿骨膜横刺进针,均会产生剧痛。如进针时疼痛,可能刺伤血管,应停止进针或捻针,缓慢提出几分,转变方向另行刺入。出针时,应以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再者,由于头部血管丰富,直接灸会损伤血管,所以本穴禁止直接灸。

针刺大横穴怎么操作正确

大横针刺方法

简易取穴:仰卧位,由两乳头向下作与前正中线的平行线,再由脐中央作一水平线,三线之间两个交点即是大横穴。

进针深度:针0.7-1.2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5-10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大横的作用与功效

类属:足太阴脾经。

功效:通调腑气,理气止痛,温中散寒。

作用:治疗多种大肠疾病,以及调理多汗,四肢痉挛,肚腹肥胖症。

主治病证:寒邪,湿热蕴结中焦,腑气不通之腹胀,腹痛,腹泻,痢疾,大肠秘结诸病证。

常用配伍疗法

配阴陵泉治疗腹痛;配上巨虚治疗痢疾;配天枢,足三里治疗便秘;配中脘,天枢,合谷,上巨虚治疗湿热痢疾,绕脐腹痛;配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治疗脾虚腹痛,泄泻。

头维是什么位置 头维配伍疗法

头痛配伍穴位:涌泉穴、头维穴、大陵穴。

眼睑跳动配伍穴位:攒竹穴、丝竹空穴、头维穴。

精神分裂症配伍穴位:后溪穴、太冲穴、涌泉穴、头维穴。

针刺地仓穴怎么正确操作

地仓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口角水平外侧延线与鼻唇沟延线的交界点。

简易取法:正坐平视,瞳孔直下垂线与口角水平线相交点是穴。

进针方向:取侧坐或侧卧位,向颊车方向透刺,或向迎香穴透刺。

进针深度:向颊车透刺1.5-2.5寸(治疗面瘫);向迎香穴透刺1-2(治疗三叉神经痛)。留针20分钟。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或半侧面可有酸,胀,痛感。

作用主治

地仓穴位足阳明胃经穴,并为该经与手阳明大肠经,阳跷脉相会之处,有祛风扶正,通经活络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小儿流涎诸症。

注意事项

1.施针透刺颊车时,应注意掌握平刺角度,如果角度过大而近于斜刺,则有可能刺破面颊内部而刺入至口腔中。

2.地仓不宜艾炷灸,因穴位处皮肤肌肉浅薄,穴区附近有面动,静脉,直接灸可能会损伤血管,引起面部皮肤损伤,因此应慎灸。

针刺公孙穴怎么操作正确

公孙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第一跖骨与第一楔骨关节内侧(黑白肉交界处)

简易取法:由足大趾内侧后有一关节(第1趾跖关节)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弓形骨后端下缘的凹陷(第1跖骨基地内侧前下方)即是公孙穴。

进针方向:从足内侧向外侧直刺与足内侧垂直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透向涌泉,针0.5-0.8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觉向脚底放射。

公孙的位置和功效

位置: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地的前下方。

功效: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腧穴,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通过阴维脉与心包络经的内关相联系,具有调气机,理升降,扶脾胃,调血海,和冲任,理下焦之功。

主治病症: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痛,泄泻,痢疾,痞积,头面浮肿,水肿,黄疸,足心发热,或痛难履地,癫痫,狂言,失眠诸症。

注意事项

公孙穴穴下皮肤,肌肉浅薄,深部有血管,肌腱,故不宜使用粗的针具针刺,以防损伤血管,肌腱。

针刺隐白穴怎么操作正确

隐白针灸操作手法

进针方向:从足背向足底直刺与足背面成90°。

针刺深度:正坐垂足或仰卧,沿拇趾爪甲根及爪甲内侧缘所作直线交点处,斜刺,向上,进针0.1-0.2寸,或点刺出血,留针15分钟;温和灸5-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微痛放射到附近。

作用主治

隐白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处,为井木穴,水为木之母,本穴又为子穴。具有扶脾益胃,温阳救逆,调和气血,启闭开窍,急救苏厥,清心定志,镇静安神,升举下陷,收敛止血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惊风,失眠,梦魇,腹胀,气喘,热病鼻衄,胸中烦热,呕吐,不欲饮食,尿血,便血,崩漏症。

注意事项

1.孕妇忌针刺隐白,本穴针感强烈,孕妇针刺该穴易因针感太强引动胎气。

2.禁用直接灸,瘢痕灸隐白穴。因本穴下肌肉浅薄,感觉敏感,故不宜使用艾灸,尤其是化脓灸和艾炷直接灸,以防艾火灼伤。

针刺丝竹空穴怎么正确操作

丝竹空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眉毛外侧端水平,外侧2分凹陷处(相当颧额缝后缘)

进针方向:从前向后与颞面相平行。

进针方法:进针0.1.-0.3寸,留针20分钟。

对症配伍下针:针刺丝竹空透率谷治疗偏头痛,使针感扩散至整个额部,并配风池,合谷,太冲,留针30-60分钟,每5-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痛剧者可针2次,或太阳穴放血1次。一般7-15次见效。

作用主治

丝竹空为手足少阳之会穴,透率谷可连同手少阳及足三阳经,足三阳经别均贯通于心,针刺该穴,可以起到疏调三焦气机,清热泻火,平肝熄风,明目止痛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头痛, 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视物不明,牙痛,癫痫诸症。

注意事项

由于丝竹空在眼部附近,眼部血管丰富,因此不可施灸,以防艾火灼伤眼球或损伤血管,导致眼肌痉挛。

糖尿病按摩哪里好 推头维预防糖尿病血管病变

取穴:头维穴位于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取头维穴一般采用端坐或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点,咬牙时肌肉会随之动的地方。

按摩方法:端坐或仰卧,将双手中指放在额角发际,然后沿着头维穴向上推,每次反复推48回,每日2次。

功效:头维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刺激此穴位有清利头目,活血通络,止痛解痉的功效。糖尿病患者会伴随一些微血管病变,坚持推头维穴,有利于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针刺攒竹穴怎么正确操作

攒竹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眉内侧端,正中线外侧0.5寸(眼眶上切迹处)。

简易取法:

1.皱眉,可见眉毛内侧端隆起处即是本穴。

2.顺眼眶边缘向内侧循摸至眉毛内侧端处,可触及眼眶有一凹陷处,即眶上切迹处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上刺向下与额平面成45°,沿皮下刺。

深度:用亳针直刺0.3-0.5寸,或向下斜刺透睛明穴0.3-0.5寸,或横刺透鱼腰1-1.5寸,留针15分钟,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及眼眶周围有胀痛感。

功能主治

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宣调太阳经气,起祛风散邪,清热明目,通络止痛之功,以解表为主,多用于治疗寒热头痛,眉棱骨痛,面赤颊痛,视物不明,流泪,目赤肿痛,雀目,眼睑瞤动,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诸症。

注意事项

为预防局部出血,攒竹穴施针时不宜深刺,出针时应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本穴一般禁灸。

相关推荐

后脑勺疼的家庭自疗

1.按摩:患者取坐位,自己用拇指揉按太阳穴、风池穴,每次1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然后用单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紧病侧头皮,提起、放松,反复操作,约3分钟。用食指指腹搓头维穴,以局部有热感为宜。最后,用拇指指端掐揉大敦穴,约1分钟。 2.刮痧:取头维至率谷经穴部位重刮3~5分钟,中等强度刮丝竹空,侠溪至足临泣3分钟左右。 3.拔罐:取太阳穴,采取刺络拔罐法。具体操作:选择太阳穴周围显露的静脉血管作常规消毒,用小号三棱针刺入血管壁,使流出紫暗色瘀血,血止后,用小罐拔于其上,约5~10分钟去罐。最后用2%的碘酒

头维针刺方向 头维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颧颞神经和耳颞神经分布。颧颞神经是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的分支,分布于颞区前部的皮肤。耳颞神经为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分支,分布于外耳道,耳郭及颞区的皮肤。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分支,面神经颞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颞浅动脉是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为颈外动脉在下颌颈高度向上的直接延续,它分支营养腮腺及额, 顶,颞部的肌肉和皮肤。颞浅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位于皮下,注入下颌后静脉。 3.颞肌上缘的帽状腱膜:颞肌为颞窝皮下的一块扇形扁肌,肌纤维起自颞窝全部,肌的上缘为下颞浅肌,纤

针刺阳白穴怎么操作

阳白的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双眼平视,肩弓上缘中点上2横指。 简易取法:前额,当瞳孔直上,眉上1横指。 进针方向:沿额平面刺向下方,与额平面成10°。 进针深度:若平刺,以上向下沿皮可透鱼腰穴,向左,右可分别透丝竹空,攒竹穴,深0.5-1寸,针的深面为额骨和其骨外膜。留针20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针刺时额区有胀感,有时扩散至头顶部。 作用主治 阳白为手足少阳,阳明,少阳,阳维五脉之会,《经穴解》云:“穴在眉上一寸,直瞳子。”该穴具有清头明目,祛风泄热的作用。现代常

针灸太白穴怎么操作正确

太白针灸方法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趾跖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操作方法:伸足,在第1跖骨小头后下方1寸处取穴。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作用 太白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原穴,五腧穴之一,配属五行属土。针刺太白透涌泉,具有健脾和胃,活络止痛,降低血糖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胃痛,腹胀,腹痛,呕吐,肠鸣,泄泻,痢疾,善噫食不化,饥不欲食,胸胁胀痛,体重节痛等症。 常用配伍疗法 1.配公孙,足三里,足三里针刺补法,余穴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和

自言自语要针灸那些位置 头维穴

头维穴为足阳明胃经在头角部的腧穴,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交会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距神庭4.5寸,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布有耳额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额、颞支。主治头目病证。操作方法为平刺0.5~1寸。

风府穴针刺怎么操作

风府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俯头,背项正中线,枕外粗隆下2横指,第1颈椎水平。 简易取法:正坐伏案低头,或俯卧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取穴。 进针方向:与项部冠状面成90°,直刺。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针20分钟;禁艾炷灸,艾条温和灸3-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胀在附近,如捣针即向捣针方向放射。 功能主治 风府穴为风邪入侵之门户,又主治中风舌缓等风疾,具有祛风散邪,醒脑开窍,清热泻火,镇静安神之功。用于治疗中风不语,半身不遂,感冒风寒,头痛,项强,眩晕,鼻衄,咽喉肿痛,呕吐不止,癫

针刺曲泉怎么操作正确

曲泉针刺深度 取穴:坐位,膝关节半屈,半腱肌,半膜肌腱内侧面前方,股骨(内髁)和胫骨的交界,腘窝横皴牧内侧终止处。 进针方向:从内侧向外侧直刺与内侧面成90°。 针刺深度:屈膝或正坐位,在膝内侧横纹端凹陷处,直刺,深1-1.5寸,留针20分钟,局部可有酸胀感。 施灸: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作用主治 曲泉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水穴,本穴具有清胆泻肝,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多用于治疗阴挺,少腹痛,小便不利,阴痒,外阴部痛,遗精,疝气,惊狂,膝,股内侧疼痛诸症。 注

偏头痛按摩手法 按揉头维穴

位置:头维穴位于头的两侧,在两侧额角发际向上约一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两手拇指同时顺时针方向按揉头维穴约1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约1分钟,以酸胀感向整个前头部和两侧放射为佳。 功效:可以治疗前额神经痛、高血压病、偏头痛。

头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头维的功效作用

头维穴位于头部,为足阳明,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其气通调三经,疏风清热,通络止痛之效甚强;该穴位高,还具有升清阳,降浊阴,清利头目而定眩晕的作用;由于足阳明足少阳皆与目相关,因此具有疏风清热,止痛明目的作用;针刺本穴具有很强的降血压作用。

血海穴针刺怎么操作

血海的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膝关节半屈,大腿前面股内侧肌内侧缘,髋骨上方2寸处(平梁丘水平)。 简易取法: 1.仰卧床上,用力蹬直下肢,髌骨内上缘上约2横指处鼓起之肌肉(股内收肌)的中点即是本穴。 2.坐位,屈膝成90°角,施针者利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附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向后背侧直刺与皮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深1-2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胀向髋关节。 针刺血海的功效 血海又名血郄,为足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