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更需要“慢运动”
老人更需要“慢运动”
安全性是老人运动的重要前提。因此,一些强度较小、节奏较慢的休闲活动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散步、慢跑等,更适合老年人,姑且称这些项目为‘慢运动’。
慢运动包括某些舒缓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健身操等;有一定强度的家务劳动,如做饭、拖地等;以及运动量很小,但有益身心的体育娱乐项目,如钓鱼、下棋等。
这类项目最大的优势是安全性高。老人的身体素质本就比不了年轻人,若参加剧烈的运动,极易造成身体损伤:强度太大,心肺受不了;对抗性太强,关节、肌肉撑不住。而慢运动的直接对抗性小,受伤几率低,强度不大,更适合老人的身体状态。
慢运动的第二个优势是容易坚持。一般来说,剧烈运动一次后,可能需要一周的时间恢复;慢运动则完全没有这种担忧。不仅如此,很多慢运动都融入了生活,早上的晨练,晚间的散步,平时的遛狗、买菜、做饭、拖地……当所有这些都成为生活习惯,长期坚持就不成问题了。
虽然慢运动适合老人,但不能以“慢运动”彻底代替其他运动。比如老人还应进行一些力量训练,老年女性做做哑铃操,老年男性练练拉力器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户外活动,一定要避开空气污染严重的时段和地段,否则就可能锻炼不成反受害。
秋季运动可防老慢支
运动能缓解不良症状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尤以老年人居多,秋冬季节为发病高峰。粉尘、大气污染、刺激性烟雾、长期吸烟的慢性刺激是主要病因;气候寒冷、过敏因素也是发病的诱因;机体抵抗力减弱,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则是引发慢性支气管炎的内因。
其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喘息或气短,尤以清晨或夜间为重,痰量增多。当并发肺气肿时,除有咳、痰、喘等症状外,还逐渐出现呼吸困难。
运动疗法对肺功能的改善大有帮助,且适合各种不同程度的慢性支气管炎。通过运动疗法,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改善新陈代谢,增进机体对体力活动的适应性。
在控制炎症和痉挛的基础上,减轻呼吸道阻塞的程度,可以有效地改善肺通气量及血液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从而缓解气短、气促症状。同时,运动还能消除或减少引起支气管刺激的原因,促进气管内痰液的排出,减轻支气管炎症,增强心肺功能。
学会正确的呼吸方式
首先应纠正不合理的呼吸方式。肺气肿时横膈被压低且活动受限,胸廓亦处于相对的吸气状态,为了弥补呼吸量的不足,患者常在吸气时动用辅助呼吸肌,甚至错误地在吸气时收缩呼气肌──腹肌。结果是呼吸变得浅而快,特别费力,气体的交换又不充分,因而进一步加重了气短症状。
呼吸操锻炼能使患者学会放松紧张的呼吸肌,着重改善呼气过程和肺通气量。
腹式呼吸(也称横膈呼吸) 这种呼吸方式是指在呼吸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改变腹部肌肉的张力和腹腔内压力,来延长呼气时间。即吸气时腹肌放松,腹部向外隆起,使膈肌下沉,扩大胸腔容积;呼气时,腹肌收缩,腹部向内凹陷,使膈肌上抬,挤压肺脏,排出肺里空气。
缩嘴呼吸 用鼻吸气,空气经鼻腔的吸附、过滤、湿润、加温,可以减少对气管的刺激。将嘴唇收缩成吹笛状,使气体通过缩窄口形徐徐呼出,可以延缓支气管壁的闭塞。
全身性呼吸体操 在腹式呼吸练习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全身性的呼吸体操,即呼吸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按腹式呼吸的要点进行锻炼。
辅助疗法选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能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一般来说,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病人肺功能基本正常,在疾病的稳定期对运动的耐受性较好,对运动方式的选择自由度较大,包括游泳、球类运动等都可进行,主要以个人的主观症状来调节运动量。
喘息性支气管炎病人存在某种程度的肺功能受损,对剧烈活动的耐受性较差。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锻炼方式,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时间由短到长,保证运动后无明显的气喘发作,心率—般不超过(170—年龄)次/分钟。
体质较弱的患者推荐步行。步行是一项全身运动,两腿迈动能促进腹部肌肉有节律地收缩,双臂的摆动能增加肺通气量,改善肺功能。其锻炼方法为:每日步行500米至1500米,以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速度行走,行走时可间歇用中速或快速。
行走时配合呼吸锻炼,一般掌握四步一吸气、六步一呼气。步行锻炼时注意锻炼的强度应根据个人体质、疾病的程度来选择。
特别提醒:慢性支气管炎由气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引起,因此很难治愈,但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避免产生并发症。
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发作,除了药物和运动疗法,患者平时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接触各种诱发因素。吸烟者的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0倍,故应戒烟。
有研究发现,营养不良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的一个诱因,并且许多营养素的缺乏会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情。因此,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要注意全面、合理的饮食结构。对没有其他系统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的患者来说,一般以高糖、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
人的正常心跳是多少
心率是指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叫安静心率,一般为60——100次/分,可因年龄、性别或其他生理因素产生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心率越快,老年人心跳比年轻人慢,女性的心率比同龄男性快,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安静状态下,成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理想心率应为55——70次/分钟(运动员的心率较普通成人偏慢,一般为50次/分钟左右)。一个人一分钟心跳多少次才算正常,一起过来了解下:
一、老年人心跳偏慢,一般为55—78次。
二、婴幼儿心跳比成人快,初生婴儿110—150次,2岁时85—125次,4岁时65—105次。
三、健康成人为60—100次。正常成人在安静时为70—80次,女性稍快。
四、影响心率快慢的因素:
同一个人,在睡眠或安静时心率减慢,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
心率变化与心脏疾病密切相关。如果心率超过160次/分钟,或低于40次/分钟,大多见于心脏病患者,如常伴有心悸、胸闷等不适感,应及早进行详细检查,以便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某些药物、疾病、饮料等会使心率加快或减慢:
老年人运动跳绳比慢跑好
跳绳是一种运动量较大的户外活动,练习前一定要做好身体各部位的准备活动,特别是足踝、手腕和肩关节、肘关节一定要活动开。
开始时慢速,随着坚持时间的增长,可以逐渐提高跳绳的速度。慢速保持在平均每分钟跳60-70次;较快的速度保持在平均每分钟140-160次。
冬天在户外跳绳难免出汗,在停顿下来时,要及时穿上外衣。跳绳不仅是儿童的游戏,还是健身的好方式。健身爱好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日程安排和锻炼时间,参与到集体中去,在其中体会多人跳绳的乐趣。
从运动量来说,持续跳绳10分钟,与慢跑30分钟或跳健身舞20分钟相差无几,可谓一种耗时少、耗能大的力量训练。跳绳能促进血液循环,保护心脏,提高肺活量;还可增进青少年发育,强身健体,开发智力,有益身心健康。
清晨起床睡眼惺忪,若先跳跳绳,可使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晚上跳绳,则会让你睡个好觉。跳绳还有减肥的功效,据研究,肥胖的人在饭前跳绳可以减低食欲。
长期坚持跳绳能训练人的弹跳、速度、平衡、耐力和爆发力,还能培养准确性、灵活性、协调性。如退休老人、单位同事之间,就可常进行多人跳绳,既能互相鼓励,又增加了趣味性,在情感的交流中,也锻炼了人顽强的意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尤其是工作中的年轻人,对团队的协作互助精神也会有进一步的体会。
慢运动越来越受到白领女性的欢迎
在健身教练的建议下,她选择了普拉提、瑜伽这些“慢运动”,虽然热量消耗不大,但轻柔的音乐、舒缓的动作不仅能消除疲劳,还使人变得从容。练完后从头到脚都很舒服。听说白领长期做“慢半拍”的运动,比偶尔来一次大强度的运动效果更好。作为一名过来人,她建议像她一样的“白领族”做些“慢运动”。如今,“慢运动”正越来越受青睐。因其具有塑身、减压、美容、治病等功效,所以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首选。更多的人不希望做“时间的奴隶”,在运动中适度地放慢节奏,对人自身来说,是一种和谐。
通过调查发现,对于压力大的白领,特别是女性来说,慢运动是更适合的一种运动。很多白领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忙了一天之后,如果还要继续去健身房“打一份工”,比如到跑步机上疯狂跑上40分钟或者一个小时,其实对身体伤害非常大,身体负担很重。而这时候做一些“慢运动”,比如瑜伽、太极、散步,能够使人的心灵从焦躁变得安静。当然,并不是否定了激烈的、高强度的运动,它们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很好的,只是对于这种非常忙碌的人来说,“慢运动”会更有益。
事实上,“慢半拍运动”早已在国外流行起来,很多人长期坚持“每天一万步”的健身方法。在离家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下车步行回去;周末到近郊散步,“慢运动”可以为心急火燎的人群“去去火”。就在耐心、慢慢走的同时,你将收获身心的健康和愉悦。
男人衰老的表现 运动能力慢慢减弱
运动过后心跳过快现象持续时间长,心脏调节能力越来越低,说明心脏本身的储备能力下降,这是心脏肌肉老化,弹性减弱造成的,它与血管健康状况不良有关。
老人运动十忌
忌急于求成
锻炼的效果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立竿见影”显然是不现实的。刚开始锻炼的老人,不妨渐渐增加运动量,第一周时参加锻炼至多3次,每次不要超过20分钟,此后可逐步增加锻炼次数以及每次锻炼的时间。
忌剧烈运动
诸如短跑、长距离游泳等项目消耗体能过多,对一般老人并不适宜。
忌震动过大的运动
跳高、跳远、健身操等项目对足部反作用力太大,极易引起骨质已经疏松的老人发生骨折。
忌坏天气参加运动
所谓 “坏天气”,指的是高温、刮大风、下大雨等。原因是老年人由于手脚不够灵便,反应较为迟钝,坏天气极可能引发种各事故。
忌硬拼好强
不少老年人还很好强,殊不知上了年纪后,各种器官功能明显退化,硬拼有百弊而无一利。
忌不能持久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锻炼并不能给健康带来好处。
忌单独锻炼
中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心脏病的老人最好不要独自锻炼,以确保安全。
忌仅从事一项锻炼
长年仅参加某项锻炼,兴致往往大减。不妨多选择几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样不仅可增添运动,而且对身体也更有好处。
忌不做准备运动
在做运动量较大的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如放松肌肉、做深呼吸等。
忌穿皮鞋运动
老人脚病本来就多,锻炼时也比年轻人较易受伤,因此要穿质地柔软、合脚的运动鞋,要有较厚的鞋垫。
产后小便失禁多久恢复 产后小便失禁盆底肌肉如何锻炼
方法:通过收缩和放松直肠、阴道和尿道,就像排尿-逼尿-排尿,上提肛门-放松-再上提,这样反复练习。
练习方法分为快速运动和缓慢运动两种,快速运动就是几秒内迅速收缩和放松;缓慢运动就是尽可能保持动作不变,然后慢慢放松再重复运动。
老年人运动养生选择慢运动
安全性是老人运动的重要前提。因此,一些强度较小、节奏较慢的休闲活动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散步、慢跑等,更适合老年人,我们姑且称这些项目为“慢运动”。
慢运动包括某些舒缓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健身操等;有一定强度的家务劳动,如做饭、拖地等;以及运动量很小,但有益身心的体育娱乐项目,如钓鱼、下棋等。
这类项目最大的优势是安全性高:老人的身体素质本就比不了年轻人,若参加剧烈的运动,极易造成身体损伤:强度太大,心肺受不了;对抗性太强,关节、肌肉撑不住。而慢运动的直接对抗性小,受伤几率低,强度不大,更适合老人的身体状态。
慢运动的第二个优势是容易坚持:一般来说,剧烈运动一次后,可能需要一周的时间恢复;慢运动则完全没有这种担忧。不仅如此,很多慢运动都融入了生活,早上的晨练,晚间的散步,平时的遛狗、买菜、做饭、拖地……当所有这些都成为生活习惯,长期坚持就不成问题了。
慢性病老人做什么运动
1、心肺疾病老人
可进行缓和的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等,最好不要做游泳、打球、跑步等剧烈活动,运动过程中要携带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等,且勿单独活动。运动过程中若出现心慌气促、胸痛胸闷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就地休息,服用携带的急救药物。
2、高血压老人
确保血压控制好后进行运动,尽量控制在130/80mmHg左右,患者应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可能诱发血压升高的运动方式,如举重、屏气等。
3、糖尿病老人
应避免运动强度过高,一般以平日生活中的运动量为宜,避免在血糖高于14mmol/l、空腹或降糖药物作用最高峰的时候运动,口袋里应携带一些饼干、糖果,如果出现心慌、头晕、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可立即服下。同时这类老人应当穿着宽松、舒适的鞋袜,运动时做好足部护理。
4、患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的老年人
应避免过度伸展,日常生活活动及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颈部、腰部的负重,当出现颈腰劳累,手腿发麻、疼痛,以及头晕、行走不稳等情况应立即休息,若休息之后仍无法缓解,当及时就医。
老人冬季运动
1、不可设置过多运动项目或运动太久
老年锻炼项目要因人制宜,不可样样都学,面面俱到。老年人生理上的老化,使脑神经细胞、大脑重量和皮层的面积量减退,对多项目动作的记忆思维呈现紊乱,并使神经系统协调指挥各器官系统对各种动作变化作出及时反应的能力明显减退。而锻炼时间以每日30~40分钟为宜。健康老人或有锻炼习惯者可酌情延长,以兴趣尚浓,感觉良好即止。谨防超量负荷,产生逆反心理。
2、运动后不要马上坐躺
运动时血流加速,运动后如果随即坐、躺,会出现血压急剧下降,心率激增;肌肉运动会立即中止,下肢静脉的血液不能畅快向心脏回流,造成下肢瘀血肿胀,脑部及机体各部分因缺血导致“休克”,或产生不适感觉。运动后需有慢跑缓走渐次递减的放松运动。小憩间,应随即用柔软毛巾擦抹身上汗水,不宜在地上随处躺卧,避免躯体受潮寒,诱致风湿性腰痛或关节疼痛。
3、不要大量喝水
运动时排汗造成干渴,可适量补充水分。饮量不宜过大,超量就会破坏体内水分、盐分的代谢平衡和稀释血液的浓度。补给水分以淡盐水最适宜,既补了人体水分,又补充了盐分,保持体内水盐平衡。
4、不要运动后马上凉浴
运动时血流量加速,毛细血管扩张,大量排汗。如即时凉浴,遇冷刺激后引起体温骤降,机体血管突然收缩,使神经系统失调,肌肉抽筋,而且引起感冒和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5、要注意运动卫生
锻炼前后的运动卫生,重在练前的暖身活动和练后的整理活动。练前人体机能需有活动的准备,使体内的运动器官、肌肉力量、韧带的伸展迅速进入活动状态,防止出现运动创伤;运动后的整理活动使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变化由运动状态渐次进入相对安静状态,不能随运动的停止而停歇。整理方式重在身体放松,使运动负荷逐渐减小,达到驱疲消劳的功效。
老年人多动动腰老的慢
首先是柔韧性。好的柔韧性可以保证运动时各种动作的顺利完成,降低运动损伤几率。苟波说:“由于平时疏于锻炼,柔韧性一般从20多岁就开始退化了。现在很多年轻人连弯腰时,触碰脚尖都做不到。”训练柔韧性最好的方法是静力拉伸。苟波解释说:“拉伸分为静力拉伸和动力拉伸。动力拉伸指踢腿等利用身体瞬间弹力做的拉伸动作,这类动作锻炼柔韧性的效果较差,而且容易受伤。静力拉伸指在静止状态下进行的拉伸运动,往往要求在拉伸到自身‘极限’后,坚持10秒左右,锻炼效果好且不容易受伤。”比如坐姿伸直双腿,俯下上身用手触摸脚尖,如果无法碰到脚尖,握住脚踝或小腿也可以,然后保持10秒钟。
其次是肌肉力量。苟波建议,可以针对肩背上臂、腰腹部、下肢的肌肉分别进行运动。“人体有200多块肌肉,从防止老化的角度来说,可以主要练习几大块肌肉”。腰腹部是重点照顾对象,可以通过仰卧起坐、俯卧撑、平躺卷腹等动作,练习腹肌和腰肌;上肢部分可以重点练习肱二头肌、三角肌、胸大肌等,举哑铃、引体向上等可以锻炼到这些肌肉,防止“臂力”的丢失;下肢可以通过负重深蹲等动作,练习股二头肌和股四头肌。
最后是心肺耐力。“虽然心肺耐力是所有机能中退化最慢的,但由于它是所有运动的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多锻炼它。”苟波解释说,游泳、跑步、自行车、健身操等都是很好的心肺耐力训练。这些项目锻炼的是全身肌肉,因此,我们只需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心肺耐力训练要达到合适的强度才有效,一般我们用运动心率来衡量它。对普通人来说,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最合适。”
秋季运动可防老慢支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尤以老年人居多,秋冬季节为发病高峰。粉尘、大气污染、刺激性烟雾、长期吸烟的慢性刺激是主要病因;气候寒冷、过敏因素也是发病的诱因;机体抵抗力减弱,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则是引发慢性支气管炎的内因。其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喘息或气短,尤以清晨或夜间为重,痰量增多。当并发肺气肿时,除有咳、痰、喘等症状外,还逐渐出现呼吸困难。
运动疗法对肺功能的改善大有帮助,且适合各种不同程度的慢性支气管炎。通过运动疗法,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改善新陈代谢,增进机体对体力活动的适应性。在控制炎症和痉挛的基础上,减轻呼吸道阻塞的程度,可以有效地改善肺通气量及血液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从而缓解气短、气促症状。同时,运动还能消除或减少引起支气管刺激的原因,促进气管内痰液的排出,减轻支气管炎症,增强心肺功能。