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肱骨上段骨折的治疗方法

肱骨上段骨折的治疗方法

一.复位

骨折早期复位 可使骨折修复顺利进行。复位的方法有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两类。如果过长地拖延复位时间,就会造成骨折复位的困难。骨拆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所以,对每一个骨折,原则上应争取解剖学对位,而对某些骨折,复位时有一定困难,虽未完全恢复到解剖位置,但骨折愈合后,不影响该伤肢的功能,称功能对位。在治疗骨折时,要重视伤肢功能恢复,而不能片面地、机械地强求解剖学的复位。

二.固定

合适有效的固定,是骨折愈合的关键之一。它可继续维持骨折复位后的对位对线,又可以防止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剪力旋转力和成角的活动。常用的固定方法有两类,骨折复位后,用于伤肢外部固定的为外固定,有小夹板、石膏绷带、持续牵引等。

三.功能锻炼

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关节僵硬,促进骨折愈合。所以,被固定的肢体,均要作适当的肌肉收缩和放松锻炼。对于没有固定的关节,应及时鼓励病人作主动的功能锻炼,当骨折端已达临床愈合就逐渐加强负重锻炼。

胫骨骨折的手术相关

适应症

胫骨骨折的髓内钉内固定术适用于胫骨干中段骨折,及踝关节8~10cm以上的下段骨折。

禁忌症

胫骨上段骨折:距踝关节8~10cm以内的骨折:严重粉碎骨折。

术前准备

1.了解伤情,根据X线片挑选适当长度和宽度的髓内钉。其长度为胫骨结节至内踝上3cm;其宽度应与髓腔最窄处相仿。

2.开放性骨折者术前应静脉滴注抗生素。

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怎么治疗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怎么治疗最好这个没有确切的答案。早期(1-2周):受伤部位瘀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期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为主。中医认为,"瘀不去则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可见,消肿散瘀为骨折愈合之首要。折病人除了在最初一些日子里可能伴有轻微的全身症状外,其余时间里大多没有全身症状,所以和一般健康人的日常饮食相仿,选用多品种、富有各种营养的饮食就可以了。

饮食配合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施以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炖水鱼等,否则瘀血积滞,难以消散,必致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长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此阶段,食疗可用三七10克,当归10克,肉鸽1只,共炖熟烂,汤肉并进,每日1次,连续7-10天。

对于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怎么治疗这个问题相信各位家长朋友已经清楚了,在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照顾好孩子,不要让孩子因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而在心理上留下阴影,只有让孩子可以尽快恢复才可以让孩子重新活泼开朗起来。

肱骨踝上骨折要怎样治疗

本病的治疗需根据病情的不同给于相应的治疗:

1.青枝骨折

骨折端无移位,若前倾角消失,不需复位;前倾角增大,在臂丛麻醉或全麻下,轻柔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固定于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骨折

在臂丛或全麻下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固定4~6周。

3.牵引治疗

适用于骨折超过24~48小时,软组织严重肿胀,已有水疱形成,不能手法复位,或复位后骨折不稳定者。

4.手术治疗

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者;开放性骨折;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者;骨不连;骨折畸形连接或肘内、外翻畸形严重者,可行截骨术矫正。

5.缺血性挛缩

关键是早期诊断和预防。对出现5“P”征者,首先复位骨折、解除压迫因素。仍无改善者,即应早期探查、修复血管,必要时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

以上介绍到的这几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治疗肱骨踝上骨折病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择最为适合的方法。在这里提醒广大的患者朋友们,肱骨踝上骨折后一定要遵守医嘱,不可活动时一定要安静休养,而在治疗后需要进行必要的功能运动时也要忍痛坚持。

肱骨稞上骨折有哪些症状

I型:轻度移位骨折肱骨上端可为一处骨折(如单一肱骨外科颈骨折、单一大结节骨折或小结节骨折等),也可是多处骨折,即同时有两处或两处以上部位的骨折(如外科颈骨折合饼大结节骨折等),但任何一处骨折的移位都不大於1厘米,骨端成角不大於45°。从病理损伤考虑,这种骨折软组织损伤较轻,或骨端间有紧密的嵌插,骨折比较稳定,一般骨折愈合较快。这种类型骨折占肱骨上端骨折的绝大多数。这种没有明显移位的骨折,由於仍有软组织将骨折块连为一体,因此称为一部分骨折。

II型:关节段移位骨折按解剖部位命名即为肱骨解剖颈骨折,且骨端间移位大於l厘米或成角大於45°。此种骨折肱骨头的血循环受到破坏,常发生肱骨头缺血坏死。这种一处骨折因有明显的移位(或同时有轻度移位的大、小结节骨折),从而使肱骨头与肱骨干上端形成分离的两部分,因此属於二部分骨折。

III型:骨干移位骨折从解剖部位命名即为外科颈骨折。骨折移位大於l厘米或成角畸形大於45°。单一骨干移位,肱骨上端分成两个分离的部分,因此也属於二部分骨折。如同时再合饼一个结节骨折且移位也大於l厘米以上时,因为肱骨上端分成三个各自分离的部分,因此应属於三部分骨折。如同时合饼两个结节的骨折,且均有大於1厘米的移位,肱骨上端则分成四个各自分离的骨块,即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和肱骨干上端。这种骨折属於四部分骨折。

IV型:大结节骨折大结节骨折且移位大於l厘米以上。大结节有三个面做为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附着点。外伤时可造成整个大结节骨折移位,也可为大结节的一个面撕脱骨折。如为部分撕脱骨折且有明显移位时,则说明肩袖有纵行撕裂。如大结节移位骨折同时有外科颈的移位骨折,则关节段骨块由於受附丽於小结节的肩胛下肌的牵拉而发生内旋。

V型:小结节移位骨折可为单独小结节撕脱骨折,移位大於1厘米以上,即属二部分骨折。如同时合并有外科颈骨折且有明显移位,则属於三部分骨折。此时关节段由於只受附着於大结节的肩袖牵拉,因此可发生外展、外旋移位。

VI型:肱骨上端骨折合并肱盂关节脱位。肱骨上端骨折脱位是指肱骨上端骨折同时合并盂肱关节的真正完全脱位,而不是指肱骨头的旋转移位或关节内的半脱位现象。在二部分或三部分增折脱位的病例,肱骨头仍可能有一定的血循环。如发生四部分骨折脱位时,肱骨头血循环遭受破坏,易造成肱骨头缺血坏死。

肱骨头骨折治疗方法

1.嵌入型:对无移位者仅以三角巾悬吊固定4周左右。对有成角移位者应先行复位,青壮年者以固定于外展架上为宜。

2.粉碎型:手法复位后外展架固定4~5周。手法复位失败者可将患肢置于外展位牵引3~4周,并及早开始功能活动。亦可行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术。对开放复位后仍无法维持对位或关节面严重缺损(缺损面积超过50%)者,可采取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尤其适用于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3.有游离骨片者:手法复位一般难以还纳,可行开放复位;对难以还纳者,可将其摘除。

4.晚期病例:以补救性手术为主,包括关节面修整术、肱二头肌肌腱的腱沟修整术、关节内游离体摘除术、肩关节成形术及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胫骨骨髓炎的解剖学特点

1.胫骨的前方软组织少,无论外伤或炎症,皮肤容易破溃,形成经久不愈的瘘道,且容易形成广泛长的皮肤贴骨瘢痕,胫骨骨髓炎下段切口的闭合,常常发生困难;

2.胫骨的上端包裹在膝关节囊内,而膝关节是最容易发生感染的关节,因此,膝关节感染波及胫骨胫端干骺部,形成胫骨骨髓炎,而胫骨上段的骨髓炎也可波及膝关节,形成化脓性膝关节炎,因此,化脓性膝关节炎、胫骨上段骨髓炎,常常是姐妹病,治疗因特别注意。

3.胫骨上段骨骺、下段骨骺是下肢生长的主要骨骺,一旦遭受损伤和停止生长,将造成下肢短宿、畸形。因此,保护骨骺的完整,是避免后遗症的重要原则。

肱骨骨折的中医治疗

药物法

①可应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三七、制乳香、制没药、地鳖虫、红花。再随证分期选用中药,如骨折中后期选用续断、仙茅、熟地、骨碎补、生白术、补骨脂、当归、陈皮、淫羊藿;如体弱者加当归、黄芪。②中成药选用七厘散、夺命丹、正骨紫金丹。③有止痛作用的单味中药有川、草乌、威灵仙、五加皮、制南星。

外治法

①落得打12克,伸筋草12克,桑寄生9克,红花5克,全当归9克,桂枝3克,草乌9克,独活9克,研成粉末,将药装入纱布袋内扎好,放人锅内煮沸后稍待冷却用毛巾浸后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②骨折早期外敷断骨丹,中后期外敷接骨丹。可有补肝肾,强筋骨之效。

药慰法

①荆芥9克,防风6克,黄柏6克,当归6克,苦参6克,川芎5克,丹参

6克,川椒1.5克,松木9克,杜仲9克,松节9克,樟脑3克,黄酒l小杯,水煎后敷。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②解除固定后可用生姜50克,带根葱5根或花椒3克。煎水熏洗患处;也可用海桐皮清洗患处,有温经通脉之效。

针灸法

①体针:取肩偶、肩贞、肩内陵、曲池、臂膳、手三里,中等刺激,留针15—30分钟,可加用艾灸法。有温经通络,松解粘连的作用。②耳针:取脑、神门,捻转手法,留针30分钟;或埋针后用胶布固定,嘱患者每隔l-2小时自行按压1分钟,以维持针感。有活血止痛之效。

肱骨骨折如何治疗

对①无移位骨折:用三角巾悬吊患肢2~3周,当疼痛减轻后尽早开始肩关节功能活动;②外展型骨折:骨折有嵌插且畸形角度不大者无需复位,以三角巾悬吊患肢2~3周,并逐步开始肩关节功能活动;无嵌插的骨折应行手法整复,随后以石膏或小夹板固定3~4周;③内收型骨折:有移位者皆应复位,复位方法有手法及切开两种,并给以适当的外固定或内固定。

1。手法复位外固定

一般需在骨折血肿内麻醉下进行。常用者有:

(1)超肩关节夹板外固定。

(2)石膏绷带固定患肢取屈肘位,用石膏绷带条环绕肩、肘固定;或者用肩人字石膏固定于上举位2~3周。以后改为其他固定,此法只适用于骨折向前成角难矫正者。

(3)外展支架固定如骨折断端不稳定,复位后不易维持对位时,可用外展支架固定,并沿肱骨纵轴加用皮肤牵引以控制骨折近端向外成角畸形。此法现已少用。

无论用哪种方法固定,皆需早期开始功能活动,一般4~6周就可酌情去除固定。

2。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1)适应证:多数肱骨外科颈骨折可用非手术疗法。以下几种情况考虑手术:①外科颈骨折移位严重,复位后不稳定;手法整复外固定失败者;②50岁以下病人合并肱骨头粉碎骨折;③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有移位并与肩峰下部抵触;④不能复位的骺板骨折分离(肱二头肌长头嵌入);⑤治疗较晚,已不能复位的青枝骨折。

(2)手术方法:臂丛麻醉,取肩前外侧切口,在三角肌前缘分开部分肌纤维,并在离肩峰止点1cm处横断三角肌,显露骨折处,认清肱二头肌长头腱及两骨折端,撬拨断端复位,以克氏针交叉固定,缝合肌肉及皮肤。术后当天可起床,臂部固定2~4天后,三角巾悬吊患肢3周,去克氏针,逐渐练习活动。

相关推荐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症状是什么

临床表现:1.症状及体征(1) 多见于儿童,有外伤史,伤后肘关节局部不能活动,肿胀明显。肘部骨性三角关系存表示未脱位。肘处于半屈位,肘窝饱满,且吋在肘窝触到肱骨近折端。(p5—6岁以下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应注鮮和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相鉴别。因肱骨小头的骨化中心在1岁左右出现,而滑车的骨化中心在10岁左右才出现,故骨骺全分离在X ^片无骨折线,桡骨纵轴线与肱骨小头关系4改,但与肽骨下端关系改变,肘部肿胀,环周压痛。(j)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1为前下至后上,骨

中医治疗肱骨骨折的方法

1.药慰法 ①荆芥9克,防风6克,黄柏6克,当归6克,苦参6克,川芎5克,丹参6克,川椒1.5克,松木9克,杜仲9克,松节9克,樟脑3克,黄酒l小杯,水煎后敷。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②解除固定后可用生姜50克,带根葱5根或花椒3克。煎水熏洗患处;也可用海桐皮清洗患处,有温经通脉之效。 2.针灸法 ①体针:取肩偶、肩贞、肩内陵、曲池、臂膳、手三里,中等刺激,留针15—30分钟,可加用艾灸法。有温经通络,松解粘连的作用。②耳针:取脑、神门,捻转手法,留针30分钟;或埋针后用胶布固定,嘱患者每隔l-2小时

肱骨髁上骨折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肱骨髁上骨折多系间接暴力所致。 二、发病机制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不尽一致。通常将骨折分为伸展型、伸展尺偏型、伸展桡偏型和屈曲型。 1.伸展型 跌倒时,肘关节呈半屈状手掌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在肱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的近侧端向前移位,远侧端向后移位。骨折线方向由后上至前下方斜形经过。移位严重者,骨折近侧端常损伤肱前肌并对肱动脉造成损伤。骨折近侧端引起神经损伤多为正中神经、桡神经。 2.伸展尺偏型 外力自肱骨髁部的

四种粉碎性骨折的鉴别方法

1、压缩型骨折:压缩骨折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 2、骨裂(医学上称为:裂纹骨折):裂纹骨折是众多骨折中症状比较轻微的一种,因而常常被忽视。但是,小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也是有可能演变成大问题的。裂纹骨折如果没有采取恰当的治疗,也会发生移位,造成比较大的麻烦。裂纹骨折又称骨裂,由于没有明显的移位,因而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它一般是由于直接的打击、撞击等造成的。 3、撕脱骨折肱骨内上髁骨折常见于平地跌倒或投掷等运动性损伤。跌倒时前臂后伸并外展,前臂屈肌猛烈收缩时,肱骨内上髁被屈肌群牵拉而造成撕脱骨折

小儿骨折最好看小儿骨科

不恰当治疗增加畸形几率 李旭介绍,由于肱骨部位是儿童的薄弱点,因而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骨折之一,成人发生这种骨折的几率很小。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孩子运动、玩耍不小心摔倒时。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或伸直位,手心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就造成肱骨髁上骨折。 一年前,5岁的瑶瑶在和小朋友玩游戏的时候不小心摔伤,到当地医院拍片后诊断为肱骨髁上骨折,当地医生建议,由于没有完全移位,没有必要做复位,只做石膏固定即可。最近,瑶瑶家人发现孩子的肘关节有些变形,肘

小儿肱骨骨折怎么办

肱骨骨折一般常因直接暴力所引起,如产伤骨折、穿衣时将患儿上肢粗暴地塞入衣袖造成骨折。间接暴力也能引起骨折,如儿童掰腕而扭断。常见骨折部位在肱骨中、下段。 其症状是患肢上臂肿胀、疼痛、畸形,出现骨摩擦伤和功能障碍,X线摄片或透视可以确定诊断。 治疗新生儿产伤肱骨骨折比较简单,可在患儿腋下前胸间置一棉垫,肘关节屈曲成直角位,用绷带缚于胸部固定2~3周即可痊愈。 儿童肱骨骨折如有错位,需在麻醉下手法复位后,用夹板固定,或用管形悬垂石膏以纠正重叠畸形,一般固定4~6周。

肱骨下段骨折是怎么回事

肱骨下端骨折包括肱骨髁上、髁间、内外踝骨折和肘关节脱位。 肱骨下端扁而宽,向前弯曲,有内、外两髁,并在内、外髁顶之上有内、外上髁。内上髁尤为显著,有尺神经沟,靠下端为关节面,中间有一嵴,将关节面分为两半。内侧关节面较大称为滑车。与尺骨上端半月形(乙状窝)形成肱尺关节。外侧关节面较小,称为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构成肱桡关节。在关节面上缘前面有冠状窝,与尺骨的冠状突起相对应,当肘关节屈曲时与尺骨冠状突起相接应。后面为鹰嘴窝,与尺骨鹰嘴相对应。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中最常见的骨折,据统计有72.4%发生于10岁以下

肱骨骨折不要慌立即处理原则大揭秘

肱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的一种,肱骨骨折是指颈下2~3cm范围内骨折,相当于松质骨与坚质骨交界之处,常见于壮年及老年。多由间接暴力引起,直接暴力少见。前者引起外展型及较少见的内收型骨折。后者引起裂纹骨折。 大多数的肱骨骨折是无移位的或轻度移位稳定性骨折,可以通过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于轻度移位的肱骨骨折,严格管理下的保守治疗也可以取得超过80%的优良率。对于移位性肱骨骨折,存在多种固定方法,包括:缝扎固定、经皮穿针固定、非锁定钢板、髓内钉和锁定髓内钉等。每种固定方式均有不同的并发症,因此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目前

引起的骨折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发病原因 肱骨髁上骨折多系间接暴力所致。 (二)发病机制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不尽一致。通常将骨折分为伸展型、伸展尺偏型、伸展桡偏型和屈曲型。 1.伸展型 跌倒时,肘关节呈半屈状手掌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在肱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的近侧端向前移位,远侧端向后移位。骨折线方向由后上至前下方斜形经过。移位严重者,骨折近侧端常损伤肱前肌并对肱动脉造成损伤。骨折近侧端引起神经损伤多为正中神经、桡神经。 2.伸展尺偏型 外力自肱骨

肱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治疗效果怎么样

治疗肱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耗时长、难度高,而且术后恢复时间长。此外,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术后可发生患肢负重受限、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这是因为术后是否需要额外的骨折固定仍存在争议。 对于右肱骨粉碎性骨折,什么时候选择何种手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决定,一点也不能随便。要求医生在进行手术之前就要了解病患自身的情况,一一对比之后才能够下定决心,当患者合并有骨质疏松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右肱骨粉碎性骨折应选择哪种治疗更好,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对于肘关节功能恢复要求低或者老年患者,保守治疗也应作为治疗肱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