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物的革命性进展
糖尿病药物的革命性进展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与糖尿病医学学科的进步与发展,一种名为胰高糖素样多肽GLP-1的内源性内分泌调节肽研究与应用,成为当今世界糖尿病医学学科领域又一个崭新的热点。应运而生的一种糖尿病的新药百泌达(艾塞那肽注射液)问世,使糖尿病治疗药物家族,又增添了新的重要成员。这种具有着糖尿病革命性新药的出现,为人类糖尿病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机制的探讨和治疗现状阐述
糖尿病发病病因及机制十分复杂,遗传和诸多环境因素均参与了该病的发生。作为占糖尿病发病人群95%的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慢性进行性的损伤和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的逐渐减少是其重要的病理特征,也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轴。研究表明,遗传因素、肥胖、糖脂毒性、胰岛素受体功能障碍、炎性反应引起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IL瘦素等可通过不同途径直接或间接参与2型糖尿病β细胞损伤。上述综合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人体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损最终导致衰竭,因而造成的糖尿病人营养代谢出现严重障碍,引发并发症而危害病人的生命健康。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表明,尽管初诊患者在疾病早期就接受了常规的积极治疗以使血糖水平尽可能达标,但多数患者在10年的干预期内血糖指标仍逐渐恶化,并最终进入胰岛功能严重损伤阶段。研究提示,虽然血糖升高可能是加重β细胞负担并导致其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但维持血糖达标状态并不足以遏制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损伤和并发症进展,这意味着β细胞功能的衰退存在其他内在原因,我们迫切需要一类在降糖同时能够保护β细胞功能的药物。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传统降糖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低血糖的副作用,随着2型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和病情的进展主要是β细胞严重损伤、衰竭甚至凋亡,维持血糖达标的治疗难度逐步提高,患者需要联合使用更多、更强的降糖药物,这样低血糖发生率必然升高。低血糖发生率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呈正相关。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引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的益处。降糖达标和低血糖风险成为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越来越突出的一对矛盾。因此,探索和寻求糖尿病治疗新的机制,研究和应用高效益的、新理念的降低高血糖药物,实现糖尿病治疗中既能平稳的控制高血糖,又能避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一直是糖尿病学科长期以来所研究的重点。
内源性胰高糖素样多肽GLP-1的内分泌调节肽机理
1993年,本人在英国皇家研究生院代谢医学系(后合并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代谢医学系)工作期间,所领导的科研小组,通过研究发现内源性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有明显的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的作用,并能显著降低餐后高血糖状态(此论文发表于世界著名医学杂志《临床研究杂志》),该杂志首页发表编者按,称之为“糖尿病研究的重大突破”。
实验室研究发现,在生理状态下,同等剂量的口服葡萄糖可较静脉输注葡萄糖引发更多的胰岛素释放,这表明有内源性物质可在人体进食葡萄糖后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这种呈葡萄糖依赖方式促进胰岛素释放的物质是小肠内分泌细胞产生的一类多肽激素,内分泌学界将其命名为肠促胰岛激素。人体内发挥主要生理作用的肠促胰岛激素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在它们作用下分泌的胰岛素占餐后总分泌量的很大部分。这种肠促胰岛激素可与胰岛β细胞和多种其他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降糖作用。
肠促胰岛激素与其他胰岛素促泌剂最大的不同是,仅在人体血浆浓度高葡萄糖水平下才会增加人体胰岛素的分泌。在血浆浓度低葡萄糖水平下,肠促胰岛激素与β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仅引发钙离子的少量内流和胰岛素的微量释放,不会导致人体血糖的进一步降低。
进一步研究显示,肠促胰岛激素具有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减轻胰岛素抵抗的潜在作用。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肠促胰岛激素输注6周后,再接受葡萄糖负荷时,C肽水平可显著升高,且胰岛素敏感性显著升高77%,表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状态均有显著改善。在动物实验和体外研究中,肠促胰岛激素还能促进β细胞再生,维护β细胞的形态,并抑制β细胞的凋亡。此外,肠促胰岛激素还具有广泛的胰外作用。GLP-1可延缓胃排空,长期输注后还可作用于下丘脑的摄食中枢增加饱腹感,抑制糖尿病人摄食中枢病理性亢进,从而使患者减少进食和热量的摄入,对于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和减轻脏器组织负担、增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均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上述生理作用使肠促胰岛激素成为一种有着极其广阔前景的降糖物质,能有效提高体内肠促胰岛激素水平的药物具有以下特性:仅在高血糖时促进胰岛素分泌,基本不会引起低血糖,在促进人体胰岛素分泌的同时可减轻胰岛素抵抗,并能保护β细胞形态功能和促进其基因表达,延缓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的损伤进程,这种多靶点、多用途、多特质物质,也可多方面解决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长期存在的诸多矛盾。
研究者也发现应用这种物质不足之处,天然的肠促胰岛激素仅能通过注射给药,而且会被组织中的二肽基肽酶4(DPP-4)快速降解,在体内的半衰期不超过数分钟,必须持续输注才能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对于2型糖尿病这种慢性疾病而言,这样的给药方式无疑会大大降低治疗的可行性和依从性。为此,糖尿病药物研究者必须找到临床降糖新药的出路,一个是通过对人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进行改造,克服胰高糖素样多肽-1应用时需要持续静脉输注或持续皮下注射的缺点,另一个是研发抑制DPP-4的药物,通过延缓内源性肠促胰岛激素的降解而提高其水平。在这两方面近年来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新药百泌达(艾塞那肽注射液)作用机理介绍
针对GLP-1这种物质的特点,由美国礼来公司应用GLP-1降糖机理所研发的糖尿病新药百泌达(艾塞那肽注射液),成为近年来人类医学糖尿病药物研究的重大进展,它使糖尿病药物家族又增添了一位新的成员,并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方法。
百泌达是人工合成的肠促胰岛素类似物GLP-1家族的第一个成员,它模拟人体生理状态下分泌GLP-1的生物模式,克服了它在人体内能被二肽基肽酶4(DPP-4)快速降解的不足,从而实现其特殊的药物作用。首先,该药物通过激动GLP-1受体的方式,增强人体内源性GLP-1的分泌,从而促进人体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能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改善所降低的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功能。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人体在摄食后30分钟内胰岛素释放能力的延迟和分泌不足,导致了人体高浓度的、过多的血糖堆积在血液里,不能被人体所利用,这称之为“胰岛素分泌早期相功能障碍”。而这种障碍,也正是2型糖尿病人重要的病理特征和治疗难点。百泌达针对上述问题,在降低患者高血糖的同时,增强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的作用,并主要针对那些口服其他传统降糖药而疗效较差的患者。其次,该药物能显著并且平稳的降低人体餐后高血糖,在血糖较低或正常的情况下,不发生降糖作用,这避免了糖尿病治疗中降糖药物容易产生低血糖的风险。第三,该药物能促进胰岛β细胞的基因表达,增强胰岛素的合成,增加了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的储存,并可稳定其形态和结构,实现了降糖和保护胰岛β细胞的双重作用。第四,该药物可以抑制糖尿病人胰岛α细胞增生,减缓其人体过多的胰高糖素分泌,从而抑制了人体肝糖原的过多分解,实现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达到降低高血糖作用。第五,通过减缓糖尿病人进食后的胃排空速度,增强病人的饱腹感,抑制病人摄食中枢的病理性亢进,减少其热量的过多摄入,从而达到减低体重,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的作用。值得强调的是,该药物注射方式为每天2次皮下注射,它的使用剂量与胰岛素不同,每一次给药剂量都是固定的,不要根据血糖水平来调整用药。
典型病例:徐某某,男,54岁。患者糖尿病史8年,入院前口服糖苷酶抑制剂和拜糖苹并每日注射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入院检查:空腹血糖12.2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5.31mmol/L。糖化血红蛋白11.5%,血压150/100mmHg,入院诊断: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极高危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入院后予以保护胰岛细胞的系统生物工程治疗体系,合用百泌达每天1次,每次5ug治疗,保护胰岛细胞,改善胰岛功能以及代谢内环境,积极治疗相关并发症。患者住院14天,治疗两周后,胰岛素用量从入院时的45.3单位,至出院时停用胰岛素,平均血浆血糖值控制在6.2mmol/L。出院后,患者停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在控制饮食和运动的同时,每日1次注射百泌达5ug,血糖得以满意的控制,平均血浆血糖值控制在6.5mmol/L左右,三个月后随访,血糖处在正常达标范围。
应用体会:1.百泌达多特质、多靶点、多用途药物学的特性,对2型糖尿病病人用途广、适应性强,疗效显著,尤其是降血糖效果持久而稳定;2.百泌达既可以与胰岛素以及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有显著的促进糖尿病人受损伤的胰岛功能恢复,也避免了糖尿病人使用胰岛素而增加体重的缺点,且使用时不会发生低血糖的风险;3.对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人,百泌达能明显抑制其食物摄食中枢功能病理性亢进,从而达到减少其热量摄入和降低体重的效果。
我们应当看到,这种新药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目前它存在着仅能靠药物肌注而不能口服、某些人群可能产生恶心甚至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反应、药物价格偏高而不能为广泛使用等问题,使用者是应有明确的适应症,又无明显的反指证的病人,临床上应做到科学的选择病人。但不管怎样,百泌达是糖尿病学科一个重要而又崭新的台阶,它表明了人类医学在糖尿病研究领域,找到了一种通过内部调节机制来降低血糖的重要途径。
白细胞异常增高提示血液病
外企白领张先生最近的一次体检报告提示白细胞、血小板增高。当他向血液科医生出示体检结果时,医生立刻要求他接受骨髓检测。起初他还心存顾虑,觉得自己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又畏惧骨髓检查,最后医生说服了他。没想到骨髓检查提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常规体检往往会检测血常规,血常规中最重要的内容分别是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众所周知,感冒咳嗽、发热腹泻就医时,医生往往会让患者去检测血常规,如果白细胞高提示有感染。不容忽视的是,白细胞增高,除了存在最常见的感染,另一些血液系统疾病也是以白细胞增高为首发表现,当然,这些疾病的白细胞增高的程度会更高,甚至达到100×109/L以上(正常范围4-10×109/L)。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表现为人体骨髓中的粒细胞不受管制地增长,并在血液中积累而形成。此时骨髓造血干细胞,即成熟的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进行恶性克隆增生。这种疾病的发病源于染色体和基因的改变,往往会出现费城染色体的易位现象(9号染色体长臂移至22号染色体短臂上),并形成独特的BCR-ABL融合基因。
150多年前,当科学家首次描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其治疗状况在一个多世纪内几乎没有出现实质性进展。当出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后,由于其具有高效而且相对特异的生物化学活性,很快被用于临床实践。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由此开始了革命性的进步,靶向治疗模式的创立使得癌症治疗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慢性期患者每天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400毫克初次治疗后,1年完全血液学反应率为95%,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率为76%。随访54个月,疾病无进展率为93%,总体存活率为90%,无加速期和(或)急变期进展以及无血液学或细胞遗传学复发的存活率为84%。目前这个存活结果优于其他任何治疗报道的结果。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完全不必恐慌。靶向治疗模式不仅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开拓性地改变了肿瘤治疗的理念,使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更类似于糖尿病、高血压等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王彦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
某些糖尿病药物可能有助于减肥
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研究GLP-1受体激动剂这类肠道激素药物如何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减掉多余的体重。
一个荷兰的研究小组称,该类药物可减少饮食时对食物的渴望并提高饮食满意度。研究人员特别分析了可注射的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Bydureon,百泌达)这种药物。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周二于波士顿举办的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年会上。在会议上提出的研究通常认为是初步的,直至发表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
“当你吃东西的时候,会释放几个激素。GLP-1就是其中之一。”荷兰阿姆斯特丹VU大学医学中心糖尿病中心的博士生Liselotte van Bloemendaal在ADA新闻发布上说道。
“这些激素会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有关的营养状况的信息来调节食欲。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经检测血流变化来考察大脑活动),我们可以看到,静脉给予GLP-1受体激动剂或安慰剂时,患2-型糖尿病或未患该疾病的肥胖者在饮用巧克力牛奶时大脑奖赏中心的变化。”她解释说。
当给予药物时,大脑对食物奖赏的期望没有那么高。研究人员说,这可能导致减少对食物的渴望。根据van Bloemendaal,该药物也似乎增加饮食带来的奖赏感受,这可能会减少暴饮暴食。
这一发现可能带来减肥新方法。van Bloemendaal想进一步考察这些药物是否可以降低对毒品、酒精和尼古丁的渴望。
罗汉果泡水喝能治糖尿病吗 罗汉果泡水喝治糖尿病效果好吗
搭配药物等方法一起治疗糖尿病效果很好。
如果单独用罗汉果泡水喝治疗糖尿病,只能从小基础上避免糖尿病人不再严重,也不能当作治病药物单独使用;但若配合药物,如:口服磺脲类药物、双胍类降糖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可在短期内看到糖尿病人有明显的病情好转,因为通过药物可起到控制血糖升高的作用,再加上喝罗汉果可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双管齐下,自然治疗效果会好很多。
哪些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
1、Ⅰ型糖尿病患者
本型糖尿病以前也被称作“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是指该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并不是像有些人“望文生义”,认为胰岛素依赖就像上瘾一样可怕。
该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被完全破坏,彻底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如果不通过注射的办法向体内补充胰岛素,该型的糖尿病患者体内就要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并进而发展至昏迷和死亡。在1921年胰岛素被发现之前,几乎所有的1型糖尿病都死于酮症酸中毒性昏迷。因此,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首要的是用来救命,然后才是用它来治病,即通过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减少慢性并发症。
2、“久病”的患者
2型糖尿病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体内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二是对胰岛素不敏感而使胰岛素相对缺乏。由于体内尚能分泌胰岛素,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不会因为不使用胰岛素而出现生命危险,所以以前也把该型糖尿病称作“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但是,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观察发现,多数患者大约在患病8—10年左右就不能仅靠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了,这时如果不用胰岛素,血糖就难以得到满意的控制,由高血糖所导致的糖尿病并发症就会出现明显的进展。因此,从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寿命的角度上讲,当疾病进展到一定的阶段,也必须用胰岛素。
3、早期患者强化治疗
我国和国际上其他研究人员还发现,给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为期2周的强化胰岛素治疗后,可以使有些患者在3年内不需要任何药物,仅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就能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
因此,刚被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饮食和运动治疗的效果不好,也最好使用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这样可以让患者的胰岛β细胞休息一段时间之后能更好地分泌胰岛素。
4、“多病”的患者
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其他疾病或者状况可能引起致命性的代谢紊乱,比如需要做大手术、遭受严重创伤、伴有严重感染的糖尿病患者,他们可能会发生酮症、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的高渗昏迷,危及生命。二是其他疾病会引起口服降糖药蓄积中毒。比如肝肾功能不全或者严重缺氧(比如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因为口服降糖药在体内代谢不畅,可使药物蓄积,副作用加重。
胰岛素是生物体内的天然物质,是目前所有的降糖药中最安全的药物。糖尿病患者在需要使用胰岛素时,应该毫不犹豫地接受胰岛素治疗。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或因血糖控制不好而使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缩短寿命。
5、糖尿病孕妇
虽然口服降糖药物可以控制糖尿病孕妇的高血糖,但药物对胎儿是否有影响却没有临床试验的证据。而胰岛素是生物体内自然的激素,它的安全性是可靠的。
因此,糖尿病孕妇当血糖高到依靠饮食和运动而不能控制时,必须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保证母婴安全。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应该如何进行选择
按年龄大小选药:糖尿病的发生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制,所以不同年龄层次所选择的药物也是不同的,对于老年患者,因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物,而应选择服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降糖药物,如诺和龙。对于儿童来讲,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目前只有二甲双胍被FDA批准用于儿童。
按糖尿病类型选药:如果我们患上了糖尿病疾病的话,需要根据我们的糖尿病类型来选择合适的药物,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及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效果不好、出现急性合并网膜病变、尿毒症等应激状态(严重感染、急性心梗、脑卒中等)、大中型手术围手术期及围孕产期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除上述情况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考虑使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按高血糖类型选药:还有就是我们要根据高血糖的类型来进行选择药物,如血糖升高的时间不同,药物也有所差别,如果是单纯的餐后血糖高,而空腹和餐前血糖不高,则首选糖苷酶抑制剂。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应该如何进行选择?如果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有餐前血糖轻度升高,应首先考虑苯甲酸衍生物。如果空腹、餐前血糖高,不管是否有餐后血糖高,都应考虑用磺脲类、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
按有无其他疾病选药:如果不仅仅是患上糖尿病,还有一些其他疾病,我们在选择药物的时候也需要顾及到。如果患者还有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首先考虑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糖苷酶抑制剂。如果患者有胃肠道疾病,最好不要使用双胍类和糖苷酶抑制剂。如果患者有慢支、肺气肿等肺通气不良的疾病,慎用双胍类。如果患者有肝病,慎用噻唑烷二酮类。如果患者有较严重的心肝肾肺等全身疾病,则最好使用胰岛素。
绿萝花的功效与作用 降血糖
《西藏绿萝花及其提取物在制备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一文中表明,绿萝花在听过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后获得的物质有很强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可作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制备治疗糖尿病药物,并且把绿萝花定位未来治疗糖尿病的一种主要药材的研究方向,因此,喝绿萝花茶能有很好的降血糖的作用。
糖尿病药物治疗
一、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一)磺脲类(SUs)
药物作用:
SUs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改善胰岛素受体和(或)受体后缺陷,增强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故认为可能有胰外降血糖作用。
主要适应证:
2型糖尿病患者用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不能使病情获得良好控制;如已应用胰岛素治疗,其每日用量在20~30U以下;对胰岛素抗药性或不敏感,胰岛素每日用量虽超过30U,亦可试加用SUs类药。
禁忌证:
本类药物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进行大手术,伴有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合并妊娠的患者。
(二)二甲双胍
药物作用:
此药物可增加外周组织(例如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通过抑制糖原异生及糖原分解,可降低糖尿病时的高肝糖生成率。双胍类药物改善糖代谢,降低血糖,但不影响血清胰岛素水平,对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者无降血糖作用,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与SUs合用则可增强其降糖作用。
主要适应证:
双胍类是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第一线药物。单用双胍类或SUs有一定效果但又未达到良好控制者,可联合应用这两类药物。1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如血糖波动较大,加用双胍类有利于稳定病情。
禁忌证:
由于双胍类药物促进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在肝肾功能不全、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等缺氧情况下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因此对有上述情况的患者忌用,对老年患者也应小心使用。
(三)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α葡萄糖苷酶(如麦芽糖酶、淀粉酶、蔗糖酶)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可作为2型糖尿病的第一线药物,尤其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本类药可单独应用,也可与sus或双胍类合用,还可与胰岛素合用。
(四)噻唑烷二酮(TZD)类
TZD类也称格列酮类药物。主要作用是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故视为胰岛素增敏剂。
TzD类主要用于使用其他降糖药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可单独使用,也可与SUs或胰岛素联合应用。此类药物主要为吡格列酮。
(五)苯丙氨酸类衍生物
苯丙氨酸类衍生物是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物,为餐时血糖调节剂。该类药物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低血糖危险性低、不增加体重等优点,可单独使用或与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
二、胰岛素治疗
(一)胰岛素介绍
(二)适应证
①1型糖尿病;
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时;
③合并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
④因伴发病需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
⑤妊娠和分娩;
⑥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
⑦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
(三)胰岛素制剂
按起效作用快慢和维持作用时间胰岛素制剂可分为三类。
①速(短)效胰岛素制剂:有普通胰岛素和半慢胰岛素锌混悬液。该类胰岛素发生作用快但持续时间短。胰岛素是惟一可经静脉注射的胰岛素,可用于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②中效胰岛素制剂:有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和慢胰岛素锌混悬液。
③长效胰岛素制剂:有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特慢胰岛素锌混悬液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四)胰岛素制剂使用注意事项
①注意当从动物胰岛素改用人胰岛素制剂时,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增加,应严密观察。
②胰岛素制剂类型、种类、注射技术、胰岛素抗体、注射部位、患者反应性差异等均可影响胰岛素的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作用维持时间。腹部注射吸收最快,其次分别为上臂、大腿和臀部。
③胰岛素不能冰冻保存,避免温度过高、过低(不宜<2℃或>30℃)及剧烈晃动。
④我国常用制剂有每毫升含40U和100U两种规格,使用时应注意注射器与胰岛素浓度含量匹配。
⑥某些患者需要混合使用短、中效胰岛素,市场上有各种比例的预混制剂,可按患者情况选用。
⑦胰岛素“笔”型注射器使用预先装满胰岛素的笔芯,因此不必抽吸和混合胰岛素。胰岛素笔可以使用短效、中效或预混胰岛素,使用方便且便于携带。
(五)使用原则和剂量调节
(1)无论哪一种类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应在一般治疗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并按患者反应情况和治疗需要作适当调整。
(2)对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效(NPH或Lente)胰岛素,每天早餐前0.5h皮下注射1次,开始剂量约为4~8U,根据尿糖和血糖测定结果每隔数天调整胰岛素剂量,直至取得良好控制。
(六)胰岛素的副作用
①低血糖反应:胰岛素的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反应,与剂量过大和(或)饮食失调有关,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者。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应熟知此反应,尽早发现及处理。要注意识别S0m0gyi现象,以避免发生胰岛素剂量调节上的错误。
②部分患者注射胰岛素后视力模糊,为晶状体屈光改变,常于数周内自然恢复。
④脂肪营养不良是少见的局部副作用,在注射部位呈皮下萎缩或增生,停止在该部位注射后可缓慢自然恢复。为防止其发生,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使用高纯度人胰岛素制剂后过敏反应和脂肪营养不良甚少发生。
⑤肥胖。最容易出现的副作用就是体重增加,腹部发胖,尤其是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肥胖。
⑥食欲增加。
⑦双下肢浮肿。在开始应用胰岛素后有少数患者会出现轻重不同的双下肢浮肿,是水钠潴留造成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逐渐消失,如尿常规检查结果正常可不必处理,如一直不能消肿,也可以应用6542等药物以改善微循环,如果有肾脏病应该及时治疗。
③高胰岛素血症。无论是内源性或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均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尤其身材比较肥胖的患者就更应该严格掌握胰岛素用量,最好与双胍类降糖药物或拜糖平联合应用,以减少胰岛素用量,从而减少其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
糖尿病药
苯乙双服(降糖灵):开始时一次25mg,一日2—3次,饭前服用,可逐渐增量至每日
50—100mg,但每日最大量不超过0.15g。老年糖尿病人以不超过75mg为宜。
二甲双胍(降糖片)6每次口服0—25—0.5g,一日2—3次,以后根据血糖、尿糖情况适当调整剂量。
磺脲类降糖药
格列齐特(达美康,甲磺毗腮):一般患者每日口服40—80mg,需要时可增加至每次80mg,一日3—4次。极量一日320mg,老年患者一日用量不超过80mg。
格列喹酮(糖适平):每日口服60一120mg,分1—3次服用,宜餐前服用。可根据血糖水平酌情调整剂量。
格列吡嗪(美毗达):初用者早餐前30分钟服用2.5—5mg,老年糖尿病人从2.5mg开始,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每日用量超过10mg时可分为2—3次,在餐前30分钟口服,每日极量为30mg。
格列本脲(优降糖):一次口服2.5一10mg,一日量超过10mg时应分早晚两次服用。出现疗效后逐渐减至维持量,每日2.5—5mg。
拜糖平
一般成人开始剂量每次50—100mg,一日3次,每日就餐前吞服,或与第一口食物一起嚼服。由于个体间药效或耐受性差异,应由医生确定病人个体化剂量。严格控制饮食,疗效会更好。
绿萝花的药用价值
西藏绿萝花及其提取物在制备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西藏植物绿萝花(Scindapsus aureus(Linden exAndre)Engl)及其提取部分具有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治疗糖尿病的功效,特别是西藏绿萝花的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很强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可作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制备治疗糖尿病药物。研究发现西藏绿萝花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部分有很强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由此,西藏绿萝花及其提取物可以降低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用来制备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由广东工业大学进行的课题、西藏绿萝花及其提取物在制备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及对小鼠血糖进行的活体实验结论,说明西藏绿萝花确实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糖尿病不能只在乎是降血糖
糖尿病不能只在乎是降血糖
血糖达标、保护胰岛细胞、减少低血糖是未来糖尿病治疗的三大基石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面对如此严峻的糖尿病防控形势,宁光教授指出,我国的糖尿病治疗一直饱受“三低一高”现象的困扰:知晓度低、诊断率低、血糖达标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由于知晓度低、诊断率低,我国糖尿病患者确诊时病情一般已经比较严重,因此血糖控制往往比较困难,或者短期控制后又迅速恶化。从而导致了很多患者血糖控制达标难,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心脑血管、眼、肾等多方面的并发症,而糖尿病的危害也恰恰主要来自这些并发症。
“过去我们讲2型糖尿病的病因时,往往会强调胰岛素抵抗这一因素,但现在的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更多的作用是一个启动因素,而胰岛α-细胞和β-细胞功能的逐步丧失才是决定2型糖尿病进展的关键因素。”母义明教授介绍说。如果仅仅存在胰岛素抵抗,在胰岛细胞功能正常的情况下,β-细胞可以通过加强胰岛素分泌来代偿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降低,以维持正常的葡萄糖代谢。但如果胰岛细胞功能出现问题, β-细胞功能进行性丧失,就会出现胰岛素分泌的减少,从而无法完成这种代偿机制,进而发生糖耐量减低(IGT)和2型糖尿病。同时,α-细胞功能受损会引起空腹和餐后胰高血糖素的过度释放,也会促进高血糖的进展。因此,2型糖尿病往往特征表现为由于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而引起的血糖控制的持续恶化。传统的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只是针对这些问题中的一些方面,只是立足于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但是没有注意到隐性的胰岛细胞功能衰退,因此随着时间推移,有效性逐渐降低,从而导致血糖控制逐渐恶化。
糖尿病肾病的终极杀手尿毒症
糖尿病肾病,有相当一部分最后死于尿毒症,可以说尿毒症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终极杀手。
糖尿病和尿毒症这两种似乎不太相干的疾病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日前在京召开的有关肾脏保护研究最新进展研讨会上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每三个尿毒症病人中就有一人是由糖尿病肾病发展而来的,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尿毒症的首要因素。
据在会专家介绍,我国是亚洲糖尿病高发的国家之一,目前约有3000余万糖尿病患者,其中九成以上为2型糖尿病。由于2型糖尿病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喝得多,吃得多,小便多,体重少)症状,有多达67%的糖尿病患者没有得到诊断。即便是被确诊的糖尿病人中,在治疗时也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患者进行尿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肾病这一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与此同时,由于有半数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目前在选用降压药物时也极少关注对肾脏、心脏等靶器官的保护。
为此,有关专家呼吁医生必须尽快更新知识,在糖尿病治疗中首选能彻底阻断导致糖尿病肾病的罪魁祸首血管紧张素ii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肾病一定会进展到尿毒症吗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在于其可以导致多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肾病是最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接受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主要是由于糖尿病肾病所致。
目前我们国家接受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因糖尿病肾病所致者处于第二位,但每年进入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增加迅猛。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很低,还不到1%,近30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了10倍以上,由于糖尿病肾病不是一天形成的,一般认为至少要在糖尿病患病后5年以上才可能出现糖尿病肾病,所以随着改革开放后新增如此多的糖尿病患者病程的进展,糖尿病肾病会出现一个爆发性增长的过程,必然会成为我国尿毒症患者的首要致病原因。
传统的观点认为,糖尿病肾病不可避免的会逐渐进展到尿毒症,治疗的目的是延缓患者发展到尿毒症的进程,这一观点使得患者和医生都非常失望。然而,随着糖尿病合并蛋白尿患者数量的增加,研究的深入和医生们临床经验的积累,这一传统观念可能会逐渐改变。
糖尿病肾病可分为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晚期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现在有研究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通过积极治疗一部分患者可以恢复到正常,有一半左右的患者可长期停留在微量白蛋白尿阶段而不进展,仅有一少部分会逐渐进展到临床蛋白尿。
有大量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也不一定必然进展到尿毒症,一方面一些出现大量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并不是单纯的糖尿病肾病所致,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比例与非糖尿病人群没有差异,对于这类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完全有可能使其蛋白尿转阴,在我的临床观察中,有许多临床诊断糖尿病肾病处于临床蛋白尿阶段的患者随诊近十年,肾功能仍然保持正常。
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法,目前西医方面主要方案:
一是良好的控制血糖;
二是良好的控制血压特别是选择具有减低蛋白尿、减轻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状态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降压药;
以及在发生肾功能不全后限制饮食蛋白质摄入这三个措施。
但这些措施的疗效非常有限,所以全世界范围内都在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糖尿病肾病治疗方案,然而由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现在看来,从单一的所谓特异性机制研究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药物,常常是在动物试验中证明有效,但一旦在人体中进行临床试验都因为无效或者显著的毒副作用而失败。
国内有许多临床观察性报告发现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雷公藤多甙可以明显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尿,我在临床中也应用了这种药物,大多数患者的蛋白尿可以明显减少,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无效,对其长期疗效如何以及为什么其对一些患者有效而对另一些患者无效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去研究。
中医药是我国的医学宝库,但由于其应用目前的现代生物学技术和理论尚无法完全解释其作用机制,也缺乏符合西方标准的验证其有效的临床研究方法(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而现代医学需要均一性、标准化),所以对于中医药是否能有效的防治糖尿病肾病,阻止其进展到尿毒症目前还处于激烈的争论中,但是许多动物实验和小型的临床观察(大多不符合现代医学要求的循证医学研究标准)提示许多中药具有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我的长期临床经验、以及我主持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实验研究结果告诉我,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一定有效。
我致力于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各取所长、补其所短,为探索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但是,我认为,在探索一种难治性疾病的过程中,其实还需要患者的参与,我一直认为,患者是医生的老师,所以我非常欢迎糖尿病肾病患者加入我们这个研究团队一起为攻克这一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共同战斗。
前几天我与我们的医生团队建立了一个"糖尿病肾病患者管理微信群",逐渐将我们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纳入这个群中,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新病人加入,建立这个群的目的是通过我们医生为患者提供医疗帮助,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具体的医疗方案后可以长期随访,通过5年、10年、20年观察患者的情况,患者之间也可以互相进行交流,共同探索出一条符合每一个患者具体情况的最佳治疗方案。
惹上脂肪肝将面临6大危害
1、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中脂滴增多,使肝细胞脂肪变性,长期的肝细胞变性会导致肝细胞再生障碍和坏死,进而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
2、诱发或加重糖尿病。据调查,糖尿病患者中合并脂肪肝的约50%,脂肪肝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为30%~40%。
3、妊娠脂肪肝。妊娠脂肪肝多发生于妊娠后期(36~40周),起病急骤、进展迅速、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80%。
4、诱发肝癌。脂肪肝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虽无直接关系,但是脂肪肝的病因,如饮酒、营养不良、药物作用及有毒物质损害等,可诱发肝癌。因此,脂肪肝也可增加肝癌的发病几率。
5、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的病情进展研究表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多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容易导致心肌梗死。
6、脑病脂肪肝综合征。一些发生脂肪肝的肥胖者常常表现为恶性肥胖,这类病人极易并发致命性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