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酰胺的作用原理
聚丙烯酰胺的作用原理
1)絮凝作用原理:PAM用于絮凝时,与被絮凝物种类表面性质,特别是动电位,粘度、浊度及悬浮液的PH值有关,颗粒表面的动电位,是颗粒阻聚的原因加入表面电荷相反的PAM,能使动电位降低而凝聚。
2)吸附架桥:PAM分子链固定在不同的颗粒表面上,各颗粒之间形成聚合物的桥,使颗粒形成聚集体而沉降。
3)表面吸附:PAM分子上的极性基团颗粒的各种吸附。
4)增强作用:PAM分子链与分散相通过种种机械、物理、化学等作用,将分散相牵连在一起,形成网状。
4种致癌食物比香烟更危险
1、薯片因可能致癌而值得我们注意的物质是“丙烯酰胺”。该物质据说存在于一些原材料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并将其加热到120度以上的食品中。由于薯片充分满足了上述条件,因此无论是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调查还是国外的研究,都认定薯片中含有大量富含丙烯酰胺。2、炸薯条炸薯条也是富含丙烯酰胺的食品。分析结果显示炸薯条的丙烯酰胺的最大浓度是薯片的1.5倍。不是家里做的炸薯条就会安心,无论是自家制作的还是餐厅中的薯条检测出了丙烯酰胺,因此请多加注意。3、蛋糕、派类食物在使用小麦为原料高温环境下制作的蛋糕、派类食品中检测出了与薯片相同浓度的丙烯酰胺。对致癌物质比较介意的各位,选择在低温环境下制作的糕点应该没有问题。4、速溶咖啡在咖啡豆、炒制茶叶、焙炒的麦茶中竟然也检测到了高浓度的丙烯酰胺。由于丙烯酰胺易溶于水,因此在此次检测提取的咖啡、炒茶、麦茶等饮料中也含有丙烯酰胺。请多加注意。
薯条真的能致癌吗
1.食物中丙烯酰胺的来源
丙烯酰胺主要在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加热(120°C 以上)烹调过程中形成。丙烯酰胺的主要前体物为游离天门冬氨酸(土豆和谷类中的代表性氨基酸)与还原糖,二者发生Maillard反应生成丙烯酰胺。
在淀粉食品(淀粉类食品在高于120℃的高温烹调下很容易产生丙烯酰胺)、烟、炒菜类及饮用水中都含有丙烯酰胺,来源非常广泛。据统计,国人的丙烯酰胺摄入可能有一半来自炒菜。
2. 食物中的丙烯酰胺对健康具有哪些潜在危害?
丙烯酰胺属中等毒类,密切大量接触可出现亚急性中毒,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中毒,具有致突变作用,可引起哺乳动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但目前还没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对其致癌性进行了评价,将丙烯酰胺列为2类致癌物(2A),即人类可能致癌物。其主要依据为,丙烯酰胺在动物和人体均可代谢转化为致癌活性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
3. 摄入多少丙烯酰胺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2012年3月15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中指出:高温加工的土豆制品(包括薯片、薯条等),平均含量为0.477 mg/kg(477μg/kg),最高含量为5.312 mg/kg(5312μg/kg)。2013年11月12日欧盟发布食品中丙烯酰胺水平调查的委员会意见2013/647/EU,规定即食薯条中的丙烯酰胺的警示值(indicative value)为600μg/kg。按照《消费者报道》报道的三大洋快餐检测报告,两者的丙烯酰胺含量低于评估报告中的平均值,而且低于欧盟的警示值,因此就目前来看,由食用薯片导致的丙烯酰胺摄入量并不会构成实际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煎炸食品是我国居民主要的食物,为减少丙烯酰胺对健康的危害,对于广大消费者,我们建议:
1.尽量避免过度烹饪食品(如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太长),但应保证做熟,以确保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避免导致食源性疾病。
2.提倡平衡膳食,减少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的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
而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建议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改进食品加工工艺和条件,研究减少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可能途径,探讨优化我国工业生产、家庭食品制作中食品配料、加工烹饪条件,探索降低乃至可能消除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方法。
聚丙烯酰胺的用途
1)用于污泥脱水根据污泥性质可选用本产品的相应型号,可有效在污泥进入压滤之前进行污泥脱水,脱水时,产生絮团大,不粘滤布,压滤时不散,流泥饼较厚,脱水效率高,泥饼含水率在80%以下。
2)用于生活污水和有机废水的处理,本产品在配性或碱性介质中均呈现阳电性,这样对污水中悬浮颗粒带阴电荷的污水进行絮凝沉淀,澄清很有效。如生产粮食酒精废水,造纸废水,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啤酒废水,味精厂废水,制糖废水,有机含量高 废水、饲料废水,纺织印染废水等,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要比用阴离子、非离子聚丙烯酰胺或无机盐类效果要高数倍或数十倍,因为这类废水普遍带阴电荷。
3)用于以江河水作水源的自来水的处理絮凝剂,用量少,效果好,成本低,特别是和无机絮凝剂复合使用效果更好,它将成为治长江、黄河及其它流域的自来水厂的高效絮凝剂。
4)造纸用增强剂及其它助剂。提高填料、颜料等存留率、纸张的强度。
5)用于油田经学助剂,如粘土防膨剂,油田酸化用稠化剂。
6)用于纺织上浆剂、浆液性能稳定、落浆少、织物断头率低、布面光洁。
吃薯条可能会致癌吗
我们都知道,油炸食物虽然非常好吃,但是却致癌。曾发布文章,《垃圾食品的甜蜜陷阱:好吃高致癌》它们的危险让我们望而却步。然而,据报道,挪威食品研究所研究人员最新研究找出一种方法,可以去除炸薯条等油炸食品中的潜在致癌物质丙烯酰胺。这个发现对于那些酷爱薯条等油炸食品的朋友们来说可谓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一起来看看吧!
乳酸菌阻止致癌祸首 反馈积极
据挪威当地媒体13 日报道,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物质,是生产聚丙烯酰胺的原料。淀粉类食品含有较多的天冬酰胺(一种氨基酸)以及还原性糖,在高温(120℃)油炸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挪威研究人员发明的新技术,利用乳酸菌来清除油炸马铃薯产品原料表面的还原糖成分,从而阻止了丙烯酰胺的形成。在油炸食品、尤其是根茎类食品中存在丙烯酰胺,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2002年发现的,曾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卫生部公布的《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报告》中指出,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挪威研究人员说,目前这项新技术在相关行业的反馈非常积极。
除了油炸食物 还有哪些不能吃
虽然这个技术让油炸食物的前景一片光明,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认为就可以大吃特吃了。油炸食品对人体的伤害远远大于我们所知道的,想要一个健康的身体,远离癌症,首先就要远离油炸食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什么东西不能吃呢?对此,专家为我们总结了一份《不会吃,吃出这七大癌症》的报告书,让我们一目了然。加工肉、剩菜、高热量、高脂肪等食物都是致癌的雷区,我们还是尽量远离吧!而最关键的是,我们在少吃垃圾食品的同时,要多多的摄入健康食品,规律运动,定期体检,才能真正远离癌症,健康快乐的生活。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简介
奥美定又名“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俗名人造脂肪。是一种化学合成物,构成它的单体丙烯酰胺有剧毒,而化合物无毒性,但注入到人体内后,可能会分解,产生剧毒。由于能在人体内分解成剧毒单体分子,毒害神经系统,损伤肾脏,对生命循环系统造成伤害。
奥美定作为人体软组织填充材料,曾被批准用于注射隆胸、丰颞、隆颊、隆臀等美容手术,由于其见效快、创伤小、材料可塑性强的特点,奥美定很快被接受胸部整形者接受。但之后出现大量不良反应报告,注射了奥美定(或类似奥美定的注射物)后,其中部分胶体物质渗入胸肌内及腋窝,并且该物质会不断地侵入乳房腺体组织,从而导致各种病变。
警惕奥美定五大危害
医院胸部外科整形专家也强调,奥美定是一种不能被人体吸收的胶状物质,化学成分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长期存留在身体内会造成多重危害。但在临床上仍见不少求美者存在侥幸心理。有位求美者奥美定材料已游走至腹部,胸部仍然残留大部分奥美定材料。但为了保住胸部形态,竟执意要求只取出腹部的奥美定材料即可。
对此,黄广香和刘杰伟教授都提醒到,经过十多年临床研究发现,奥美定材料具有五大危害,存在病变机制,需高度警惕。
危害一:奥美定游走全身
在奥美定丰胸时,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奥美定在体内随身体活动和肌肉收缩沿组织间隙渗透蔓延,游走至腹部、背部、大腿部位,引起局部疼痛、肿胀。
危害二:致乳腺增生硬结疼痛
奥美定降解的单体丙烯酰胺,刺激乳腺增生,引起乳房发硬。如果奥美定分布较散,则呈现多个硬结。同时奥美定还可侵噬胸大肌、腺体和肋间神经终末支,引起持续性疼痛。
危害三:奥美定成细菌培养基
在实验室里,聚丙烯酰胺凝胶(奥美定)常用做细菌培养基。奥美定注射体内后,成为乳房内的细菌培养基,乳房组织被感染,引发化脓性乳腺炎。
危害四:影响哺乳危害婴儿
在孕期和哺乳期,奥美定通过乳管到乳头,被哺乳期的婴孩吸吮入口,长期存留体内,引起胎儿畸形,从而危害到下一代婴儿的健康。
危害五:降解后有剧毒可致基因突变
奥美定材料一旦在体内降解成单体丙烯酰胺,就具有神经毒性、生殖毒性、皮肤及呼吸道毒性,危害生命循环系统,甚至可以引起多种恶性肿瘤。此外,最新研究发现,奥美定还将会在体内与DNA上的鸟嘌呤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遗传物质损伤和基因突变。
比香烟更危险四大致癌食物
1、薯片
因可能致癌而值得我们注意的物质是“丙烯酰胺”。该物质据说存在于一些原材料含
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并将其加热到120度以上的食品中。
由于薯片充分满足了上述条件,因此无论是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调查还是国外的研究,都认定薯片中含有大量富含丙烯酰胺。
2、炸薯条
炸薯条也是富含丙烯酰胺的食品。分析结果显示炸薯条的丙烯酰胺的最大浓度是薯片的1.5倍。不是家里做的炸薯条就会安心,无论是自家制作的还是餐厅中的薯条检测出了丙烯酰胺,因此请多加注意。
3、蛋糕、派类食物
在使用小麦为原料高温环境下制作的蛋糕、派类食品中检测出了与薯片相同浓度的丙烯酰胺。对致癌物质比较介意的各位,选择在低温环境下制作的糕点应该没有问题。
4、速溶咖啡
在咖啡豆、炒制茶叶、焙炒的麦茶中竟然也检测到了高浓度的丙烯酰胺。由于丙烯酰胺易溶于水,因此在此次检测提取的咖啡、炒茶、麦茶等饮料中也含有丙烯酰胺。请多加注意。
以上就是富含致癌物质丙烯酰胺的食品,看后有什么感想?丙烯酰胺不仅能够致癌,大量食用吸入或与皮肤接触的话,据说会影响神经系统。该物质在烟草中被发现,然而无论怎样戒烟,如果大量食用富含丙烯酰胺的食物的话,也会有危险吧。
土豆炸前泡泡水
土豆是一种淀粉含量丰富的食物,很多人都喜欢吃炸薯条、煎土豆。但土豆在高温(如油炸、烘烤或烧)下,会产生一种叫做丙烯酰胺的化学物质,它对人体健康有害,在动物研究中还发现它有致癌作用。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油炸土豆之前,将土豆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可以大大减少丙烯酰胺的生成,并因此减少它带来的危害。
食品行业做过很多研究,试图减少食物中的丙烯酰胺,但很少关注烹饪方法对丙烯酰胺的影响。
研究发现,油炸土豆前,如果将土豆浸泡30分钟,可以减少38%的丙烯酰胺;如果浸泡2小时,则可以减少48%的丙烯酰胺。另外,土豆不要炸得过火。
注射隆胸修复隆胸缺陷
注射隆胸修复就是专门为注射丰胸失败而研制的,这种方法是由乌克兰传入我国,采用聚丙烯酰胺的聚合物的注射丰胸容易造成失败,其单体有剧毒,据称成为聚合物后则没有毒性反应,但目前的工艺聚合物中不能完全排除单体的存在,并且远期聚合物部分有可能降解为单体,故对人体存在潜在的危险。
实践也证明有不少人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和不适感,一些女士诉说自己手术失败后所遭受的痛苦,如隆乳后乳房内出现大的局部硬结包块或多处散在硬结包块。手感差,甚至出现胸痛、后背痛和上臂痛,甚或出现精神差、四肢乏力、恶心、食欲减退等全身反应,这时就要采用注射隆胸修复。
注射的聚丙烯酰胺沿组织间隙局部游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要将已注射的英捷尔法乐完全取出是不可能的。对于那些散在注射到乳腺组织间隙的聚丙烯酰胺,要想进行修复,就要切除大部分乳腺组织。
注射隆胸修复利用特殊微孔针经胸部下皱壁直达病灶,刺破包囊,对材料进行初步抽吸,在大部分材料被抽出后,用生理盐水对残余材料进行反复稀释和抽吸,直到抽出的液体清澈透明为止。修复过程中要做到尽量减少对胸部和肌肉的伤害。
注射物层次准确、目前无明显并发症的就医者;注射物层次较清晰、目前已出现硬节、包块、疼痛、上臂活动受限等不同程度并发症的就医者。
不要在为注射丰胸失败烦恼,请尽快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注射隆胸修复,才能减轻失败带来的痛苦。
隆胸手术风险到底有多大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接连收到消费者投诉,反映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胸后,出现痛楚变形等情况。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亦发布“2002年至2005年11月,共收集到与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有关的不良事件监测报告183份”的通报。
中国消费者协会特别提醒消费者注意,由于目前国内医学界对亲水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安全性仍存争议,不要轻易被无资质的医疗美容机构不负责任的宣传所迷惑,使自己的身体成为高风险的“试验田”。
已经使用了亲水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消费者,即使目前尚未出现不适反应,也建议到高等级的医院进行定期检查,以防万一。
如消费者坚持注射使用,一定要到具有整形外科手术条件的三甲以上医院就诊,切莫用宝贵的生命与健康去换取短暂的外在美丽。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安全吗
一、组织代用品评价标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体内注射不安全
人类追求美的道路是曲折复杂的。在整形外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先辈为了达到理想的境界而不懈地寻求科学的真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许多经不起历史考验的方法最终被科学无情地抛弃。向人体组织内局部注射人工合成材料的方法曾是红极一时的整形方法,从1898年注射液体石蜡到20世纪60~70年代注射液体硅胶,患者随诊发现有严重的异物肉芽肿、溃疡发生,留给人们无穷的后患和惨痛的代价,因而早已被整形外科学界放弃。用于隆乳的人工乳房假体及填充材料属于永久性置入材料,在所有组织代用品中要求最为严格。
目前公认的评价乳房和其它部位填充材料的基本标准是:
(1)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产生局部炎症反应及异物反应;不引起变态反应及过敏反应。
(2)无致癌性。
(3)化学性质稳定,在体内不会分解或降解为有毒物质。
(4)无渗漏现象。
(5)取出方便。
(6)能形成稳定、理想的形态。
(7)手感自然。
其中前5项均与材料安全性有关,是最基本的条件。
生物相容性是衡量生物医学材料性能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人体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物环境,置入体内的材料不仅受到各种组织器官不停运动的动态作用,而且长期处于代谢、体液、酶反应的复杂环境影响之下。在机体综合作用的影响下,有些材料被逐渐降解、交联、氧化或被酶催化而变性,失去原来的性能,并对局部组织和全身产生作用和影响,主要包括局部的组织反应和全身的免疫反应。目前已知硅橡胶、聚四氟乙烯等材料是在体内保持最为稳定的材料。而聚丙烯酰胺尚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其在体内不被降解,相反,由其引发的局部组织反应的报道却屡见不鲜。可取出性是保证一种人工置入材料安全性的最基本的条件。一旦假体置入人体后出现问题,取出或置换假体是最安全的保证。然而,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法填充隆乳、隆鼻等存在的最大的安全隐患在于它一旦被注入人体后便永远无法彻底取出,除非将人体组织切除。当材料出现毒副作用或其它反应时,患者便没有了安全的退路。作为一名整形外科医生,对患者的安全负责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医生有义务科学地认识置入材料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如实地告知患者,患者有权知道自己要承担什么样的风险并做出自己的选择。
二、动物实验研究证明: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有细胞毒性和肾毒性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凝胶状聚合物,由聚丙烯酰胺和注射用水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为均质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聚丙烯酰胺是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聚合交联而成,呈联网状结构的多聚体,属低毒物质。但其单体丙烯酰胺可经皮肤、呼吸道及消化道吸收,分布于肾、肝、脑、脊髓和坐骨神经中,60~80%由尿中排出。其单体对各类动物都能产生神经毒性作用,其症状包括共济失调、四肢无力。猫可出现性格改变。
我们应用琼脂覆盖法和mtt法观察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其原液对l-929细胞的毒性作用均在2级以上。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于sprague-dawley鼠背部进行肉眼和组织学观察,发现对肾脏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表现为髓质内弥漫性毛细血管充血、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脱落、腔内有管型形成,炎性细胞浸润等。
三、临床医学证明: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不能用于临床
在我们不久前收治的一位患者手术中,在乳腺内、乳腺后和胸大肌内均可看到凝胶状物质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成许多小房,形成大
小不等的无数硬结。凡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部位,胸大肌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流出的凝胶为黏稠、无色、可流动的胶状颗粒。有的沿乳腺后和胸大肌后间隙渗至胸外侧和腋部。病人疼痛和发生硬结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注射部位的纤维组织增生和胸肌的纤维化。手术取出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又没有能够根治的方法。因为注射物具有可渗透性和流动性,很难彻底取干净。如想解除疼痛,势必需要切除纤维化的组织。但这会对病人的身体和精神造成极大的伤害。
聚丙烯酰胺的化学成分
丙烯酰胺单体和甲叉双丙烯酰胺交联剂在催化剂(如过硫酸铵)作用下形成的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是透明且呈啫喱状,当中主要成分为水,聚丙烯酰胺只占其中5%。而聚丙烯酰胺是由丙烯酰胺单体经过加成聚合反应所产生出来。聚丙烯酰胺本身不是有毒的,但由于聚丙烯酰胺并不是很稳定之关系,会自然地分解变回丙烯酰胺单体,而最大问题就是丙烯酰胺是神经毒素及致癌物质。所以当注射聚丙烯酰胺凝胶,这些有毒物便会同时进入体内。
凝胶孔径大小可以通过制备时所使用的浓度和交联度控制。常用做层析介质、电泳分离支持材料等。用作隆胸整型手术,好处是无需开刀,可以直接注射入乳房,从而达致隆胸的效果。
聚丙烯酰胺其实也应用在制造隐形眼镜,化妆品及个人用品。它也会被用作为浓化剂和悬浮剂。
“人造脂肪”是什么样的材料
一般地说,用于人体隆乳的生物材料代用品,应该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具有优异的人体相容性,无毒、无致畸和异物反应;有一定强度;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能,长期置入人体后不产生毒性;最重要的一条,置入人体后,一旦有问题,必须能完整地取出,否则不能应用于临床。那么,“人造脂肪”——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是否符合上述要求呢?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一旦注入人体乳房,就很难彻底取出干净,残留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所以,从生物材料学角度来讲,它是不能用于临床隆乳的生物材料代用品。另外,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是由丙烯酰胺聚合而成的一种聚合体,尽管无毒,但其前身丙烯酰胺是一种单体,各种文献报道均证实,丙烯酰胺有毒,能产生肾毒性,对人体危害很大。而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进入人体后,在人体环境里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什么时候水解?是否会分解为丙烯酰胺?目前仍有待进一步查明。
洋快餐和油炸食品的致毒
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状体化学物质,人们获取它的主要目的是作为生产聚丙烯酰胺的原料。像许多化学品一样,丙烯酰胺单体具有一定的毒性,许许多多丙烯酰胺单体聚集在一起,形成聚丙烯酰胺,其毒性将大大减少。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纸浆加工及管道的内涂层等用途。聚丙烯酰胺的用途决定了它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自1950年实现工业化生产以来,丙烯酰胺进入到我们的生存空间已经50多年。
研究表明,人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黏膜吸收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属中等毒性类物质,对眼睛和皮肤有一定的刺激,在体内有蓄积作用,主要影响神经系统。密切大量接触可出现亚急性中毒,中毒者表现为嗜睡、小脑功能障碍以及感觉运动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中毒,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疲劳、嗜睡、手指刺痛、麻木感,还可伴有两手掌发红、脱屑,手掌、足心多汗,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四肢无力、肌肉疼痛以及小脑功能障碍等。
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率先报道,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谷物、面包等中检出丙烯酰胺;之后挪威、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家也相继报道了类似结果。由于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因此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2002年6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紧急召开了食品中丙烯酰胺污染专家咨询会议,对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探讨。2005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对食品中的丙烯酰胺进行了系统的危险性评估。
研究证实,丙烯酰胺可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体吸收,其中经消化道吸收最快,在体内各组织广泛分布,包括母乳,因此存在母婴间传递的可能。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后,在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环氧丙酰胺,比丙烯酰胺更容易与DNA上的鸟嘌呤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遗传物质损伤和基因突变;因此,被认为是丙烯酰胺的主要致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报道,给予大鼠、小鼠丙烯酰胺后,在小鼠肝、肺、睾丸、白细胞、肾和大鼠肝、甲状腺、睾丸、乳腺、骨髓、白细胞和脑等组织中均检出了环氧丙酰胺鸟嘌呤加合物。目前,迄今为止尚未见人体丙烯酰胺暴露后形成DNA加合物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