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食疗
肠易激综合征食疗
饮食调理能辅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目前,暂没有一种特效的方法能在短期内治愈肠易激综合征,但饮食调理能辅助治疗疾病。肠易激综合征者最好不要吃不耐受的食物,比如冷冻、油腻、辛辣食物。若对海鲜过敏者,不要吃虾、螃蟹、牡蛎、贝类食物等。食用不当的食物,会引起腹泻症状,加重病情。肠易激综合征者应多吃易消化、食物纤维含量高的食物,也可多吃低脂肪、低油脂、清淡食物。补充乳酸菌也能辅助治疗疾病,肠易激综合征者可多喝酸奶。
肠易激综合征常见的食疗方
1.莲子粉粥:材料有莲子、梗米,做法为将莲子、梗米清洗干净后放入锅中熬煮,将熟时加入蜂蜜和茶叶,煮沸后即可食用。
2.山药粥:材料有山药、梗米,做法为将山药切片清洗干净,然后与梗米一起放入锅中煎煮,熟后加盐即可食用。
3.莲藕粥:材料有;莲藕、梗米,做法为将莲藕清洗干净,切成片,再与梗米同下锅共煮,熟后加白糖即可食用。
6标准识正常大便
根据主要症状,肠易激综合征分为三大类型,分别是腹泻主导型、便秘主导型及腹泻便秘主导型。三大类型患者症状各有区别,大便颜色各不相同。人们通过观察肠易激综合征大便颜色可以发现病因,科学选择治疗方法。
6标准识正常大便
大便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识大便可以知健康,辨疾病。
大便性状:条状软便不粘连。正常大便呈条状,是软便,不粘连,能浮在水面,水冲就会干净。糊状大便也属正常。大便偏硬的主要原因是食物蛋白质高;大便偏软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碳水化合物高。
大便颜色:黄褐色或黄色。正常大便颜色为黄褐色或黄色。大便淡黄色的原因是摄入奶制品过多;大便绿色的原因是食用绿色蔬菜过多;大便棕黄色的原因是吃肉太多;大便发黑的原因是中药服用太多。
大便气味:微臭。正常大便是微臭的,主要原因是细菌分解产生粪臭素。喜欢吃肉的人粪便臭味会比较浓;喜欢吃素的人粪便臭味比较淡。如果粪便臭味让人恶心,想呕,这人就要高度重视,到医院查看是否患有疾病。
大便数量:正常一条大便大约100克。正常大便每条长约10~15厘米,重约100克,每次2~3条,呈香蕉状。排便量会随食量和食物种类而发生改变。
排便次数和习惯:每日一次。每个人因个人身体情况排便次数会不一样,健康的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早上吃完早餐后排便。如果连续3天不排便,人则便秘;如果每天排便超过3次,人则腹泻。
排便感觉:粪便5分钟左右排出,没有不净感。粪便自然排出的时间为1-5分钟,如果超出此时间,则排便不顺畅,否则属正常“畅便”。
观肠易激综合征大便颜色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便颜色为墨绿色,颜色较淡,大便形状为糊状或水状,大便数量较少且有大量粘液。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便颜色为黑色,颜色较深,大便形状为块状,大便量少,大便干结。
如何警惕肠克隆病的发生
肠易激综合征因其患病率高,临床治愈时间较长,需消耗大量医药资源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约为15%-20%,我国迄今为止仍然缺乏全国性的统计资料,而在本诊室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约占求诊总人数的25%-50%。综合患者症状表现,肠易激综合征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轻型肠易激综合征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可无明显影响,而发作频繁和严重的肠易激综合征常会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甚至导致心理障碍,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应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适当的心理辅导,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具有独特而明显的优势,同时配合可较快缓解症状的部分西成药,可以全面而有效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也应该了解到,肠易激综合症只是一种功能性疾病,预后良好,不需手术,亦不会引起严重后果,故减轻对疾病的焦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极有意义。
所谓未雨绸缪,疾病贵在预防,故大家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规律,避免刺激性食物和可能的敏感食物,坚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或减少熬夜,适度增加锻炼,如慢跑,羽毛球,游泳等,保持健康的心理,积极面对生活,乐观看待问题;轻型患者应加强对疾病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尽早、及时就医,以便最大程度地控制并治愈肠易激综合征。
你了解肠易激综合征吗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的症状群,属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多与食物、胃肠道激素、前列腺素以及肠腔扩张等各种刺激因素引起胃肠道动力异常、肠道运动的高反应性以及内脏感觉异常敏感有关。此外,精神心理障碍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患者以20-40岁中青年居多,女性多见本病病程迁延反复,症状长期困扰患者,影响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心理及经济负担。
肠易激综合征有些什么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也就是肠子容易激动,容易受刺激痉挛引起腹痛,也就是胃肠神经官能症,顾名思义也容易受情绪影响。这种腹痛部位多不定,可能移动,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排气后缓解,无进行性加重,夜间睡眠后无症状。腹泻常为少量稀散不成形便,可有排便较急迫或排便不尽感。粪便多带有黏膜液,但无脓血。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干结,可呈羊粪状。常伴有明显的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体格检查常无阳性发现,无固定压痛,有时左下腹可触及痉挛的乙状结肠,有压痛。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的体格检查和生化异常的标志,反复检查患者常抱诉医生查不出病。
肠易激综合征的饮食原则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器质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痛,其临床特点是病程较长,以持续或反复发作性腹痛、腹胀、排便困难、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为主要症状。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复杂,除了精神及神经因素之外,饮食因素也是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病情加重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肠易激综合征的防治中,千万不可忽视饮食调理环节。对患者来说,以下5点,是应当特别注意的。
1、避免过度饮食。
一日三餐应当做到定时定量、这样才不会造成饥饱不定。专家指出,规律而有节制的饮食方式有利于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平衡,而无节制的过度饮食,特别是暴饮暴食,则可引起肠道功能严重紊乱,诱使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病情复发或加重。所以,患者应特别重视节制饮食并合理安排一日三餐,以防止过度饮食的危害。
2、防止大量饮酒。
酒精可造成肠道运动及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加重腹胀、腹痛症状,大量饮酒还可刺激肠黏膜,降低局部抵抗力而造成肠黏膜损伤,加重消化不良及腹泻。因此,医学专家告诫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一定要彻底戒酒,务必做到滴酒不沾。
3、不要喝咖啡。
对胃肠道来说,咖啡是一种刺激性饮料,与酒精一样可引起肠道的运动及消化功能障碍,加重腹胀、腹痛症状,所以,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最好避免饮用咖啡。
4、不吃高脂饮食。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任何情况下的高脂饮食都可造成消化功能减退,加重肠胀气症状,且易诱发便秘,因此,患者要限制脂肪的摄入、尤其要严格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
5、少吃产气食物。
产气食物进入肠道后,经肠道细菌的分解可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肠道扩张和肠蠕动缓慢,可致患者出现肠胀气、腹痛、便秘或腹泻等症状。研究表明,碳酸饮料、豆类、薯类、甘蓝、苹果和葡萄等都属于产气食物,必须严格限制患者食用这些食物。
肠易激综合症饮食禁忌
不要喝咖啡
咖啡是很多帮上白领的最爱,喝咖啡能够提神,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但其实咖啡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是十分不利的。对于肠胃来说,咖啡含有刺激性,会引起肠道运动和消化的障碍,会使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胀和腹痛症状加剧。因此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无论在患病或康复之后,都尽量不要喝咖啡。
禁止大量酒精
酒精会导致肠道运动以及消化吸收功能出现障碍,会使肠易激综合征本来具有的症状愈发严重。如果摄入酒精过量,会刺激肠粘膜,降低肠胃的抵抗力造成肠粘膜的损伤,是消化不良和腹泻的症状加剧。中医给予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忠告是一定要彻底戒酒,务必做到滴酒不沾。
由于肠易激综合征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即使症状得到缓解,都不能代表已经痊愈,而且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胃会一般人脆弱和容易受刺激,因此不建议患者食用刺激性的食品,无力是患病还是康复期间。
榴莲开了能放着过夜吗 吃了变质的榴莲会怎样
可能会诱发急性胃肠炎、肠易激综合征、食物中毒等疾病。
榴莲没有变质的时候口感鲜美,具有浓郁的香味,但一旦变质后就会滋生细菌以及微生物,产生大量的毒素,比如黄曲霉素,这一类物质是一种有害物质,不仅会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并且还会对肠道系统造成刺激性,而诱发急性胃肠炎发作。
而急性胃肠炎发作时人体会出现恶心、呕吐;其次伴有腹胀、腹痛、腹泻等表现;另外一小部分人存在于肠易激综合征,吃了坏的榴莲时会诱发疾病发作,肠易激综合征发作时肠道会通过快速的蠕动,将肠道中的内容物排泄,出现腹胀和腹泻表现
再一个就是变质榴莲的成分已经腐败变质,部分人会因此而出现食物中毒,导致胃壁痉挛、恶心、呕吐等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
一、发病原因
IBS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精神、神经因素 IBS患者精神心理异常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普通人。有研究表明,精神紧张可以改变肠道的mmc,精神刺激对IBS病人比正常人更易引起肠动力紊乱。现代神经生理学认为IBS患者的肠道对于张力和多种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但这究竟是由于肠壁神经丛及其感受器或传入神经通路上的异常,还是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节异常目前还不明确。另外有研究发现应激可引起大鼠功能性结肠动力紊乱,同时发现应激后一些胃肠道激素的释放增加,说明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参与应激所引起的肠功能紊乱反应过程。以上精神、神经因素与IBS的关系,支持目前认为IBS是属于身心疾病类胃肠病的观点。
2、肠道刺激因素 肠道内某些因素可能改变肠功能,加重原有的肠易激综合征。这些刺激因素包括外部的食物、药物、微生物等,也可能包括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某些内部物质。有实验发现腔内抗原激发致敏的鼠肠道可明显诱导鼠肠道收缩活动和产生腹泻。有分析认为,当某些刺激物多次作用于肠道时,可能改变肠道的感觉运动功能以及对于刺激的敏感性,从而使肠管产生“易激性”。有报道IBS病人回肠对灌注胆汁酸的分泌作用非常敏感,但可能未被诊断为胆汁酸吸收不良。短链或中链脂肪酸在吸收容量受限或在小肠内快速运转等的病人中可能到达右半结肠,引起右半结肠出现快速通过的高压力波,这些波极有效地推进结肠内容物并可能引起疼痛和腹泻。这些肠道刺激物在IBS中是诱因还是病因目前尚未定论。
二、发病机制
1、肠运动异常 IBS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肠运动功能异常。有研究发现IBS患者空肠段丛集状收缩波(discreted clustered constrictions,DCCs)及回肠推进性收缩波(prolonged propagated constrictions,PPCs)增多,且与痉挛性疼痛一致。腹泻型IBS患者白天的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igrating motor complex,MMc)出现次数增多,周期缩短;在Ⅱ期和进餐后有较多的空肠收缩;结肠显示大量的快速收缩和推进性收缩;近段结肠快速通过且与大便的重量呈正相关;胆碱能刺激后降-乙状结肠多项动力指标增加。相反,便秘型IBS患者近段结肠通过时间延长,排空明显减慢;高幅推进性收缩减少;降、乙状结肠在基础状态下的收缩频率和收缩时间减少,对胆碱能刺激的反应性降低,与此同时近端结肠收缩时间的百分比却显著增加,表现为不协调性。肛管内压力升高,肛门括约肌对直肠扩张的反应性松弛迟钝。排便时外括约肌异常收缩,与IBS患者排便困难有关。
IBS动力异常不仅限于肠道,食管、胃、胆道均存在动力紊乱,以致有“胃肠道哮喘(asthma of gut)”之称。目前有关IBS动力的研究结果尚不完全一致,有些甚至得出相反的结果。说明IBS的动力紊乱是很复杂的,它不单是某一肠段动力发生某种异常,而存在着相互间的协调问题。
2、感觉异常 IBS患者的腹痛阈值较正常人低,因此对标准的结肠扩张产生过度的感觉。这种感觉异常与丛集运动异常的协同作用是IBS患者出现痉挛性疼痛的主要因素。精神压力、焦虑加重患者结肠扩张时的疼痛感觉。相反,松弛状态下对肠扩张知觉减低。超常的直肠肛门感觉引起排便不尽感,甚至排便前的腹痛感。而直肠肛门的过度感觉又与直肠过度的反射运动相伴随。即排便不尽感刺激引起运动应答增强,从而导致排便频度增加,但不伴排便重量增加。
3、分泌异常 IBS患者小肠黏膜对刺激性物质的分泌反应增强。结肠黏膜分泌黏液增多。
抑郁症与肠易激综合征的鉴别
抑郁症需与肠易激综合征相鉴别。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肠道本身无器质性病变而出现肠道功能失调的临床综合征,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见。
需鉴别的原因
可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粘液便,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同时大便化验排除了肠道细菌感染,X线钡剂灌肠造影和纤维肠镜检查又未发现肠道器质性病变。病程呈良性经过。发病诱因是精神过于紧张、激动,工作生活过于劳累等。
抑郁症患者中腹泻或便秘症状也十分常见。其发作与精神因素有关,且经各种理化检查也无法发现器质性改变。因此以腹泻或便秘为主要表现的许多抑郁症患者被误诊为肠易激综合征,从而延误治疗。
鉴别要点
二者的主要鉴别点在于以下几方面:
肠易激综合征腹痛多位于左下腹部,腹痛时即有便意,腹泻多为水样便或糊样便,常在早、晚餐后发生,也可表现为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而抑郁症的腹痛部位不固定,腹痛与腹泻没有明显关联性,临床以便秘多见。多为单纯便秘或腹泻,很少出现腹泻、便秘交替者。
肠易激综合征的全身症状以失眠、心悸、气短、手足出汗、头晕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而抑郁症则以情绪低落、思维迟滞、兴趣低下、悲观绝望等为主要表现。
经常拉肚子或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的就医率却相当低。主要原因是患者对该疾病的认识不足,以为自己只是偶感不适,随意服用一些消化类药物,甚至随便服用抗生素,忽视了其是慢性肠胃病反复发作的表现,耽误了去医院就诊,及得到妥善诊断和治疗的时间。
情绪饮食都会成为诱因
从饮食上来看,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品和奶制品等不当饮食会成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诱因,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心理因素对胃肠道功能也有显著影响,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都可能引发肠易激综合征。而患者在病症发作期间情绪不稳定也会加重病情,心理与肠胃互相影响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动力异常和肠道平滑肌的痉挛有关。当肠道蠕动过快,表现为腹泻;如果过慢,则表现为便秘。30%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急性肠道感染病史,感染治愈后病人肠道处于高动力状态或出现逆蠕动。
神经胃肠病学研究发现,脑-肠互动及脑-肠轴失调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枢神系统状态影响患者内脏感觉,出现内脏高敏感性,即内脏组织对于刺激的感受性增强,包括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腹胀。
经常拉肚子试试中医针灸
中医专业人士指出:经常拉肚子但并不影响健康的朋友,很有可能是患有肠易激综合征。典型症状表现就是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以及腹部不适。常可伴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感及胃痛、烧心感、失眠等其它全身症状,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肠易激综合征检查多无阳性体征,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症治疗效果多不理想。除了传统的中药汤剂治疗外,针灸也可以迅速止泻,减缓全身症状,临床较常用。
肠易激综合征为肝郁脾虚,导致脾运化功能失调而出现便秘、腹泻。通过针灸、穴位敷贴等非药物治疗,可起到调节人体整体内在环境,维持正常运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穴位有很多,尚须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进行选择。俗话说,“心病还需心来医”,因情绪紧张、压力大引起的肠易激综合征,在治疗的同时,还需自我放松,调节好情绪,方能“长治久安”。
工作精神紧张焦虑怎么办
长时间情绪紧张焦虑是目前公认的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诱发因素。研究表明,人的肠同大脑相关,大脑过度疲劳,容易造成脑肠轴失调,引起结肠肌肉在轻微刺激下发生痉挛,导致腹泻。另外,时尚办公族爱吃的巧克力、奶制品或大量的咖啡、酒精也是发病诱因。研究还发现,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女性在月经期症状更严重。肠易激综合征作为一种功能性疾病,目前只能通过改善饮食、调节紧张情绪以及服用药物控制症状,但治疗后稍不注意又会复发。
中医专家建议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要学会放松心情,同时在饮食方面可以多食用谷类、豆子、水果以及粗纤维蔬菜,使结肠轻度扩张,防止肠道受刺激。山药、扁豆、莲心、百合、红枣等滋肠、健脾的食物有止泻功效,也可以多吃。另外,日常减少肉食摄入和少吃多餐也有助于减轻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食疗
1.肉豆蔻粥
制作材料是三克肉豆蔻,五十克粳米,外加两片生姜。先将粳米与清水同煮,煮沸十分钟后,投入肉豆蔻及生姜,直至粥成。肠易激综合症的患者每日空腹服一到两次。肉豆蔻粥有行气消胀,温中和胃,涩肠止泻之效。
2.栗子粥
制作材料是十五克栗子,五十克粳米,将其煮成粥食之,栗子粥具有健脾功效,对脾虚泄泻有效。
3.苏子麻仁粥
制作材料是十五克麻子仁、紫苏子,五十克粳米。先将麻子仁、紫苏子捣烂如泥,然后加水研磨、滤汁去渣,以汁煮粥。苏子麻仁粥具有润肠通便功效,适宜于肠易激综合征便秘者。
4.姜艾糖水
制作材料是十二克生姜,九克艾叶,六枚红枣,十五克红糖、白糖。先用清水洗净生姜的污泥,去除姜皮,切成薄片备用。用清水洗净艾叶的粉尘备用。红枣用清水略泡后洗净,剥去枣核备用。以上各物准备就绪后,一同放进沙锅内,加适量清水用中火煮,待温后饮食。姜艾糖水对于阴寒内盛的腹痛较适宜。
5.焦米粥
制作材料是一百克粳米。先用清水洗净粳米,然后将粳米放进沙锅内,用文火炒至焦黄色,然后加进适量清水,用文火煮成稀粥,待温后服食。每日可服两到三次。焦米粥适用于脾虚泄泻、消化不良。
肠易激综合征检查诊断
诊断有肠道功能性疾病的症状,在排除各种可能的器质性病变后,可诊断为肠功能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诊断标准不统一,并不断修改。目前国际普遍采用的为1992年罗马标准:
1、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超过3个月。
2、必须具备以下症状
(1)腹痛或腹部不适,并具有下述特征:排便后缓解;和(或)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2)排便不正常至少发生于25%时间,至少具有以下2种:大便频率改变(>3次/d或者<3次/周);大便性状改变(硬:团块(或)稀:水便);排便过程改变(排便费力或便急或排便不尽感);排黏液,伴随有肠胀气或腹胀感。
根据其主要表现形式,肠易激综合征可分为不同类型,一般分为腹泻型(diarrhea-predominant,IBS-D)和便秘型(constipation-predominant,IBS-C)二大类,还有各种混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