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损害如何确诊
肾损害如何确诊
一、病史及症状
(一)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多见于儿童和男性、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患者,临床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少数病人可出现肉眼血尿。
(二)肝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有肝硬化病史,患者可表现为尿检异常(如镜下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等,少数病人无临床表现。肾功能恶化较为缓慢。
(三)肝肾综合征常见于肝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大多数病人有一定诱因,如过度利尿、大量放腹水、消化道出血及应用某些肾毒性药物;通常在肝功能严重损害的同时或之后少尿,可于数日、数周或数月内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往往伴有恶心、呕吐、精神淡漠和嗜睡;病情严重者有肝性脑病及昏迷。感染、出血、低血压和肝功能衰竭等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体检发现
肝性病容,黄疸,蜘蛛痣,肝掌,脾大,腹水,或眼睑、下肢浮肿。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
1.肾外表现
(1)血液系统:早期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贫血,晚期常有全血细胞减少,可有出血倾向。部分患者由于血浆M蛋白大量增多,尤其是IgA易聚成多聚体,产生高黏滞血症,少数患者伴有冷球蛋白血症,可出现雷诺(Raynaud)现象及指端干性坏死。
(2)骨骼系统:骨痛为MM的主要早期症状。
(3)其他: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2.肾脏表现
(1)蛋白尿型。
(2)肾小管功能不全型。
(3)肾病综合征。
(4)急性肾衰竭。
(5)慢性肾衰竭。
怎样预防儿童高血压
一部分的儿童血压偏高,但由于没有引起器官的 损害,即没有心、肾、脑和血管损害,因此首先应该 采取非药物防治,在饮食上注意减少盐的摄入量,多 吃粗粮和水果蔬菜,加强锻炼,如果肥胖,应采取含 理的方法减轻体重。
如何预防药物性肾损害
(1)一般药物引起的肾损害,只要及时认识和诊断,终止此类药的继续使用,其肾功能可迅速改善,多数病人可完全恢复。
(2)原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引起的肾衰竭可相当严重,并留下严重的肾损害,导致终末期肾衰竭。一些抗癌药和某些多肽类抗生素可产生不可逆或进行性肾损害。为了改善此类患者的肾功能,可试用糖皮质激素,短期泼尼松1mg/(kg·d),疗程1~2周,但应注意加重感染性疾病的风险,用药剂量不需过大,时间不宜过长。
(3)对非类固醇抗炎药引起的间质性肾炎,泼尼松疗效不满意时,可选用细胞毒药物治疗。
(4)对症治疗,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5)对严重少尿、氮质血症并发急性肾衰竭者可行透析治疗。
从生活细节远离肾损害
细节一:食品选择别单一
余学清教授介绍,超量的重金属摄入会对肾脏,特别是肾小管造成损害,这点是已经得到科学研究证实的。不过重金属摄入量与肾损害程度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他介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意向牵头在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开展这一课题的多学科研究,这对于预防重金属相关的肾损害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有利于推动政府干预措施的出台。
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减少重金属的摄入?余学清教授建议,购买有机食品或无公害食品是远离重金属污染的一种方法,另外,饮食尽可能多样化也是有效措施。他解释,不同的蔬菜种植区域不同,它们对污染物的吸收和残留也不同,“变着花样”吃,不容易让某种重金属在我们体内过量蓄积。
细节二:多喝水
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同样可能在饮用水中存在。余学清教授说,如果对水源不放心的话,可以在家中安装过滤器,也有利于重金属的滤除。
此外,还要注意多喝水。余学清教授认为,肾脏是人体的“净化中心”,其主要功能是清除体内新陈代谢的产物和毒物,调节机体水盐和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有害物质最终是通过肾脏代谢出体外的,它们若对肾脏造成损害,也需要一定的量,特别是一些会在肾内沉积的有害物质,多喝水,多排尿,有利于这些有害物质的排出;即使是对于其他类型的有害物质,大量喝水也可以起到稀释的作用,有害物质的浓度低了自然对肾脏的损害也就会减少。
细节三:感冒药别随意吃
很多人感冒不舒服了,就自己去买药吃,吃了不见好就再买一种试试,这样也会增加肾损伤的风险。小小的感冒药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威力?余学清教授解释,“是药三分毒”,肾脏对药物是非常敏感的。人吃药后,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最终大多要通过肾脏来排泄到体外。我们日常比较熟悉的感冒药多含有解热镇痛成分,具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毒性,如果过量服用就可能会导致急性肾脏损伤,临床上经常能碰到因滥用感冒药而引起急性肾损伤甚至肾功能衰竭的病例。
余学清教授提醒读者,感冒时用药一定要非常小心,不要自己随便到药店买药,或认为感冒药是非处方药就可以随便吃,又或者为求好得快,几种感冒药一起吃。 特别是两种以上具有相似成分的感冒药同时服用,就相当于加大了药物剂量,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性会成倍增加。
但这并不是说感冒药就不能吃了,这就成了因噎废食了。遵医嘱、规范用药,是可以把药物对肾脏的损害降至最低,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可能有肾毒性的药物。如果药物能够做过敏试验(如皮试),最好做过再吃,因为如果人体对药物有过敏反应,那肾损害的发生风险会大幅增高。
细节四:中药别长期吃
余学清教授是2007年广东省首次慢性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负责人,正是这次调查得到“每十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患有慢性肾病”的发现。在调查中他们发现药物毒性引起的肾损害占慢性肾病的3.6%,这说明滥用药物或不规范用药导致药物性肾损害也是肾病逐年增多的一个不可轻视的原因。
他介绍,特别是广东人有服用中药的习惯,中药的肾毒性要特别引起重视。目前已经明确可能带来肾损伤的中药成分有木通、防己和马兜铃酸等,含有这些成分的药物包括八正丸、大黄清胃丸、导赤丸、妇科分清丸、辛夷丸、纯阳正气丸、当归四逆丸、跌打丸、冠心苏合丸、十香返生丸等。
他提醒,对于本身有肾脏或胃肠问题的患者,服用这些药物时要特别小心,服用剂量不要过大,服用时间不要过长。有些慢性病人可能需要长期服用中药,有时服用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药物中即使不含木通、防己和马兜铃酸,也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及肾损害情况,以防含有未知的有肾损害作用的成分。民间偏方更不能轻易相信,比如说所谓的“排石汤”就有很强的肾毒性。
细节五:每年查查肾功能、尿常规
由于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性,许多患者肾脏损坏了相当大比例时,却仍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等有了症状再去就医,可能已经发展到了尿毒症。余学清教授建议,无论是个人体检还是单位体检,最好在肾功能、肾B超的检查基础上,增加尿常规的检查。
现在许多单位体检都会查血肌酐(肾功能),这个指标虽然重要,可以反映出肾脏的功能状况,但不能准确反映出肾脏损伤情况。肾脏有极强的储备和代偿能力,10万个肾单位中有40%的肾单位遭到破坏时,剩下的肾单位仍可能照常工作,血肌酐仍是在正常范围。只有肾单位的损坏超过50%,剩下的肾单位的工作不足以排除身体内的毒素时,血肌酐才会表现出异常。尿常规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尿常规可以检查血尿、尿蛋白,则能更及时、更早期提示肾损坏的情况。而且尿常规检查费用低廉,完全无创。
黄褐斑的症状和病因
黄裸斑的出现又没有特别的症状表现,又不会感觉到痛痒的现象,而且它还会随着季节进行变化,一般来讲是夏天严重一些。而且黄褐斑最容易发生在中青年的女性脸上。那黄裸斑的症状和病因有哪些?
黄褐斑的病因
1、黄褐斑是好发于妊娠期女性身上的皮肤疾病,其损害的泛发,与其内分泌失调有关。一般情况下,黄褐斑出现在妊娠期的3个月后,随着分娩结束,黄褐斑也会随之减退。但是,也有部分患者会残留不同程度的黄褐斑,出现此类病症的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
2、黄褐斑的病发,与其精神压力过大有关。女性患者常常会因生活及工作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巨大的压力,当这些压力无法排解时,则容易引发黄褐斑等皮肤损害。确诊为黄褐斑的患者,应及时到正规、专业的皮肤病医院进行治疗,以免其损害因拖延治疗而加重。
3、黄褐斑是一种较为难治的色素性疾病,确诊为此病的患者,应及时及早地进行治疗。黄褐斑的病发,与其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不良习惯的产生,不仅 会诱发此病,同时也会导致其损害的加重。确诊为黄褐斑的患者,应及时纠正其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免加重其损害的同时,加大其治疗难度。
通过专家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黄裸斑的症状和病因。其实黄裸斑最容易发生在怀孕期或者是生产后的女性的面部,黄褐斑的出现会影响到女性的外貌,同时还会影响到女性的心理健康。所以黄裸斑的出现一定要及时的治疗,可以减少对患者带来的伤害
肾损害如何避免
(1)采用中美传统经典肾复康、肾炎康、肾保康、血尿康等治疗,临床上有着良好的效果。肾复康系类是在经典秘方的基础上、以免疫平衡理论为依据。提取精致的特效系列新药,根据本病的病理特点,去除病因,消蛋白、降潜血、保护肾功能。
(2)采用复方液体,平衡机体内环境、纠正机体免疫紊乱、活血化瘀调畅气血,清楚免疫复活物与霉素,达到澄源复本之效。并结合中药西药按正规疗程及针对个案特别制定的攻关方案取得好的临床疗效。
(3)采用离子超导局部激活治疗及囊内注射直达病灶强化措施,有效避免激素全身用药副作用及肾区作用药物微乎其微的弊端。
(4)采用穴位贴敷,刺激穴位,通过其经络通道,以达到调和脏腑,平调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
(5)采用药浴熏蒸疗法,针对肾功能损伤的患者,采用皮肤排毒,有良好辅助效果。
可能导致肾损害的药物
药物引起的肾损害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肾脏易遭受药物损害与肾脏本身结构、功能有关。导致肾损害的药物常见的有:
(1)抗生素:如新霉素、二性霉素、多黏菌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等。
(2)利尿剂:以噻嗪类、呋塞米和醋氮酰胺引起的肾损害最为常见。
(3)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常见的有水杨酸盐类、醋酸衍化物类、丙酸类等。
(4)X线造影剂:以碘化物X线造影剂引起的居多。
(5)中草药:常见的有关木通、雷公藤、鱼胆、棉酚等。
药物性肾损害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药物性肾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①急性肾功能衰竭;②肾小管间质损害;③急性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④梗阻性肾病;⑤进行性氮质血症;⑥水电解质平衡紊乱;⑦尿崩症。
红斑狼疮性肾炎是什么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常见病。美国统计资料显示,本病的发病率为50/10万,在我国约占人口的千分之0.7。本病女性发病率较男性为高,且以年轻女性为主。SLE凡有肾损害者,即为红斑狼疮性肾炎(LN)。狼疮性肾炎的发病率各家报道结果不一,我们认为,在确诊的SLE中,约70%有明显的肾损害。如果SLE患者做肾活检,用光镜检查,其肾损害达90%,如果加上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差不多全部患者都有肾小球损害。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常累及多系统多脏器。其临床特征主要有:①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②多发性关节痛;③皮肤损害;④多系统、多器官损害;⑤有自发的缓解或加重倾向;⑥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常有效;⑦血γ球蛋白增高;⑧血沉加快;⑨ANA可作为筛选试验。
有些患者以肾外表现为主,而仅有轻度肾损害,这种病人发生肾衰者较少;另一些病人则以肾损害为主要外在表现,如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外表现不明显,易误诊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的内脏损害,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SLE的预后。
中医并无狼疮性肾炎之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当归于水肿、腰痛、日晒疮、阴阳毒、温毒发斑、虚劳、眩晕心悸等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或七情内伤,阴阳失调;或肾精素亏,复感邪毒,或服食毒热之品,致气血阻滞,运行不畅,邪毒久稽经络血脉所致。
慢性肾损害诊断详述
肾脏MRI检查 --
MRI能查明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侵犯范围;可鉴别肿块为囊性、实质性、脂肪性,比CT敏感、定性准确。
肾脏超声检查 --
B超是患者在就诊时经常接触到的医疗检查项目。
在临床上,它被广泛应用于心内科、消化内科、泌尿科和妇产科疾病的诊断。
血清α1微球蛋白(α1-MG) --
α1微球蛋白是一种糖蛋白,主要在肝脏及淋巴组织中合成,广泛分布于体液及淋巴细胞膜表面。测定α1微球蛋白对诊断肾脏疾病以及评价肾功能有一定的意义。
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 --
β2微球蛋白是人体白细胞抗原分子的一个β轻链。其主要功能是参与淋巴细胞表面识别及与杀伤细胞手提有关。体内几乎所有有核细胞均能合成β2微球蛋白,并附着于细胞表面。同一个体每日生成β2微球蛋白 的量保持恒定,并分泌于各种体液中。测定血液、尿液、脑脊液中的β2微球蛋白对诊断多种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尿液颜色(UCO) --
尿液的颜色检查就是用肉眼观察尿液的颜色,一般用于评估量尿液的浓缩情况、尿色素的含量以及体内代谢状况,可用于健康人的体检,以及其他尿液异常,排尿不适,或发热的病人的常规化验检查。
专家谈狼疮性肾炎症状表现
据临床观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70%左右都会出现肾脏损害,仅出现的时间不同而已。一般来说,红斑狼疮的肾损害一般比较晚,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6个月~2年内出现。但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也有一开始表现为浮肿、蛋白尿者。所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一定要警惕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的来临,在确诊后应严厉留意肾脏受损的一些征兆和表现。红斑狼疮的肾脏损害的症状几乎包括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和肾血管性疾病的一系列症状,起病可隐袭,病程一般较长,有或无自觉症状,亦可以肾损害为有效的临床表现。水肿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也往往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夜尿增多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的早期症状之一,常反应尿浓缩功能障碍。约1/6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病人在确诊时有肾功能不同程度的减退。红斑狼疮的肾脏损害又分为:
①肾炎综合征型,类似急性肾炎表现;
②肾病综合征型,明显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③慢性肾炎肾功能减退型,类似慢性肾小球肾炎,有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持续不退,伴贫血、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尿毒症。
④急进型,患者病情发展迅速,高热不退,蛋白尿,血尿,红细胞管型增多,肾功能急剧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