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门怎么下针 章门常用配伍疗法
章门怎么下针 章门常用配伍疗法
1.配期门,肝俞,侠溪,内关,阳陵泉,中庭,针刺平补平泻法, 疏肝理气止痛,治疗肝气郁结,气滞胁络之胁痛。
2.配间使,三阴交,膈俞,针刺泻法,疏肝理气,活血散瘀,治疗气血瘀滞之胁肋痛。
3.配期门,中脘,足三里,太冲,内关,公孙,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呕,治疗肝气犯胃之胃痛,呕吐,呃逆。
4.配期门,石门,三阴交,针刺泻法,活血祛瘀,消积散痞,治疗腹部血瘀痞块。
5.配间使,神门,通利,针刺泻法,疏肝理气,降气醒神,治疗肝气郁滞,气机逆乱之郁证,气厥。
6.配痞根,承满,间使,三阴交,针刺泻法,理气活血,化痰散结,治疗久疟不愈之疟母。
7.配行间,阳陵泉,足三里,期门,至阳,日月,针刺泻法,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治疗肝胆湿热之胁痛,阳黄。
8.配脾俞,足三里,胆俞,阴陵泉,三阴交,气海,针刺补法,健脾除湿退黄,治疗脾虚寒湿之阴黄。
9.配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脾俞,针刺补法,健脾和胃,治疗脾胃虚弱之神疲肢倦,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腹泻便溏。
章门怎么简单取准确 章门的配伍疗法
1、章门穴配足三里穴: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
2、章门穴配天枢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
3、章门穴配肾俞穴、肝俞穴、水道穴、京门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阳谷穴、气海穴: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章门怎么简单取准确 章门怎么下针
进针章门时以斜刺0.5-0.8寸,侧腹部有酸胀感,并可向腹后壁传导为宜,进针的时候要注意,由于章门穴的深处是肝脾脏,因此不宜深刺,以免有器官刺破出血的风险。
在穴位搭配上章门配足三里、梁门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腹胀,配内关、阳陵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痛,配足三里、太白有健脾和胃、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此外,章门穴可艾灸,艾炷灸5-9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章门的作用是什么 章门穴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横肌,浅层有第10及第11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胸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10及第11胸神经和肋间后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章门针灸方法
取穴:侧卧。腋前线与第11肋交界下方,第11肋尖端下缘,脐上2寸旁开6寸。
简易取法:由腋前线往下循摸肋弓之下第1游离肋之前下缘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侧卧时从上向下直刺(即从侧方向中线)。
进针深度:斜刺0.5-0.8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侧腹部有酸胀感,并向腹后壁传导。
章门的作用及功效 章门穴推拿手法
生活中进行章门穴推拿效果是比较好的,可以增加胆汁分泌,人体胆汁分泌多了,消化能力就强,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体将多余的脂肪消化掉,推拿手法为去艾灶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怎样针灸期门 期门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肝俞,侠溪,中庭,间使,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治疗肝气郁结之胁痛胀满。
2.配三阴交,肝俞,血海,膈俞,针刺平补平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治疗气滞血瘀胁痛。
3.配间使,膻中,少泽,针刺泻法,疏肝解郁,通络行乳,治疗肝气郁结,乳络阻滞之缺乳,乳痈,乳癖。
4.配合谷,水沟,间使,针刺泻法,疏肝解郁,开窍醒神,治疗气机逆乱,蒙蔽神明之气厥证。
5.配章门,石门,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理气行滞,活血散结,治疗瘀血阻滞之胁下聚集。
6.配中脘,公孙,阳陵泉,内关,足三里,太冲,针刺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治疗肝气犯胃之胃痛,泄泻,腹胀,呕吐,呃逆,吞酸等。
7.配肝郁,行间,中枢,中脘,梁门,足三里,内关,针刺泻法,疏肝健脾,治疗肝郁脾虚之腹痛,腹胀,泄泻,饥不欲食。
8.配日月,支沟,三阴交,阳陵泉,内庭,太冲,针刺泻法,疏肝利胆,治疗湿热胁痛,黄疸。
9.配液门,外关,太冲,侠溪,大陵,针刺泻法,清肝泄热,治疗伤寒热入血室。
10.配肺俞,肝俞,经渠,太冲,膻中,针刺泻法,平肝降火,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治疗肝火灼肺之咳喘。
章门针灸方法 针刺章门的作用主治
章门为足厥阴肝经腧穴,脾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本穴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胸胁胀满,疼痛,胃脘痛,呕吐,泄泻,腹胀,肠鸣,脾胃虚弱,饮食不化,积聚痞块诸症。
章门针灸方法 针刺章门注意事项
1.持续深刺章门穴,针尖可在腹横肌深面进入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到腹膜腔,右侧章门穴可刺中肝右叶前缘,左侧章门穴则可刺中脾脏的下端,应特别注意。
2.若刺伤肝脾引起出血时,出现肝区疼痛和脾区疼痛,有时向背部放散。
3.如果腹膜受到刺激,可伴有腹痛,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等症状,所以本穴忌向内上方深刺。
4.忌直刺过深,本穴以平刺,浅刺为宜,否则超过1寸就可能刺伤肋间神经或血管,造成事故。对肝脾肿大患者,忌重刺。
针刺带脉怎么操作正确
带脉针刺深度及方向
带脉位置: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简易取法:腋中线上,与通过其中的水平线相交处是穴。
进针深度及方向:直刺,针0.5-1.0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5-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注意:带脉不宜深刺,忌猛力快速提插,以防刺破肠管。
作用主治
带脉穴为足少阳胆经穴,是胆经与带脉的交会穴,起于泻下,环形腰间一周,络胞而过,具有约束诸经之功,可固摄本经经气,起到调节止带,疏经活络,疏肝理气的作用,为治疗带下之要穴。常用于治疗经带病,腹痛,腰胁痛,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带状疱疹等。
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调经止带,是治疗带下病的要穴。配中极,阴陵泉,下髎,行间,针刺泻法,治疗湿热带下;配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白环俞,针刺补法,治疗脾虚带下;配关元,肾俞,次髎,照海,针刺补法,治疗肾虚带下。
2.配三阴交,关元,归来,针刺平补平泻法,清利湿热,益气养阴,治疗湿热下注之阴挺。
3.本穴活血理气,调经止痛。配中极,四满,膈俞,太冲,针刺泻法,治疗气滞血瘀之月经不调;配太冲,三阴交,气海,膈俞,地机,针刺泻法,治疗血瘀经闭腹痛。
4.配侠溪,阴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利胆,通经止痛,治疗肝气郁结之小腹减退,月水不通。
5.配大敦,期门,气海,阴陵泉,针刺泻法,散寒除湿,治疗寒湿疝气。
液门针刺方向 液门常用配伍疗法
1.配太冲,中渚,合谷,睛明,侠溪,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上焦风热之热病,目赤,头痛等。
2.配翳风,听会,中渚,听宫,耳门,侠溪,针刺泻法,清泄少阳,治疗少阳火盛之耳鸣,耳聋。
3.配少商,关冲,侠溪,鱼际,针刺泻法,疏散少阳风火之咽喉肿痛。
4.配陶道,大椎,后溪,曲池,针刺平补平泻法,和解少阳,祛邪截疟,治疗邪郁少阳之疟疾。
5.配中渚,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通络,治疗经脉痹阻之手臂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