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针灸扎哪里
牙痛针灸扎哪里
大杼穴
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刺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斜刺入皮肤0.5-0.7寸,然后先慢后快,提插捻转,待患者有针感后,接电麻仪两极于针柄上,开机调频率和波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间隔5分钟停电1次,留针30分钟,在无针或患者畏针时,可用双手拇指尖压迫穴位,使患者有酸麻,胀,重感。
点评:大杼穴是太阳膀胱经穴位,联络肾脏,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另大杼为八会穴之骨穴,是骨精气会聚的地方,电针使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症状自然消失。
内庭穴
定位:在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刺法:取坐位或仰卧位,只取牙痛对侧的内庭穴,用长13毫米亳针针刺捻转提插有较强的针感,同时嘱咐患者按摩患牙或上下牙作咀嚼食物状,留针15-20分钟,针毕,用三棱针点刺该穴,放血3-10滴,一般治疗1次,最长3次。
点评:内庭是胃经荥穴,属水,刺激内庭穴有以水抑火之功,三棱针点刺出血有泻热之功,二者相结合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从而达到止痛功效。
太溪穴
定位:足内踝尖正中微凹陷处。
刺法:左痛取做,右痛取右,一侧不效者可双侧取穴,用13毫米亳针垂直进针,刺至骨面后手不离针,不断捻转行气,持续5-10分钟,5-10分钟,行针时患者可感觉足内踝部有酸胀,重麻感,不少患者自觉有一股热胀感自足踝缓慢向上,停留在膝关节部,也有少数患者热,胀感在膝部停留数分钟后继续上行至躯干。
点评: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若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枯槁易于松动,若肾阴不足,则不能上濡牙齿,虚火上炎,熏灼牙龈而至疼痛,太溪位于足内踝尖,内踝乃足少阴肾经所环绕,其脉络“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针刺太溪可以起到鼓舞生气,益肾天井的功效,使牙齿得肾气充养,水壮则火自消,牙痛速止。
牙痛针灸治疗3法
中医针灸可以治疗的东西很多,牙痛也是治疗的内容之一。牙痛是指牙齿因某种原因引起的疼痛,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属于中医的“牙宣”范畴,针灸治疗牙痛有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几法。
1.毫针法:选合谷、颊车、下关、内庭等为主穴。胃火牙痛者配内庭、二间等;风火牙痛者配风池、外关等;虚火牙痛者配行间、太溪等。毫针刺用泻法,虚火牙痛补太溪。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2.电针法:选穴颊车、合谷、下关,先行毫针刺得气后选用密电波,通电25分钟。每日1次,直到疼痛缓解。
3.耳针法:选牙、口、胃、肾、神门、大肠等,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或毫针刺,每日1次。
牙痛针灸什么穴位啊
1、预备式穴位治牙痛
坐位或站位,全身放松,双眼平视微闭,呼吸调匀,预备式穴位按摩静息1~2分钟。
2、指掐合谷穴治牙痛
用拇指指尖,按于对侧合谷穴,其余四指置于掌心。适当用力由轻渐重掐压0.5~l分钟。
功效:疏风解表,活络镇痛。
3、掐牙痛穴治牙痛
用拇指指尖放在对侧牙痛穴,适当用力掐0.5~1分钟。
功效:活血止痛,通络解痉。
4、按揉下关穴治牙痛
用双手中指或食指指腹,放于同侧面部下关穴,适当用力按揉0.5~l分钟。
功效:疏风清热,解痉止痛。
5、虚火上炎型牙痛针灸
诊断要点:牙痛隐隐,时作时止,日轻夜重,牙龈暗红萎缩,牙根松动,咬物无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嫩红少苔,脉细数。
处方:太溪、照海、悬钟
其它疗法耳穴贴压:牙、神门、屏尖
6、风热侵袭型牙痛针灸
诊断要点:牙痛突然发作,阵发性加重,得冷痛减,受热加重,牙龈肿胀;形寒身热,口渴;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
穴位:风池、外关
面瘫扎针灸要扎几天
面瘫针灸治疗的恢复时间在10-40天之间,不同的人群针灸后恢复情况和需要扎针的次数是不同的,间一还是要根据自身的症状咨询主治医生。
面瘫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而中医针灸在治疗面瘫及神经系统方面优势明显,主要根据面瘫的不同时期辨证治疗,通过针刺调节面部局部经气血脉,使之充和条达,而且目前针灸的诊疗规范也比较完善。
针灸反应越大好的越快吗 针灸进针好痛是不对吗
针灸一般是不会很疼的。
针灸用的针很细,医生扎针也很迅速,一般不会产生疼痛的。但有时扎针时刺激到神经末梢或扎针速度不够快也会引起疼痛的感觉的。
扎针灸什么感觉 针灸一般扎几次有效果
一般来说,病情轻的,可以一天一次,若时间不允许,也可以两天一次,三天一次。
研究表明,针灸一次,疗效维持的时间可以达到72小时,如果只是病后恢复期的调理,也可一周两次,甚至一周一次;病情重的,可能要一天针几次,有的需要24小时留针。
牙痛怎么快速止痛 针灸治疗牙痛
中医针灸治疗:治法为祛风泻火,通络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合谷颊车下关配穴: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加内庭、二间;阴虚牙痛者,加太溪、行间。
操作:主穴用泻法,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刺,合谷持续行针1—3分钟。配穴太溪用补法,行间用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针灸的副作用 黄帝内经说针灸禁忌
话说黄帝问岐伯:“针灸扎针有什么注意事项呢?我想听一听。”岐伯答曰:“五脏六腑都是人的要害部位,十分娇贵,扎针的时候要特别谨慎小心。”凡是要通过刺胸腹治疗的疾病一定要避开五脏,否则后果是很严重的。到底怎么个严重法呢?请看下文。
牙痛针灸扎哪里 大杼穴
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刺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斜刺入皮肤0.5-0.7寸,然后先慢后快,提插捻转,待患者有针感后,接电麻仪两极于针柄上,开机调频率和波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间隔5分钟停电1次,留针30分钟,在无针或患者畏针时,可用双手拇指尖压迫穴位,使患者有酸麻,胀,重感。
点评:大杼穴是太阳膀胱经穴位,联络肾脏,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另大杼为八会穴之骨穴,是骨精气会聚的地方,电针使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症状自然消失。
牙痛针灸怎么治疗 太冲穴
定位:在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中。
刺法:取患侧足厥阴肝经太冲穴,常规消毒,捻转进针0.8-1.0寸,风火牙痛用泻法,虚火牙痛用先泻后补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
点评:太冲既是肝经之腧穴,又是原穴,肝肾同源,刺激太冲不但有疏肝理气,通络活血之功,又有滋肾养阴,柔肝缓急之能,尚有祛风解痉,泄热消肿之功。
颈椎病怎么针灸治疗
如果是在技术较好的中医馆做针灸,扎进去的时候是没什么感觉的,不是很痛,过后还是会有一些酸胀。而且不同的穴位和不同体质的人,疼痛感也不一样。
尾椎骨疼痛怎么办
1、坐的姿势要正确,不要长时间久坐
有关坐姿的,其实办公室作业真的很难受,开放式的办公室还行,如果是格子间,空间又很小,确实很压抑,然后不回时时起来走动,就形成长时间的久坐了。
要想改变,那就是抬头挺胸收腹,坐三分之二的位子或者如果是转椅的话满座也行。坐半个小时或者1个小时就起来走动,完全可以把水杯放在比自己远的地方。
2、 环绕法缓解尾椎骨疼痛
坐于椅子上,上体正直,颈部直立,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原始状态)。吸气慢慢抬起肩部上提,看上去像耸肩膀的动作,呼气慢慢从前之后绕肩部下落还原至原始状态,连续12-15次,反方向动作,吸气抬肩从后向前侧的方向绕肩部呼气下落,连续12-15次,可以充分的放松颈部肌肉,同时促进血液循环。
3、缓解腰痛,牙签跟针灸一样有效
针灸能治疗背部疼痛吗?证据并不统一。2009年的一项研究调查了数百个患有慢性背部疼痛的人,结果令人惊讶。那些接受模拟针灸治疗的人皮肤只是被牙签扎了扎而已,却和真的接受针灸治疗的人获得了相同的疗效。而且,8周后,两个组都比没有接受针灸治疗的人感觉好很多。
痛经针灸扎哪里
承山穴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血尖角凹陷中。
刺法:患者俯卧,以6寸亳针针刺双侧承山,徐徐捻转进针,以有强烈针感为度。
作用:承山是足太阳膀胱经穴,挟脊抵腰中,和带脉相会,绕带脉又冲击任,督二脉,可驱除胞宫之寒滞,运行气血温煦下焦。
三阴交穴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取穴。
刺法:常规针刺,针尖略偏向足心方向,快速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针感向上传导为佳,留针30分钟。
公孙穴
第1跖骨基地前下缘,赤白肉际处,距太白穴1寸。
刺法:直刺。
作用:公孙是脾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因脾主运化,与胃相表里,冲为血海,冲为十二经脉之海,故公孙穴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痛经。
地机穴
定位: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刺法:直刺,每日1次,连刺3日,下次应在经前3天施术,连针3个月经周期即可治愈。
作用 :地机穴是临床治疗痛经的有效经验穴,该穴可温暖子宫,散寒止痛;而且地机还是脾经的郄穴,郄穴是经气所深聚的地方,治急症效果好,阴经郄穴善治血证,阳经郄穴善治急性疼痛。
腰痛针灸部位 腰痛针灸常用穴位
俯卧位,先取与脐相对的命门穴,再于命门旁1.5寸取穴。
刺灸方法:直刺0.8-1.0寸,,寒湿腰痛,瘀血腰痛均针灸并用,泻法;肾虚腰痛针灸并用,补法。
在脊柱区,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刺灸方法:直刺0.8-1.8寸,寒湿腰痛,瘀血腰痛均针灸并用,泻法;肾虚腰痛针灸并用,补法。
俯卧位,先按取两髂嵴,髂嵴平线与正中线交点处相当于第4腰椎棘突,棘突下方凹陷处即是本穴。
刺灸方法:直刺或斜刺0.5-1.9寸,寒湿腰痛,瘀血腰痛均针灸并用泻法,肾虚腰痛针灸并用,补法。
俯卧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与半腱肌的中间。
刺灸方法: 直刺0.5-1.0寸,寒湿腰痛,瘀血腰痛针灸并用,泻法,肾虚腰痛针灸并用,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