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头维穴怎么正确操作
针刺头维穴怎么正确操作
头维针灸方法
取穴:耳前鬓角前缘向上直线与前发际交点上5分处是穴。
针刺方向:从前向后与颞面平行沿皮刺。
进针深度:进针0.3-0.5寸,留针20分钟,温和灸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有胀痛感并向周围扩散。
功能主治
头维乃足阳明之穴,又为足少阳与本经相会之处。该穴可祛风泻火,止痛明目。《甲乙经》认为该穴可治疗“寒热,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喘逆,烦满,呕吐,流汗难言。”现代常用于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青光眼,高血压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
头维位于头部肌肉浅薄处,宜用挟持进针法。
若平刺或斜刺时,深浅要适当,过浅沿表皮横刺进针,过深沿骨膜横刺进针,均会产生剧痛。如进针时疼痛,可能刺伤血管,应停止进针或捻针,缓慢提出几分,转变方向另行刺入。出针时,应以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再者,由于头部血管丰富,直接灸会损伤血管,所以本穴禁止直接灸。
针刺大横穴怎么操作正确
大横针刺方法
简易取穴:仰卧位,由两乳头向下作与前正中线的平行线,再由脐中央作一水平线,三线之间两个交点即是大横穴。
进针深度:针0.7-1.2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5-10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大横的作用与功效
类属:足太阴脾经。
功效:通调腑气,理气止痛,温中散寒。
作用:治疗多种大肠疾病,以及调理多汗,四肢痉挛,肚腹肥胖症。
主治病证:寒邪,湿热蕴结中焦,腑气不通之腹胀,腹痛,腹泻,痢疾,大肠秘结诸病证。
常用配伍疗法
配阴陵泉治疗腹痛;配上巨虚治疗痢疾;配天枢,足三里治疗便秘;配中脘,天枢,合谷,上巨虚治疗湿热痢疾,绕脐腹痛;配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治疗脾虚腹痛,泄泻。
头维是什么位置 头维配伍疗法
头痛配伍穴位:涌泉穴、头维穴、大陵穴。
眼睑跳动配伍穴位:攒竹穴、丝竹空穴、头维穴。
精神分裂症配伍穴位:后溪穴、太冲穴、涌泉穴、头维穴。
针刺地仓穴怎么正确操作
地仓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口角水平外侧延线与鼻唇沟延线的交界点。
简易取法:正坐平视,瞳孔直下垂线与口角水平线相交点是穴。
进针方向:取侧坐或侧卧位,向颊车方向透刺,或向迎香穴透刺。
进针深度:向颊车透刺1.5-2.5寸(治疗面瘫);向迎香穴透刺1-2(治疗三叉神经痛)。留针20分钟。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或半侧面可有酸,胀,痛感。
作用主治
地仓穴位足阳明胃经穴,并为该经与手阳明大肠经,阳跷脉相会之处,有祛风扶正,通经活络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小儿流涎诸症。
注意事项
1.施针透刺颊车时,应注意掌握平刺角度,如果角度过大而近于斜刺,则有可能刺破面颊内部而刺入至口腔中。
2.地仓不宜艾炷灸,因穴位处皮肤肌肉浅薄,穴区附近有面动,静脉,直接灸可能会损伤血管,引起面部皮肤损伤,因此应慎灸。
针刺公孙穴怎么操作正确
公孙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第一跖骨与第一楔骨关节内侧(黑白肉交界处)
简易取法:由足大趾内侧后有一关节(第1趾跖关节)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弓形骨后端下缘的凹陷(第1跖骨基地内侧前下方)即是公孙穴。
进针方向:从足内侧向外侧直刺与足内侧垂直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透向涌泉,针0.5-0.8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觉向脚底放射。
公孙的位置和功效
位置: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地的前下方。
功效: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腧穴,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通过阴维脉与心包络经的内关相联系,具有调气机,理升降,扶脾胃,调血海,和冲任,理下焦之功。
主治病症: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痛,泄泻,痢疾,痞积,头面浮肿,水肿,黄疸,足心发热,或痛难履地,癫痫,狂言,失眠诸症。
注意事项
公孙穴穴下皮肤,肌肉浅薄,深部有血管,肌腱,故不宜使用粗的针具针刺,以防损伤血管,肌腱。
针刺隐白穴怎么操作正确
隐白针灸操作手法
进针方向:从足背向足底直刺与足背面成90°。
针刺深度:正坐垂足或仰卧,沿拇趾爪甲根及爪甲内侧缘所作直线交点处,斜刺,向上,进针0.1-0.2寸,或点刺出血,留针15分钟;温和灸5-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微痛放射到附近。
作用主治
隐白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处,为井木穴,水为木之母,本穴又为子穴。具有扶脾益胃,温阳救逆,调和气血,启闭开窍,急救苏厥,清心定志,镇静安神,升举下陷,收敛止血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惊风,失眠,梦魇,腹胀,气喘,热病鼻衄,胸中烦热,呕吐,不欲饮食,尿血,便血,崩漏症。
注意事项
1.孕妇忌针刺隐白,本穴针感强烈,孕妇针刺该穴易因针感太强引动胎气。
2.禁用直接灸,瘢痕灸隐白穴。因本穴下肌肉浅薄,感觉敏感,故不宜使用艾灸,尤其是化脓灸和艾炷直接灸,以防艾火灼伤。
针刺丝竹空穴怎么正确操作
丝竹空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眉毛外侧端水平,外侧2分凹陷处(相当颧额缝后缘)
进针方向:从前向后与颞面相平行。
进针方法:进针0.1.-0.3寸,留针20分钟。
对症配伍下针:针刺丝竹空透率谷治疗偏头痛,使针感扩散至整个额部,并配风池,合谷,太冲,留针30-60分钟,每5-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痛剧者可针2次,或太阳穴放血1次。一般7-15次见效。
作用主治
丝竹空为手足少阳之会穴,透率谷可连同手少阳及足三阳经,足三阳经别均贯通于心,针刺该穴,可以起到疏调三焦气机,清热泻火,平肝熄风,明目止痛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头痛, 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视物不明,牙痛,癫痫诸症。
注意事项
由于丝竹空在眼部附近,眼部血管丰富,因此不可施灸,以防艾火灼伤眼球或损伤血管,导致眼肌痉挛。
糖尿病按摩哪里好 推头维预防糖尿病血管病变
取穴:头维穴位于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取头维穴一般采用端坐或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点,咬牙时肌肉会随之动的地方。
按摩方法:端坐或仰卧,将双手中指放在额角发际,然后沿着头维穴向上推,每次反复推48回,每日2次。
功效:头维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刺激此穴位有清利头目,活血通络,止痛解痉的功效。糖尿病患者会伴随一些微血管病变,坚持推头维穴,有利于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针刺攒竹穴怎么正确操作
攒竹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眉内侧端,正中线外侧0.5寸(眼眶上切迹处)。
简易取法:
1.皱眉,可见眉毛内侧端隆起处即是本穴。
2.顺眼眶边缘向内侧循摸至眉毛内侧端处,可触及眼眶有一凹陷处,即眶上切迹处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上刺向下与额平面成45°,沿皮下刺。
深度:用亳针直刺0.3-0.5寸,或向下斜刺透睛明穴0.3-0.5寸,或横刺透鱼腰1-1.5寸,留针15分钟,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及眼眶周围有胀痛感。
功能主治
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宣调太阳经气,起祛风散邪,清热明目,通络止痛之功,以解表为主,多用于治疗寒热头痛,眉棱骨痛,面赤颊痛,视物不明,流泪,目赤肿痛,雀目,眼睑瞤动,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诸症。
注意事项
为预防局部出血,攒竹穴施针时不宜深刺,出针时应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本穴一般禁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