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痛风如何降尿酸

痛风如何降尿酸

控制饮食痛风和其他很多病一样,都是因为饮食引起的。海鲜、肉汤、动物内脏、豆制品、烧烤这几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嘌呤,摄入过多就会导致嘌呤代谢紊乱,从而导致尿酸含量增高。所以这些食物就不要吃了。啤酒也少喝。适量运动如果是轻度,应该常运动,比如慢跑,筋骨活动等,这样可以防治关节僵硬。如果已经出现了关节僵硬或者痛风石,就不用运动了。适量服用止痛药这种方式只限于痛风急性发作期,因为这个阶段,疼痛现象会经常发作,可以服用一些止痛药来镇痛。比如秋水仙碱片。但是切记不要过多服用,一是为产生赖药性,以后再吃就不管用了;二是西药服用过多有副作用。主动降尿酸上面的这些方法都只是控制疼痛症状,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每天2杯御浓降酸茶,可以达到降低尿酸的效果。

玉米须水怎么做治痛风降尿酸

1、蒲公英玉米须水

原料:鲜蒲公英60g,玉米须60g,白糖适量

做法:将此二物洗净后入锅中,加水浓煎,去渣取汁1碗,加白糖稍炖即成

功效:蒲公英、玉米须均能清热利尿,利胆。

2、玉米须茶

做法:取5克干玉米须或者15克鲜玉米须,清洗干净,放在水壶里,加入刚烧开的开水浸泡10分钟即可饮用,也可以将干玉米须10克放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煮开,再小火煮半个小时也可以。

3、鲜玉米汤

做法:将新鲜的玉米,去掉表面的外皮,清洗干净,将玉米和玉米须一起放入锅中,加入没过玉米的清水,一起煮制,直到玉米熟了,可以直接将玉米吃掉,煮玉米的汤一起喝掉。

痛风患者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痛风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的治疗:主要是降尿酸治疗。

1. 保持理想体重:限制饮食或减轻体重均可改善病情。

2. 降尿酸:有反复发作关节炎、痛风石、尿酸性肾结石、尿酸性肾病、广泛的痛风石沉积者及部分无症状性的高尿酸血症需进行降尿酸治疗。

痛风急性期的治疗:

1. 低嘌呤饮食:将每日嘌呤限制在100mg-150mg以下。通常认为,肉类和海鲜可使血尿酸升高。既往指南推荐低嘌呤、低蛋白质饮食,但近期研究发现,痛风与蛋白质总量摄入无明显相关性,并且蛋白质可减少血尿酸,降低痛风危险

2. 忌酒:血尿酸值与总酒精摄入量呈正比,每日酒精摄入量每增加10克,痛风的危险性增加1.17倍。

3. 多饮水:急性发作期保持每天尿量在2000-3000ml,为防止夜间尿浓缩,能在睡前饮水或半夜适当饮水为宜。

什么是顽固性痛风

顽固性痛风又称难治性痛风,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数年后所造成 的,多表现为慢性、多发性、破坏性关节炎伴痛风石形成和(或)尿酸性肾结 石。这类患者随痛风患病率的增高和发病低龄化而不断增多,且病情较重,对现 有药物疗效差或不耐受,治疗难度大,故如何有效治疗是风湿病医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患病率逐年增加,而难治性痛风者也随之增 多。难治性痛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难以达标,关节炎反复发作而对常规镇痛药疗效 不佳,多伴痛风石形成、关节畸形、肾功不全、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冠心病等,给 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难治性痛风治疗较为困难,控 制尿酸越早达标,越持续达标,则预后越好,尿酸持续达标是难治性痛风治疗的关 键。值得注意的是,在难治性痛风降尿酸治疗早期,需预防痛风的急性发作。一方 面,对于首次用降尿酸药者,应从小剂量逐步递增剂量;另一方面,可用小剂量秋 水仙碱(〇.5MG,一日3次)或非留体消炎药来预防急性发作,无效者可用生物制 剂包括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

治痛风降尿酸能够缓解症状吗

1、多喝水,每日保持1500~3000毫升,少量多次喝完,以助尿酸排出。

2、严格戒酒,啤酒加海鲜绝对禁止。大量摄入蛋白质会使我们人体处于一种微酸的环境,这样会促进尿酸结晶的形成;再喝酒影响排泄。

3、避免大量进食高嘌呤食物,像花生,牛肉,猪肉,海鲜,如动物的内脏、沙丁鱼、金枪鱼,豆类及发酵食物等;鱼虾类、鲜肉、豌豆、菠菜、酒等!避免吃炖肉或卤肉。

4、每天饮食中蛋白质的量应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克左右,蛋白质以牛奶、鸡蛋为主。

5、饮食中蔬菜水果牛奶不限量,少吃盐,每天应该限制在2克至5克以内。

6、药物治疗,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的急性发作,防止痛风石的形成,减轻肾脏损害。

7、每天饮食中蛋白质的量应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克左右,动物内脏心、肝、肠、肾、脑和肉汤等以及沙丁鱼、虾、贝等海鲜都应少吃。饮食中蔬菜水果牛奶不限量,少吃盐,每天应该限制在2克至5克以内。每日的饮食结构中,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碳水化合物可促进尿酸排出,可选用精白米、富强粉、玉米、馒头、面条等。 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受寒、关节损伤等诱发因素;

8、不宜使用抑制尿酸排出的药物

9、少吃脂肪,因脂肪可减少尿酸排出。

痛风不严重还需要降尿酸吗

痛风患者不痛也要降尿酸

急性痛风发作快,恰当治疗后缓解得也快,再加上30岁~40岁的年龄正是不少人的事业搏杀期,导致不少人“痛的时候就治,不痛的时候就不管”。但这种“看似有效率的治疗策略”,实际上是痛风治疗的误区。

这是因为,痛风急性期和缓解期的治疗重点不同,用药也完全不一样。对于痛风急性发作的患者,治疗目的是缓解关节的红肿热痛,医生此时一般不会让病人服用降尿酸药物,倒是一些患者平时不注意,到发作了才吃几粒降尿酸药,殊不知这样做不仅不能控制症状,反而会使关节疼得更厉害,因为短时间内尿酸水平大幅度波动会诱发、加剧痛风的急性发作。

而对于疼痛“暂歇”的患者,治疗的重点就转到了降尿酸。如果以为痛风发作时治疗就等于治了高尿酸,那就错了,只在痛风急性发作时看病,其实根本没有起到降尿酸的效果,这样一来,尿酸水平长期居高不下,会导致痛风发作从每年一次到一年几次,疼痛越演越烈,急性痛风会转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引起关节软骨和骨质被侵蚀破坏。

降尿酸遵循缓慢渐进的原则。预防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控制。对发现高尿酸血症或有家族病史者应通过调节饮食,严格戒酒及使用降尿酸药物,保证血尿酸正常。

关于痛风病的误区你知道多少呢

痛风的认识误区一:忽视脚趾肿痛

脚趾肿痛是较典型的痛风:起病初期,受累关节(大脚趾、足背)局部出现显著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此时为急性期,容易误诊为局部感染,因而错误地使用青霉素治疗。

痛风属于无菌性炎症,使用抗生素是无效的。病人开始用青霉素后,疼痛有所减轻,便以为药物有效,其实是被忽悠了,因为痛风早期发作有自限性,即使不治疗,也会在3~10天内自行缓解。

痛风的认识误区二:治疗痛风,降尿酸就行了

有些医生及病人会急切希望把升高的血尿酸迅速降至正常范围,以为血尿酸正常后,痛风发作也会停止。

其实不然。尿酸水平的骤然降低,有时反而会加剧痛风的发作。因为血尿酸突然降低,会导致已经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不溶性尿酸盐结晶脱落,引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也叫“转移性关节炎”。

因此,在痛风急性期,不要一开始就用降尿酸药(如果病人原来一直服用降尿酸药,可按原剂量继续服用)。待关节肿痛缓解2~4周后,再开始服用降尿酸药。

痛风的认识误区三:血尿酸正常,不会痛风

急性痛风发作时,约1/3病人的血尿酸水平可以“正常”,但这并不能否定痛风的诊断。因为痛风发作时,剧烈的疼痛会使人产生应激反应,而后产生内源性激素,促进血尿酸的排出,造成血尿酸正常的假象。

痛风的认识误区四:只要不痛就治好了

正确的痛风治疗,一般使用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及一些中成药(如痛风定胶囊)来控制症状。而有些人关节炎一发作习惯去医院打一针,通常为糖皮质激素,见效很快。

激素确实能缓解一时痛楚,但只适用于常规药物无效时,或不能耐受,或严重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若长期使用,可造成肥胖、骨质疏松、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况且,激素对血尿酸无降低作用,反而可能使血尿酸升高。

老人得了痛风应该怎么治疗好

1、疼痛期痛风:顾名思义,痛风患者在这个阶段疼痛非常明显,因此治疗上应以止痛为主,使用的药物包括秋水仙碱、塞来昔布(西乐葆)、依托考昔(安康信)、激素(强的松)等。一般而言,痛风患者疼痛时常用秋水仙碱、西乐葆、安康信这类药物,激素因为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一般不建议使用。然而,当严重的多关节痛风发作时,仅用上述药物无法缓解疼痛时,则可使用强的松进行止痛治疗痛风(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减少副作用)。

2、无痛期痛风:当痛风患者疼痛缓解后,一般就进入缓解期,这一时期虽然没有任何症状,但仍需进行降尿酸治疗。降尿酸的方法包括多饮水(每日2500ml以上),低嘌呤饮食,降尿酸药物治疗痛风。而降尿酸治疗的目标(停药时间)为维持血尿酸在300umol/L以下达半年。

3、静止期痛风:控制高尿酸血症开始时必须每日并用秋水仙碱或NSAID治疗,这是因为控制高尿酸血症的各种疗法在开始几周或几个月内易于引起痛风急性发作。定期检查血清尿酸盐浓度有助于评价药效。根据能否有效降低血清尿酸盐浓度,来调节药物的种类与剂量。痛风石需要数月乃至数年才能溶解,应维持血清尿酸水平<4.5mg/dl(<0.26mmol/L)。

痛风尿酸降下来了为什么脚还会痛 痛风患者使用降尿酸药的三个误区

尿酸高只是痛风的发病基础,大多数高尿酸血症患者并不会马上出现痛风的症状,只有5%-12%的高尿酸血症会发展为痛风。因此,对于高尿酸无痛风症状患者不一定要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因为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会有严重的副作用。

建议:一般认为,每年有两次以上的痛风发作,或有痛风石、肾结石、肾损害表现,或经饮食控制、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血尿酸仍显著升高的患者,才需要药物来控制。

如果痛风处于急性发作期时使用降尿酸药物,血尿酸水平会迅速降低,以至于关节内外尿酸差较大,反而加重关节疼痛的症状。

正确做法:在急性期给予一般性处理,例如: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冷敷、大量饮水等,痛风的间歇期再系统地应用降尿酸药。

痛风急性发作期会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和功能障碍,这些症状类似于感冒的症状,容易产生误诊,使用抗生素。

而痛风本身属于自限性疾病,即使无任何治疗也可能在发作3-10日内逐渐自然缓解,这种情况就容易被误认为是抗生素的疗效。

事实上,青霉素等抗生素对痛风急性发作不但无效,而且还可加剧病情、延迟缓解。

痛风反复发作是什么原因呢

误区1:激素猛于虎,选用需谨慎

1)很多人谈激素色变,激素的副作用很多,比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骨质疏松、白内障、胃出血等。因此很多人认为“激素猛于虎”,能不用就不用。

值得注意的是激素的这些副作用都是长期使用所致。痛风急性期,若需要使用激素时,在风湿科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同时配合预防激素副作用的药物,一般而言对我们的身体是影响不大的,所以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2)激素并不是痛风急性期抗炎止痛的常规武器,而是作为终极武器使用,就像原子弹一样。那么什么样的痛风患者需要使用激素呢?

一般而言,当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无效或不能耐受时,或是严重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或是晚期、已经出现机体功能损害比如肾功能受损(此时已无法使用秋水仙碱及非甾体抗炎止痛药),这类患者短期使用激素是可以的。

误区2:关于秋水仙碱的用法

1)目前认为痛风急性期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与大剂量秋水仙碱相比同样有效而且副作用明显减少(国内外痛风诊治指南推荐急性期使用秋水仙碱 0.5 mg,每日 3 次),过去吃到拉肚子的中毒剂量的用法犹如“饮鸩止渴”,已被淘汰。

2)非急性期需要用秋水仙碱吗?

痛风缓解期的首要任务是降尿酸治疗没错,但痛风缓解期是需要同时使用秋水仙碱预防性抗炎。所谓的预防性抗炎,就是在服用降尿酸药物的同时,每天吃0.5mg(1片)的秋水仙碱,指南推荐疗程不少于半年。

因为,服用降尿酸药物以后,血尿酸水平骤降,容易诱发痛风的急性发作,加用小剂量的秋水仙碱,不但可以减少痛风的急性发作,还可以减少尿酸的反复波动,更有利于持续平稳降尿酸达标。

误区3:痛则治不痛不治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 “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患者,在痛风急性发作时会积极配合治疗,但在缓解期的时候立马停药,早把医生交代的医嘱忘到“九霄云外”,继续海吃海喝。

殊不知痛风治疗除了急性发作期治疗,痛风治疗的关键在于慢性维持期治疗,只有把血尿酸控制达标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再次发作及防止由高尿酸血症导致的相关疾病。

若只是“痛治、不痛不治”完全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尿酸水平,以后的痛风发作将会越来越频繁,由此带来的远期危害往往十分严重,如关节畸形、尿酸性肾病、脑卒中、心肌梗塞等,所以治疗痛风是个长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

误区4:降尿酸过程中痛风发作

1)存在这样一种常见现象:降尿酸过程中痛风患者吃完降尿酸药后反而痛风发作,此时很多患者会认为是降尿酸药“惹的祸”,便“气愤”地把降尿酸药给停了,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后果是痛风继续长期发作而无法治愈。

2)降尿酸治疗过程痛风复发或加重,这是降尿酸药有效的反应。痛风患者使用降尿酸药之后尿酸降得很快,患者体内的尿酸盐结晶会溶解成尿酸盐颗粒,如同“雪人溶化”。

尿酸盐结晶上掉下来的尿酸盐颗粒沉积到身体别的关节上,产生疼痛,这也正是药物起效的一个过程。

这时我们应该做的则是联合使用秋水仙碱或抗炎止痛等药物预防痛风复发。缓解疼痛的同时平稳降低尿酸,如果能使血尿酸水平维持360umol/L以下(存在明显痛风石的患者建议控制血尿酸水平维持300umol/L以下),体内沉积的痛风石才能逐步溶解消失,就不再发作了,从而达到治愈痛风的可能。

误区5:痛风急性发作使用抗生素

1)很多痛风患者,甚至一些非专科医生在痛风急性发作时会选择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静脉滴注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依据是认为关节有红肿热痛,那就一定有细菌感染。

最关键是使用抗生素后一段时间痛风患者关节肿痛也能缓解。Why?!

2)言归正传,痛风急性发作需要使用抗生素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痛风急性发作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反应,一般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除非痛风患者继发了感染或者合并了其他部位感染,有明显的感染证据及实验室指标支持。

痛风患者的用药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急性发作时用大量抗生素。

青霉素等抗生素对痛风急性发作不但无效,而且可加剧病情,延迟缓解。因为注人体内的抗生素大多由肾脏排泄而被清除,这与痛风的罪魁祸首——尿酸的肾脏排泄殊途同归。肾脏负担加重,从而加剧病情。

误区二:急性发作时单用降尿酸药治疗。

痛风是慢性病,多数病人长期服用别嘌呤醇等降尿酸药物。有些痛风病人在急性发作时盲目加大降尿酸药物剂量,以期终止发作,避免疼痛,结果却适得其反。痛风利仙和别嘌呤醇属抗痛风药。前者可增加尿酸的肾排泄,后者可抑制尿酸的形成。其共同作用可降低血中尿酸的浓度,纠正高尿酸血症。预防痛风石、肾结石、痛风肾等痛风慢性病变的发生,故主要适用于慢性期痛风。但降尿酸药并无消炎止痛的作用,非但不能解除病人的剧痛,对终止急性发作也无效。急性发作时单独应用,血尿酸可进一步升高,引起转移性痛风发作,病情会因此加重。

误区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为消除急性炎症反应,解除疼痛,一些痛风急性发作病人常会服用消炎痛等非甾体抗炎药。但此类药既不影响尿酸代谢,也不增加尿酸排泄,属于对症治疗,并非对因治疗。且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多,除严重胃肠道反应外,还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因此,一巳急性发作过后,应快速减药,短期内停药。

误区四:一旦尿酸增高就服降尿酸药。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生化标志,但并非痛风的同义词。临床上仪5%—12%的高尿酸血症会发展为痛风,对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不一定需要长期降尿酸药物治疗,因为降尿酸药物都有副作用。高尿酸血症病人需定期随访和复查。如有明显的痛风家族史,尿酸增高得非常明显,或者已出现临床症状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即便已有一两次痛风急性发作,也不一定马上就需要药物控制。一般认为每年有两次以上发作,或有痛风石、肾损害表现,或经饮食控制血尿酸仍显着升高者方需要用药控制。

误区五:肾损害者仍继续使用排尿酸药。

痛风利仙虽为特效降尿酸药,但毕竟还届排尿酸之列,与丙磺舒一样,均通过肾脏促排,使尿中尿酸增加而达到降低血尿酸的目的。一方面,尿中尿酸增加可诱发尿酸性肾结石,这对痛风病人不利。另一方面:如痛风已发展到有肾损害的地步,利用外力来促排,收效也甚微。因此,痛风利仙仅适用于血尿酸增高、肾功能尚好的病人。对于年龄大于60岁、有可疑尿路结石者也应慎用。

大概的给大家讲解了一下通风治疗的一下痛风治疗当中非常容易出现的误区,我想大家也都知道了,早发现早治疗是早日恢复的关键,所以大家不能够忽视,并且听从安排合理用药,这样才能够尽快恢复健康。

关于尿酸的七大误解

误解一

高尿酸等于痛风

痛风源自高尿酸,但并不是说有高尿酸就一定会有痛风,只有当血液中的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并引起滑膜炎症时才导致痛风的发生,事实上,只有约 10% 的高尿酸患者才会发生痛风。

反过来也一样,由于痛风的致病因素复杂,不少患者在痛风发作时,血尿酸水平可能还在正常范围之内,这时可不要迷信于检验结果而耽误了对痛风的及时治疗。

误解二

高尿酸只会引起痛风

尿酸是嘌呤在人体的代谢终产物,高尿酸对人体多个组织器官都具有危害作用。过高的尿酸沉积在骨骼、关节处,会引起痛风。沉积在肾脏会引起肾病、诱发肾脏功能衰竭。

高尿酸还会大大提高发生多种代谢相关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误解三

尿酸正常就万事大吉

按照国际标准,尿酸的正常范围是:男性 < 420 μmol / L、女性 < 360 μmol / L。但是,对于痛风患者,把尿酸控制在这样的「正常」范围是不够的,最新指南建议把痛风患者的血液尿酸应降至 360 μmol/L 以下,合并肾尿酸结石者降至 300 μmol/L 以下,从而减少痛风复发频率,使已形成的痛风石减小,并进一步避免晶体的沉积

误解四

尿酸高,不痛风就不治疗

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但目前学术界已经基本统一意见:不管一个人有多「健康」,只要尿酸超过了一定数值,就应该进行降尿酸治疗。

如果这个人还合并有糖尿病、慢性肾病或具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那么只要尿酸超出上述的正常范围,即使没有痛风发作,也需要启动治疗。

误解五

急性发作时不能降尿酸

长期以来的观点均认为,如果在痛风急性期使用降尿酸药物,可能导致关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形成不溶性结晶沉积在组织中加重炎症反应。因此,「痛风急性期不能用降尿酸药物」几乎已成为痛风治疗中的金科玉律。

但是,2012 年《美国痛风管理指南》首次提出,在有效的抗炎药物「保护」下,急性期降尿酸治疗并非禁忌。紧接着,2013 年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专家共识》也认可了这一观点,认为不需要等到痛风急性症状缓解两周后,而是可以立即开始降尿酸治疗。

对于这一「有悖常理」的前卫观念,临床医生普遍还是倾向采取保守态度。毕竟,老观点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而新观点也还需要更多循证证据,它更大的临床意义在于,对在服用降尿酸药物过程中出现痛风急性发作的患者,可以据此无需停止降尿酸治疗。

误解六

光靠饮食就能降尿酸

人体血液中的尿酸,80% 来源于自身嘌呤代谢、只有 20% 来源于食物摄取。所以,靠单纯的饮食控制对降低血液尿酸水平的作用十分有限(多数只能下降 10% ~ 20% 或 70~90 μmol / L)。因此必须依据病情合理选用药物。不少患者由于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拒绝服药,这属于典型的「因噎废食」。

只要科学、规范地用药,发生药物罕见并发症的风险并不比出门遭遇车祸的可能性更高,谁会因为害怕车祸就成天宅在家里呢?

误解七

降尿酸光靠药物就够了

应用降尿酸药物后,有些患者便自以为从此高枕无忧,可以在饮食上大快朵颐,「大不了再多吃片药呗」,这样的想法不仅错误而且危险。

对于痛风这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低嘌呤」饮食是治疗的前提和基础。不在源头上减少「嘌呤」摄入、单靠药物根本无法控制病情。而由于饮食无度导致尿酸明显升高,不得不增加药物剂量,这大大提高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相关推荐

痛风急性期处理怎么做

痛风急性发作多集中在夜间,以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为多见,表现为剧痛、肿胀、皮肤暗红,由于主要是由于尿酸升高所致,所以在此时期,有些患者急于使用尿酸的药物,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主要是因为:当关节炎急性发作时,体内促肾上腺皮质素骤然增加、肾脏排尿酸量增多,血尿酸,此时再用尿酸药,血尿酸水平会迅速低,以致关节内外尿酸水平悬殊,关节炎反而加重,所以在痛风的急性期不宜给予尿酸的药物处理。 痛风急性期处理的正确方式应该是:首先,急性痛风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以减轻疼痛。其次,由于肿胀部位发热剧烈疼

车前草能治痛风

车前草是车前科车前属植物,味甘性寒,临床研究没有车前草能够尿酸的说法;其次从现代药理上看,车前草也没有明确的尿酸和治疗痛风的作用。 只是从中医角度来说,车前草有利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和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痛风患者出现的痛风性肾病,以及尿酸性肾结石有某些辅助疗效,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车前草不能作为主要药物治疗痛风,只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痛风患者为什么需要定期复查

很多人都知道,痛风发作时苦不堪言,这个时候也会很自觉地到医院就诊,寻求药物治疗以缓解疼痛。但是疼痛控制了后,是否就能“高枕无忧”了呢? 其实不然,痛风是因为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增多和(或)排出减少导致体内尿酸增多,尿酸盐长期的堆积到关节、肾脏等部位,形成痛风石或肾结石,造成关节、肾脏等器官损害的一种疾病。尿酸堆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也意味着不是一次治疗就能一劳永逸。痛风一旦发作预示着关节腔已经沉积很多尿酸结晶了,需要长期尿酸治疗才能把“冰山”慢慢移除;如果不规律尿酸治疗,会导致痛风经常发作。所以痛

痛风治疗提防五大误区

痛风患者除了控制饮食外,遵医嘱服药控制尿酸也很重要 患上痛风,一方面,患者必须忍受关节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痛风通常伴有包括肾功能受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在内的一种或多种并发症。因此,痛风患者除了要注意饮食控制外,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控制尿酸也十分重要。然而,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风湿内科副主任郑东辉介绍,许多患者甚至是少数医生,对于如何用药物预防和治疗痛风仍存有诸多认识误区。他提醒,药物治疗痛风,要注意提防五个误区。 误区1: 尿酸一高就服尿酸药? 很多人在

绿豆汤尿酸

没有。 生活中大多数豆类食物中的嘌呤含量一般比较高,其中绿豆中的嘌呤含量就比较高,过量食用容易导致人体的体内的尿酸增加,痛风患者以及高尿酸患者食用之后,反而容易诱发或者加重其病情,所以绿豆汤是没有尿酸作用的。 想要尿酸,生活中可以多吃一些尿酸的食物,比如生活中常见的香蕉、苹果等食物,或者是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这样对于人体尿酸也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老年人痛风如何用药

老年痛风患者多数属于脾肾两虚,阴阳失衡。以中草药强补脾,平衡阴阳为主,辅助少量用点尿酸的西药,不但增强了西药尿酸作用,而且还可以达到防治痛风肾病的效果。 因老年痛风年龄大、肾结石和肾脏功能损害率高,尿酸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选抑制尿酸生成的药——别嘌醇或奥昔嘌醇,因为这类药对肾脏损害极小。 ●如果用药后血尿酸浓度有较明显下,但不能将血尿酸到理想水平时,同时少量口服促排尿酸药苯溴马隆。 ●如已确定是排尿酸障碍型老年痛风患者,应首选促尿酸排泄药——苯溴马隆等药;用促尿酸排泄药的同时,应适当服用一定量

痛风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进低嘌呤低能量饮食,保持合理体重,戒酒,多饮水,每日饮水2000ml以上。避免暴食、酗酒、受凉受潮、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穿舒适鞋,防止关节损伤,慎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某些利尿剂和小剂量阿司匹林等。防治伴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 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冷敷,疼痛缓解72小时后方可恢复活动。尽早治疗,防止迁延不愈。应及早、足量使用以下药物,见效后逐渐减停。急性发作期不开始尿酸治疗,已服用尿酸药物者发作时不需停用,以免引起血尿酸波动,延长发作时间或引起转移性发作。

痛风的用药误区

误区之一:急性发生时单用尿酸药医治 有些痛风患者在急性发生时盲目加大尿酸药物剂量,以期停止发生,缓解痛苦,反而拔苗助长。痛风利仙和别嘌呤醇在药典上属抗痛风药。前者可添加尿酸的肾分泌,后者可抑制尿酸的构成。其一起效果可下血中尿酸的浓度,纠正高尿酸血症,防止痛风石、肾结石、痛风肾等痛风缓慢病变的发生,故首要适用于缓慢期痛风。但尿酸药并无消炎止痛的效果,非但不能免除患者的痛苦,对停止急性发生也无效。 误区之二:长时间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为消除急性炎症影响,免除痛苦,消除病症,医师常给痛风急性发生患者开消炎

痛风可治愈关键尿酸

痛风的病况特点是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并损伤肾脏,导致肾结石、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痛风患者往往关节肿痛发作时间短暂,更多的时候是没有关节肿痛等任何症状(此时称为痛风的发作间歇期)。在没有任何不适的痛风发作间歇期,是否需要治疗,主要看血尿酸的情况,若血尿酸高,就一定要用药。 可以说,间歇期的尿酸治疗比发作期的止痛治疗更重要,其保健的意义更大。随着医学的发展,对痛风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目前痛风的治疗强调其长期治疗的目标是“治愈”,即要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57umo

痛风巧选药

痛风急性关节炎发作时的用药:痛风急性关节炎的特点是关节红、肿、痛、机能障碍,尤其是关节的剧烈疼痛,多数病人难以忍受。病人常辗转不安,呻吟不止,食眠不能,患肢无处放置,被单覆盖患处都难以承受。此时当务之急是尽快消除炎症,终止疼痛。用药首选秋水仙碱,首次用1~1.5毫克,以后每隔两小时服0.5~1毫克,一天不超过6毫克,一般10多小时疼痛即可得到控制,有的人用该药效果不好,主要是用药量过小。止痛也可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如芬必得、消炎痛、扶他林等,这些药止痛作用缓慢,多数用药3~5天疼痛才能缓解。必须指出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